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321/全球280万加人居海外,逾六千加人旅居上海

-逾六千加人居沪 增3.5倍
-全球280万加人居海外
-会计师爱上海生活 未惯走后门快速获工作签证
-土生华裔加人 留沪工作乐不思“加”


为工作营商寻刺激 最忧子女教育问题

明报/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在今年2月发表的关于“加拿大人在上海”的研究报告揭示,对于旅居上海的加拿大人而言,富有中国特色的应试教育令他们深感忧虑,亦令他们的子女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考虑到孩子的健康成长,他们大多准备送孩子返回加拿大接受教育。

上述名为“海外加拿大人的肖像:上海”(Portrait of Canadians Abroad: Shanghai)的研究报告,是亚太基金会为期3年的研究项目──“海外加拿大人”(Canadian Abroad)的系列报告之一,其作者是该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兼项目总监张康清。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根据上海官方的统计数据,在2009年底,在上海生活的加拿大人已增至6,121人,占上海外籍居民总人数的4%,与2000年的1,361人相比大幅升,显示了上海的加拿大人社区正逐渐壮大。

而在上述6,121名加拿大人中,除了土生土长的加拿大人之外,还包括在入籍后回流中国发展的华裔加拿大人。其中,在中国家传户晓的加拿大人“大山”(Mark Rowswell)、全球知名的管理谘询公司麦肯锡的总裁鲍达民(Dominic Barton)、渣打银行中国区总裁曾璟璇(Katherine Tsang),现均在上海工作和生活。

除了“大山”、鲍达民和曾璟璇这样的明星和名人之外,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加拿大人大多为平民百姓,包括:英语教师、传媒工作者、工程师、高级管理人员、小生意的经营者以及家庭主妇等。

上述报告的作者张康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该项研究在去年9月底正式启动,以焦点小组的方式对总共24名加拿大人进行了访谈,从而了解他们离开加拿大远赴上海工作和生活的原因;他们与加拿大之间依然存在的联系;以及他们对于在上海生活的满意程度等。

研究结果显示,加拿大人移居上海的原因多种多样、因人而异,其中被广泛引用的推力因素包括:在加拿大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加拿大的天气寒冷;以及在加拿大的生活枯燥乏味。至于名列前3位的拉力因素包括:在上海经营生意;家庭团聚;以及寻求刺激和冒险等。

研究结果还发现,尽管旅居上海的加拿大人身处异国他乡,但他们在个人和家庭的层面,无论是文化还是情感,依然与加国保持密切的联系。

在他们看来,对中国人友善是他们为加拿大树立形象以及为加拿大作出贡献的最佳方式。换言之,他们坚信自己正为加拿大扮演非官方的民间大使的角色,从而令加中两国同时受益。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研究报告还如实反映了旅居上海的加拿大人对在上海生活的满意程度。其中,加拿大人普遍在以下方面对于在上海的工作和生活现状感到满意,包括:

能获得更好的工作机会;收入水平和生活开支的比率得当;有机会结交更多的朋友;与伴侣和家人在一起生活;能有机会品尝中国美食和体验中国文化等。

叹上海空气污染医疗费高昂

然而,加拿大人在上海生活,也要应对不少挑战以及很多不尽人意之处。其中,令每名受访者均感到不满的就是空气污染,与加拿大相比,上海的空气污染相当严重。

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医疗体系。有不少受访者抱怨说,在上海看医生不仅费用高昂,而且要耗费大量的时间。此外,医疗质素也是部分受访者抱怨的一个方面,例如,当患者前往急症室求诊时,必须先付钱才能获得紧急治疗。

令人颇感惊讶的是,对于旅居上海的加拿大人而言,他们对学龄子女的教育问题深感忧虑。许多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孩子在当地的学校就读,承受巨大的压力,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不利。此外,中国教师通常擅长于帮助孩子应付各种各样的考试,但不擅长于培养孩子的其他技能,包括独立性、社交技能和行为等。

大多拟送子女回加教育

在此情况下,这些受访者为确保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多准备送孩子返回加拿大接受教育。

除此之外,令旅居上海的加拿大人感到头痛的问题还包括上海的交通阻塞现象以及获取长期签证和在上海居住的许可。

全球280万加人居海外
“海外加拿大人”研究耗时3年

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加拿大人“大山”,是旅居海外的280万加拿大人之一。这一占加拿大总人口约8%的庞大群体,是加国的全球资产,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这笔资产,是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即将在本月24日发表的“海外加拿大人”研究项目的总结报告所要探讨的焦点议题。

