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422/柳乾与被告迪克森同一镇屋租客

-迪克森被捕前曾买醉 坦言将狱中过一生
-疑凶住一楼 与柳乾同屋
-被告履历似政坛新星
-退休女校长哀柳乾早逝
-学生会促约大加强保安
-柳乾命案疑凶提堂法庭清场
-柳乾与被告同一镇屋租客
-柳妈妈见爱女哭成泪人
-柳建辉传是胡总幕后智囊
-迪克森就读约大?校方否认
-曾和柳乾住同区 我差点被黑人拖走
-论坛网友:柳乾,两个男人间的牺牲品?
-Man, 29, charged with first-degree murder in death of York University student


迪克森被捕前曾买醉 坦言将狱中过一生

加国无忧综述 作者:牧涛/随着警方调查的深入,涉嫌谋杀中国女留学生柳乾的29岁疑凶迪克森(Brian Dickson)的底细渐渐被媒体挖出。迪克森在被捕前的一晚,曾到酒吧买醉,并且言辞古怪、似乎知道自己快要被抓,而且“将要在监狱里过一辈子”。

同日,带着破碎的心踏足多伦多为遇害女儿办理身后事的柳建辉夫妇,在驻多伦多中国总领事陈立钢的陪同下,前往警察总部与警察总长贝理尔会面,听取警方有关调查女儿被杀的过程。两人其后往殓房认尸,柳建辉的夫人离开法医办公室时情绪激动、哭成泪人,令人感到心酸。

迪克森首次过堂

昨日上午10时在多市西区Finch W 1000号的法庭内,身穿白色衬衣和蓝色牛仔裤的迪克森首次过堂。他双手被反铐在身后,神色漠然地走入法庭,在不足5分钟的过堂时间内,除了回答法官自己的姓名之外,再没有多说一句话。

由于迪克森的辩护律师并未出庭,由法庭的当值律师代表,向法庭申请传媒禁制令,并被法官邓卜克(William Danbrook)接纳。律师还要求押后至本月26日再以视像方式过堂,也获法官接纳。随后,法官下令将原来占了大部分旁听席的近50名记者清场,才开始上午的正式聆讯。

法庭的书记员宣读迪克森的简单个人资料时,称迪克森的现住址是Finch和Sentinel Rd.地区的Aldwinckle Heights 27号,也就是柳乾的住所和遇害地点。

在书记员念到迪克森面临一级谋杀罪名的控罪时,一直神情黯然的他才表现出一些触动。在整个过堂过程中,迪克森的目光都没有与法庭内的父母有任何接触。

而警方除了搜查迪克森当前的住所之外,还于昨日前往多市东约克社区,搜查疑犯与父母同住的民宅。身穿工作服的警员在该屋外翻找垃圾箱,看是否能找到从受害人处窃走的手提电脑,手机和外置式网络摄像头。

当日下午,迪克森的父母从法庭回来之后,面对记者的追问一言不发,很快驾车离去。晚些时候,他们接受《多伦多太阳报》的采访时表示,现在家庭正处于“非常困难的时期”(It’s a very difficult time)。两人皆头发散乱,身体颤抖。

被告曾是活跃学生领袖

据本地英文媒体透露,迪克森是多伦多市居民,从小便居住在位于市东区的Pape Ave和Marjory Ave交界处的Austin Ave上一幢房屋内。他从Riverdale高中毕业后,在2000年进入约克大学麦诺伦学院(McLaughlin College)学习地缘政治学。据约克大学昨日发表的声明,迪克森并非该校的注册学生,也未在该校取得学位。

迪克森平时热衷于政治,曾与同学共同创立北约组织学会,并一度担任约大大学部政治学议会主席。据迪克森在约大的友人说,他是一名非常活跃的学生领袖。2005年秋季,他在担任学生会干事期间突然辞职,原因不明。2008年秋天,迪克森曾在加拿大大西洋议会实习6个月。该机构是一个附属北约的外交政策智囊团,他当时是议会总裁Julie Lindhout的助理,处理一些行政、研究和文字工作。

他也有在Developments in Literacy当过实习生,该组织专门在巴基斯坦开设学校,让低下阶层的儿童、尤其是女孩子有书可读。

除了喜好研究政治,迪克森似乎还对艺术和运动感兴趣。在自己的Facebook的网页上,他还自称是一名临时演员和跑步教练。

迪克森曾被控告性侵犯

同时,迪克森也在警方那里留下过案底。他曾于2006年1月,被多伦多警方控告性侵犯的罪名,虽然4个月后获撤销控罪,但是这件事对他的生活造成了很深的影响。

令据环球电视台(Global TV)报道,迪克森是多市着名的免费约会网站Plentyoffish的常客,希望能通过这一网站获得艳遇。一名自称是疑犯高中同班同学的女士向环球电视台的记者称,她在这个约会网站上碰到过迪克森,发现他对亚裔女性有偏好。

目前,警方尚无法肯定本案的受害人柳乾是否与迪克森相识,又或是如何认识。可以确认的是,柳乾生前租住约大附近的Aldwinckle Heights 27号地下室,而迪克森则居于同一房屋楼上的一间房间。有消息指柳乾遇害前,曾对友人表示忧虑个人安全,又在中文聊天室说被求爱不遂者跟踪,但是警方尚未发现此案中有“犯罪性纠缠”(Criminal Stalking)的证据。

