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10/世界媒体看中国:《南周》正在写下中国历史的初稿

-世界媒体看中国:《南周》正在写下中国历史的初稿
-国新办和中宣部为《环球》社论批《南周》事件发生对杠
-新一期《南方周末》正常出街 探讨“刷新舆论管理方式”
-《南周》采编要求刊登事件全过程始末 能否复刊仍存疑
-南周事件涉意识形态的核心 连胡春华也自行决定不了
-胡春华对《南周》怎样动手 将影响到他的接班人位置
-《南周》事件是否进入新阶段?体制内的抗争惹人深思


世界媒体看中国:《南周》正在写下中国历史的初稿

美国之音/在美国以及受美国影响的的其他国家,“新闻是历史的粗略初稿”([journalism is the] first rough draft of history,语出《华盛顿邮报》已故的出版人菲尔·格雷厄姆)的说法可谓早已成为新闻界乃至全社会的共识或期望。

在传统上本来是特别注重历史的中国大陆,当今的特殊国情不准许新闻界乃至学术界对很多涉及全社会的所谓“敏感”事件提供这样的历史初稿。依然没有完结的《南方周末》新年献词被强行删改引发抗议就是这样的一个敏感事件。

于是乎,世界媒体就自然而然、当仁不让、心甘情愿、或心不甘也情不愿、只是被动无奈地替中国人充当起今日中国的历史初稿撰写者的角色。

什么是历史?

说到这里,必须交代几句至关重要的题外话。众所周知,历史并不是简单的事件记录。合格或及格的历史必须展示历史撰写者出自深厚的人文关怀的选择(即选择记录或忽视什么事件或人物)以及撰写者对选取入史的事件或人物的评价或态度。

在中国,古往今来最受推崇的历史学家是汉代的司马迁。他撰写的《史记》成书两千多年来之所以一直是畅销书,被历代中国读书人认为是最好的史书,是因为司马迁大量选取记录了当权者不愿被广为人知的事件,还因为他对很多历史事件和人物鲜明地表明了与当权者相左的评价或态度,展示了他对强权者的批判,对弱势者的同情。

《南方周末》新年献词引发抗议的事件,就是当今中国当局不愿广为人知的事件。而世界媒体记者不约而同地选择对一事件进行记录报道,他们的报道以及报道字里行间所展示的态度,则显示出他们跟两千多年前的司马迁遥相唿应,志同道合,可谓太史公司马迁的传人,追随者或同路人。

然而,如今的世界媒体记者为中国人写历史初稿,是否能写出中国二十世纪文豪鲁迅所说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那样的好文章还有待于观察。不过,读者可以看到世界媒体记者很敬业,很用功。

司马迁的神韵

法国着名的新闻网站“89街”在1月9日发表记者阿维瓦·弗里德从北京发出的报道,其标题就很有太史公司马迁史笔的神韵:

chine : mobilisation sans précédent de citoyens contre la censure

中国:公民联合对抗出版检查史无前例

在这司马迁史笔神韵十足的标题之下,弗里德的新闻报道/历史初稿的正文也是司马迁韵味十足—文笔讲究,态度鲜明,但表达克制,皮里阳秋,点到即止,尽量以事实说活:

“中国新闻出版检查机构攻击南方广东出版的中国最着名的周刊《南方周末》确实是走得太远了:对《南方周末》的支持从四面八方涌来,让中国的新政权陷入了一种尴尬的境地。

“有几十人,也有人说是几百人来到位于广州的《南方周末》总部前。他们每人手中拿着一朵菊花,一张照片,一块标语。这些无名的人前往那里,表示支持他们的报刊跟当局的出版检查进行斗争。

“许多警察在场,但没有采取干预措施,只是收走示威抗议者的鲜花,并给一些人拍照。而毫不畏惧的示威者则摆好姿势让他们拍照,尽管他们知道,警察给他们拍摄的照片可能被用来当作他们的罪证。”

另一种史笔

就史家的态度表达而言,中国大致可说是有两种史笔传统。一种可说是来自司马迁,不太回避史家的态度表达;另一种则是来自更早的鲁国史书《春秋》,对史家的态度表达竭力回避,至少是非常谨慎。

