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512/中国人在加拿大(1788—2009)

作者简介/黄启臣,1938年1月生于广西灵山县,中共党员,中山大学历史系教授,广东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中山大学法政学院副院长兼社会学系主任,兼任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明史学会、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等16个学会的理事和顾问,中国商业史学会对外贸易分会副会长、广东文史学会副会长、广东省珠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顾问,是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人在加拿大(1788—2009)

【摘要】根据加拿大统计局2008年统计,目前在加拿大的华侨华人共1216570人。据史料记载,最早到加拿大的华侨是广东人。1788年,有66名广东铁匠,木匠从澳门乘船到达温哥华。以后接踵而来,人数激增。初到加拿大的广东人,多是从事淘金、修筑铁路等繁重劳动。至1960年代以后,才转而从事餐馆业、商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等。以至有些华人进入了政治、文化界上层职业领域,担任高级职员。221年来,华侨华人为开发和促进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Chinese Peoples in Canada

Abstract: According to an incomplete statistics of Statistics Canada in year 2008, there is 1216570 Chinese in Canada up to present. Historical records show that the earliest Chinese in Canada were Cantonese. In 1788, 66 Cantonese blacksmiths and carpenters came to Vancouver island by ship. Come one after another, the number of Chinese increased rapidly. When Chinese first came to Canada, most of them engaged in heavy labor, such as gold panning and railway construction. Until 1960s, they started getting into restaurant、trading、real estate and finance industries. Gradually, some Chinese got into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ircles and became senior staff. Over the last 221 years, Chinese has made a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of Canada.

常言道,无巧不成书。1982年,我负责接待来中山大学访问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UBC)历史系的魏安国(Edgar Wickberg)教授。因为同是研究明清史,他又会说普通话,所以相互作了很好的交流。1983年,他回国后给我赠寄一本专着:From China to Canada,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Carada(《从中国到加拿大——中国人在加拿大社区的历史》)。我读后对加拿大华侨华人的历史获得初步瞭解。

一个机缘,1995年5-7月,我有幸应加拿大联邦政府外交部国际问题研究委员会的邀请,到加拿大进行访问。期间,我访问了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卡加里的卡加里大学,蒙特利尔的麦吉尔大学和蒙特利尔大学,渥太华的渥太华大学,多伦多的多伦多大学和约克大学以及靠近加拿大的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纽约州的纽约州立大学。与这些大学的历史系和社会学系的有关教授进行学术交流。同时访问了各个城市的唐人街。承蒙华侨华人的热情接待,并主动为我提供早期广东人来加拿大谋生的历史资料。特别是温哥华的老华人、商会主席黄威先生,领我到禺山公所(南海,番禺,顺德三县联合同乡会址)和9位老华人开了一个座谈会,聆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祖父或父亲如何来温哥华淘金筑路的故事。会后,黄威先生又将公所珍藏的《域多利中华会馆八十二年来之记録及档案》一书借给我看。我复印了许多早期广东人来温哥华淘金和修筑太平洋铁路的资料。魏安国教授又亲自开车带我去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东方图书馆借阅了大量华侨华人在温哥华的资料。他还将一些珍贵的历史照片复印送给我,实在是得益匪浅。此后,我和太太庞秀声于2004年6月至10月、2005年4至6月和2007年11月至2009年7月三次到多伦多探望儿子海波和儿媳易荣川。期间,又两次到渥太华、蒙特利尔和一次到温哥华重访唐人街和访问华侨华人,收集新资料。而因为重访温哥华时,住在列治文市新唐人社区,得以就近考察早期广东华工来温哥华淘金的菲沙河(Fraser River)的实况。同时又于2009年4月至7月应邀参加“全加拿大华人协进会”(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Equality)俗称“平权会”多伦多分会组织进行的《话说唐人街》(Chmatown’s History Project)研究项目,使我有机会访问刘金斗、谭荣德、陈世超、刘来增、伍国怡等老华人,并到多伦多大学郑裕彤东亚图书馆、利铭泽典宬和多伦多台北经济文化办事处文化中心图书馆等阅读和复印更多的华侨华人在加拿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等活动的资料。这样一来,我觉得可以撰写一篇《中国人在加拿大》的论文了。

一、中国人来加拿大及地域分布

加拿大开国于1867年7月1日,但中国人来到加拿大则早此79年。据史料记载,1788年(干隆五十三年),英国船长詹米·美尔斯(James Meares)和詹米·哥尔纳特(James Colnett)从加拿大到中国一口通商的广州做毛皮贸易,在回船经澳门出海时,招雇了66名广东的水手、舵工、木匠和铁工来到属于英国殖民地即今天的加拿大西部温哥华岛的努特卡湾(Nootka Sound),此是中国人来到加拿大之始。这批水手、舵工、木匠和铁工在此地修造了北美第一艘40吨的“西北美洲”号三桅大帆船,美尔斯船长十分满意地说:

“运来的华人是一种实验,他们一般被尊称为能吃苦的、勤劳的和心灵手巧的种族……有一切理由来对他们感到满意。”〔1〕

到1858年(咸丰八年),有两个广东人从美国来到加拿大。一个叫孟马克(Mark Moon),从纽约来到多伦多市,在今天的中区唐人街中心约克街(York Street)开了一间杂货店〔2〕;另一个叫阿康(Ah Hong),从美国旧金山来到今天的卑诗省,参加了菲沙河谷(Fraser River Valley)的金矿开采。同年5月,他回到旧金山,宣传卑诗省菲沙河谷发现金矿的消息,轰动一时,吸引了无数在旧金山采金矿的广东同乡。同年6月28日,第一批华人300人由旧金山的华商合记号(Hop Kee Co),通过爱仑·洛威船务公司(Allam Lowed Co)安排,从加勒比海乘搭“奥勒冈号”(Oregou)轮船扺达维多利亚港(Victoria)。

1858年7月28日,香港金山庄安排一艘桅船,从广东四邑(台山、开平、新会、恩平)招运一批华工来到加拿大卑诗省(British columbia)。现在的华侨华人就把这一天,作为中国人最早到加拿大的纪念日(此不确切)。后来,广东人来加拿大谋生者与日俱增。1859年3月,一家旧金山的华商招雇华工2000人来到维多利亚。1860年,由海路到达维多利亚的华人达到4000人;其中有一名华工邝利(KwonfLee)的未婚妻随他一起到达,此是来自中国扺达维多利亚的第一位妇女;由美国从陆路步行到达维斯敏斯特的华人亦有2000人;1863年,到达卑诗省的华人达到4500人;1865年,增至16700人〔3〕。 据朱伟光先生几次亲自到当年华人在菲沙河附近的利鲁厄特(Lilloet)和列颠(Lytton)勘察,发现当时华人采矿工的墓碑及崩塌的住房石墙脚,即是实证。

1867年7月1日,英国通过和颁布《不列颠北美法案》(British North America Act),承认加拿大成为英国之宗主独立国即自治邦(Dominion Of Canada),幷联合原有的英法殖民地组织成立联邦自治领政府,此为加拿大正式建国,至今142周年。1871年,加拿大首任总理约翰·亚历山大·麦克唐纳(John Alexander Macdonald)为了将加拿大东西两岸领土连在一起,决定仿照美国兴建一条东起新斯科舍省(Nova Scotia)的哈利法斯(Halifax),西至卑诗省的温哥华(Vancouver)的太平洋铁路,又称加拿大诗丕亚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详后)。

在淘金和修筑太平洋铁路时期(1788—1885年),来加拿大的中国人絶大多数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的贫苦农民,他们是当作苦力被招雇而来打工谋生的。据马青《先驱者》一书统计,1884年来加拿大的广东人,四邑人占63.6%,其中台山、开平占41.7%,新会、恩平占21.9%;三邑(南海、番禺、顺德)占17.3%;鹤山、增城、中山、宝安、东莞、花县、阳江占18.1%;其他县及其他省占1%〔4〕。太平洋铁路建成后,加拿大政府开始限制华人移民加拿大,从1885—1947年,实施对华人入境征收人头税政策,开始时每人50加元,1900年增至100加元,1904年增至500加元〔5〕。据陈翰笙主编的《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统计,1885—1923年,华人共缴纳人头税26512900加元。1923年7月1日,联邦政府又颁布《中国移民法案》,进一步禁止华人移民加拿大。故此期间,华人入境者大减,至1921年,加拿大的华侨华人总数只有39587人〔6〕。此后,由于中国北伐大革命、抗日战争等因素影响,华侨华人数量增加不多。直至1947年,加拿大国会废除《中国移民法案》和1967年实施《新移民条例》“以平等态度吸收新移民”以后,中国移民加拿大的人数才增加,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数越来越多。

从上表可见,2008年的1216570人的华侨华人,占加拿大总人口的3.9%,仅次于英、法、欧裔人而居四位。在华侨华人中,1967年以前,主要来自广东省;80年代以后,全国各省和香港、台湾、澳门以及东南亚国家移民来加拿大者也大量增加。据统计,1973年,香港居民移民加拿大者有14662人,1982年增至16170人,1989年19908人,1992年35797人,1993年36026人,1995—2005年增至18万人〔7〕,至2008年香港移民加拿大总数共25万人8〕。台湾移民加拿大至1995年总数为102000人,1999年增至125000人〔9〕。需要指出的是,80年以后的中国移民有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多数是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据统计,1981年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移民为17.5%,2006年增至30.7%,2008年增至51%〔10〕。

华侨华人主要居住在安大略、卑诗两省,合计983205人,占总数的80.8%,其中以卑诗省所占比例最高,占该省总人数的10%。而各省的华侨华人又集中居住在大中城市内,据2006年加拿大普查人口统计,居住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等10个城市的华侨华人共计916455人,占总人口数的72%。

如果以大多伦多、大温哥华、蒙特利尔和渥太华四大城市来统计,则华侨华人集中居住在四大城市的人数达到1045187人,占总数的85.9%。而在每个城市中,华侨华人又聚居在唐人街(Chinatown)或唐人社区(China Community)之中。据黎全恩教授考察,最早的唐人街是1858年在域多利(今维多利亚)的科莫兰特街(Cormorant)建立,后扩展到菲斯加德街(Fisgard Street)。开始时比较简陋,到1890年才初具规模。当时有小广州之称,1881年居住在这里的华工有2000人,占维多利亚总人口6000人的三分之一。

温哥华的唐人街最初是在卢素街,即在今士丹利(Stanley)公园附近。1866年迁至现在市区的柏特街(Pender Street)和柯拉尔街(Carrall Street)交界处,这是北美洲第二大的唐人街(仅次于纽约唐人街),已有143年历史,占地六个街区,内有中国商店200多间,有中华门、中山公园和孙中山当年来温哥华的居所,至今保存完好,供游览者吊念。列治文市,是香港移民的聚居地,住宅、商店、社会文化多具浓烈香港气氛。笔者于2008年8月,曾与太太庞秀声、女海滨、女婿张凯、外孙女子欣去重游温哥华,住在此5天,在街市所见所闻,犹如香港和广州。特别是到茶楼、酒店吃饭、饮茶,仿佛身处香港、广州一样。

多伦多的唐人街最初是在今天市政府大厦西楼旁矗立的唐人街铜牌处的伊丽莎白街(Elizabeth Street)一带,后又向皇后东街(Queen Street East)的乔治街(Georg Street)和约克街(York Street)一带发展。1900—1940年末,这里是一个繁荣的商业区。1955年,为了兴建新市政大楼和弥敦菲腊广场,需要征用这里商业繁荣的唐人街,于是华人只好沿着登打士(Dundas)街及士巴丹拿(Spadira)街向西迁移重建,形成今天的中区唐人街(Chinatown Centre)和依尼太尔唐人街(Initial Chinatown)。为瞭解此唐人街的沧桑,笔者特地访问在此出生和长大幷亲眼看见他家所住房屋及所开的家庭旅馆被拆迁的谭荣德先生(祖籍广东台山市)。他虽然年届七旬,但仍兴致勃勃领我到市政府大厦西楼旁边立有拆迁最初唐人街的家庭住房处(在此立了一块纪念铜牌),并讲述唐人街变迁的历史。铜牌用中、英两种文字记述位于这里的最初唐人街拆迁的历史,笔者钞録中文如下:

