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时报王良芬/今年八月间,纽约《每日新闻》擢升吴志强(David Ng)为总编辑,成为该报第三号重要人物,《每日新闻》副发行人看好吴志强将成为集团的接班人,这是华裔在美国报业管理阶层担任过的最高职务。
《纽约时报》虽有国际盛名却非纽约第一大报,纽约客最常阅读的报纸,反而是《每日新闻》、《纽约邮报》等煽情小报,张数、版型不如传统大报,但提供速食的煽情新闻,销售量压倒大报。吴志强掌舵的《每日新闻》发行量七十多万份,独占纽约鳌头,是全美第六大报。
五点半起床展开忙碌的一天
身为高发行量报纸的总编辑,吴志强一天工作十几小时,从早晨五点半在浴室开始,他一边冲澡,一边听广播新闻,那台防水收音机长年搁在冲澡间,随着哗啦啦的水流捕捉晨间最新动态。
送两个女儿上学后,吴志强从住处的史泰登岛,开车进入曼哈顿,继续听新闻。九点钟,步入在西第三十三街的《每日新闻》大楼,摊开《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邮报》、《纽约新闻报》,以及《今日美国》等五家报纸,进行比报。
十一点钟,召集各版主编开第一次会议,编列出当日重要事件,然后传令执行下去。下午三点半,主编又回到吴志强的办公室,众人围着椭圆木桌,提报当日编采计画,吴志强多数时候在听众人的意见,墙上有一面「白板」,吴志强很快根据各组回报情况,用彩色签字笔勾勒出版面大纲。随着主编们的意见交错,白板上的型样被擦掉了,又换上新的大纲。吴志强说:「倾听大家的意见很重要,但是执行新闻工作,必须要果断,很多时候,我依循直觉决定,事后也证明那时做了正确的决定。」
《每日新闻》编辑部有三百五十多人,专责采访大纽约地区新闻,记者群中以狗仔追踪般的调查报导为主力。在记者实地观察他工作那一天,纽约市教育局决定将几家高中关闭,理由是学生成绩平均表现在水平之下,这影响到当地学生和家长权益,算是则重要地方新闻。
除了制式的官方、民众说法外,吴志强别具慧眼,注意到其中一所在布鲁克林的高中,有许多名人校友,包括CNN名嘴Larry King、大联盟职棒白袜队球员、影视明星,于是马上电叩记者,访问名人校友,很漂亮地做了一篇回顾报导。
吴志强说,电视、网路固然廿四小时不停播报新闻,但是报纸有其不可取代的优点,电视新闻采访是浮泛的,网路资讯是简短的,而报纸却能满足读者对于内情、细节、周边的好奇心。他随手念起当天报纸的新闻,指出:「报纸的第一段导言,你看,这么狠、准的破题,很快就引人入胜,电子媒体开场白单调,缺少了报纸的语文魅力!」
乍悲还喜时文字冻结时空
吴志强一边说着话,双眼还不时瞄向电视上的CNN画面,他说:「电视把现场传送到观众面前,影带也可以一再重播,但是,这都是稍纵即逝的画面。而报纸摄影记者却能将『时空冻结』,将事件停留在生死交关、乍悲还喜的那一刻。」举例说,几年前奥克拉荷马州的大爆炸惨剧,《纽约邮报》头版的生动照片,让人们叹息不已,把人们心情永远「时空冻结」在平面上。
小报的小开张版面,封面就是照片,每页的新闻则数不多,使得总编辑临时决定抽稿换版时,调度不会很困难。吴志强说:「我一向很尊重大报,毕竟那种编排方式比较不容易,《中国时报》走的是大报编辑方向,就如《纽约时报》一般,版性稳重大方,头版放了好几则新闻,后页还有相关新闻延续着,截稿后若有临时突发重大事件,调度可能没有小报灵活。」
一连串巧合投身新闻行业
四十八岁的吴志强是道地的纽约客,父母在一九五七年自香港移民美国,次年就纽约生下吴志强。吴志强在贫困的布朗士区度过童年,他说:「小时候没有学中文,现在觉得有点可惜!」
尽管出生寒微,但是人生境遇许多巧合,让吴志强很自然地成为报业人。在读高中的最后一年,吴志强前往大学联合招生展览会,正茫然不知何去何从时,纽约上州Marist学院的摊位有人叫住他了,很惊讶地认出是曾过教他的英语老师,因为捧老师的场,所以进了这所学院。原先打算将来当老师,怎知因暗恋一名女同学,想要近水楼台先得月,就跟着人家加入校刊编辑。
吴志强文笔流利又具摄影才华,大学毕业后被推荐到《纽约邮报》当记者,当时亚裔进入美国新闻界鲜少,他却是《纽约邮报》有史以来所聘用的第二名亚裔。十三年间,从记者晋升为副行政编辑。一九九三年,吴志强跳槽纽约《每日新闻》,担任市政主编和副执行总编。二○○○年前往新泽西《明星纪事报》担任执行总编助理,现在又回到《每日新闻》任总编辑。
其实真正说起来,吴志强早在五岁时,就和《每日新闻》结缘。吴志强回忆,一九六三年九月九日,五岁的他第一天去上幼稚园,因为三岁的妹妹不能同去,他舍不得妹妹,当场大哭,正巧被《每日新闻》的记者看到,拍下了这张有人情味的照片,次日登在报纸头版。四十三年后,吴志强成为《每日新闻》的总编辑,上任第一件事,就是把当年的报纸找出来镶上镜框,挂在总编辑的办公室墙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