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3月13日电 据美国《星岛日报》报道,海外侨社中许多文献和文物已散失,有如石沉大海,而当下刻不容缓的是需把现存的文献和文物保管好,并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材料的价值。
最怕文献淹没历史长河
美国华人历史学家麦礼谦表示,自己这么多年来最放不下的就是华埠上百个传统侨社的文献资料长此以往将淹没在历史的长河中,将成为华人社区永远的遗憾。他列举了二十年代初在华埠已没落的忠义堂(又名乞丐堂),后人只有通过华人历史博物馆所收藏的该堂的会章来粗略了解该堂的轮廓,但详细情况就无从考究。另外一个是曾经盛极一时的锦衣行,麦的父亲是行中人,该行专司厘定成衣价格,确立行规,裁定纠纷,见证了金山华埠成衣行业的兴衰,也纪录了劳资纠纷而放置炸弹在衣厂门口导致流血事件,然而,随着制衣行业日渐式微,锦衣行最终成了历史的尘埃,为世人所淡忘。
要保存一百多年来浩瀚的历史,并不容易,三邑总会馆书记杨继承和英文助理关沃明介绍了1850-2000版本的《旅美三邑总会馆史实》凝聚了无数前辈的心血,现存最早版本是1850-1974年。他介绍,在董事会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编辑委员会,下设审核小组和编辑小组共十四人,2000版本在1974年版本的基础上,用四年的时间,花了上万元印刷费,才有此成果。当年曾参加该史实编辑工作的麦礼谦和区国雄均表示很不容易。要寻找收集、查证复核、拟写编辑、排版出版,如果没有三邑会馆上下齐心协力,要出版该书根本就无从谈起。
收整公所会馆历史文献
五洲致公总堂书记司徒珊表示,洪门在十年前曾出版了一百五十年庆典的特刊,今年适逢一百六十年大庆,他希望能借次此机会,把洪门内一些讳莫如深的礼数及书籍记载在特刊中公诸于众,“毕竟时代变迁,让更多人认识,其实也就成了保存这些历史的最好方法。”
其实,公所中不少有识之士,都有出版内部刊物的经验和愿望。那么,如何收集整理公所中的历史文献资料?如何保存和管理文物藏品?在大学博物馆专业毕业,曾任联邦钱币博物馆加州分馆总监的林凯斌建议:先分为实物和非实物两大类,再按私密性和公开性文献为划分,以年份为脉络,类别有重大决议案、移民生活、礼节、对外交往、节庆活动等。另外,他还建议侨社发起并聘请由社会、历史、收藏、鉴定、估价、修复、编辑等方面的专家学者组成专业顾问委员会,与本社团内的专项小组衔接,展开文献资历的抢救工作。否则,若干年后,这些庙堂里的历史将成为不可逆转的空白。中华总会馆前任主席团主席区国雄与记者分享了他的心得:先成立一个相对固定的项目小组,对馆藏的资料分类登记、对实物拍摄,虽然绝大多数公所会馆的职员都实行一到两年轮值或选举制度,只要每次交接都把档案记录与实物一一核对,就避免了流失。
供人参观欣赏学习研究
麦礼谦在书房里,带病接受采访,他强调,在整理过程中,一定要秉承尊重历史的原则,不能夸赞,也不应轻描淡写,更不能靠想象力。
麦礼谦指出,这些文献存在的价值不仅仅是珍藏,也和许多中国的文物一样,都应该在安全保护的前提下,供人参观、欣赏、学习和研究,才能真正发挥它的价值。他还现身说法的介绍自己在四年前把自己用三十多年收集和整理出来的一百多箱有关美国华人的历史文献资历捐给了加州大学用作研究。(黄伟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