20080624/“何为中国建筑”困扰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

环球时报伊文译/美国《华盛顿邮报》6月22日文章:高耸的雄心;有人问一位著名的中国建筑师:“你听到过的有关中国建筑的最愚蠢的话是什么?”他没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何为中国建筑?”

当今世界上50%的建筑项目发生在中国,蓬勃发展的经济及大量人口向城市移民令新建筑成了中国着迷的事,甚至一些还没拿到学位的中国年轻建筑师都开始参与建设项目。与之相比,西方建筑师在进入职场后的前20年里一直在思索“居住”意味着什么。

西方建筑师蜂拥而至,他们可以在中国建设在世界其他地方不可能进行的项目。但他们的建筑是否为中国式建筑就不得而知了。谈论中国的建筑历史也不太容易。上世纪,中国忙于战争和革命,基本没参与建筑环境的国际对话,因而现在的建筑热潮让人感觉很生疏。新的大型建筑项目把中国推到建筑创新前沿,政府支持的超级项目多是由西方建筑师掌舵。

“何为中国建筑?”似乎是询问“何为中国未来?”的另一种方式。是否会出现独特中国的新生观念?大型建筑的简单堆积是否会湮没使之向可持续、具备审美感、人性化方向发展的努力?有一点可以肯定。当中国寻求建筑项目时,它要的不仅仅是品牌,还想成为最佳。

北京现在拥有了令人叫绝的建筑,国家体育场、中央电视台新建筑及新机场航站楼都已成为北京的标志。这些新建筑正使北京发现我们是如何地喜爱和憎恨建筑。被称为“鸟巢”的国家体育场或许已成为北京奥运会的象征。国家大剧院尽管同样壮观,但有建筑师说,它与周边胡同、毛式建筑等历史景观的区别太过明显。中央电视台新建筑也遭批评,有专家说它太过昂贵,完全就是“炫耀”。

像其他中国建筑师一样,南京大学历史学家、建筑师赵晨(音)认为,西方建筑学中至关重要的“持久性”不适合中国。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建筑更多关注功能性,局限于标准构造模式。每座城市都在不断被重新创造、重新建设。建筑物并不被认为是永久的,它们是消耗品,有时只会存在15至20年。

在南京大学的年轻建筑系学生中,中国建筑的未来不确定性显而易见。他们了解所有流行建筑趋势,熟悉世界著名建筑师最新项目并精通其理论。“何为中国建筑”也许是个愚蠢问题,但它肯定时常困扰中国年轻一代建筑师。他们很关心自己的建筑项目是否是中国化的,他们尊重红墙绿瓦等本国建筑类型,但并不认为这些将会在全球化时代为中国新的建筑艺术提供指南。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