“多伦多的第一个华裔居民是‘Sam Ching’,一八七八年,他在Adelaide街经营洗衣店。一八八五年后,虽然加拿大政府限制华人从中国直接移居加国,但参与兴建横跨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人在铁路完成后,从加拿大西部移居多伦多,最终与‘Sam Ching’一同居于此地。

在一九零零年至一九二五年之间,多伦多的第一个华人社区在伊丽莎白街一带建立起来。伊丽莎白街一度向南伸延至皇后街。当时的‘唐人街’是一个熙来攘往的商业和住宅区,餐馆、杂货店和宗亲会比比皆是。第一个唐人街持续繁荣兴旺,直到一九四零年代末期。为了兴建新市政府大楼和未来的弥敦菲腊广场,多伦多市政府展开了具争议性的行动,大幅度征用该区的土地。部分华人商户因无法迁往其他地方经营而结业,其他商户则收拾一切,沿登打士街及士巴丹拿大道向西迁移,该处成为今天‘旧唐人街’的中心地带”。

与此同时,有一部分华人东迁至芝兰东街(Gerrant Street East)夹博维路(Broadview Avenue)形成东区唐人街(Chinatown East)。到了70—80年代,随着中国移民日益增加,逐渐在多伦多市郊区及卫星城形成了士嘉堡唐人街社区(Scarborough Chinatown)、万锦市唐人街(Markham Chinatown)、列治文山唐人街(Richmond Hill Chinatown)和密西沙加唐人街(Mississauga Chinatoan)等七个唐人街。其中又以居住在士嘉堡和万锦市的几率最高,分别占大多伦多市华侨华人总数的82%和79%〔11〕。为了纪念华侨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和弘扬中华文化,多伦多华侨华人社团已在东区唐人街的芝兰东街与百老汇(Broadview Avenue)交界东南处兴建宏伟的“中华门”,楼高42尺,宽5尺,四柱三楼式拱门牌坊,分三门,左边为“富贵门”,中间为“百福门”,右边为“平安门”。2008年10月25日正式动工,2009年将建成。

渥太华唐人街最初在阿尔拔街(Albert street)一带,1937年唐人街只有4间华人餐馆。1970年代这里的华人商店搬到西部市中心的Somerset一带。1980年代后,唐人街又向东扩展到Somerset以西一带,形成今天的唐人街。2009年5月,在唐人街剑桥建牌坊,取名“渥太华唐人街”,楼高8米,宽12米,两根立柱前各有蹲伏石狮,两旁配一龙一凤,十分巍峨壮观,明年春节落成。

蒙特利尔的唐人街原来在旧“满地可”街一带,1980年得市政府批准,般至Agauchetiere街改建,并建两个华埠象征的牌楼,但规模不大,前后共建有二个牌坊,十分齐整,围遶成一个小小的城中城,城内由两条主要街道构成,两旁全是华侨华人开的商店、茶楼,十分热闹。

卡加利唐人街在弓河(Bow River)南岸一带,由中间街(Centrestrect)贯穿其中,分为东西两部分。1976年三级政府正式通过重建唐人街,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唐人街,华侨华人都引以为荣。

爱民顿唐人街位于市政中心以东97街的102道与乍士柏道(Jasper Avenue)交界处,占地不广,但与许多市政府办公大楼相邻,是市中心繁荣地带。但1976年,阿尔伯塔省政府要兴起102道的耆老大厦,计划要把唐人街搬迁重建。1986年,唐人街在今新地点重建并获得发展。

唐人街特别是早期的唐人街是华侨华人对付种族歧视和排斥华侨华人而采取中国传统的“聚族而居”的生活方式。它起着华侨华人避难、帮助华侨华人寻找工作和进行社会活动的作用。在唐人街内,街道路牌中西文合壁,中式酒楼、中国茶式食肆、超市、杂货、中药店一应俱存。

二、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

1.1788—1970年时期。

早期到加拿大的中国广东人,90%以上是雇佣工人,从事淘金和修筑道路的繁重体力劳动,以及与淘金、筑路相配套的挖煤、运输、农业、商业等服务业工作。据统计,1870—1880年期间,在维多利亚、纳奈莫、耶鲁、卡加里、奎斯尼尔福士、里奇菲尔德、库特乃、卡瑞尔等8个市镇的华工4329人中,从事淘金矿者占52.5%,厨工和家庭佣工占10%,商业劳动者占9.7%,菜农占2.7%,伐木工占2.2%,洗衣工占2.1%,缝纫工占1.4%,流动工占8.5%,运输工、屠宰工、铁匠、木匠、小贩、医生等不到1%。这些华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但工资极低,如淘金工、挖煤工、制鱼工、木工每月工资仅30—40加元〔12〕。

到了1881—1885年,中国的广东华工直接受雇于修筑太平洋铁路者达6500人,其余人则从事于修筑铁路相关的农业、商业、服务业、伐木业等。1884年底,因铁路修筑基本上完工,筑路工人仅剩下2900人,其余人转从事淘金、开煤矿和农业等10多个行业。据1884年下半年统计,从事筑铁路的华工2900人,占27.7%,煤矿挖掘工791人,占15%,农业工720人,占8%,制鱼罐头工709人,占6.8%,伐木锯板工267人,占6.6%,小商贩101人,占6%。这时期,华工从事木工、缝纫、制鞋、制火柴、厨师等技术工有所增加。但华工的工资仍然是每月30—40加元的低水平〔13〕。

到了20世纪20年代后,华工的职业有所改变。据统计,1925年联邦政府发给华侨华人营业执照共2122张,其中多伦多中区唐人街的洗衣店就有471家,但伐锯木、挖煤、制鱼和农业等重体力劳动者仍然占很大比重,计伐木和木器制造工占57%,食品加工工占18%。30年代,从事伐木业者有8231人,农业有4196人,餐馆业有3744人。30年代以后,转向餐馆业、洗衣业,据1931年《加拿大普查》(Census of Canada)统计,从事餐馆业者占华侨华人总数的70%左右,其中,萨斯卡万其省占70%,阿尔伯塔省占60%,安大略省占54%,曼尼托巴省占50%;从事洗衣业者占华侨华人总数的50%左右,其中魁北克省占40%,安大略省占54%,曼尼托巴省占30%,只有17.8%的华侨华人从事经商,而店主、经理等管理人员仅有0.3%。因此,华侨华人的生活仍是艰苦的。他们工资不高,店员和洗衣工的月工资为40—100加元,木工、泥水工、锯板工70—80元,农工30—40元,中文教师75元。所以有一位台山的华侨说,“他经常想回家看父母,但却没有足够的钱”〔14〕。到了1950—1970年代,华侨华人从事商业者大增,据统计,全加有华侨华人各类商店4600家,其中餐馆业1300多家、洗衣业300多家、运输业129家、进出口业44家,总值2.8亿加元。地区分布是温哥华1454家、多伦多583家、蒙特利尔397家、爱民顿215家、卡加里187家、维多利亚158家、温尼伯123家、渥太华56家,等等。

2.1971—2009年时期。

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中国(包括香港、台湾)的投资移民和技术移民增多,给加拿大带来很多技术人才和资金,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1998年中国移民加拿大者,本科毕业达43%,2007年增至48.9%,2008年增至51%。而香港、台湾的投资移民却带来相当雄厚的资本,如1995年香港拥资1亿以上的移民有14人,其中丁谓是12亿美元(下同),陈少雄、陈悦明兄弟4.5亿元,许跃华3.5亿元,李亮汉、冯永友各2.5亿元,雷钰堂、朱建业、何国定各2亿元〔15〕。再加上香港富商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何鸿燊和罗氏、邵氏、顺成、星岛集团(公司)等自1998年后来加拿大投资房地产、酒店业等共注资160多亿加元。这么一来,使得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和从事职业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即从原来从事体力劳动职业转变为从事商业、工业制造、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并在加拿大社会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现简述如下。

① 商业(包括餐饮、贸易、金融、运输、旅游、医疗、文化、服务等)。

餐饮业。这是华侨华人具有历史传统的商业经营,数量巨大,规模不凡,生意兴旺。据不完全统计,1991年,全加华侨华人经营的饭店、餐厅、茶楼、酒楼等共有2300多家,其中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渥太华四大城市1356家,投资总额4.5亿加元。2007年增至3000多家,其中温哥华1100家,多伦多800多家〔16〕),总投资超过5亿加元。这些餐饮业,原来多是广东、香港籍华侨华人经营为主,以粤菜、港式西餐独步天下。但随着中国内地各省、 台湾和东南亚各国华人移民的增加,现在的北方饺子、台湾菜、上海菜、苏菜、鲁菜、京菜、川菜、越南菜、马来西亚菜、韩国菜等餐馆也日益增多了。从餐厅、酒楼的名字也体现出来,就笔者街上所见,如多伦多的城市轩高级粤菜、喜福楼潮粤菜馆、富贵楼海鲜酒家、北来顺京川饭店、中华清真牛羊馆、大上海饭店、东北饺子馆、大可汗蒙古烤肉餐厅、华北美食、新疆烤肉店,川鲁菜馆、天津小吃、福建小吃、飘香四川火锅、东北人家、老四川川菜馆、浦东饭店、城隍庙上海小吃、云南印象红塔山食坊;温哥华的大三元、海港大酒楼、香港英记海鲜酒家、上海一只鼎、王府井、上海人家、长城饭店、西苑酒家等。在这两个大城市的1900多家餐馆中,有不少是规模宏大、经营管理现代的高级餐厅、酒楼,如台湾移民邱氏兄弟在多伦多经营的文华餐厅,场地宽敞,装璜辉煌,菜色繁多,停车方便,管理科学,甚受华侨华人和外国顾客欢迎光顾,生意兴旺,现该餐厅在安大略省已发展到17家分店,每年营业额达到6000万加元〔17〕。又如龙柏斯里酒楼,楼高三层,一楼设夜总会及大厅,二楼设有钢琴伴奏,三楼为私人包厢宴厅,十分豪华阔绰(笔者亲访所见)。如此众多豪华和实用的餐厅、酒楼,在加拿大享有极高的声誉,深受中外人士的欢迎。就笔者所见,每间餐厅在门口经常要排长龙队派号,等叫号才能进去就餐,等候半个钟或一个钟才能就餐者是常事。在经营餐饮业而致富者不乏其人,如1964年从广东台山县移居加拿大的吴黄金趸女士就是佼佼者。她自1968年在贵湖市创办皇家城市餐厅开始,40多年来发展很快,先后在爱民顿开设分店琦琦酒家,在美国波士顿开设丽晶轩酒楼、在中国苏州开设红枫叶快餐店,成为加拿大赫赫有名的饮食业巨人。而由于她发财后不断捐款社会慈善事业,于2000年获得联邦政府颁发的“成功商人奬”。她热爱家乡,回台山捐建了幼儿园、文化楼、附城人民医院行政大楼等,1997年获台山市政府颁发“建设台山贡献奬金牌”。1999年应邀出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北京举行的庆祝活动。

贸易及杂货零售业。这也是华侨华人经营的传统商业。1899年雷钰堂在温哥华开设一间小杂货商店,1938年其后人继续扩展,1954年与GA集团连锁超级市场签约,成为独家批发供应商,嗣后买下GA集团,成立H·Y·Louie公司超级市场。1976年,雷氏又收购倒闭的美国商人的伦敦药房(London Drugs),成为零售大企业超市,销售网大为扩展,现已有分店400家。1990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经营的各类超级市场也与日俱增,据统计,1995年,仅是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和渥太华四大城市的超级市场就有1073家,资本总额2.5亿加元,其中多伦多的贸易公司、百货公司和超级市场有950家,就笔者在多伦多市所见有大统华、大世界、鼎泰、龙泰、中兴、冠华、顺达、富华、百威、胜利、新城、冠业、瑞丰、家家好、南海、新城、建兴、多福、永丰、财源、蓝海、华丰、华福、阳光、龙辉、龙翔、福耀、华顺、龙达、龙富、伟达、龙华、丰华、好景、华丰、福耀、兆丰、龙圣、建兴、新兴、华威、华隆、中兴、龙发、新亚、东方、金牛、祥泰、顺利、天福、鸿泰、龙星、多福、祥发、顺华、大中华、元明、彼德、大龙圣等46家;渥太华的超市有亚洲、百佳、九龙、一六八、潮永泰、福利上、利丰等7家;蒙特利尔有福乐、东方、兴兴、建昌、熹珍、新兴等10多家。其中较大规模者,如台湾移民李罗昌钰于1993年在温哥华创办的大统华集团超市,发展很快,除在温哥华创店外,2004年扩张到多伦多,目前大统华超市在卑诗省、安大略省、阿尔伯塔三省开设的连锁分店已有17家。更值得注意的是,2006年7月创办的“世界唐人街”网上超市开张,标志着最发达的电子商店已引入华侨华人的超市领域。还有福建移民李贵先于2005年创办的3家华盛超级市场,规模也是很大的,计占地达65000尺〔18〕。

