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9/中区华埠重提建“中国牌楼” 冀振兴经济 研2选址

明报/早于10多年前,曾是最先提出于中区唐人街兴建代表华埠地标“中国牌楼”的多伦多中区华埠商业促进区(CBIA,前身为多伦多中区华埠发展委员会),在搁置兴建中国牌楼10多年后,最近又再次“旧事重提”提出兴建计划,并将进行研究工作,看真正兴建可行性的机会。

多伦多中区华埠商业促进区主席雷普信告诉本报,已为在中区华埠兴建中国牌楼进行研究工作。

他解释今次把兴建中国牌楼工作再次拿出来研究兴建可行性,主要原因有二:

(一)中区华埠历史悠久,惜没有一个可让人一看便知是唐人街的“地标”,例如中国式牌楼,如设有这“地标”,相信对促进华埠经济、旅游事业繁荣有大帮助,因此积极考虑在华埠兴建中国牌楼。

(二)由于早前成立了商业促进区,所有对促进中区繁荣和市容有助的设施,如获得市府同意,有关费用都会获得市府最少资助一半,这对华埠商业促进区筹募兴建有关费用压力会减低,成功机会倍增。

他说由于上述原因,因此中区华埠商业促进区就区内兴建中国牌楼问题,交由专责工作小组研究兴建可行性,及在什么地方兴建。雷普信进一步说,他个人认为,日后牌楼所在地方,应同时设有一些具中国色彩的配套,例如建造具中国式的亭台楼阁休憩公园、售卖中国饰物等摊档;予人入内感觉到有强烈中国文化色彩。

雷普信指出, 兴建地点主要有两处,第一处是最理想的在登打士西街(Dundas St.W.)夹士巴丹拿路(Spadina Ave.)横跨于士巴丹拿路,位于市中心四方八面的人都看到;第二处是位于登打士西街夹晓伦街处。

前者地点涉及极繁杂公共设施搬迁问题,成本高昂,后者地点处于“内街”,不涉及重大公共设施搬迁,因此成本大为减少,唯一缺点是处于“内街”,看到的市民不多。

他承认促成中区华埠商业促进区再提出兴建中国牌楼计划,不多不少是受到东区华商会较中区唐人街提出兴建中国牌楼为迟,但该会经10余年艰辛筹备最终落成“中华门”,盼中区唐人街早日能有一座华埠地标落成。

雷普信强调,在中区唐人街兴建中国牌楼目前只是很初步计划,因当中涉及不少问题及市政府意愿等;因此距离落实兴建尚有一段距离,因此关心兴建中国牌楼的人士,要有心理准备需要等候一段长时间。

涉巨资 建中国牌楼搁置10多年

明报/中区唐人街计划兴建华埠“地标”并不是新闻,翻开纪录早于10余年前,当时同样是以振兴中区华埠经济繁荣为服务宗旨,即现时多伦多中区华埠商业促进区前身的“多伦多中区华埠发展委员会”,当时任会长的潘仕廉律师,已成立筹建中国牌楼工作小组;并由董事李其扬出任组长。

小组经过一段时间研究调查后,得出结论是:如欲在登打士西街夹士巴丹拿路横跨于士巴丹拿路处兴建中国牌楼,所涉及费用会是“天文数字”。

首先不计算兴建牌楼所需金钱,纯是为于上址兴建所要做的准备工作:要把兴建牌楼范围内的街车架空电缆搬迁、施工时街车改道、设立代替街车的公共交通工具。配合兴建牌楼,牌楼在左右两边的多条“柱趸”都位于行人路面上,故此施工时都会涉及众多埋于地底下的煤气、电灯、电话、电视网络的电线;一旦施工,搬迁费亦是由兴建牌楼团体负责。

工作小组其后建议改在登打士西街夹晓伦街处兴建,该处由于地方所限,因此只能建造一座较小体积的中国牌楼,唯优点由于是处于“内街”,施工时减少影响公共交通的不便;而藏于地底下的公共电缆等设施亦会减少,因此兴建可行性增加,成本亦大为降低。

其后中区华埠发展委员会同意在上址兴建中国牌楼,工作小组更计划举办筹募兴建中国牌楼经费的筹款晚宴。

后来因委员会改组,和兴建中国牌楼工程所涉费用巨大,兴建牌楼工作小组再没有进行具体工作,兴建中区华埠“地标”中国牌楼的工作,亦停止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