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715/专家谈国学教育

星岛日报记者 韩锦萍/在滑铁卢大学孔子学院担任常务副院长、东亚系汉语教研室主任的李彦认为,对于海外的孩子要不要学国学的问题,家长可以作出自己的思考和判断。她指出文明还是在进步,语言文字也是一种基本的沟通工具。

因此,首先学好现代汉语的听说读写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海外生长的孩子,在学习中文时,还会出现中文与自己头脑中的英文“打架”的现象,让他们在这种情形下,再学古代汉语也确实有难度。

学国学要持开放态度

但我们学国学要有一个开放的态度。其实在五四运动之前,就有先贤确立了“国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方针。国学更是一种信仰和为人处世之道。

尽管我们生活在西方社会,但中华民族的许多传统美德不应丢掉,做一个温良恭俭让的谦谦君子,在西方社会也会大受欢迎,并不用担心因此影响孩子的进取心和竞争力。

从国学作为知识的角度,如果孩子能掌握更多的知识,当然也会增强自信心,但家长不应强迫孩子。精神上的东西应该博采众长,东西方都有涉猎当然是最佳状态。

宣讲中国文化教育启蒙读物 樊润东小时被疑是迟钝儿

记者 韩锦萍/近日一部意在向加拿大乃至全球华人子弟弘扬和传播华夏文明的大型电视片“学说弟子规”正在多伦多摄制。而宣讲这部仅次于“三字经”的国学教育启蒙读物的重担,却落在年仅16岁的少年樊润东的肩上。

樊润东小的时候曾被怀疑是智力低下,7岁时只有5岁的智商,小朋友的家长甚至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同他玩。

儿时被疑智商低下

他说自己到3年级之前都很傻,多动,出名的淘气,可以用菜刀去斩沙发,完全是一种放任的状态。考试别人都考90分100分,他却只有50几分。然而,另一方面他却从小就对科学和历史感兴趣,从小爱看的电视剧也是三国演义、孙子兵法一类的历史题材。

3年级之后,他开始读一些中外大人物的传记,并开始崇拜他们,他也读曾国藩、松下幸之助和“谁动了我的奶酪”等畅销书,其实他那时并不能全看懂,只是为了在同学和老师面前炫耀,能看深奥的书给了他一种被人羡慕的满足感。

樊润东接触国学是在他14岁那年的暑假,父母给他请了国学老师,没想到他就一见如故般地喜欢上了国学。经过了无数次的背诵,他现在可以将“弟子规”倒背如流,在英语还是他的第二语言需要攻克的同时,他还坚持每天花上三四个小时的时间背诵中国的古籍和英文的经典,他随口就开列了一份他背诵的书目:大学、论语、中庸、诗经、孝经、荀子、弟子规、波罗密心经、朱子治家格言和英文的莎翁诗选、培根论文等。

胸怀大志却又童心未泯

一个高中10年级的学生,除了要学好功课外,何来的时间和毅力坚持如此繁重的课外学习呢?樊润东的回答是,“认真二字源于喜好,我对国学和英文都有发自内心的喜好。熟读强记的过程就像把信息慢慢储存进右脑里,再一点点的提取来思考和感悟,当有了感悟之后,那就是无比的快乐。”樊润东讲这话时脸上愉快的表情真似宗教信徒般的喜乐。

古代圣贤的学问让樊润东感到从未有过的充实,他看到了智慧和思想之美。因此没有同龄人理解他,他不介意,他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看看大自然,随心所欲。他说他敬畏天地。

母亲说,樊润东最近与她交流过自己的感悟,他现在有三个理想,首先是回报天地,将来用自己挣到的钱治理环境;还有是要传播道德;再有为争取女性的权利做工作,这样社会才能真正和谐。母亲对他的厚望是,希望他将来能读哈佛大学的汉学系或哥伦比亚大学的东亚系。

不要以为这些重担会将樊润东变成一个老学究,他毕竟是一个16岁的少年,同其他男孩子一样他也喜欢电脑游戏,与别的孩子谈论游戏攻略是他喜欢的话题。学习的时候,他也有管不住自己,偷偷玩一会儿游戏的时候,但他明白什么事都要有一个度,人都有欲望但不能没有克制。

樊润东看淡物质要求

与当今这个物质世界的青少年不同,樊润东对吃穿的要求很低,对名牌一概不懂。但他说自己是古典音乐发烧友,CD再贵也要买正版。14岁时看的一部电影“指环王”,让他对古典音乐产生了浓厚兴趣,也从此开始学拉小提琴。(下 全文完)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