被捕前曾前往酒馆买醉

迪克森住所附近一间酒吧的经理对本地英文媒体《多伦多太阳报》透露,迪克森在被捕前的一晚,曾到他的酒吧买醉,并且言辞古怪、似乎知道自己快要被抓,而且“将要在监狱里过一辈子”。

这名经理名叫布莱恩(Brian,恰与迪克森同名)。他和迪克森相识,但是并不知道他在约克大学念书,还一直以为他是伊顿购物中心(Eaton Centre)的售货员。当警方公布了迪克森被捕的信息后,布莱恩惊讶得“差点从吧台的凳子上掉下来”。

布莱恩透露,就在迪克森被捕前的一晚,自己还刚刚和他喝过啤酒,竟丝毫没有意识到坐在自己对面的是一个谋杀案的嫌疑犯。直到后来回想起来,才发现他当晚的行为确实有些古怪。

当时迪克森对布莱恩表现得很热情,还要请他喝啤酒。两人聊开来后,他对布莱恩说:“你进过监狱吗,那里是什么样”?布莱恩表示自己只是进去过5天,对那里“不太熟”。迪克森则叹道:“我要在那里度过终身了”。

布莱恩还以为迪克森当时只是酒后胡言,也就没有当真。

酒吧的东主、酒类销售员(bartender)雷蒙德(Raymond)透露,当晚迪克森喝得有些多,但是举止仍然很正常,保持着平时的恭谦、礼貌。迪克森还曾对他说,这已经不是他当晚光顾的第一家酒吧了。

迪克森在酒吧待了快一个小时后,酒客的话题就转移到了最近的热门话题柳乾案上。雷蒙德随口说句:“警察其实已经锁定了凶手,而且已经跟踪、随时就可以实施抓捕。”这时迪克森的举止变得古怪,他忽然抬头看着众人说“你们是警察(cops)吗?”说完,他便表示自己喝多了,随即付账走人。

昨日,布莱恩和雷蒙德都已与警方联系,并将他们和迪克森的对话录了口供。

疑凶住一楼 与柳乾同屋
首次提堂 双手反铐身后神情漠然

明报/多市警方在追查杀害中国留学生柳乾的凶手时,始终回避媒体提出的一个问题,凶手是如何进入受害人所住的独立屋?当昨日被控一级谋杀罪名的疑犯迪克森(Brian Dickson)出现在法庭时,答案才水落石出。原来疑犯和受害人同住在案发地的独立屋内,受害人住土库,疑犯住一楼。

活跃约会网猎艳 偏好亚裔女性

此外还有报道称,疑犯是多市一个约会网站的常客,偏好亚裔女性,且是有前科的警方熟悉人物。

昨日上午10时在多市西区芬治西路1000号的法庭内,身穿白色衬衣和蓝色牛仔裤的迪克森首次过堂。他双手被反铐在身后,神色漠然地走入法庭,在不足5分钟的过堂时间内,除了回答法官自己的姓名之外,再没有多说一句话。

法庭的书记员宣读迪克森的简单个人资料时,称迪克森的现住址是芬治路夹Sentinel Rd.地区的Aldwinckle Heights 27号,也就是柳乾的住所和遇害地点。

在书记员念到迪克森面临一级谋杀罪名的控罪时,一直神情淡然的他才表现出一些触动。在整个过堂过程中,迪克森的目光都没有与法庭内的父母有任何接触。

而警方除了搜查迪克森当前的住所之外,还于昨日前往多市东约克社区芝兰东街夹坡路地区Austin Av.,搜查疑犯与父母同住的民宅。身穿工作服的警员在该屋外翻找垃圾箱,看是否能找到从受害人处窃走的手提电脑,手机和外置式网络摄像头。

迪克森的父母昨日下午从法庭回来之后,面对记者的追问一言不发,很快又驾车离去。

疑犯位于Austin Av.住所的邻居希罗(Lorne Hiro)听闻消息之后表示极度惊讶。“太不可能了!不会是他!真的是他么?”

对于邻居来说,平时言行尚可的迪克森似乎与作奸犯科没有关系。但警方却表示,迪克森是一个警方熟悉人物,至于他之前曾被控何种罪名,警方没有透露。

据环球电视台(Global TV)报道,迪克森是多市著名的免费约会网站Plentyoffish的常客,希望能通过这一网站获得艳遇。一名自称是疑犯高中同班同学的女士向环球电视台的记者称,她在这个约会网站上碰到过迪克森,发现他对亚裔女性有偏好。

对于警方这样严厉的指控,迪克森的律师克雷斯(Steven Krys)表示会竭尽全力为当事人辩护。

迪克森昨日过堂之后,将于本月26日再次过堂。他离开法庭之前,向法官请求医疗检查,法官称这个要求可以向监狱主管提出。

柳乾父母昨晤警察总长

刚于前日从北京赶抵多伦多的柳乾父母柳建辉夫妇,昨日上午前往多市警察总部与警察总长会面,随后又前往相邻的安省法医处察看女儿的遗体。当柳建辉夫妇从法医处走出时,柳先生尚能勉强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柳夫人已经泣不成声,需要他人扶持才能坐进汽车。