房地产业。这是华侨华人新近投资经营且增长迅速、投资额最大的行业。据统计,1999年,华侨华人投资经营的房地产公司有500多家,现在当然超过此数。就笔者所见,现在多伦多的房地产公司有恒生、新辉、新世界、太平洋、富庭、皇家、飞机师、富城、运亨、太古、恒昌、天合、百福、萧良杰、大鹏、鸿利、环球、金牌、金屋、安居、诚实、家中、天源、利达、华联、华业、怡景、骏发、英明、致富、基业、领先、兆亿、汇丰、新世纪,等等。而为这些房地产公司经营的经纪人有管雨霖、洪明旋、陈献麟、区国伟、白金林、黄福祥、许龙达、周文勇、张梅、林文英等295人〔19〕;蒙特利尔的房地产公司有钻石、森时、旺角、嘉禾、蒙燕、加丰、亨信、加丰、恒生、置业、协和、家丰、皇家、新城、吕戈等20多家;渥太华的冒慧敏、第一实业、潘健鸿、欧阳张仁苓等。广东台山县老华人林思齐,1967年移居加拿大,1972年加入加拿大国籍,1974年在温哥华创办加拿大国际地产实业公司,经营房地产30多年,1982年拥有20项物业,总值5亿加元,成为温哥华豪华住宅区West End最大的地产商,并向美国加州及亚利桑那州发展,1993年,其拥有房地产总值达10亿加元〔20〕。香港新移民陈悦明、陈少雄兄弟,于前几年在温哥华趁着地价平疲时大量购买土地,并在市中心兴建Burrand大厦为集团总部,然后兴建住宅公寓,售给新移民;并在市西部度假滑雪区Whistler兴建物业。移民30年的华人许耀华创立百乐乔治地产公司,开发公寓楼房、购物中心、公共房产、商业大厦和小船坞等,设立百乐乔治控股公司,拥有温哥华的Georgian Towers。华人朱健业之先人早期就从事地产业,拥有萨斯卡通多座商场物业、爱民顿的Chateau Lacombe旅馆及温哥华著名的Medical Dental大厦。现在朱氏公司集团,在温哥华市中心的商业大厦Cathedral Place等,10年间资产倍增。香港新移民冯永发创立新时代公司,在列治文新移民区兴建商业大厦新时代中心、香港仔中心和百家店商场等,在地产界名噪一时。多伦多地产商关荣光、经营的运亨地产是一个地产王,在全球65个国家开设分公司,中西经纪人达500多人,其总销售额居首位〔21〕。

金融保险业。此是20世纪90年代华侨华人新兴发展起来的,现在华侨华人经营的银行、证券公司、财务公司、信用合作社、保险公司、保险经纪纷纷挂牌,据统计,1999年华侨华人经营的金融保险业机构已达到500多家,其中银行50多家,投资总额2亿加元。香港富商李嘉诚也来投资,他的和记黄埔公司拥有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CIBC)9.9%的股权,1998年4月17日宣布与多伦多道明银行合并,新银行沿用前者名称,以代表一家广泛的加拿大金融机构,股票市值达到317亿4800万美元,名列全球第20大银行,拥有客户过1000万,全职员工74000名。这么一来,为华侨华人从事金融银行、证券公司和保险业创造极有利条件。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多伦多华侨华人经营的保险业有78家,蒙特利尔有66家,渥太华6家。其中咸林生(河南人)1990年移民来加后,在伦敦市创办的“伦敦保险公司”业绩最好,2001年连续三年超过7000万加元,而成为环球百万圆桌会议顶尖圆桌会议的成员,被邀请出席在美国佛罗里达州举行全球保险公司董事大会,并就座于主席台上。

旅游业。1990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经营的旅行社、出租游览车、观光纪念品商店等共有550家,投资总额达1.6亿加元,经营旅游酒店或出租公寓530家。其中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四大城市320家,投资总额3.6亿加元。其中多伦多的旅行社有润发、富豪、美国亚洲、泰安、百益、加美、新华联、大班、加中、翠明、集友、中国通、加拿大中国旅行社、至尊、信心、美丽、八达、凯悦、缤纷、迪康、龙城、天龙、易雅、开运、易路、怡乐、寰宇、兆泰、第一东亚豪华、四季、佳怡、真善美、黄金假期、天马、全升等86家;渥太华有缤纷假期、中国北京国际、东方国际、欣谊、指南假期、日信、中环、阳光、天宝等8家;蒙特利尔有万达假期、远东、加美巴士、协和、假日、翡翠、健生、大班、东亚、华景、东方、心怡、加台、环亚、万达等17家。香港新移民陈悦明与伦敦渣打银行、日本航空公司及港商的柏宁酒店属下的国际旅业公司合资经营荣美远丽新旅馆。他又与其兄弟陈少雄合资440万加元,购入许耀华所属温哥华的乔治旅馆,均很成功展开营运,生意兴旺。台湾移民李安邦投资并任总经理的统一瑞迪森旅游酒店,规模宏大,属五星级旅游酒店,在温哥华享有很高声誉,其本人获任卑诗省旅游局董事,足见华侨华人经营此业已具影响力。

运输业。华侨华人从事此业约100多家,资本总额达1亿多加元,包括海、陆、空运输业等。多伦多有运输公司如艾维玛国际、冠通、环球、捷达、高杰、星辉、环美、绅运、速达、守信、友好、美通、蓝天等;蒙特利尔有维玛国际、全球速递、晋业远东货运、加拿大洲际货运、佳诚太阳、曾氏等;渥太华有客车运输等。香港华商利用香港有25万移民在加拿大的因素,在温哥华设立香港华商船务公司总部,大力开展加拿大华商国际航运业务,经营甚佳。就笔者所见,多伦多经营运输业的公司有13间、蒙特利尔6间、渥太华6间。

医疗业。中医、中药、针灸、按摩、气功等医疗业不仅是华侨华人所接受,就连外国人也欢迎和光顾。因此华侨华人经营中医药业也走红起来。就笔者调查所知,目前多伦多私人针灸、推拿治疗所(中心)有:针灸王中医馆、振海中医推拿针灸、加拿大针灸功夫按摩中心等70多家;廖宏海、彭恩娥、陈佩瑶、王浩然等中医师开办的中医诊所74家;香余堂中药行、亚洲参茸药行等中药商店48家。蒙特利尔有张爱娜等开的中医诊所、协德荣大芭行和谢氏中国针疗所等中药针灸、诊所共19家,药店12家。老华人林思齐和香港新移民联手与中国大陆最大的民营企业四通集团在温哥华创设Fair Child Investment Inc.投资公司,各出资800万加元,开展四通集团属下中医药经营业务,生意十分兴旺。零售中药店不少,就笔者调查,多伦多就有48家、蒙特利尔有19家、渥太华有3家、温哥华有8家。

服务业。华侨华人经营的服务行业包括戏院、酒吧、夜总会、律师、会计师、移民顾问公司、洗衣店、美容院、汽车驾驶学校、粤语、国语学校、书店等中国人生活所必需的服务业,还包括家用电器、五金制品、成衣、珠宝、西式面包、食品罐头,等等。计全加拿大共有服务业商店8000多家,投资总额达12.8亿多加元。其中多伦多移民公司40家,密西沙加有24家;洗衣店6家、理发美容店83家;书店多伦多有29间、蒙特利尔6间、渥太华9间、温哥华11 间;珠宝店多伦多有35间、蒙特利尔6间、渥太华有4间、温哥华6 间。

② 制造业及农矿业(包括电子及电器、食品加工、石油化工、成衣制造、其他制造、农矿业等)。

电子及电器业。华侨华人经营的电器装配、电脑业者有400多家,投资总额0.5亿加元。其中香港移民丁谓于1982年创设国际善美电子公司已发展成为国际性大企业。他收购了美国胜家缝纫公司及德国百富缝纫公司,成为世界最大缝纫机制造及行销商,其股票除了在加拿大、美国和德国上市外,在香港上市股票,至1997年底市值达6亿1690万美元,在国际华商500大企业中排名第245位。台湾移民柯毓龙于1991年创办经营朗信集团从事电脑批发供应,在卑诗省市场占有率约3%,他荣获卑诗省青年企业家奬。香港新移民何国源于1985年创设的AKI Technologies公司,亦成为全球最大的影象加速板(Graphics Accelerator Board)的制造商,其生产的电脑图象晶片产量占世界市场的45%,公司的市值达35亿美元,2003年总收入为13.8亿美元,成为世界著名的IT企业〔22〕。又笔者访问过原籍广东客家的马来亚移民华人、Samkaik Inc总裁、多伦多创业协会会长吴庆华(Royson Ng),他目前经营电子产品进口批发,与世界各国大型连锁店Walmart联营,生意兴隆,营业额由200万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1.5亿美元。

食品加工业。这是华侨华人传统家庭经营的手工业,诸如豆腐、面条、烧腊、腌渍菜蔬、咸鱼等。据统计,现在全加拿大有华侨华人经营的食品加工业350多家,投资总额达2.5亿加元。其中蒙特利尔的广东台山籍华人黄荣经营食品罐头公司,已有两代人的历史,开始的资本500多万美元,每天生产春卷20万条,每年营业额达5000万美元,利润1000万美元,是目前加拿大最大一家食品加工公司,在美国和欧洲均享有很好的声誉。又如温哥华的“顶好豆腐”公司,也是一间三代人经营60多年的豆腐王国。现公司总裁Rita Cheng已是第三代传人。她的祖父母早年在温哥华唐人街内的奇化街开一间豆腐作坊,靠制豆腐出卖为生。1972年Rita Cheng从香港移民来温哥华,父母继续经营豆腐制作生意,80年初,她大学毕业后回家继承父业,至今经营60多年。现在“顶好豆腐”不仅受到温哥华中外人士的欢迎和光顾,而且荣获美国HACCP(Hazard Analysis and Critical Control Points)的食品安全认证为美国太空人安全食品而饮誉全球。中国新移民吴仲辉的炸面饼及面包厂产品亦深受市场欢迎,生意日益扩展和兴旺。

石油化工业。华侨华人经营的石油化工业包括化妆品、清洁剂、发霜等共有100多家,投资总额3500万加元。台湾新移民林成贤、刘福勇、李敏辉等结合加拿大科技人士自办的达茂科技公司(Dyna Motive),以独步业者的“金属表面无酸清洗技术”产品,对于环境保护起了很大的作用,深受全加拿大用户欢迎和光顾,曾获温哥华《金融时报》主办的加拿大全国环保科技类金牌奬,其股票已经在美国及欧洲证券市场上市。而林成贤独自创办的达茂能源公司,在2005年发展也很快,在加拿大建成世界上首座也是到目前为止全球唯一的一座具备日处理农林业废料100吨规模的生化燃油场和生化燃油、热电联供厂。因为此项目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在已在加拿大、巴西、中国、乌克兰、澳洲、拉脱维亚和南非等国家筹备建立多个生化燃油厂。

成衣业。1990年以来,华侨华人从事成衣制造业者有350家,投资总额1.2亿多加元。这是许多新移民乐于从事的家庭小型制造业,仅蒙特利尔市就有奔达衣车公司、联合衣车公司、鹰威线厂有限公司等35家。多伦多有太古、敬业、来多、腾达、三井、胡氏等50多家。

其他制造业。华侨华人从事的机械、仪器及其零件制造、木材加工、小型造纸、印刷、车辆、家电维修等共有100家,投资总额达6600万加元。中国移民青年叶庆炜创设的YES生物技术公司,研制基因工程重组抗原及新颖肝炎抗原药品,每年外销售额100多万加元。