假如说,法国新闻网站“89街”发表的记者弗里德的报道笔法是司马迁式的,那么,《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桑原健1月9日从广州发出的报道笔法就有明显的《春秋》色彩:

“中国的言论管制在动摇。《南方周末》文章被篡改所导致的混乱到了1月9日还没有平息。在中国的互联网上,到处都是支持《南方周末》的声音。中国共产党感受到包括手机电话在内的互联网舆论的压力,采取异常的‘调停’措施,回避对现场的记者进行处分以求收拾事态。

“在发行《南方周末》的‘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总部(广东省广州市)门前,市民的抗议在1月9日依然持续。一位50岁的男子大声说,‘要求当局有关负责人辞职。’许多警察被部署到现场,但最终没有采取强制性措施。

“来自中共内部的消息来源表示,中共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在着手采取调整措施,不对率先罢工的记者进行处罚,对指挥干预《南方周末》编辑出版的省委(宣传部)官员进行职位调动。… …

“在共产党严厉统治下的中国,这次(《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所引起)的骚动,其发生和发展极其不同寻常。”

《日本经济新闻》记者桑原健接下来以极其干燥的《春秋》笔法陈述了《南方周末》抗议事件来龙去脉的不同寻常:

1)抗议目的不同;先前的抗议多是土地纠纷引发的抗议,这次《南方周末》的抗议则是起因于对中共的舆论管制的批判;

2)抗议的范围广泛;1月9日出版的北京的《新京报》刊登了暗示支持《南方周末》的文章;为了表示对当局的抗议,有消息说,《新京报》总编辑提出辞职;

3)中共对这次抗议所展示出来的姿态;本来可以对相关报刊负责人进行处罚,或对问题报刊采取停刊措施,但这次当局回避采取高压措施;而当局之所以回避进行大规模的处分,是因为互联网舆论之强出乎当局意料。

没有南方,没有周末

迄今为止,中国当局对《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事件的处理究竟显示出中国在向何处去?这是世界媒体和公众十分关注、十分好奇的一个问题。

桑原健从广州发出的上述消息,对中国那些争取言论出版自由的人来说是一种好消息。在同一天,美国西海岸的主要报纸《洛杉矶时报》记者芭芭拉·德米克从广州发出的报道跟桑原健异曲同工,但也展示出令人好奇和担忧的悬念:

“中共官员看来已经解除了广州媒体遭出版检查所引起的潜在危机。他们做出一种妥协,说服难管的《南方周末》记者按照先前的计划星期四出新刊。

“有关协议的详情没有透露,但看来那里的记者同意不再公开发表对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部长庹震的抱怨不满。庹被指责蛮横干预该刊的编辑出版,导致对峙。一位要求不透露姓名的记者说,《南方周末》的编辑记者本来打算公布他们说在2012年被改撤的1034篇稿件的详情。

“《南方周末》员工被告知,不能跟外国媒体记者谈论抗议事件。”

假如在中国有谁不听中国当局的命令,在公开场合谈论《南方周末》抗议事件,当局会对这样的人怎样处理?

目前,这个问题已经有了答案,从而了结了人们的一个悬念,但同时又制造了一个更大的悬念。

李开复是在北京的高技术孵化投资公司“创新工场”的创办人和主管,在新浪微博拥有粉丝两千五百多万。显然,近几天来,李开复通过新浪微博发表的一些有关《南方周末》言论招惹当局不高兴了,因此“被请喝茶。”

被请喝茶归来,李开复发表如下一则配有咖啡杯子和点心图片的微博:

“从现在开始,只谈东西北方,只谈周一到周五。”

中国在向何处去,目前依然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但中国当局已经显示出希望在可见的将来,中国没有南方,也没有周末。

至少,这看来显然是李开复的理解。

国新办和中宣部为《环球》社论批《南周》事件发生对杠

中央社/环球时报批评南方周末事件的文章,不但引起新京报风波,香港明报网今天披露,还造成大陆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与中共中央宣传部意见分歧。