在北京中央党校中共党史教研部担任主任的柳建辉教授,曾在接受国外媒体访问时表示,柳乾去年9月出国之前,在北京城市学院(Beijing City College)就读。来到加拿大之后,向位于多伦多和安省温莎市的多间学校申请传媒专业的硕士学位课程。

柳乾在北京的男友孟献超(Xianchao Meng,音译),因在上周五凌晨1时左右案发时,正与受害人透过网络视频通话,亲眼目睹了女友受袭的前半过程。

“她从来没有和我提到过迪克森这个名字。我是听说过一些华人女孩与外国人交往的故事,但我们从初三开始就在一起,关系一直都很好。我很了解她的性格。我希望凶手应受到法律的制裁。我还想问一问那个凶手,在杀人的那一刻,他脑子里都想的什么。柳乾的年纪还那么小。”

当多市警方向他调查取证时,孟献超都尽力配合。警方拘获疑犯之后,也第一时间通过电话告知了这一消息。听到这一消息后,孟献超说:“我感觉松了一口气。”

被告履历似政坛新星

如果不知道迪克森被控一级谋杀的罪名,只是看他的过往履历,人们很可能会认为,迪克森是一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政治新星。

根据非政府组织加拿大大西洋会议团(Atlantic Council Canada)于2008年发表的一份通讯文件称,疑犯迪克森曾为该组织的主席担任行政助理,直至2009年3月。该文件还称,迪克森是约克大学环球政治系的学生,他还是约克模范北约组织(York Model NOTO Organization)的共同创建者,并且在政治科学系本科生学生会担任过两届副主席。

此外,他还曾被委任为教育副主席的专员助手(Commissioner to the vice president of education)。他曾作为约克大学学生会麦克劳林学院(McLaughlin College)分会的代表,参加过安省学生联合会和加拿大学生联合会的大会。

约大指被告非登记学生

但约克大学昨日却发表正式声明称,迪克森并非约克大学的登记学生。

在自己的Facebook网站上,迪克森自称他从2003年起就一直参加“扫盲运动”(Development of Literacy),这是一个帮助巴基斯坦乡村地区孩童的助学慈善基金。

内外美兼具富艺术潜质 退休女校长哀柳乾早逝

明报/在多伦多的退休女校长泰特利(Pauline Tetley)的眼中,于上周五不幸遇害的约克大学中国女留学生柳乾,不仅是一个内在美和外在美兼具的年轻女性,而且拥有独特的艺术眼光,梦想有朝一日能进入安省艺术和设计学院(OCAD)深造。

泰特利曾在今年1月23日与柳乾结伴参观安省美术馆,共度了美好的一天。对于柳乾最终无法实现其进入安省艺术和设计学院深造的梦想,泰特利深感遗憾和伤痛。

泰特利在昨天向本报表示,如果她有机会与柳乾的父母见面,她想告诉他们,他们养育了一个可爱、善良、富有创意的女儿。尽管她与柳乾仅仅共度一天的短暂时光,但后者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难以言喻的快乐。

泰特利在退休前供职于多伦多公校教育局,她也是一名珠宝设计师。她在昨天上午致电本报,回忆与柳乾相识的经过,并为柳乾不幸遇害感到哀伤。

泰特利回忆说,她于今年1月5日下午在多市中心的布鲁亚西街上与柳乾偶遇,当时,柳乾和一名女友上前向她问路,由此而开始了交谈。

她告诉柳乾,她在34年前曾前往法国巴黎求学,对留学生远离家人、身在异国他乡的感受有切身的理解。两人遂交换了电邮地址,并相约有一天结伴参观安省美术馆。

其后,泰特利和柳乾互通电邮保持联络,最后约定在1月23日一起参观安省美术馆。她俩还在当天下午结伴而行,在多市中心皇后西街的艺术和时尚区漫步。泰特利发现,柳乾对色彩相当敏感,是颇有天分的视觉艺术家,她对加拿大设计师的服装和配饰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拥有相当独特的艺术眼光。

泰特利和柳乾还在当天下午边喝咖啡边聊天,泰特利在交谈中获悉,柳乾曾学习中国水彩画长达5年,她的父亲是一名教授,她现正在约克大学进修英语,梦想在通过托福(TOEFL)考试后进入安省艺术和设计学院深造。

柳乾在次日发给泰特利的电邮中说∶“昨天是美妙的一天,我们享受了很多乐趣。你对于各种艺术作品的知识和背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期待能再度与你见面。”

然而,自此之后,泰特利再也没有机会与柳乾见面了。

女生频遇袭人心惶恐 学生会促约大加强保安
要求扩大护送女生返家计划

明报/北京女留学生柳乾命案发生后数天,约大校园邻近社区又再发生有女子被强奸案。约克大学生协会昨天就此召开紧急会议,要求校方扩大已推行的Go Safe及Walk Safe护送女学生返家计划,同时成立社区互望计划,尤其包括发生命案的York Village及Shoreham Drive住宅区。