“海外加拿大人”是亚太基金会为期3年的研究项目,由该基金会的多位研究员参与。自2008年以来,他们已经陆续发表了一系列研究报告,包括:“加拿大人在越南”、“加拿大人在南韩”、“加拿大人在香港特区”、“加拿大人在北京”、“加拿大人在特立尼达和多巴哥”、“加拿大人在新加坡”、“加拿大人在英国”、“加拿大人在美国”以及“加拿大人在上海”等。

其中,“加拿大人在香港特区”和“加拿大人在上海”这两份报告,是由亚太基金会的高级研究员兼项目总监张康清撰写的。此外,他还与香港浸会大学合作撰写了关于香港约有30万名加拿大公民的统计报告。至于“加拿大人在北京”这一报告的作者,是亚太基金会的研究员郭世宝。

张康清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指出,有关加拿大人旅居海外的人数多达280万人的统计数据,是根据加拿大人口普查的统计数据推算出来的,比较精确。

而从加拿大人在海外分布的情况来看,加拿大人在香港特区和美国的人数较为准确,加拿大人在上海的人数来源于中国官方的统计数据,被低估的可能性较大。

上海人数被低估可能性较大

他说,亚太基金会将在本月24日,就“海外加拿大人”这一为期3年的研究项目发表一份总结报告,报告所涉及的议题包括:

旅居海外的加拿大人在那里居住、他们离开加国的原因以及有多少人准备返回加国;加拿大应该如何与旅居海外的加拿大人发展更深层次的联系;旅居海外的加拿大人对于领事服务、税务和公民权等问题的看法;加拿大是否应针对旅居海外的加拿大人而制订统一的政策等。

张康清说:“280万旅居海外的加拿大人,是加国的全球资产,这笔资产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并更好地发挥作用,就是我们在总结报告中探讨的主要议题,从而向加拿大政府提出改善建议。”

会计师爱上海生活 未惯走后门快速获工作签证

对于因公从满地可被派驻上海的加拿大人贝尔克(Jonathan Belec)而言,尽管他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时间只有短短的6个月,但他显然已深深地爱上了这一每天都为他带来新鲜感的城市。

贝尔克原先供职于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安永(Ernst & Young)在满地可的办事处,他在6个月前被公司调往上海办事处工作,专责协助来自加拿大、美国和法国的企业在中国大陆拓展市场。

盛赞上海人友善开放

贝尔克在接受本报记者的电话采访时侃侃而谈,非常乐意分享其在上海工作和生活的点点滴滴。他盛赞上海是一个快节奏的大都市,但并不令人感到压力沉重;他对上海的餐馆和商店赞不绝口,可让他有机会品尝到世界各国以及中国各地的美味佳肴;他还称赞上海人友善和开放、拥有国际视野……

不过,贝尔克在上海工作和生活,除了要克服语言和文化方面的障碍之外,还需应对其他的挑战。

在他看来,上海的交通阻塞情况并不算太严重,因为上海的交通基建设施相当先进,人们搭乘地铁或的士均非常方便。

令他感到困惑的是,在上海申请工作签证的过程相当复杂且时间漫长。

至于人们为快速获取签证而走后门的现象,亦令他这个老外啧啧称奇。

土生华裔加人 留沪工作乐不思“加”

2年前,一个偶然的实习机会,令当时正在上海探亲的郑汶夏决定在这一陌生的城市暂留下来。然而,这一暂留计划从最初的3个月,延长至6个月。而在2年后的今天,郑汶夏返回多伦多的计划依然被搁置了,她说:“我实在很喜欢这里的工作。”

来自安省奥克维尔市的郑汶夏是土生土长的华裔加拿大人,毕业于多伦多大学。她在2年前飞赴上海探望在当地工作的父亲,因闲来无事便参加了上海加拿大商会开办的一项实习计划,并在完成3个月的实习后获得了全职工作的机会,担任该商会的传讯经理。

郑汶夏坦言,她在当初并没有长居上海的打算,吸引她在上海暂留下来的是当地的就业机会。她说,从事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与加拿大相比,年轻人在上海可获得更多的工作机会。如果她在加拿大找工作,很可能找到的是一份临时工作或自己并不满意的工作。

郑汶夏所担任的传讯经理一职,除了负责与传媒打交道之外,还兼顾市场营销和公关的工作,给她创造了不少在职场锻炼的好机会。

在郑汶夏的眼中,上海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是快捷的,永远不会令人感到烦闷。至于上海汇粹中西方各地的美食以及上海特有的海派文化,亦让她充满了兴趣。

不过,在上海工作和生活,交通阻塞是她最感头痛的问题。此外,外籍人士在申请续签工作签证时,每隔6个月必须离境一次,也颇为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