报导引述知情人士表示,中宣部与国新办对待环球时报社评指示不同,中宣部要求“推”,国新办要求“删”。

报导说,环球网在登出这篇社评后,曾被国新办下令删除,并有国新办领导人前往交涉;但经过“沟通”,国新办承认自己“搞错”,社评则得到强力推荐。

而环球时报昨天再发题为“在动态梳理中重现中国新闻实景”社评,表示和西方媒体相比,中国“没有新闻自由”之类的比较“不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认为大陆媒体开放度已有很大发展,而政府“总体上表现出了顺应的态度”,但“社会(包括政府、机构组织和民众)目前的承受力还不够,这些领域将继续发生很多具体的摩擦”。

文章称“中国的新闻管理是在国家发展和新闻进步之间做高难度的平衡把握,它需要促进新闻的繁荣,同时保障这种繁荣与国家的全面繁荣是正向关系,而非对立和冲击性的”。

环球时报7日的社评,批评支持南方周末的人,并表示大陆媒体不可能成为中国的政治特区。

在此之前,南方周末新年献词“中国梦,宪政梦”遭到换稿,引发争取新闻自由的浪潮。

新一期《南方周末》正常出街 探讨“刷新舆论管理方式”

IBTIMES/星期四是《南方周末》的正常出报日。1月10日是2013年的第二个星期四,早上6点30分, 第1508期《南方周末》便被送至上海浦东陆家嘴街头的一个报亭。

刚刚经历新年特刊风波的《南方周末》如期出街。关于它能否正常出版的猜疑,终于尘埃落定。

新一期《南方周末》共32版,头版主稿是关注河南兰考大火及袁厉害本人的《兰考大火之前的”弃婴王国”》。看上去,这期《南方周末》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此前,《南方周末》年度特刊删改事件在中国乃至全球引起广泛关注。人们都在等待,这个周四的《南方周末》将以怎样的面貌示人。

细心的人或许依旧能够看出事件影响的蛛丝马迹。比如32个版中,竟”奢侈”地出现了六个以图片新闻为主的”写真”版,登载的内容则是2012年度视觉日记。

值得注意的是,《南方周末》在最不引人注意的位置上,用最小的篇幅探讨了”党管媒体”、”新闻宣传管理”等问题。

在这期报纸的最后一版左下角,即”一周高论”栏目的最后一则中,《南方周末》编辑部摘引了《人民日报》在2013年1月7日发表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跟得上时代节拍》一文。

这是一篇关于1月4日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的评论性文章。

在《南方周末》摘编的内容中提到:”当下摆在新闻宣传管理者面前的考验,前所未有。各种思潮此起彼伏,凝聚共识的任务更加艰巨。壮大主流思想变得异常重要。也因此,那些不利于打通心结、凝聚共识的僵化观念,那些放任信仰缺失、价值迷失、信任流失的错误行为,那些手段单一、自以为是的生硬说教,都应坚决摒弃。”

《南方周末》的编辑”推荐理由”中,用自己的语言总结了这篇评论的主要观点:”党管媒体是原则,但党管媒体的方式要与时俱进……这反映了资讯爆炸、互联网已经成为我们生活方式密不可分一部分的现实,由此需要刷新舆论管理方式,也反映了进一步改革开放对舆论支持的客观需要,剩下的改革是啃硬骨头,需要温和、理性、建设性媒体的呼哧;另外一点也不可不提,只有如此,中国在以互联网和3D打印机等为标志的新一轮工业革命中才不致错失良机。”

《南周》采编要求刊登事件全过程始末 能否复刊仍存疑

苹果日报/新年特刊献辞遭删改事件,在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介入下,以各让一步方式解决,似乎暂时落幕;但《南周》员工透露,目前双方仅达成部分口头协定,仍存有争议,今天能否如期出刊,出刊内容是否受到干预,备受各界注目。

争取取消事前审查

《华尔街日报》昨天引述《南周》一名编辑表示,双方的协议包括不惩处参与罢工抗议的员工、取消事前审查制度、撤换总编辑黄灿等,但员工希望透过下期报纸披露整起事件经过,以及与《南周》管理阶层的冲突,这些要求尚未获官方回应。美国《纽约时报》引述另一名编辑指出,如果僵局持续下去,很可能影响该报今天的正常发行,“周四(指今天)能不能出版还不清楚。”