约克大学生协会主席亨特(Vanessa Hunt,图)于记者会中表示,该大学地区近1年不断发生袭击、性侵犯及暴力案件,而学生感到约大行政人员缺乏行动,认为他们有责任立即行动来保障学生及社区的安全。

学生会向校方发出的要求也包括:

(1)所有学生、职员及教员都要上反压迫训练课程;(2)永久性扩充已推行的Go Safe及Walk Safe护送女学生返家计划,同时成立社区互望计划,尤其包括发生命案的York Village及Shoreham Drive住宅区;(3)将METRAC审核推行委员会重整架构,要加入约大学生协会、性侵犯生还者支持热线、妇女及变性者中心、及YFS社区服务组等;(4)约大校方要承认他们有责任去保障学生及社区的安全;(5)全力推行METRAC审核报告的建议。

约克大学生协会代表约大5.2万名本科生,同时也是加国学生联盟第68分部。

约大学生较早前曾指校内治安差,部分紧急求救电话失效,以致有女生于图书馆温习至深夜时份,不敢独自回家,通宵留在图书馆内。

约大校方就此作出回应,指案件发生后已加强了校园的保安,聘请警员在校区内巡逻。

约克大学校长舒克里(Mamdouh Shoukri)称,约大社区对失去柳乾同学深感悲痛,在此困难时刻,大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安全。他表示,安全是约克大学的首要任务,所以校方会增加更多资源,在过去几年已有的安全措施的基础上计划未来。

约大聘警员晚上巡逻校园

约大表示,从本周二晚开始,约克大学安全服务处提高了对校园边界的控制。从晚上7时到凌晨3时,聘请警员将在校园巡逻。

舒克里称,警方已增加在The Village的巡逻次数,包括驾车的便衣警察和穿制服的警员。

此外,约大财务和管理副校长Gary Brewer透露,约大去年投资了近900万元在安全和治安上,比前年增加了50万元。

柳乾命案疑凶提堂法庭清场 被告06年曾获撤销性侵犯控罪

星岛日报/涉嫌谋杀中国女留学生柳乾的29岁疑凶迪逊(Brian Dickson) 昨日首度提堂,法官谕将案押后至下星期二(26日) 再次在多伦多西区法庭提堂。法官并颁令禁止传媒报道庭上的所有证供。

迪逊昨日早上出庭时身穿白色长袖恤衫和灰蓝色牛仔裤,双手被扣在背后。他在为时只有两分钟的过堂期间,一直面无表情,只是回答法官时讲出了自己的姓名。迪逊的双亲和友人昨日也到场旁听,在庭警押他出庭时,曾轻轻叫了一声“Hi! ”打招呼。

近50记者要离庭

迪逊的辩护律师并未有出庭,由法庭的当值律师代表,向法庭申请传媒禁制令,被法官邓卜克(William Danbrook)接纳。律师要求押后至本月26日再以视像方式过堂,获法官接纳。迪逊还押羁留。法官下令将原来占了大部分旁听席的近50名记者清场,才开始上午的正式聆讯。

被告曾是活跃学生领袖

约克大学昨日发表声明,指疑凶迪逊并非该校注册学生,亦未在该校取得学位。不过迪逊在多市东区Riverdale高中毕业后,在2000年进入约大麦诺伦学院(McLaughlin College)修读地缘政治学,与同学共同创立北约组织学会,并一度担任约大大学部政治学议会主席。迪逊在约大的友人说,他是一名非常活跃的学生领袖;但在2005年秋季,担任学生会干事期间突然辞职,原因不明。

迪逊为警方熟悉人士,他曾于2006年1月,被多伦多警队落案控告性侵犯的罪名,虽然4个月后获撤销控罪,但事件对他造成深远的影响。

迪逊在2008年秋天,曾在加拿大大西洋议会实习6个月。该机构是一个附属北约的外交政策智囊团,他当时是议会总裁Julie Lindhout的助理,处理一些行政工作,研究和撰文。

他亦参与Developments in Literacy的事务。该组织专门在巴基斯坦开设学校,让低下阶层的儿童,尤其是女孩子有书读。

柳乾与被告同一镇屋租客

柳乾生前租住约大附近的Aldwinckle Heights 27号地库,而迪逊则居于上址楼上一个分租房间。目前未知两人是否相识,又或是如何认识。有消息指柳乾遇害前,曾对友人表示忧虑个人安全,又在中文聊天室说被求爱不遂者跟踪。不过警方就说,没有发现犯罪性纠缠(Criminal Stalking)的证据。

迪逊在他Facebook的网页上自称是一名临时演员和跑步教练。凶杀组督察贝特(Edward Boyd)前日曾要求曾传媒不要再公开疑犯的样貌,以免影响调查工作。但由于有传媒在昨日刊出迪逊的照片,警方最终取消了这个要求。