农矿业。现在华侨华人经营的家禽饲养、种植果树、培养花卉的小农场、园艺场、渔业等238家,投资总额1.97亿加元。多伦多有良机、永达、永高、永洪、永兴、阿文、万利、华侨、永顺、发顺、日升、丰年、发顺、陈緑、蔬菜、人和、丰收、丰威、一利、万生、加华、加利、利泰、万生、万顺、时顺、顺园、金鹏、东方、民丰等28个农场。其中香港移民投资的统一加拿大人参种植园规模较大,共投资960.8万加元。

③ 专门技术业。

经营专门技术行业(IT)的新移民企业家也有相当发展。如广东华人吴祖,来加拿大留学读书,大学毕业后,先是任职加拿大公司工作,后创立公司,承接北美大炼钢厂“杜花斯高钢铁厂(DOFASCO)”的新建冷气车间工程,并承揽温莎投资2亿加元的镀锌钢板车间工程。此外,还承揽国际工程包括印度的“海飞丝”生产线、澳大利亚喷发胶生产线和泰国、韩国等国的洗发精生产技术工程,以及日本三井钢材仓库工程等。新移民何国源以30万加元起家,创办加拿大ATI技术有限公司,成为全球知名的生产计算机图像芯片的供应商。2006年7月,ATI与AMD在美国纽约进行合并,交易额为54亿美元。香港新移民陈邓惠中和她丈夫共同创办富达科技公司,专注于零售、餐饮业管理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推广,现在已发展成为加拿大餐饮与零售市场中能与多家著名主流POS系统公司齐名的IT公司。中国移民青年单捷,1992年她与同事合作创办生物制药公司,所开发的抗流感产品COLD-FX,在3年之间销售甚佳,2004年销售额达4亿加元,在TSX创业板2005年度最佳上市企业评选中,她所创办的公司荣登榜首,同时获生命科学类优胜奬,股票市值达到3亿2500万加元〔23〕。

从上述可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华侨华人的经济活动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据统计,从事商业者占26.9%,医疗业者11.7%,企业管理者8.6%,制造业者7.6%,总计为54.8%〔24〕。而在从事上述经济活动的过程中,不少华侨华人发财致富,变成了亿万富翁,如前述老华人林思齐,从1974年以540万美元经营房地产开始,至今已是拥资产净值超过10亿美元。祖籍广东台山的华人李汉亮,1979年在温哥华创办兴隆集团,经营房地产业,至今拥有资产2.5亿美元;号称“地产双星”的陈少雄兄弟(广东潮安县人),净资产有4.5亿美元〔25〕。其他如许耀华(广东惠阳县人),其财富达3.5亿美元;冯永发(广东南海县人)总财富2.5亿美元;何定国(上海人)总财富2亿美元;雷钰堂(土生华裔)总财富2亿美元;何国源(香港人)总财富1.5亿美元;朱志华(台湾人)、罗斌(广东人)孔庆年、孔庆聪兄弟(香港人)总财富各1亿美元〔26〕。

三、华侨华人的社会政治文化生活

1.社会团体的建立和发展。

加拿大华侨华人社会团体(以下简称社团)经历着建立、初步发展和蓬勃发展三个时期。

建立时期(1862—1905年)。

初到加拿大的华工,人地两生,语言不通,水土不服,而且絶大多数属苦力劳工。他们聚居在一个小地区,为了对付种族歧视和协理内部事务,仿照国内传统的会馆形式于1862年在开采金矿重地巴克维尔(Barkerville),由经美国加州三藩市(San Francisco)前来的黄深贵首先组织建立一个秘密社团——美国红门会的分支洪顺堂(后改称致公堂),目的是“和睦梓里,遵大道以生财;妥诸同人,效居奇而利乐”〔27〕。接着,来自美国的致公堂友林立晃、赵喜、叶惠伯、李佐和陈耀等人,于1876年在维多利亚(Victoria)建立致公分堂。当时参加致公堂者絶大多数是广东四邑(台山、新会、开平、恩平县)人。这就是中国人在加拿大建立的第一个社会团体,而且属于秘密组织。致公堂的领导人称为“大佬”(广东话“大哥”之意),另设一人管理财务,称“当值”;一人管理日常事务,称“值理”。同时推举若干人协助“大佬”管理堂务。按照上述致公堂章程目的,其管理职责有三:

① 管理华侨华人居住社区的民政事务。例如耶鲁致公分堂曾经为一位邝利的华商和他刚从广东来到的未婚妻主持婚礼。

② 管理华侨华人社区内的民、刑事纠纷。按章程规定,“凡成员之间的任何争吵可以提交本堂,本堂将召集会议解决纠纷。肇事者将被处以罚款1加元。如果他没有及时交付罚款,他将被判处六记抽打。判决将由资历较深的成员作出,他们将裁决犯错的严重程度,判决将在本堂执行”〔28〕。

③ 管理华侨华人社区内的经济事务。章程规定:“在进行产业或矿井买卖时”,各成员必须遵守“先来者优先”的原则。在发现好矿井时,每个成员仅限索取100英尺之矿地。此外,还经营旅馆,招待各成员来往矿区住宿,提供茶水等。

到了1872年,来自广东梅县地区的客家人在温哥华矿区建立一个社团,名曰人和堂。至1880年左右,广东人建立的社团共有10个。后来,在城市居住经商的商人觉得致公堂、人和堂等社团不能代表和满足各个阶层华侨华人的实际利益,因此于1884年3月,由维多利亚的商人联合签名上书时任中国驻旧金山总领事黄遵宪(广东梅县人),请求他以总领事的名义出面来温哥华建立一个能包容各个阶层华侨华人的统一的社团,以对付种族歧视和维护共同利益。同年6月,黄遵宪派遣黄锡铨到维多利亚发动华侨华人共同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社团,名曰中华会馆(Chinese Renevolent Association),并举行成立大会,通过会章,选举领导成员,计选举广安隆商行的李佑芹为会馆正董事,联昌行的李天沛、泰源行的李奕德和冯锦淳、徐金礼、马秀等5人为副董事;选举黄瑞朝为司库,冯锦淳(兼)、温金有(Cumyow, Won Aletander,是1861年第一个在加拿大出生的中国人)为正值事。温金有能说英语、广东话和客家话,他成为中华会馆的英文书记,后又在温哥华法院任翻译,对沟通中华会馆与政府之间起着重要的作用,1955年仙逝,享年94岁。

中华会馆通过的章程共37条,内容包括会馆的宗旨、组织形式、作用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如会馆的宗旨曰:

“会馆之设,所以联络众情,施行善举,凡解息争讼、扶助贫病,禁除内患,杜御外侮,皆会馆应办之事”〔29〕。

中华会馆是加拿大第一个统一的社区性的正式社团,自建立至20世纪,它在团结华侨华人反对种族歧视、谋求和维护经济政治权益和弘扬中华文化等方面都作出了巨大贡献。该会馆馆址设在菲斯加德街(Fisgand Street)558号的一座砖木结构的三层楼房处,直到1970年仍然屹立于此。

初步发展时期(1906—1947年)。

1906—1919年,在温哥华、蒙特利尔、温尼伯、多伦多、京士顿先后建立了中华会馆。与此同时,由于华侨华人日益增多,于是来自同一个县、一个宗族或同个行业的华侨华人,为了互相关照和发展,纷纷各自建立小型社团,据史料记载,有以下的社团。

地域性社团有:温哥华的台山县宁阳庆余堂(1912年建立)、新宁余庆堂、番禺、南海、顺德三县共同建立的禺山公所(1912年);香山县(今中山市)的铁城崇义会、中山镇同乡会、福善堂;开平县的广福堂;新会县的沙堆侨安会;新会县福庆堂;恩平县同福堂;广州城北通讯处(后改为禺山总信局,1937年)、番禺县禺山公所(1935年)。

宗亲性社团有:维多利亚林姓的林西河堂(1908年);李姓的陇西堂、龙冈公所、致德堂(1911年);温哥华的黄氏民星总社(1923年)、龙冈宗义所(1923年);卡加里的龙冈公所(1928年)、李氏互助会(1929年);温尼伯的李敦宗堂(1923年)、马氏互助会、王氏互助会、黄江夏堂,等等。

行业性社团有:温哥华、维多利亚的昭一公所、公一公所(1900年)、中华商会(1922年)、蔬菜零售商工会、木瓦业工人联合会(1914—1919年)、华侨卖菜工会、农民合作社、洗熨工会、板业工会(1930年);温哥华的中华职工联合会(1937年)、中华工人保障会(1929年);维多利亚的华侨失业会(1935年);多伦多的西菜馆业公会,等等。

政治性社团有:卑诗省、阿尔伯塔省、新斯科舍的哈里法斯市、纽芬兰的圣约翰斯都市的国民党(1913,后共有50个分部)、致公堂;维多利亚、温哥华的同源会(1914年)、中华基督教会(1911年);温哥华的宪政党(1911年),等等。

文化性社团有:温哥华的现象剧社、醒侨剧社、振声音乐社、清韵音乐社;维多利亚的扬扬音乐社;温尼伯的警魂剧社、华侨戏剧协会;多伦多的世界镜剧社(1928年)、侨联剧社(1933年)、步趣园剧社(1932年)、方言粤剧团(1930年);蒙特利尔的觉世钟剧社;维多利亚的华生体育会(1923年),等等。

据卑诗大学历史系魏安国教授统计,1900—1937年温哥华、维多利亚、卡加里三个城市建立的社团(包括分部)共计136个〔30〕。

从上述的各色各样的社团看出,是以地域性和宗亲性社团占多数,说明当时华侨华人的社团主要是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这样的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而很容易团聚在一起,联络乡情和亲情,互相帮助,互相关照,为各成员谋得正当的权益,以保护大家在加拿大异国劳动、生活的稳定和幸福。事实也是如此。上述各类社团均为华侨华人开展许多有关慈善福利、经济互助和文化共享的活动,帮助广大华侨华人解决就业、抚养子女、教育后代作出有益的贡献。例如温哥华的黄氏江夏堂开办的文疆学校、恩平县同福堂开办的广智学校、洪门民治党开办的大公义学、宪政堂开办的弘道学校、禺山公所开办禺山学校等,为华侨华人子弟教育创造了极好的条件。而致公堂在温哥华创办的《大汉公报》(1907年),国民党创办的《醒华日报》(1917年),《加拿大中国晨报》(1921年);在维多利亚创办《新民国报》(1911年),洪门民治党在多伦多创办的《洪钟时报》等,对于反映华侨华人的经济文化活动和向联邦政府提出各种经济文化权益的索求,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深受广大华侨华人的赞扬、爱戴和支持。

蓬勃发展时期(1949—2009年)。

1950年代特别是1980年代以来,随着华侨华人的迅速增长,社团进入蓬勃发展时期,据统计,1950—1999年,全加拿大有社团241个,其中多伦多、温哥华和卡加里三个城有133个〔31〕。至2009年,笔者访问华咨处、平权会、华商会、中侨会等单位和老华人所知,约略估计全加社团已增加至365个左右。当代蓬勃发展社团的特点,是地域性、行业性、文化性和土生华人(Canada Born Chinese)的社团大量增加,宗亲性社团日渐消失。现就笔者在多伦多、蒙特利尔、温哥华、渥太华、魁北克、伦敦等城市收集到的社团资料分述如下:

地域性社团有:越棉寮华侨华人联合会、加京越棉寮华人协会、越南华人联谊会、印度华侨联谊会、加京华人社团联合会、安省中华会馆、台湾同乡会、澳门联谊会、北京协会、东北同乡会、黑龙江同乡会、吉林同乡会、辽宁协会、内蒙古同乡会、齐鲁同乡会、河南同乡会、湖北同乡会、湖南同乡会、福建华联总会、福建会馆、福州同乡会、多伦多加东福建同乡会、满地可中华会馆、满地可柬华协会、加京华人社团联合会、全加拿大华人联合会、广西同乡会、四川同乡会、重庆协会、云南同乡会、成都同乡会、陕西同乡会、海南同乡会、东莞同乡会、台山同乡会、加拿大台山侨属联谊会、河源同乡会、开平同乡会、番禺同乡会、鹤山乡亲联谊会、新会同乡会、魁省潮州会馆、兴宁同乡会、海潮联谊会、卡加里华人联会,等等。

