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新闻/因为一则5万余字的《起底王立军》的封面报道,《南都周刊》2012年12月第48期杂志洛阳纸贵,仅几天时间便全国脱销。该报道从策划、调查到最后成文历时2年多,以大量的资料描述了前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的人生轨迹。报道刊出后,各方评论褒贬不一。《南都周刊》编委、该报道统筹和作者之一石扉客,向读者介绍该报道成文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我与王立军
石扉客表示,一直很怀疑王立军的英雄形象。从在辽宁时就怀疑,到重庆后也怀疑,2009年年底“李庄案”后加剧了这种怀疑。2010年特别是2011年《南都周刊》都有对重庆问题的持续报道,但谈不上秘密调查,只是按照媒体伦理和调查性报道的职业原则进行罢了。
现在看来,这些报道都还经得起检验,没有价值观上的摇摆,也没有立场换信息式的投机。所以,同济大学王晓渔教授夸南都是少数站稳了的媒体。我觉得没说错。无论薄、王在台上还是在台下,我们从来没有锦上添花,也没有落井下石,只是在尽职业媒体人的本分,这是件挺值得骄傲的事情。
石扉客强调,策划、实施这组专题不是其一个人在战斗。《起底王立军》的重庆报道是周刊主笔季天琴等人卓越努力的结果,也是周刊新闻版块的集体作品,同时也离不开南方报业集团社长、总编、分管社委等各位领导精心营造的、南方报业薪火相传的企业文化的良好氛围,更离不开主编和执行主编敢于拍板和敢于承担的勇气。
石扉客:我没和王立军直接接触过
自2009年年底“李庄案”起,石扉客持续在博客、微博和推特上提出对王立军的批评;2010年年初,“我和我们的团队开始调查他的一些问题;2010年下半年,我和浦志强律师等一起对他的“双起”论(2010年10月,王立军在重庆市局党委讲话中称,今后凡报纸攻击重庆公安机关和民警的,公安机关要对“歪曲事实”的报社、民警个人要对记者编辑进行起诉,并称“双起”)进行了持续的激烈批评;2011年4月,我们的团队成员季天琴在采写《红岩下的西南政法大学》一文时,给他的手机直接打过电话、发过采访短信,希望直接采访他的学术职称问题,但他没有回应;2011年11月,我在博客《关于南方系的标签》一文中公开提出希望直接采访他,但也没有得到回应。”
据石扉客透露,王立军从舆情专报上看到过这些信息,也多次直接批示过关于石扉客及其团队的问题,但自始至终石扉客与王立军之间没有过面对面的交流。
警媒关系
针对王立军曾对《南都周刊》提起“双起”的行为,石扉客表示,“澄清一下,王立军曾经安排人对我们采取过一些特别措施,但没有对我们“双起”过,或者说没有来得及。”
他说,毫无疑问,王立军的“双起论”是彻头彻尾荒谬的,是缺乏起码的法治意识的结果,也是直接违背宪法和法律的。目前,一些公职人员滥用权力知法犯法的现象还时有发生。警惕一些地方和部门在所谓强人政治的旗号下搞特务政治,建立健康的警媒关系是我们做这批稿子的初衷。抄一段我在《王立军是怎么炼成的》这篇文章里的一段话:
“在此之外,还需反思的是警媒关系中的畸形生态。王立军现象的造神者——那些有意和无意的媒体以及媒体人不专业、不负责任、不加甄别的‘三不式’包装,使得王立军在铁岭时期就已登上神坛。
部分媒体和媒体人沿袭主流话语里典型塑造的陈旧模式,迎合民粹情绪里的英雄情结,也呼应了王身上的演艺人格,主宾合力用种种低趣味半传奇式的情节来对王做了浓墨重彩的化妆。
“这个粗糙的英模妆容在获得了组织化的肯定与认可后,成为不容质疑和否定的标兵与模范。体制提供了合法性,也排除了正常的质疑和基于政治伦理的监督与制约。这就不难理解‘铁岭919案’开创的王立军式打黑,最终发展成为他从辽宁到重庆一生功业的路径依赖。也不难理解经历了三轮车夫案的波折后,王立军对媒体包装的作用有了更加心领神会的理解,他内心深处的自大与自得也从此时开始膨胀。”