柳妈妈见爱女哭成泪人
柳建辉夫妇会贝理尔听取调查过程

liu_qian_p1.jpg
■看过女儿柳乾的遗容后,柳妈妈(中)再也按奈不住,伤心欲绝,要由驻多伦多中国副总领事吴冬梅(左)及另一职员参扶。胡智豪摄

liu_qian_p2.jpg
■柳建辉夫妇在驻多伦多中国总领事陈立钢及警队华人社区联络主任陈楚标陪同下步入法医办公室办理女儿的认尸手续。胡智豪摄

带着破碎的心踏足多伦多为遇害女儿办理身后事的柳建辉夫妇,昨晨在驻多伦多中国总领事陈立钢的陪同下,前往警察总部与警察总长贝理尔会面,听取警方有关调查女儿被杀的过程。两人其后往殓房认尸,柳建辉的夫人离开法医办公室时情绪激动,哭成泪人,令人感到鼻酸。本报获得的消息称,多伦多北京协会联同一个中国留学生组织,将于下周三为柳乾举行追思会。

柳乾被杀一案实在有太多的巧合,她遇害时刚巧与远在中国的男友透过视像聊天,疑凶闯入的过程被男友透过互联网连线目睹;柳乾父母步刚出机场的一刻,警方凶杀组在那边厢召开记者会,宣布拘捕疑凶;而在疑凶昨日提堂之时,柳乾的父母正踏入多伦多警察总长贝理尔的办公室,听取总长和凶杀组探长汇报调查工作的过程。

柳乾追思会下周举行

柳乾的父亲柳建辉,昨晨10时左右偕同夫人,在驻多伦多中国总领事陈立钢及副总领事吴冬梅等人的陪同下,到达位于多市中心的警察总部,与警察总长贝理尔会面。案发后第一个致电通知柳建辉这噩耗的凶杀组高级探长博格(Brian Borg)、多伦多警队华人社区联络主任陈楚标等亦出席了这次会面。

贝理尔向柳氏夫妇表达了慰问,但他表示,由于案件尚在调查阶段,并且已进入了司法程序,虽然他们是死者的至亲,但警方亦不能向他们透露太多的案情。贝理尔承诺,警方会尽量协助他们处理这次事件。

柳建辉对警方的协助,与及在这样的短时间内拘获疑凶表示感谢。双方的会面长达一个多小时。柳氏夫妇一行离开警察总部后,由凶杀组高级探长博格及陈楚标警官的引领下,步行往距离警察总部不远处的法医办公室的殓房,办理辨认女儿尸体的手续。

柳建辉夫妇虽然伤心,但一直强忍悲痛。他们于接近中午的11时58分步入法医办公室,逗留了差不多一个小时,于12时54分离开。看过女儿的遗体后,坚强的柳妈妈再也按奈不住,泪水如泉涌般泻出,激动万分,需由副总领事吴冬梅及另一位领馆职员参扶,四周的气氛一下子亦变得像天气般冷凝。

柳夫人由吴冬梅扶入小型客货车后,柳建辉自行坐上车头的乘客座位。此时他亦难忍泪水,除下眼镜以手拭泪。各人不发一言,分乘两车离去。

据本报获得的消息,柳乾的遗体最快会在下周初让家人领走。而多伦多北京协会将会同一个多伦多的中国留学生组织,在下周三为柳乾举办一个追思会。

柳建辉传是胡总幕后智囊

星岛日报/遇害的约克大学中国女留学生柳乾的父亲柳建辉是中国的高干,他除了是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主任外,据传他还是中共最高领导人胡锦涛的幕后智囊之一。他的女儿这次遇害,中国高层相当重视,夫妇两人飞抵多伦多后,获驻多伦多中国总领馆全力照顾,而渥太华的大使馆亦派员前来多市协助。

据中国的网上流传,中国共产党第17次全国代表大会于2007年举行后,柳建辉负责前赴全国各省市,向干部解说和传达有关17大的报告的精神。他甚受中共高层重视。

据说,柳建辉在女儿出事当日,接获其男友孟小超的通知后,立即致电外交部寻求协助,由外交部联络驻多伦多总领馆,着他们派员前往柳乾住所了解情况,可惜柳乾已经遇害。

为协助柳建辉办理女儿的身后事,渥太华的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陈文申亦专程前来多伦多陪同柳建辉。

所谓公使衔,是仅次于大使级别的高级外交人员,其受到的礼遇亦仅次于大使,但外交特权及豁免权则与大使相同。

迪克森就读约大?校方否认

世界日报/涉嫌谋杀柳乾的迪克森究竟是怎样的人?本地主流媒体昨天纷纷四处探究,对迪克森来个大起底。

根据多伦多星报报导,迪克森在其脸书上的自我介绍中,提到对地理政治学(Geoplitical)感兴趣,爱好运动。他毕业于多伦多东区唐人街附近的Riverdale Collegiate高中,后在约克大学属下的McLaughlin College学院修读地理政治学。学习期间,他与同学共同建立了York model NATO Club,并担任York’s大学生政治委员会主席。

毕业之后,迪克森曾就职于非牟利组织Atlantic Council of Canada,属于北约组织(NATO)下属的外交政策智囊团,2008年至2009年间任该组织总裁Julie Lindhout的助理。另外,他还曾参与为巴基斯坦贫困儿童筹建学校及推广教育的工作。