学校性社团统称校友会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广州大学、西南大学、中央军事院校校友会、湖南大学、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华中理工大学、南京工业大学、中南林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珠海大学、越南福建(福德)学校、台山一中、广州中学,加拿大中国高等院校联合会,等等。

行业性社团有:加拿大中国总商会、多伦多华人商会、加拿大华人工商协会、安大略省华商餐馆会、多伦多商会、多伦多台湾商会、安大略省崇正总会、万锦市华商会、加拿大启声协会、加尔青康社、安东华商餐馆同业会、渥太华港加商会、魁北克省华侨餐馆同业会、密西沙加华商会、加拿大专业人士协会、加拿大家庭车衣工人联谊会、华人社工协会、加拿大中医药针灸协会、满地可华商协会、渥太华蒙特利尔台湾商会、中侨基金会、渥太华华商会、加拿大福建海外交流协会、加拿大保险专业协会,等等。

政治性社团有:大多伦多华人进步保守党(1982年成立)、多伦多自由党(1984年)、加拿大华人参政会,多城洪门民治党、全加拿大华人协进会(俗称平权会,各省市均设有分会),加拿大自由党协会、加拿大华人保守党协会,等等。

文化性社团有:加中文化交流协会、加拿大书法家协会、北美国际华人艺术文化协会、加拿大华人广告服务及传媒协会、魁北克台湾工商文化协会、满地可中加文化协会、加华文化中心、多伦多新生命科技文化中心、安省中国美术会、安省中国民族乐团、渥太华北国歌舞团、声威曲艺团、东方艺术团、满地可黎园剧社、满地可华人艺术家剧团、加拿大精神健康会、国际道教太极拳社、加拿大佛教协会、加东地区华人基督教会、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加拿大普通话华人联会、香港狮子会、安省海外华人音乐协会、加拿大华舞艺协会,等等。

社会服务性社团有:孟尝会、耆晖会、奕瑞堂、颐康老年人护理中心、加拿大心理健康协会,华人社会服务联合会,加拿大恩福协会、多华会、移民妇女健康中心、乐融社耆老中心、多伦多再进会、渥太华社区服务中心、加京华侨服务处,等等。

以上所列只是当代华侨华人社团的一部分。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团的社会功能,在广大华侨华人的推动下,自1975—1993年曾举行过四次全加拿大华侨华人社团代表大会,并于1992年5月16日在温哥华召开的第四次代表大会上,一致通过决议,决定成立全加拿大华人联合会(现任主席陈丙丁),以便更好地加强众多社团的联系,团结广大华侨华人,更好地为华侨华人谋权取权益。大会通过会章,明确宣布联合会的宗旨:

“促进华侨华人的团结和合作,维护华侨华人在加拿大社会应有的权益;倡导华侨华人的文化、教育、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活动;加强其他族裔对华侨华人文化传统的瞭解和认识;对加拿大的团结、繁荣和多元文化社会做出贡献。”〔32〕

于是全加拿大华人联合会的200多个华侨华人社团会员遵循此宗旨开展活动,各自发挥重要的作用,取得很好的成绩。诸如由于全加拿大华人协进会(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Equality)的大力推动,终于2006年6月22日,华侨华人取得退赔“人头税”的胜利(详后);在加拿大华人参政会和各社团的积极宣传和鼓动华人参政,使得自1957年以来,华人被选为国会议员和各省、市(区)议员日益增加,并不少华人被任命为各级政府的官员(详后);在各个社团的努力发动下,广大华侨华人慷慨解囊、积极捐款支援祖国救灾和建设(详后)。总而言之,121多万华侨华人在加拿大安居乐业和过着发达国家的富裕生活,与加拿大众多社团的努力帮助是分不开的。

2.争取退赔人头税胜出。

1885年7月,加拿大太平洋铁路通车后,联邦政府为了限制华工移民入境,当即通过《华人移民法》(Chinese Imrnigration Act),8月正式向中国移民征收人头税(Head Tax)。开始是每人50加元,1900年增至100加元,1904年又增至500加元,据统计,1885—1923年,8.1万华侨华人共交纳人头税26512900加元(相当于今天10亿加元)。在缴交人头税的8.1万华侨华人中,现在尚健在者或其遗孀有5000人〔33〕。2009年4月29日,作者在平权会多伦多分会办公室(Suite 124, 215 Spadina Ave,唐人街)访问了1914年3月10日交纳人头税的刘孔夏(Lao Kow Haw, 1894—1987,广东台山县水步乡即今大江镇人)的儿子刘来增先生(1937— ),他将其父亲1914年移民来加拿大交纳人头税的税单(执照)给我看,使我顿觉近100年前的历史真实,承蒙刘先生之允,现复印此人头税执照付于此,以见一斑。

华人为了洗雪人头税和种族歧视的创伤和耻辱,长期向联邦政府争取平反昭雪。根据笔者2009年4—7月参加平权会《话说唐人街》研究项目,得以访问人头税受害人的儿子刘来增(安省华裔人头税家属联盟主席)刘金斗、谭荣德等老华人和平权会提供的资料,可知在上世纪80年代后,经过23年的奋斗才得以平反。现将此平反进程简述如下:

1979年9月30日,加拿大电视台(CTV)播放了一个多伦多大学的W5(Wtat、 Why、Who、How、Where)《校园大贱卖》(Campus Giveawag)节目,指责加国大学招收太多华裔和中国留学生,占了加拿大学生的学位,并以药剂系海
外学生占10—30%为例。其中镜头集中在6位中国学生的身上。华人子弟和中国留学生对此事甚为愤慨,视为歧视华人的举措。于是引起多伦多华人反对W5的游行示威,提出抗议。1980年10月加拿大电视台向华人作了公开道歉。1981年4月,以上游行的临时组织Adhoc Committee (特别委员会)扩大成立“全加拿大华人协进会”(Chinese Canadian National Council For Equality,俗称平权会),并于10月在渥太华召开第一次年会,宣布平权会的宗旨是:致力推动华人社团之团结,积极汇入加拿大社会主流,并参与三级政府各项对华人有关决策。此后,平权会一直为人头税平反进行20多年的争取工作。

首先,1983年,温哥华的一位人头税受害人麦德伦向国会议员马嘉烈·米曹(Margaret MitChell)求助,希望他向联邦政府提出索回当年移民加拿大所交纳的500加元人头税。米曹于1984年2月向国会提出平反人头税议案,但遭拒絶。

此后,平权会开始将平反人头税作为重点工作,并在1988年全国大选中,正式提出人头税平反议题。又进行人头税受害人及其遗孀的调查工作,并通过媒体进行宣传活动,争取社会各界人士支持。同时在10月召开的平权会全国代表大会上,决议向联邦政府提出两项要求:即承认当年联邦政府向华人征收人头税和实行排华法案是错误的种族歧视;政府应象征性地退赔人头税总款2300万加元。

1990年,“卑诗省人头税受害人、家属及后裔联盟”成立,平反运动的重心转移至卑诗省。为表示对于平权会及其为平反运动所作出的不懈努力的支持,这一基层组织又接纳了1600余位人头税受害人的申请。期间为了向政府施压及引起公共关注,平权会不断为平反运动召开大量大型集会。

1993年,前总理梅龙尼(Brian Mulroney)曾尝试以颁发个人金奬章及其他表彰形式解决人头税问题,但这一提议遭到广大华裔拒絶。

1993年上台的克理靖(Jean Chretien)政府更公然拒絶道歉及赔偿。平权会在这段艰难时期仍坚定不移,为人头税平反问题力争,甚至曾向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出议案。

1999年,平权会积极筹备法律行动以反对加拿大政府对人头税的不公义态度,并于2002年2月18日代表人头税纳税人及其家属正式起诉司法部,指出此是违反了国际人权法及加拿大人权宪章。并准备将此案交给2002年8月在南非召开的联合国世界及种族主义大会审议。

2003年,总理马田(Paul Martin)上台。马田对人头税貌似开放的态度重燃起很多人的希望。但岁月蹉跎,受害人年事老迈。参加为人头税平反集会的人头税苦主日渐稀少,事情的紧急不言而谕。期间,加拿大著名历史学者及作家皮尔保顿(Pierre Berton)将加拿大铁路局赠与他的太平洋铁路上最后一颗铁路钉(The Last Spike)赠送给了平权会。由此,平权会在全国范围举办了以“最后一颗铁路钉”为主题的平反系列活动,这一颗铁路钉,象征早期华工对加拿大的贡献以及人头税的不公义。

2005年9月,“安省人头税受害人及家属联盟”成立,推动人头税平反运动逐渐扩大,其他地区性的人头税受害家庭组织也相继成立或从新焕发活力,最终形成从纽芬兰至卑诗省的跨越全国的联盟。各人头税平反组织与平权会紧密合作,为得到合理的答复而继续给政府施压。

2006年,平反人头税成为联邦大选的议题。总理马田开始对道歉协议作出让步。保守党党魁史蒂芬·哈珀作出选举承诺,如果当选将在国会正式道歉并作出适当补偿。

2006年2月,中国农历新年的前夕,新任总理施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在其当选后的首次新闻发布会上重提了其竞选承诺——为华裔加人遭遇的不平等待遇作出道歉及对人头税受害人作出平反。

2006年6月22日,总理斯蒂芬·哈珀在国会山庄用生硬但感性不足的粤语向华侨华人征收人头税及其后实施排华法案一事平反,说出“加拿大道歉”:

“众议院议长先生,今天我在这里揭去一页加拿大不幸的历史。……我讲的当时是指,以前本国向华人移民所征收的人头税。……

当时的政府首先在1885年订立了《华人移民法》,向每名新的华人移民征收50元的人头税,目的是阻止更多的华人移民。由于人头税未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政府又于1900年和1903年增收人头税至100元和500元(相当于2年的工资)。人头税的政策的实施到1923年为止,……纽芬兰自治领也有类似的移民法,从1906年到1949年(纽芬兰在这一年加入联邦)征收人头税。

现今的加拿大政府,确认华工所遭受到的耻辱和排斥。我们承认人头税的重大代价是,移民留下来的家庭在中国,永远不能团聚,或者是多年来忍受骨肉分离之苦,有些家庭则陷入贫困之中。……

因此,议长先生,我们代表加拿大人民和政府,愿意就人头税衷心向本国华裔道歉,幷且为排斥华人移民的做法表达最深切的悲痛。……

为了对今天的道歉予以实质的意义,加拿大政府将会向在生的人头税付款人及已故付款人的在生配偶作出象征性的补偿。此外,还成立一个基金会,资助有关的社区计划……。

没有一个国家是完美的。像所有的国家一样,加拿大过去也犯过错失,我们是明白的。无论如何,加拿大人民是善良和公正的,而且会为我们的过失采取相应的行动。即使人头税是出现在一个完全不同年代的政策、过去一个遥远的历史,但我们觉得必须纠正这历史的错误。原因很简单,只因为这个恰当的做法,而这种特性也就是加拿大人的精神。

议长先生,最后让我向国会保证,我们的政府将会继续努力,确保同类的不公平的做法永远不再发生。我们有共同的责任,不论个人的族裔背景,皆以平等机会的观念为基础,一起建设我们的国家。我们从过去的种族歧视行为而生起的悲痛,将会滋养着我们那坚定不移的承诺,为加拿大人民建设更美好的将来”〔34〕。

联邦政府祖裔部于同天宣布,向在世的800名人头税苦主及其遗孀每人退赔2万加元的人道补偿。同时拨款4000万加元作为平反人头税的《历史认识项目基金》,支持华侨华人的社区建设。此项基金分2400万加元用于“社会历史认识项目(Community Historical Recognition Program”,以用于收集普及和推广人头税、排华法案和战争时期受移民限制不公平对待的史实和兴建纪念馆等以及普及历史项目;另1000万加元用于“加国历史认识项目(National Historical Recognition Program)”,对青少年进行教育,令青少年瞭解加国历史上对华侨华人有过歧视行为。经过22年时间,华侨华人的人头税平反和退赔终于获得胜利。