“到重庆后,这一切都获得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和气候。王本人对媒体本就娴熟的操控能力也获得了脱胎换骨的提升。与此同时,学术皮条客的主动介入,运用得出神入化的‘王立军定律’,给他换来无数头衔。在诡异的意识形态气氛下,无良文人与江湖学者接踵而至,这些过江之鲫匪夷所思的追捧,将王立军的面目修饰得更加神鬼难测,到打黑风暴告一段落的2010年和2011年,王的形象到达顶峰。
“在现行警媒关系中,媒体本就受制于警方的信息控制,因而很难质疑警方,更难质疑‘公安英模’和‘打黑英雄’主导的打黑治警。无法监督批评,只能锦上添花,最后是警媒双输结局:媒体丧失了甄别真相与监督权力的天职,警方失去了监督的诤友和纠错的机会。纵观整个重庆打黑期间,从秀山缉枪案的真伪,到文强、黎强等打黑要案,到现在已经接近真相大白的李庄案,绝大部分媒体都在盲从于警方提供的信息,听其指挥,为其粉饰,成为王立军的道具。这就不难理解,即便在他出走美领馆后的2012年两会上,时任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仍可以对媒体振振有词地说:王立军的打黑英雄称号不是市委封的,是媒体和网民、群众给的。”
八卦之说
石扉客:在“酱油壶”、“化作青烟,驾鹤西去”和“一记耳光”这类匪夷所思的细节出现在新华社通稿里之后,王立军留给公众的印象多半是八卦。《起底王立军》8篇一出,八卦之说,再度流行。
为什么八卦?
首先是事实本身足够八卦。大众想象中的公侯王府之家,跟隔壁王大妈与村头驼背李之间的破事一样,既没有钟鸣鼎食的森严气象,也没有审美上的愉悦。这是由重庆故事里主人公的哲学视界与审美趣味所决定的。官至副省级,但心理状态还停留在“大城市”铁岭的晓南派出所时期。我总说在重庆市公安局底楼车库改装的世界警察沙龙(现已改回车库),能一眼找到在华西村的那种熟悉感觉。
其次是真相并未完全显露。这3年中,到底非法劳教了多少人?刑讯逼供的具体情形究竟如何?有多少无辜者和罚不当其罪者至今还在大狱中?大量打黑资金到底流向了何方?看上去好笑的八卦和花絮之后,是血泪斑斑,是腥风血雨。相关调查、处理或形格势禁或投鼠忌器,真相至今未能完全显露出来。公众看到的,就只有浮在水面的花絮。这也是为什么《起底王立军》专题8篇报道出来后,还有不少熟悉重庆打黑的人杯葛这组报道远不够充分。
王立军案从来没有得到过充分和及时的报道。作为畸形警媒关系的集大成者,他在台上时,媒体不能也不敢报道其负面;他在台下时,对他的报道仍然是讳莫如深的禁区,仍然要冒风险,最核心的部分仍然讳莫如深。
于是,看到的就是表象和八卦了。
人物名片:
石扉客,1973年生,湖南人,1996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先在湖南某高校法学院任讲师,2001年起从事职业新闻工作,2002年通过首届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先后任职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中央电视台新闻评论部,历任《21世纪环球报道》记者、央视《社会记录》编委,现任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都周刊》编委。
石扉客长期关注刑事司法、言论自由等相关报道领域,在《南方都市报》等媒体辟有媒体思想之石扉客专栏,杨佳案系列报道、《上海乌龙剿匪记》、《拆墙20年》柏林墙系列报道、《华西村的秘密》(策划)等分获《南方周末》年度传媒致敬、腾讯华语传媒大奖、《南方都市报》年度大奖等业内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