此外,在其脸书的网志上显示,他还是一个业余演员和跑步教练,也是表演学会(Players Academy)的会员。

环球邮报称,迪克森2000年登记注册了约克大学环球政治专业,目前还在修读该专业的学分。于此同时他还在修读心理学专业。在他担任York Model United Nations会员期间,曾先后前往美国波士顿、芝加哥、以及加拿大满地可及渥太华等城市参加会议。另外,由他参与建立的York model NATO Club亦曾在卡尔顿大学(Carleton University)举行的年会上获得年度大奖。

CTV的报导称,迪克森并未曾在Atlantic Council of Canada任职,只是在那里做过实习生。

另外,约克大学校方昨天发出声明说,迪克森并未在该校拿过学位,且目前也未在约大就读。

曾和加拿大被害留学生柳乾住同区 我差点被黑人拖走

Kathy_水印熊/近日加国女留学生柳乾在约克大学附近公寓被害的新闻,让每一个人再次担心起国外留学生的人身安全。我也曾是一名加拿大约克大学留学生,刚巧曾住在这名被害女生房子附近的公寓楼。更巧的是,我也遇到过差点在附近被黑人袭击的事件。

每天上学,被害女生家附近是我去学校的必经之路。当时柳乾住的这片小区还在建设中,给我的印象是非常不安全,就在这片公寓区,我就遇到一次放学遭黑人追逐,如果当时不是有朋友在身边,后果不堪设想。现在写下过程,给所有的留学生一个警惕,并且讨论如果遇到此类事情,应该如何应对。

在国外上学,遇到晚间课是难免的,一般晚上10点下课,我都不会耽搁,和放学的同学们一起走过这一区,基本上比较安全。但是那一天,我们正好是小组讨论,结果大概晚上11点才从学校出来。放学后基本上没什么人了,在校园和下一个交通灯之间,就是这个当时还是建筑工地的区域,非常昏暗,人行道与工地只有建筑隔离板隔开,但有出入口,里面的工地一片漆黑。

我比较马大哈,觉得10多分钟就到家,自己走没有问题。但是和我一班的中国女孩,也是我的好友比较警惕,觉得我独自走这一区非常危险,因为以前也发生过女学生被骚扰事件,坚持送我回家,然后我再开车把她送回她的学生宿舍。感谢她的坚持,不然现在发生什么事,真是无法想象。

我们两个就这样,在小路上边聊天边走,正走在工地边的时候,对面走过来一个黑人,个子大概1米7多,走路是典型的黑人式的吊儿郎当。我在这里不是歧视黑人,我也有很多友善的黑人朋友,但是此情此景,我们还是下意识地往边上走走,想尽快跟他错过去。结果他冲着我走来,我看清他编着黑人发辫,身穿红色T恤衫。越来越接近了,马上就要错过去了,他突然对我说hello,声音非常挑衅,然后就在交错时,在我的腰上狠摸了一下。我当时立刻就石化了。妈呀,长这么大,我还从来没受过这个,当时大脑一片空白,定在那里不能动。

我的好朋友也有点傻眼,但她反应比我快,她看到黑人已经转身面向我(我是背对着黑人的,我没有看到)。我的朋友立刻抓起我的手,对我说:“跑!”。我大脑空白地就跟着她跑,也许因为太紧张,脚像灌了铅一样,迈不开步子。没跑几步,突然绊倒,重重摔在地上,膝盖磕破了。

黑人一看我们害怕,更加得意,顺着我们追过来。我的朋友使劲拉我,想把我拉起来,对我喊:“kathy,我知道你现在跑不动,但你一定要起来。” 我看看旁边,正好就是漆黑的工地大门,如果这个时候不跑,被拖进去的话,我就玩完了,什么神都保佑不了我了。我一咬牙,忍着痛站起来,跟着我的同学没命地跑,黑人就在我们后面追。

幸运地是,我们很快跑到交通灯处了。这里比较亮,还有几辆车在等红灯。我们就赶紧站在马路中央。黑人一看我们站在亮处,而且还有汽车,就害怕,掉头赶快离开。我们因此得救了。我在送我同学返家的路上,经过此地,也没有再发现这个黑人游荡。

第二天,我们报了警,警察很不以为然,他觉得反正我没出事。我们又去校警处报案,他们倒是很认真,让我们做了笔录。并告诉我们,这附近不是很安全,表扬我们知道结伴回家,并且应对还不错。

这件事,我当时没有敢告诉国内的父母,害怕他们担心。但是在一堂课上,我要求教授给了我几分钟时间,告诉同学们我的经历,警告大家当心。直到现在,我的膝盖还留有当时磕破的疤痕,时刻告诫我,出门在外,一定要小心警惕。

一年后,我来到香港工作,我在york大学的朋友,有天通过电邮告诉我,一名女学生(不是中国人)发生了和我同样的事件,就在同一个地方,被一个黑人袭击了,学校向每一个学生发了警告邮件,但是我无法通过嫌疑人照片肯定是否是同一个人。