《南周》事件处理方桉引发中国网友高度关注,BBC中文网引述一名支持《南周》的网友表示:“中国不可能存在人们向往的自由媒体,《南周》也扮演不了人们所期望的角色,《南周》人已经做得够好了。”

网友“时间飞船磊”说:“这个民族进步的大概只有身上的洋装,脸上的伪妆。一人为奴,人人为奴,还互相掐互相瞧不起互相幸灾乐祸。”支持官方处理方式的网友“赵琼州”则认为:“一旦引发游行集会,这些沉默者卷入就会发生反ri(日)那样的暴力倾向。我还是希望中国走稳定改良之路。”

美表态挺媒体自由

美国国务院昨针对《南周》事件再度发表看法,国务院发言人努兰(Victoria Nuland)表示,中国政府必须自行评估事件,美国在世界各个角落,明确地站在言论自由和媒体自由的一方。

南周事件涉意识形态的核心 连胡春华也自行决定不了

(中央社记者张谦香港特稿)分析人士指出,中国大陆广东省“南方周末”改稿事件所引发的风波,肯定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管辖的事,省委书记胡春华决定不了。

经过约一周的发酵,南周新年献词遭广东省委宣传部删改一事暂告一段落,南周于10日正常发行,网上新闻也有更新,一度罢工的编采人员看来已复工。

这次事件近来引发外界热议,大陆及海外都有组织和个人表态支持南周,呼吁中共执政当局停止箝制新闻自由。

但熟悉中共事务的分析人士向中央社记者说,从当前的客观形势看,要求中共开放报禁,相信只是海外组织和个人一厢情愿的想法。

这位人士说,中共自建立政权以来,管控意识形态和媒体一向是其强化管治的法宝,而目前没有迹象显示中共愿意放弃“笔杆子”。

他指出,南周事件显然已冲击到中共管治意识形态的核心,所以,相信事件连胡春华也决定不了,这完全是中共中央宣传部的工作。

所以,按照中共的分工,这应是宣传部部长刘奇葆和中共政治局常委刘云山的事,后者主管意识形态工作。

分析人士并说,胡春华刚担任中共广东省委书记就遇上这种事,实属意外,但相信这对胡春华来说只是“小事”,影响不大。

对于胡春华上任以来的表现,另有熟悉广东事务的分析家说,初步看来,胡春华与前任汪洋比较,务实和低调一些。

这位人士指出,当年汪洋自重庆市转调广东工作不久,即发表许多带有战略性的语言,如呼吁广东要“解放思想”,又提出“腾笼换鸟”等经济战略用语。

相对于汪洋,胡春华履新至今,主要是到地方考察,所发表的谈话也很务实,“惊人之语”较少。

胡春华对《南周》怎样动手 将影响到他的接班人位置

美国之音/有分析认为,在《南周》事件发生后,当局对事件的处理态度,折射出中共高层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博弈。在风口浪尖上的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能否因势利导,平息和化解这场危机,关系到他日后能否成为中共第六代领导人。

改革派胡春华主张疏导

香港媒体报道说,中共广东省委日前就《南周》事件召开紧急会议,会上新任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力主透过疏导的方式解决《南周》事件,不主张用强硬手段压制。报道说,正是因为胡春华的这一态度,广州公安和国保才没有对声援《南周》事件的示威者采取强硬措施。

保守派刘云山坚持强硬

而另一方面,中共主管宣传的政治局常委刘云山以及新任宣传部长刘奇葆掌控的宣传部门则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主管部门通知各媒体记者和编辑,不能在任何公开平台讨论《南周》事件,并要求各媒体网站要转载《环球时报》发表的《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的文章。通知还强调,党管媒体是不可动摇的基本原则,《南周》事件的发展有境外敌对势力介入,广东省委宣传部长庹震与《南周》出版事故无关。

不过,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日前却发表评论,要求党的宣传工作要踏准中央的节拍,顺应时代的节奏。分析人士认为,此举被理解为第五代领导人习近平不满宣传部门的工作保守状况。