3.华人参政。

加拿大的政治制度是议会民主制,国会(Portiament)由众议院(House of Commons)和参议院(House of Senate)组成。众议院、省、市(区)议会议员由民主直接选举。华人根据这一政治制度和1968年杜鲁多(Pierre E Trudeau)总理推行多元文化、尊重少数族裔、提倡社会公义的政策,华人参政会等社团号召和鼓动华人要以主人翁的精神参加各级议会的选举,踊跃投票;同时要积极参加竞选,争取华人成为各级议会的议员及政府官员,直接参政议政,更好为华侨华人谋求权益。自从1957年温哥华华人郑天华(Douglas Jung)首次作为候选人参加竞选国会议员胜出,大大鼓舞华人参加竞选活动,而且不少华人竞选胜出。据统计,1957—2008年,华人被选为联邦国会议员者有23人,他们是:1957年的郑天华(保守党);1974年的李桥栋(自由党);1993年的陈卓愉(自由党);1997年的陈卓愉、梁陈明任(自由党)、麦鼎鸿(保守党)、庄文浩(保守党);2000年的梁陈明任、麦鼎鸿、庄文浩;2004年的陈卓愉、麦鼎鸿、庄文浩;2006年的邹至蕙(新民主党)、陈卓愉、麦鼎鸿、庄文浩、黄美丽(魁人政团);2008年的邹至蕙、庄文浩、黄陈小萍(保守党)、麦鼎鸿、黄美丽〔35〕(见上页图)。

1957—1997年当选为省议员有5人(次)、市(区)议员35人(次),即1959年George Ho Lem当选为卡加里市议员;1965年Ed Lum当选为卑诗省Sannich市议员;1969年刘光英当选为大多市议员;1972年Ken Wong当选为温尼伯市议员;1978年John Hums当选为安大略省McHarry市议员;1979年Ed Lum再当选为卑诗省Sannich市议员;1980年张金仪当选为大多伦多市议员;1982年Wayne Y S Mah当选为蕯斯卡万省Eston市议员、余宏荣当选为温哥华市议员;1983年Harry Chow当选为卑诗省Clowood市议员;1985年赵善江当选为爱民顿市议员;1988年黄明娥被选为温哥华市议员和参事,Wayne Y S Mah当选为卑诗省Saanich市中区议员、黄月娥当选为温哥华市议员和参事等。1998年以来,当选为省市(区)议员者亦不少。2001—2005年黎仪连当选为卑诗省议员;2003年黄志华被选为万锦市议员和安大略省议员、2008当选为约克区议员;2008年的叶志明、张杏芳、李灿明、关惠贞当选为卑诗省议员。

同时还有不少华人被任命或被选为联邦政府和省、市(区)政府的官员,直接参加政府行使职权。据资料记载,被任命为联邦政府官员者有:1964年,黄景培被任命为联邦政府卫生部部长助理;1993年,陈卓愉被任命为外交部亚太事务部部长;1997年,利德惠(利铭泽之女)被任命为联邦参议员;1999年,伍冰芝被任命为加拿大第26届总督;2004年,陈卓愉被任命为多元文化国务部长、庄文浩被任命为政府事务暨体育部部长;2008年,黄陈小萍被任命为多元文化国会秘书。

被任命为省、市(区)政府官员更多些,计有1957年女姓华人Ruth Lor被任命为加国教联(Canadian Council of Churches)和北极事务部(Department of Nothern Affairs)合办的爱斯基摩人康复中心副主任;1964年刘光英(Ying Hope)被任命为多伦多市教育局高级职员;1965年Peter Wing被选为卑诗省Kamloop镇的市长(此是华人荣任市长一职之始);1967年林志超被任命为安大略省省税部财政预算主任;1972年彭以德被任命为大多伦多市交通部电脑维修部主任;1974年Ed Lum被选为卑诗省Saanich市市长;1982年John Hums被任命为安大略省MeGang市司法总长;1983年Petoo Wong被选为安大略Sudbury市市长、1984年Wayne Y S Mah被选为蕯斯卡其万省Eston市市长、黄景培被任命为大多市公车委员会副主席;1985年邹至蕙被选为大多伦多教育局委员;
[TP13.tif;S1;Y2,ZX,PY#]1987年黄景培被任命为安大略省能源部长;1988年Hang Chow)被选为卑诗省Colwood市市长、林思齐被任命为卑诗省省督;邹至蕙、谭润栋、林志超被选为大多伦多市教育局委员;1991年黄耀威被选为大多伦多市教育局委员;1996年吴荣添被选为卑诗省Lamloop市市长;1999年刘志强被选为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市长;2002年张杏芳被任命为卑诗省内阁厅厅长(连任三次至2008年);2003年黄志华被任命为经济发展贸易厅长助理;2004年陈国治被任命为安大略省公民及移民厅厅长;2006年黄志华被任命为安大略省财政厅议会助理;2008年林佐民被任命为阿尔伯塔省省督〔36〕。2009年张杏芳被任命为卑诗省健康生活及体育厅厅长,叶成明被任命为卑诗省气候行动省务厅厅长、李灿明被任命为卑诗省议会亚太行动秘书;2009年6月,李绍麟(香港人)被任命为缅尼托巴省省督。

值得指出的是,华人出任加拿大各级政府官员中,林思齐、林佐民和李绍麟出任省督和伍冰枝出任加拿大总督等高官,是华人参政最大成功。伍冰枝(Adrienne Louise Clarkson)祖籍广东台山县,生于香港,1956—1960年就读于多伦多大学,获学士学位,1962年在巴黎大学文理学院获修读硕士课程学位。1963年后任职于加拿大广播公司制作和主持节目。1980年任安大略省驻法国巴黎代表。1999年10月任加拿大总督至2005年9月27日。她是加拿大第二位女性、第一任非白人和第一位没有政治或军事背景的总督,成为华人有史以来的女总督女国家元首,广大华侨华人均以此引为自豪。

4.文化生活。

加拿大的主流文化自然是欧洲文化为主,但是自从中国人很早来到加拿大开发定居和移民越来越多之后,中国文化也在加拿大弘扬和传播开来,使之成为加拿大多元文化最突出的一种文化,并产生广泛的影响。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础。早期来加拿大打工谋生的中国人完全是广东人,而且90%以上是四邑人,所以当时在唐人社区(街)通行的语言以操四邑话为主,但出外交往则多讲广州话。20世纪80年代后,从中国各省、香港、台湾和澳门等地移民来的,还是以广东、香港和澳门三地人占多数,而香港、澳门移民来的25万人,全是操广州话,所以现在加拿大的华侨华人讲广东话(包广州话和四邑话)占57%。而老唐人街(社区)的华侨华人,基本上是操广东话为主,只有15—20%左右的台湾和外省移民是操国语(普通话)。又鉴于在加拿大各城市投资经营各种行业如工厂、商场、超市、餐厅、酒店、农场、旅行社、贸易等,相当多数是老华人及香港富翁移民,所以从老板到雇员絶大多数也操广东话,就是一些台湾移民经营的商场超市如大统华等,为方便顾客和做好生意,雇员也学说不大正确的广东话。为了搞活市场,发展经营业务,在华侨华人集中的多伦多、温哥华等大城市,经常举办学讲广东话的学习班。如安大略省教育厅1993年就开办685个粤语(广州话)短期学习班,参加学习的学员达14000人;天主教会举办152个班,招收学员3826人。近年来,由于讲国语(普通话)的移民增多,安大略省教育厅也同时开办国语学习班49个,招收学员3630人;天主教会举办51个班〔37〕。这些学员除了华侨华人按自己需要参加学习外,也有非华裔的加拿大人参加学习。正是因为华语(广东话和普通话)已经成为加拿大除英语、法语以外的第三种交流语言,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在工作场所使用英、法、华语者,温哥华占51.1%、多伦多占52%、蒙特利尔占34%〔38〕。因此加拿大政府在一部分中学规定,凡有愿意学习华文达25个学生者,可以开办华文班作为选修课。粤语、国语还影响到加拿大人,连政府官员为了工作需要和方便,也学简单的华语。就笔者所见,每年春节举行团拜会,安大略省长、多伦多市长、卑诗省长、温哥华市长发表讲话时,都用广东话和普通话讲“你们好”、“恭喜发财”,来表示向华侨华人的祝福。就笔者在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和多伦多四大城市所见,现在占25%的土生华人(华侨的第二、三、四代)和新移民,絶大多数外出工作,都能讲英语(蒙特利尔讲法语)、粤语和国语,回到家里则讲粤语或国语。这就说明,加拿大的华侨华人既能保存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掌握英语、法语的语言文化,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西语言文化的融会贯通。

教育也是文化的重要基础。中西合璧的教育是华侨华人文化的又一体现,早期华侨华人的子女教育主要是中国传统教育。1875年,在维多利亚的50多户华侨家庭开办一个华文讲习班。1899年,由维多利亚中华会馆创办的乐群义塾算是华文学校的嚆矢。1908年,清廷学部特派侍读梁庆桂为教育专员(广东十三行天宝行主梁经国后人)奉命从美国来加拿大代表政府拨出经费帮助维多利亚开办华侨学校,教育华侨子女,他即将乐群义塾改为“华侨公立学校”。此后,华侨开办学校日益增多,1922年,温哥华中华会馆开办华侨学校;1914年,多伦多中华基督教长老会开办华侨学校;1916年,卡加里善乐社开办华侨学校;1925年,温哥华江夏堂开办文疆学校;1925年,多伦多中华基督教长老会再办华侨学校。此后,华侨掀起办学高潮,自1932—1945年,华侨华人在温哥华、蒙特利尔、维多利亚、多伦多、卡加里、温尼伯、爱民顿等城市共办华文学校有番山小学、文华小学、广智小学等共26所,学生1329人。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华侨华人的增加,全加华侨学校达数百所,仅大温哥华市,2000年中小中文学校有200间,教师500多人,学生总数2—3万人〔39〕。多伦多的华文学校有皇冠中文学校、标准中文学校、培德中文学校、加拿大第一中文学校、光华中文学校、多伦多大学联合中文学校、叶氏中文学校;渥太华的中文学校有华夏中文学校、卡纳塔中文学校、渥太华中文学校、渥太华青华中文学校、渥太华加京国语学校、欣华中文学校;哈里法斯市有夏城华语学校等。[TP14.tif;X*1;Z2,Y,PZ#]
保持中华传统风俗习惯而且影响西人,也是华侨华人一直坚持的。诸如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华侨华人同国内一样庆祝。每年春节均举行大型春节晚会,家家吃团圆饭,在唐人街舞龙舞狮,放鞭炮,非常热闹。端午节,家家吃粽子,而且从1982年由多伦多华商会在安大略湖举办国际龙舟节进行龙舟比赛,到2009年已经举办22届,来自加、美各省州和世界各国的160多个龙舟队参加比赛,吸引无数市民观看。中秋节时,市场供应各种各色月饼,家家吃月饼和芋头、吃团圆饭等,与国内过节毫无二致。冬至节日,广东籍的华侨华人还坚持“冬至大过年”的习俗,全家聚会吃饭、吃粽子的风俗。

中国饮食文化也保持很好。中国各省及港澳台的饮食习惯和风味无处不有,特别是广东、香港、澳门的饮茶习惯和粤菜更盛。在唐人街(社区),全加华侨华人经营的3000多家餐馆、酒楼、茶楼、小吃店等,多数是香港和广东籍的华侨华人经营,一律按广东、香港的生活习惯的粤菜供应,特别是饮茶习惯更盛,茶楼、酒店供应的食品均如广东、香港一样,如生猛海鲜、烧腊、烧麦、凤爪、豆沙包、生肉包、芋头糕、马拉糕、柴鱼粥、及第粥、生鱼粥、肉片粥、鸡粥、煎堆、咸水鱼、鱼翅汤、老火汤、虾饺、炸乳鸽、炸鹌鹑、裹蒸粽、煲仔饭、腊味饭、麻枣、炸鱿鱼须、酥皮包、鸡仔饼等数十种点心菜色,应有尽有,与广东、香港的茶楼、酒店经营的食品菜色完全一样。而且这种“一盅两件”的饮茶风俗不仅为广东、香港籍华侨华人所喜爱,就连外省和台湾的侨胞以及外国人也喜爱,经常到茶楼去饮茶品尝广东粤菜和点心。其中特别兴旺的是中午的点心餐,更适合各界人士需要,生意特别兴旺。笔者也偶尔去饮茶,所见一个偌大的茶楼几十桌枱,全无虚席,人头涌涌,熙熙攘攘,经常要在门口排队取号等候才得按号轮流入席。此间,使我感到犹如在家乡广州茶楼一样。其他各省的饮食菜色的餐厅、酒楼虽然不如广东、香港茶楼、餐厅多,但店内经营菜色和饮食习惯也是应有尽有,诸如北来顺京川饭店的烤鸭、涮羊肉,大可汗内蒙古烤肉店的烤羊肉,新疆烧烤店的羊肉串,城隍庙餐厅的上海小吃,浦东饭店的小笼包和阳春面,云南印象红塔山菌食坊的过桥米线,老四川餐馆的麻婆豆腐,川鲁菜馆的川菜鲁菜,东北人家餐厅的东北饺子和窝窝头,飘香餐厅的四川火锅,恒龙湘鄂情酒家的湘菜,福建小吃店的闽菜,珍珍餐厅的台湾小炒,紫金城饭馆的涮羊肉,等等,亦是深受广大华侨华人和加拿大人欢迎和光顾的。