在这里,我想告诉每一个留学生的是,请出门在外一定保持警惕心,

1。如果放学,尤其天黑的时候,不要怕麻烦别人,和熟悉的同学相伴回家。

2。如果真的遇到一个人走夜路,请备上色狼喷雾,以防万一。我觉得不要带刀子,因为如果你打不过人家,反而变成凶手的凶器。

3。陌生人对你图谋不轨时,不要像我当时那样失去行动力,要勇敢,你可以大声呵斥,或者喊救命,并设法逃脱。这样他们也会被吓一跳,胆子小的就不敢惹你了。你越是表现出自己的害怕和懦弱,他们胆子就越大。

4。事后一定要报警,不管警察态度如何。因为你搞不好会提供有力线索,法网恢恢,坏人有一天一定会落网的。

5。对其他种族的人,在平等互敬的基础上,保持一定警惕性,因为我们毕竟文化不同,尤其遇到陌生人搭话,千万要注意,自己安全最重要。

祝所有的留学生,能有一个安全、平安的留学生活,让好不容易把我们养大的父母放心。


论坛网友:柳乾,两个男人间的牺牲品?

加国无忧论坛网友shaw123 /今天看了对嫌犯和柳父的介绍,突然感到一阵寒栗,这里面也许有着更大的黑幕?但愿我过敏了。

先简要介绍一下嫌犯和柳父的背景(都是网上各位网友和媒体提供的)

嫌犯 迪克森(Dickson),29岁,迪克森曾在约克大学的McLaughlin College就读,该学院主要研究及分析公共政策,曾就职于Atlantic Council of Canada,属于北约组织下属的外交政策智囊团,2008年至2009年间,他担任该组织总裁助理。

柳父,49岁,中央党校党史研究室主任,还是中国近现代史史科学会副会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从照片和背景看,嫌犯绝对是属于青年才俊一类的。北约组织下属的外交政策智囊团,说好听些是高级智囊机构,说白些,就是政治间谍机关,应该专以套取收集各国政治经济情报为本职的。嫌犯既供职于此高级机构,又毕业于名流大学,本人还相貌堂堂,极其俊朗,智商相信也不会低。按说是既不缺钱,高级机构相信薪酬不会低,又不缺情,青年才俊身边应该不缺美女,按常理很难想象会做出如此脑进水之举动。

说说柳乾,各位都看到照片,虽也是花季,但也不能归于绝色佳人(并无恶意,只为客观分析,还望柳乾在天之灵见谅),很难想象一个青年才俊会置前程和其他美女于不顾,非得为她而自毁。当然,一见钟情,单相思而致疯狂,古今中外不缺前例,只是此种概率低之又低。又说西人的审美眼光与我华人不同,如此说来喜欢东方女孩的西人也就是图个新鲜,并非在他们眼中东方女孩个个都是天仙,不然在Toronto的中国男生连1%的希望都没有了。即然是图新鲜,更应该不至于一个青年才俊会置前程和其他美女于不顾,非得为她而自毁了,那样的概率更低了。而且,据Toronto警方公开,柳乾死前并未遭受性侵,亦无暴力致死的明显痕迹。那更排除了嫌犯因情欲而疯狂杀人的可能性。那么,是什么使得那么一位青年才俊要对一位涉世未深,算不上绝色佳人的花季少女要到狠下杀手的地步?从上可看出,情杀,仇杀,财杀的可能性都几乎是零。到底是什么??

再来说说柳父,大学教授,初看好似一介书生,非常清淡。但如仔细看看其背景,华人相信都明白,此教授非比寻常。中央党校教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但年龄仅49岁。虽然不是高官,但属于中国高层的智囊团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至少是贴近中国高层圈的。再从Toronto中领馆对柳父一行的接待,华人之前在加受害者家属好像不记得有如此待遇。说到这里,各位也许已经悟出点什么了吧。

联系到之前,有网友贴出死者日前在博客上曾发出“我再也回不去了。。。。好想家”等等的感慨,为什么一位涉世未深的单纯的少女会发如此感慨?是什么束缚了她而使她感到回不去了的呢?而她仅仅来到Toronto才只有半年多一点。

推测一种可能性:

柳乾来到Toronto,立刻就有一位西人青年才俊刻意地接近她。在这种情况下,相信每一位初到西方,情窦初开的中国少女都会情不自禁而不能自持的,不晕也难啊。于是“感情”迅速升温,距离迅速拉近,亲密到可以经常的,不拘时间的随意出入女孩的闺房。之后,就有了令女孩感到难以回家面对父母的“事情”发生了(柳乾也已23岁,相信男女之事在80后,90后身上还不至于令女孩感到难以回家,尤其是来自北京这样现代化的大城市)。于是,女孩动摇了,想后撤了。再于是,这世界上就产生了一个杀机,随后,一个悲剧就发生了。

由上述的推测,前因,动机,和后果都可以解释了,有两个疑点:

1.嫌犯的作为是奉命而为?还是自行为所犯“错误”而不得不采取的极端灭口手段?

2.假如上述的推测成立,嫌犯早已离开York大学,与去年9月才来Toronto的柳乾相信不会在大学有什么交集点。那么是谁,是什么让嫌犯如此准确地瞄准了有柳父那样背景的柳乾?