戴晴:习李的开明和刘云山的僵化

北京独立评论人士戴晴说,中共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李克强和王岐山在不同场合的讲话,释放出来一种比较开明、比较务实、比较亲民的形象。但是刘云山却继续推行其僵化和守旧的新闻工作,这与习李改革的形象格格不入。

林和立:中共高层处理南周事件存在分歧

香港独立评论员、中国问题专家林和立认为,从目前来看,中共高层在处理《南周》事件上存在分歧。

“中共书记处书记刘云山比较僵硬、比较保守的处理方法,胡春华刚来广州,希望给人留下比较开明的形象。正是由于高层对这个事件有分歧,所以目前广州方面还没有采取行动。如果上面没有分歧的话,很早警察和其他人员会采取行动,不可能让《南周》事件延烧这么长时间。所以这个事情看出来是中共高层所谓左右之争,比较保守和相对开明力量斗争的结果。”

尽快平息事件 免得影响仕途

林和立说,团派出身的胡春华为了向民众展示其改革和开明的形象,采取了一些安抚和怀柔的政策,表示不会处分表达不满的《南周》的编采人员,出台措施捋顺宣传部门同《南周》报系的关系,解决目前出现的尖锐矛盾,使《南周》事件尽快平息下来。

他说,如果《南周》事件演变成一个全国性质的事件,那是北京最不愿看到的结果,也对胡春华未来仕途的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当然这是胡春华作为广东书记第一个很大的挑战,假如他处理不好的话,有可能影响他以后的仕途。不过目前来看,这个事情还没有发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当局进退两难 害怕跟进效仿

北京学者章立凡表示,中共高层在处理《南周》事件上处于进退两难的状态,因为他们担心如果在《南周》事件上做出让步,会导致各个媒体跟进仿效,都来争取新闻自由,而这是他们难以承受的。因此,保守派才极力严控媒体,不让官方媒体发出不同的声音。

“因为他们有一条非常荒诞的历史经验,认为六四事件的爆发,就是因为开放了新闻自由才造成的。他们没有反省这个事件是由于执政者违背民意,挑衅民意所造成的。这次事件也应验了这一点。高层应该明白,他们所担心的链式反应,可能会继续发生。如果他们不改变非常落伍的,同普世价值背道而驰的做法的话,报应可能还在后边。”

胡春华的挑战和机会并存

广东历来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中国很多改革经验源自广东。2012年,时任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妥善处理了汕尾乌坎非法征地爆发的抗议事件,因势利导地尝试了村委会选举,化解了一场引人关注的危机,赢得了公众的好评。

章立凡说,被认为是改革派和中共下一代接班人的胡春华面临着和他前任同样的挑战。

“他可能会赢得公众的好感,但是他可能会遭到官场上其他人的反对,或者引起对胡春华的愤怒。但是作为一个年轻的政治家来讲,他还有时间,正是他养望的机会,如果他能够很正确地把握这个机会的话,对于他的政治前途来讲,是一次非常好的投入。”

新闻自由 任重道远

据报道,中共当局与《南周》编采人员昨晚达成协议,同意即日起取消对《南周》的审查,不再干涉报纸正常的选题。不过分析人士指出,中共改革派和保守派在习李新政中的博弈刚刚开始,《南周》编采人员渴望得到的宪政,言论和新闻自由的道路还很长。

《南周》事件是否进入新阶段?体制内的抗争惹人深思

德国之声/《南方周末》的公开抗争告一段落,但社会公众的抗议活动仍在继续。体制内抗争的策略和意义引发争议。

(德国之声中文网)《南方周末》事件引发社会抗议怒潮之后,当事编辑记者集体消声。知情人士对德国之声透露,网络传言新任广东省委提出主编辞职等解决方案基本属实。该报采编人员担心事件夸大化造成的不可控制的风险,不再抛头露面。但是,社会公众要求言论自由与宪政民主的呼声,并未就此停息。

据路透社1月9日报道,南周事件升温为社会公众抗议活动之后,广东省委书记胡春华亲自介入处理,政府相关部门与《南方周末》编辑达成了协议,现任主编黄灿辞职,不对宣布罢工抗议的记者秋后算帐,对内容审查也恢复到此前的状态。《南方周末》周四则会如期出刊。知情人士对德国之声透露说,此消息基本属实,但采编内部也有遗憾。遭到公众强烈抗议的宣传部长庹震是否调换工作,并没有确定的决定。