为保存、弘扬中华文化,华侨华人也十分努力兴办新闻媒体传播事业。首先是创办中文报刊,1903年戊戌政变失败后,梁启超来加拿大避难,在温哥华创办《日新报》;1906年12月,温哥华的周天霖、周跃初在哈士定街100号创办《华英日报》;1907年,温哥华致公堂领导人陈文锡、黄璧峰、岑发琛创办《大汉公报》,宣传孙中山革命思想;1908年,温哥华致公堂创办《大陆报》;1911年2月,黄伯度创办《新民国日报》,宣传孙中山的武装革命推翻清朝的思想;1913年,保皇党人创办《我报》和1914年创办《世界日报》;1917年和1921年,国民党左派创办《醒华日报》和《加拿大晨报》;1927年洪门致公堂创办《洪钟日报》;抗战时期,创办《三民日报》。到20世纪5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后,随着华侨华人的增加,创办中文报刊与日俱增,共有50多家,就笔者所见,计有《侨声日报》、《中兴日报》、《成报》、《世界日报》、《星岛日报》、《明报》、《蒙特利尔报》、《华侨新报》、《大中报》、《现代日报》、《加中时报》、《北辰时报》、《环球华报》、《北美时报》、《地产周刊》、《北美生活报》、《加拿大明声报》、《大纪元时报》、《加拿大都市报》、《文摘报》、《真理报》、《华报》、《真佛报》、《健康报》、《今日中国文汇报》、《加拿大教育时报》、《广告报》、《号角报》、《看中国》、《现代北京青年周刊》、《传递》、《健康生活报》、《信报财经周刊》、《好房周报》、《人物》、《都市生活》、《天伦乐》、《多伦多网上电视报》、《新唐人电视报》、《东方之星文汇报》、《加拿大信息报》、《中华导报》、《加京导报》、《加京华报》、《健康时报》、《加华侨报》、《渥京周末》等。同时还创办中文杂志,有《星星生活》、《星岛周刊》、《家居指南》、《保健交流》、《中华探索》、《专业人士杂志》、《现代楼房指南》、《新大陆》等等。而且,这些报刊多是免费赠送读者,对于保持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唤起华侨华人怀念祖国和热爱祖国起了巨大的作用。

华侨华人还创办了加拿大中文电台蒙特利尔中心、广播电台中文台、温哥华国泰电视台、城市电视台、新时代电视台、麒麟电视台、新唐人电视台和WOWTV中文电视台等,用广州话、国语播出。电台、电视台除了转播香港卫视、中国中央电视台4台和广东、湖南、江苏、北京等各省市卫视的节目外,还自己编辑加国新闻、中港台新闻节目,又编辑了“大城小聚”、“新枫采”、“南北双声道”、“最紧要运动”、“空中英语教室”、“大家说英语”等娱乐和学习节目,在娱乐节目中有粤剧、京剧、中国歌曲、香港歌曲、台湾歌曲等专题,内容相当丰富,很受华侨华人的欢迎和收看,大大丰富了华侨华人的文化生活。特别是因讲广东话的华侨华人比较多,唱粤剧、粤曲很流行。笔者于2009年5月28日曾去多伦多东区唐人街访问过在此出生的老华人谭荣德先生(广东台山市人),他回忆20世纪40—80年代,粤剧很流行,他母亲谭李翠屏就是充分粤剧团的明星,1946年该剧团前往纽约演出而蜚声于美加两国。(下页图是谭李翠屏在纽约演出的剧照,谭德荣供稿。)

华侨华人也十分注意保存和弘扬祖国的文学艺术和建筑工艺文化。早期至20世纪60年代,由于当时华侨华人多是广东珠江三角洲各县人氏,所以文化娱乐多以唱粤剧、粤曲为多,凡逢年过节或喜庆节日举办文艺联欢晚会,都演唱粤剧、粤剧折子戏、广东音乐,而且还唱咸水歌(民歌)。直到现在,凡广东华侨华人聚居的唐人社区,唱粤剧、粤曲仍然是流行的,中文电台、城市电视台、中文电视台亦经常组织粤剧、粤曲专题节目播出。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各省市和台湾移民的日益增加,文艺节目内容更丰富了,在节日喜庆晚会或社团聚会上,除唱中国传统歌曲和流行歌曲外,京戏、黄梅戏、汉剧、川剧、河北梆子、豫剧、潮州大鼓等地方戏曲,也经常出现。至于舞蹈更是以表演中国传统舞蹈和少数民族舞蹈为多。为了培养舞蹈新秀,多伦多还创办了一间中国民族舞蹈学院,招生培养青少年演员。

美术方面,很多华侨华人画家仍然创作中国国画、山水画、花鸟画,等等,并经常举办个人或联名的中国画展,深受华侨华人和外国人欢迎和参观。有些画家还以华侨华人在加拿大艰苦奋斗的历史事迹为题材创作国画,例如浙江籍华人画家孙因茵,受总理哈珀于2006年6月22日为华侨华人平反人头税,说出“加拿大道歉”的启发,灵感大发,收集丰富的历史资料创作了《百年华工血泪路》的大型组油画,画长5.8米、高1.45米,共分《华工家眷望夫归》、《华工还乡梦》和《华工修筑铁路的艰辛以及遭受的不平等待遇》等,于2008年9月在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和万锦市美术馆展览,然后移交加拿大博物馆收藏。

中国建筑工艺文化在加拿大的唐人街(社区)也得以保存和弘扬。在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渥太华等城市的唐人街,保存不少红墙緑瓦的建筑楼房风格,如蒙特利尔的枫华宾馆,就是一座巨型的红墙緑瓦,内部有亭、台、楼、阁的建筑楼房。同时,各城市的中华门,都是传统的中国牌坊建筑。最近兴建的中国佛学文化的灯塔多伦多五台山仿唐大雄宝殿建筑,更是独具中国古建筑结构和风格。整个建筑不用一块砖、一斤水泥、一枚铁钉,构件全部用斗拱或生漆黏合,屋顶瓦片全部采用浇铸青铜,用料达160多吨。整个大殿建成共用优质木材3000多立方米,全部木材均采用天然生漆作防腐、防蛀、防裂处理,计耗漆50多吨。此大雄宝殿比山西省的五台山的蓝本还要宽、深、广一些。建成后,显示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而整个建筑安装工程是由中国宁波市10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完成,于2010年竣工。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华侨华人也十分注重建立各种规模的中文图书馆,供华侨华人阅读使用。据笔者访问所知,在多伦多、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卡加里等大中城市的中华文化中心均有小型的中文图书馆(室);台湾驻加拿大经济文化办事处也设有中文图书馆。而在温哥华的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设有东方图书馆,收藏宋元明清以来的中文古今图书10多万册;由香港巨商郑裕彤出资创办的多伦多大学图书馆郑裕彤东亚图书馆也收藏中文古今图书近25万册;渥太华大学、麦吉尔大学、蒙特利尔大学图书馆也收藏有一定数量中文图书,设立专藏中文图书室,方便读者专门研究使用。各城市开设的中文书店也不少,如多伦多有北京书店、中国书店、敦煌书店、三益书店、东大书局、三联书店、新记书局、中华图书公司、陈湘记图片公司、中国图书公司等;蒙特利尔有枫华书市、天华图书文化广场、进峰行、明华行等;渥太华有京华书店、思康时光中文图书音响网等,方便华人购买中文图书。

中医药文化也在加拿大得到保存和弘扬。现在加拿大政府已批准在各城镇合法开办中医院、门诊部、诊所和经营中药店铺销售中医药物,亦允准开办沐足、按摩、气功疗法等医疗专门店铺,方便华侨华人以至外国人看病医疗之用。同时还开办有多伦多中医临床学院、安大略中医学院、全加中医药针灸协会附属医院和温哥华的中医针灸医药研究院,招收中外学生培养中医药的高等人才。其中安大略中医学院还与北京中医药大学联手合作招收中医药的硕士、博士研究生进行培养,毕业授予硕士、博士学位。所以,现在在加拿大不仅华侨华人使用中医药治病,连加拿大其他族裔也有不少人士利用中医药治病,特别是沐足、按摩、气功疗法,更受西洋人欢迎和光顾,他们反映此是解决痛症的好医疗技术。

华侨华人也十分保护和宣扬中国文物。首先在多伦多安省皇家博物馆设置一个中国馆陈列中国文物。就笔者于2008年7月参观所见,在中国馆内设有中国建筑展览厅、中国雕塑艺术展览厅和中国佛教艺术展览厅,收藏有丰富的中国艺术珍品,从中国帝王的服饰到一座包括石刻拱门、立佛菩萨、石人、石马、祭台和墓穴的明代墓陵,以及秦汉时期的车马、砖瓦等文物均有展出(如上图所示)。

同时,华侨华人还于1993年成立了“加拿大保护中国文物基金会”,以推广和促进对保护中国文物的教育、认识和参与,从而达到使中国文物给子孙后代继续欣赏和继往开来弘扬祖国文化的目的。基金会成立后,经常开展大小型的保护中国文物的工作和展览活动,1997年9月至1988年3月,温哥华艺术中心、 加拿大文明博物馆和安省皇家博物馆联合举办《中国20世纪名家国画展》,时适国家主席江泽民和外交部长钱其琛访问温哥华,应邀出席了开幕式并参观(见上页图);2000年9月至2003年1月,[TP76.tif;S1;Z,YX,PZ#]在安大略等五省和多伦多、温哥华等七个城市举办了《中国古代玉器艺术展》。此外,每年举办《美意延年》的文物雅座,与社会各界华侨华人共同欣赏灿烂的中国文物艺术,使中国优秀的古老的文物艺术文化能在加拿大发扬光大。

婚姻和婚俗是最深层次的文化。华侨华人的婚姻亦保持着中国的传统习俗。早期的华侨华人妻儿多在中国,极少数在加拿大结婚,如在加国结婚者也是唐人男女结合。结婚礼仪仍按中国传统的“六礼”——纳彩、问名、纳吉、纳征、请期和亲迎的婚俗礼仪进行。直到今天,凡华侨华人特别是香港、澳门和台湾的华侨华人,如男女双方均是华侨华人者,亦仍然按中国传统婚俗进行。例如大妗姐打红伞送新娘出门坐汽车(早期是上轿)、新郎新娘拜天地、拜父母、给父母奉茶等(见上页图)礼仪仍保持着。

如果是华洋联婚者,则采用华洋两种婚俗礼仪举行双重婚礼。先是到教堂按西式婚礼仪式进行;然后再举行中式婚礼。这样双方家长均非常高兴。据史料记载,民国初年(约1920年代左右)在蒙特利尔和蕯斯卡其万省开始有华人娶法国、乌克兰、波兰女子为妻者。现在唐人娶西女或唐女嫁西男者就屡见不鲜了,特别是受高等教育的华侨华人的子女如医生、教师、工程师、经济师、公务员、护士等,华洋通婚者更为数不少。据我在多伦多访问华侨华人所知,凡是华洋通婚者,大多数都是按中西两种结婚习俗礼仪举行双重婚礼。可见华侨华人仍保持中国婚姻习俗,亦接受了西方婚姻习俗,可谓是中西文化融合了。