相信柳乾的手机和电脑将难以再找回,即使找回,恐怕内容也已经过“过滤”了。可惜的是,Toronto警方从一开始并未悟到这一点,以至于公开出了好多内容,使得我们得以建立以上的推测。再接下来案情的发展将会令Toronto警方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为什么?请各位自己解答吧。

http://bbs.51.ca/thread-284936-1-1.html


Man, 29, charged with first-degree murder in death of York University student
Adrian Morrow
From Thursday’s Globe and Mail (Includes Correction)
Published Wednesday, Apr. 20, 2011 4:58PM EDT
Last updated Thursday, Apr. 21, 2011 3:53PM EDT

The only child of a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ficial, Liu Qian was a hard-working student with a knack for drawing, who came to Canada last fall hoping to take a master’s degree in media.

One night last week, toward the end of her second semester in a York University English program, she was chatting via webcam with her boyfriend in Beijing when she opened her apartment door to a man who attacked her, before her computer was shut off. The 23-year-old was found dead the next morning.

Late Wednesday afternoon, as her parents flew in from China to collect her body, police charged Brian Dickson, a 29-year-old Toronto man, with first-degree murder.

On Thursday morning, Mr. Dickson had a brief five-minute court appearance in bail court on Finch Ave. West. The clean-cut looking man dressed in white open-necked shirt, grey pants, was lead into the courtroom in handcuffs. His face flushed, he appeared agitated to courtroom observers.

He was represented by duty counsel, and the hearing was put over until a April 26, when he will appear via video-link.

Ms. Liu’s father, Jianhui Liu, learned of the arrest shortly after landing at Pearson International Airport.

“I sincerely thank the people concerned with my daughter’s case,” he told reporters shortly after disembarking. “Our daughter was studying very hard.”

But even as Mr. Liu, research director of Communist Party history at a school that trains party officials, breathed a sigh of relief, many questions remain unanswered in the case. Ms. Liu had been found partly unclothed, but there was no sign of sexual assault or trauma to her body, and police are awaiting toxicology reports – that could reveal such things as poisons – to discover her cause of death.

Investigators gave no indication of why someone would want to kill the young student.

However, they indicated that a man whose photo had circulated on the Internet – whom Ms. Liu’s roommates had accused of stalking her – was not Mr. Dickson. A man who had once lived in the same building as Ms. Liu and went on a date with her, was considered a “person of interest” in the case. His lawyer said, however, that his client was cleared.

Ms. Liu came to Canada in September of last year. Previously, she had studied at Beijing City College, and applied for master’s programs at universities in Toronto and Windsor, Mr. Liu said. She lived first on Haynes Avenue, in an area called The Village south of campus, where numerous students settle in suited-out houses. In January, she moved into a basement apartment in one such home on nearby Aldwinckle Heights, suggesting in a Facebook posting that her previous place had an insect problem.

In addition to her studies, she kept busy sketching friends and experimenting with oil painting, posting some of her work online. One watercolour shows a twisting seaside highway; an oil painting depicts a river running through a green grove of trees.

On Aldwick, a street of cookie-cutter, three-storey red-brick houses, neighbours welcomed news of the arrest Wednesday.

“Students come, students go, but we don’t really know faces,” said Shasti Bhoj, who lives a few doors down. “I was trying to look at her picture and think, ‘is this face known to me?’ “

Mr. Bhoj said the news of an arrest was reassuring, but he still feels shaken enough to make a better effort to get to know his neighbours. “Now I’ve got to absorb – ‘does this person live here? Is this person a stranger?’ “

Richard Kim, a York student who lives on the street, said it was typical for a house to be rented out to as many as eight or nine students.

“It used to be nice here,” he said. “Now that all the students moved in, you hear about stuff happening.” He said he’s thinking of persuading his girlfriend, who was considering a move to the area, to change her plans.

The case hit particularly hard among students at York, which has seen a number of assaults on campus and in the immediate area over the past few months. The night after Ms. Liu’s death, a woman was sexually assaulted in a nearby field in what is believed to be an unrelated case; earlier this month a student was beaten in what is believed to be a homophobic attack.

In response, the students union is holding a meeting Thursday to call on the school to improve safety in the area.

York, meanwhile, says it has stepped up security patrols in recent days and offered counselling to students and staff dealing with the loss.

Ms. Liu was chatting with her boyfriend, Meng Xianchao, around 1 a.m. last Friday when a man knocked at the door. After he asked to use her cellphone, a struggle broke out, lasting for a few minutes before the assailant turned off the woman’s computer.

Frantically, Mr. Meng contacted her family as well as mutual friends in Canada, one of whom visited the apartment with Ms. Liu’s landlord before 11 a.m. the next day and found her body. Her laptop and smart phone were both missing. Around the same time, the young woman’s mother called consular officials and asked them to check on her daughter.

In an interview in Beijing with CTV News Thursday, Mr. Meng described the struggle.

“The man tried to hold Liu Qian. She was resisting, saying ‘no, no, please don’t,’ “ he said. “At that time, my mind went blank. I was cursing him from my webcam.”

With reports from Ann Hui and Associated Press

Editor’s note: In the original newspaper version of this article and in an earlier version, The Globe and Mail mistakenly referred to murdered York University student Liu Qian as Qian Liu, and her boyfriend Meng Xianchao as Mr. Xianchao. This online version has been corrected. We regret the err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