中共宣传部门对媒体的控制方式,通常是出版前予以方向指导和发布具体事件的禁令,出版后进行审查和评价,分别予以表扬、批评或惩罚。采编过程中,宣传部一般不会直接审读和修改每一篇文章,但也有例外。庹震自就任广东省委宣传部长之后,将此例外转化为常规,从而引发了此次抗争事件。

1月9日晚,《南方周末》评论编辑戴志勇发出微博说:”回家了。好久没上班到这么晚。”时事评论人莫之许分析说,”从戴志勇微博来看,正常出刊可期,如此则黄灿未遭该(改)换,甚至连社论都可能继续送(他们)审”。

抗议新闻审查的公众活动仍在继续

此次事件引发的公众声援与抗议,截至1月9日并没有停息。1月7日,人民日报下属《环球时报》发表评论《南方周末”致读者”实在令人深思》,为广东省委宣传部及中共新闻审查辩护。当日,全国各地主要媒体都接到宣传部通知,要求转载该文章。一些媒体拒绝转载,但是第二天再次收到强硬要求。1月9日凌晨,北京《新京报》采编团队对命令进行了激烈的抵制,传闻其社长戴自更对前往督办的北京市委宣传部领导提出口头辞职,再一次成为微博话题。多名《新京报》编辑记者的微博账号被禁言,但是声援《新京报》的声音仍在网络传播。

1月9日,香港大专新闻教育界发表声明,声援《南方周末》和《新京报》。声明说,两宗事件进一步显示内地新闻审查机制和长官意志的丑陋,手法粗暴拙劣 , 挑战新闻界和知识分子底线,要求内地有关部门, 公平 、公开及公正调查《南方周末》事件,逐步撤销现行新闻审查制度 。

台湾及香港知名媒体人、作家和学者梁文道、陈冠中、钱永祥等发起,两岸三地及全球华人近300人签署声明,支持中国大陆新闻工作者反对言论控制的抗争,呼吁华人世界对中国大陆的政治社会变革投以更多关注,并期待华人各界与政府(尤其是台湾政府)更积极主动地促使中共当局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

同一天还有香港记者协会、台湾新闻记者协会及澳门传媒工作者协会发表联合声明,要求内地政府以《南方周末》事件为鉴,逐步废除报刊审查制度,落实中国宪法定明的言论和出版自由。

南周事件引发的公众事件还能持续多久?

内地公民到广州市广州大道南方报业大楼前进行抗议的活动当日仍在继续。同时也有一些将《南方周末》称为”汉奸媒体”的”毛左”人士前往声援宣传部门对媒体的监管。

当局对参与抗议活动部分社会人士予以打压。知名维权律师滕彪1月9日透露,”因去现场声援南方周末的广州作家野渡,微博账号被删除,带回家被上岗,昨天下午3点到晚上10点更被以’非法集会罪’传唤到广州市海珠区素社派出所共7个小时,期间海珠区国保和派出所警察进行了侮辱性的强制脱光衣服搜查。现在仍被限制出行自由。”另有消息称,多个网民声援南周后遭警方谈话,杭州民主人士声毛庆祥援后被指涉嫌”煽动颠覆”被带走,另有一人被抄家。

体制内抗争与独立精神

随着南方周末可能恢复正常出刊,人们也在开始思考此次抗议的意义。民主活动人士张大军认为,”如果南周/新京事件今天(1月9日)还没有搞定,可能会冲击中共刚形成的三巨头体制。宫廷政治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深不可测,胡锡进、庹震甚至胡春华都可能是牺牲品,当然也可能是获利者”。

时评人贾葭则认为,”任何体制内的抗争,到最后的表述都会变成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类犬儒话语。这不是嘲讽,这的确就是他们的策略。 因为总担心有什么可以失去,就无法彻底地抗争,直到再也没有什么可以失去的时候。离开体制的力量,体制内改革派就没有自己的力量了。人必须独立建立自己的力量,不依赖外界的力量,在自己的废墟上站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