四、华侨华人热爱和支持祖国

华侨华人虽然长期在加拿大劳动、生活和繁衍,但毕竟是根在中国,所以221年来,不管是新老华侨华人,还是土生华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自然和感情的理念:“我是中国人”,而且都以是中国人为自豪。他们无一不热爱祖国、关心祖国和支持祖国。每当看到祖国的喜庆大事,无不为之欢欣鼓舞;看到祖国遭遇不幸和灾难,无不为之痛心疾首,尽力支援。

1.支持孙中山进行辛亥革命和讨伐袁世凯实行帝制。

1898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的“戊戌变法”改革运动被慈禧太后扼杀,康、梁于1899—1904年先后来加拿大避难。华侨华人虽然知道保皇改革不可能成功,但主张改良封建帝制有一定进步意义,所以踊跃捐款7900加元予以支持〔40〕。

与此同时,孙中山亦于1897、1910、1911年前后三次来加拿大宣传以武力推翻清朝、建立共和国的民族民主革命,华侨华人更是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首先是香港同盟会会长冯自由来温哥华于1907年创办《大汉日报》,宣传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并秘密组织同盟会,吸收华侨华人黄龙杰、司徒汉民、黄希纯、黄子扬、黄蔚生、黄传杏、黄邑、黄荣、黄元仕、黄林、黄茂、吴侠一、周连威、卫汉、甄一怒、何就、汤崇富、伍时均、汤万、汤添、汤崇德、吴湘鸿等20多人入会〔41〕。其次是1911年正月初二日,孙中山第三次来加拿大为革命筹募经费,华侨华人组织数千人在温哥华车站欢迎,并在广东街华人戏院召开大会,请孙中山演讲革命是非得失和利弊的道理,一连四天,听众3000多人,最后由华人刘儒坤组织“洪门筹响局”进行筹款支持孙中山革命,计筹得款11.6万加元和1.04万国币支持孙中山。孙中山十分感动地说:

“弟已于初八晚到云埠(今温哥华),蒙各手足非常欢迎,连日在公堂及戏院演讲,听者二三千人,虽大雨淋漓,亦极踊跃,实为云埠未有之盛会,人心如此,革命之成功,可必矣”〔42〕。

武昌起义辛亥革命成功,推翻清朝,建立中华民国,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政府财政困难,温哥华致公堂立即汇去1万元港币,使孙中山得以应急之用。1912年,华侨华人又将温哥华、维多利亚的洪门房地产扺押贷款15万加元,寄往广州支持孙中山初建中华民国政府的财政困难〔43〕。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辞去大总统职务,袁世凯接任。但袁氏于1915年解散国会,背叛中华民国,并于1916年元月1日,悍然实行帝制,自称皇帝,改元“洪宪”。此时,在日本的孙中山主持部署讨伐袁世凯背叛的革命运动。在这紧急形势之下,1916年2月,由华人夏仲民在温哥华组织“华侨敢死先锋队”(后易名“华侨义勇军”)共210人,由夏仲民任团长、李宣民任教练,分为三个大队回国参加讨袁。团长夏仲民于二月先到日本与孙中山联络磋商回国伐袁计划,义勇军则由蔡鹤鹏、李宣民和李鋭军三个队长率领于三月下旬分两批前往日本,5月底回到中国山东省潍县,与居正的东北军联合伐袁。正当将到青岛市,闻袁世凯在北京新华宫暴死,万众欢腾。6月中旬,义勇军宣布解散,后一部分随孙中山去上海,一部分到广州筹办护法运动。1917年9月,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大元帅府,出任海陆军大元帅,宣言勘定内乱,恢复约法。此时,已经解散的义勇军队员大部分回加拿大重操旧业,有30多人则留在广州大元帅府担任侍卫工作,其中黄惠龙、马湘被任命为孙中山的副官,随卫左右,有“左龙右马”之称,授少将军衔。1922年,陈炯明背叛孙中山发动叛乱,围攻广州总统府,黄惠龙贴身保卫孙中山冲出总统府,护送上永丰舰脱险,自己身负重伤;马湘率卫队扺抗陈军,在枪林弹雨中背着孙夫人宋庆龄突围,安全护送至永丰舰与孙中山团聚。后孙中山亲笔题词“南方勇士”锦旗一面送给黄惠龙和马湘,以资表彰。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不幸逝世后,黄惠龙出任南京中山陵警卫处长、国民政府参军长,领中将军衔。1938年,广州沦陷,黄氏年迈退居香港,1940年去世。马湘即继任中山陵警卫处长,解放后,出任广东省政协委员,1973年病逝于香港。在义勇军回国伐袁时,华侨华人也慷慨解囊,纷纷捐款支持,共计寄汇到日本的讨袁总部经费130万日元;1922年寄回广州讨伐陈炯明叛乱经费有墨西哥洋银元3230元〔44〕。因为华侨华人出力出钱支持孙中山进行民族民主革命,所以孙中山给予高度的评价,称“华侨为革命之母”。确实如此。

2.为抗日战争出钱出力。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东北;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卢沟桥事变,全面抗日战争开始。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结束。在此14年抗战期间,加拿大华侨华人和祖国人民同雠敌忾,掀起声势浩大的支援祖国抗战救国运动,为抗日战争作出巨大贡献。

首先,利用华文报刊发表无数揭露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和印刷小册子进行宣传,以唤起广大华侨华人的抗日救国热忱,和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例如温哥华的“义捐救国会”和维多利亚“抗日救国会”将日本《田中奏折》译成英文、李炳瑞撰写的《日本不宣而战》和外国人写的《救中国与救世界和平》等印发,使华侨华人和加拿大人明白抗日战争的真实情况。

其次,多伦多统一抗日救国会、蒙特利尔华侨抗日救国会、温尼伯抗日救国会等发动华侨华人集会游行示威(见上页图),声讨日本侵略中国的罪行和进行捐款支援抗日活动。当日本侵略东北时,维多利亚华侨华人募捐款4000加元汇给马占山将军抗日使用;1932年上海“一·二八”事件后,2月至7月,华侨华人捐款178000多加元汇给抗日十九路军使用,1941年,安大略省华侨华人捐款10万加元以购买喷气式战斗机〔45〕。据不完全统计,在抗战期间,华侨华人共捐款500万美元寄回祖国供抗日之用。同时,还捐坦克、飞机、救护汽车、钢盔、军衣、军被、军帽、军鞋等物资支援抗日前线军队使用。

第三,数十华侨华人自愿报名回国参军直接参加抗战。如广东籍华侨马俭进、陈籍康、钟前舟、林应鑫、赵啸天、夏荣庆、关孟祝、黄佩玲(女)、冯光和绥远籍华侨王殿弼等先后回国加入空军服役抗日,为抗日贡献力量甚至生命。如马俭进,1939年入伍后,被派往德国学习飞行技术和机械技术,回国后在轰炸总队飞行,在一次执行从成都起飞经秦岭低空扺达山西运城敌机场时,向敌人投重型炸弹,共炸毁敌机30多架,后又被派担任大型运输机做机师,但在一次飞行中不幸失事,摔断双臂,成为残废军人,抗战胜利后才返回加拿大。关孟祝参加空军后,1938年在广东韶关市上空击落敌机一架,返航时遇上3架敌机,他孤机奋战,不幸被敌机击落,他跳伞身负重伤不治,光荣牺牲,年仅25岁,后被授予“抗日空军英雄”称号〔46〕。1945年8月14日,抗日战争胜利后,华侨华人为此欢腾,温哥华、多伦多、蒙特利尔、渥太华等城市的华侨华人均召开庆祝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大会热烈庆祝。

3.华侨华人反对“藏独”,支持北京奥运。

2008年3月10日,中国西藏的“藏独”分子在拉萨发动“西藏独立”和破坏奥运圣火传递暴力骚乱事件,华侨华人十分关注事态发展,激发出满腔爱国热忱和愤怒情绪,3月29日,在多伦多市中心登打士广场举行“宣传西藏真相,维护祖国统一”的1000多人的集会示威。温哥华、蒙特利尔、渥太华的华侨华人也分别举行集会。4月13日,由加拿大华人青年联合总会、加中企业家协会等24个华人社团联合发起和组织,在渥太华国会山庄前广场举行全加拿大华侨华人“宣传西藏真相,维护祖国统一,支持北京奥运”的大型集会。当天来自渥太华、温哥华、蒙特利尔、多伦多、魁北克、京士顿、卡加里等10多个城市的华侨华人近万人,于下午一时左右开会,全场红旗漫卷,歌声嘹亮,蔚为壮观。开会时,全体肃立,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然后由召集人之一的王家明先生代表宣读《致联邦政府哈珀总理的信》,后率众高呼口号:

“一个中国,一个大家庭”。

“西藏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反对‘藏独’,支持北京奥运会”。

大会主持人黄政最后宣读大会宣言:这次集会是向主流社会显示加拿大华侨华人的力量,表达华侨华人支持中国政府的立场。希望西方一些国家不要总以自己的角度去看问题,并对中国内政指手划脚,更不能支持一些非法活动。我们呼吁:“让他们说去吧,中国人走自己的路。中国是神圣不可侵犯的”。

最后进行游行示威,直至下午3时许才散去。这次集会示威成为世界海外华侨华人反对“藏独”、支持北京奥运的最大型活动之一。

4.支援祖国抗赈灾害。

华侨华人对祖国同胞慈善为怀,凡国内同胞遭遇灾害,均甚表同情,慷慨解囊,尽力捐款相助,以救同胞燃眉之急。据史料记载,光绪二十一年(1895),四川遇旱灾,侨胞捐款2300加元支援;二十二年(1896)捐助广东、广西水灾款5016加元,二十四(1898),捐助广东灾荒款1400加元,捐助香港东华医院善款800加元;二十六年(1900)捐助广西水灾款1216加元;二十七年(1901),捐助香港东华医院为国内救灾医药款3000加元;三十四年(1908),捐助广东四邑水灾款7000加元;1938年,捐助华东五省旱灾款3万加元〔47〕(见上图)。特别是2008年春天,当中国南方发生特大雪灾和5月12日四川汶川地区发生7.8级大地震特大灾害,华侨华人更表现出高度同情和大力捐款救灾的行动,充分体现了血浓于水的同胞之情。

2008年2月,祖国湖北、浙江、安徽、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区发生50年一遇的特大冰雪灾,受灾面积3.4亿亩,造成交通、电力中断,损失严重,特别是湖南郴州地区损失最为惨重。华侨华人目睹这场灾难,个个本着“冰雪无情,侨胞有义”的精神,除致电致信慰问外,还纷纷解囊捐款支援抗灾,据统计,仅大多伦多地区的48个侨胞社团和个人就捐出款160957.82加元支援灾区,其中捐款最多者是加拿大中国总商会捐41870.2加元,多伦多华联总会捐27096加元,唐炜臻、萧虹夫妇捐14120加元〔48〕。

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省汶川地区发生7.8级强烈大地震,死亡7万多人,损失惨重。灾难消息传来,华侨华人无一不痛心疾首,个个表示无限同情和关怀。5月17日晚,四川籍侨胞200多人首先在列治文山市第16街一个停车场内举行“心系中国地震”的烛光晚会,向地震死者表示哀悼,伤者表示慰问;向灾区人民表示深切同情和诚挚慰问,并当即成立“四川地震赈灾委员会”,发动广大侨胞掀起赈灾筹款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汶川灾区灾民燃眉之急和重建家园。5月23—30日晚,由四川同乡会、多伦多华人团体联合会、加拿大专业人士协会等40个社团在多伦多会议展览中心举办“血脉相连,情系四川”大型赈灾义演,由大多伦多地区300多个艺术家联手打造演出筹款赈灾,当晚共筹得善款106000加元。此后,大多伦多侨胞通过各种方式继续踊跃捐款,至5月29日,共捐善款3933695.95加元,其中捐款最多者是新时代传媒集团捐228000加元,全加华人联合会捐100万加元,四川地震赈灾委员会捐522346.31加元,加拿大中国总商会捐14.3万加元。其它省、市侨胞和社会各界亦纷纷进行捐款活动,据统计,共捐得善款1200万加元,通过加拿大红十字会寄往汶川灾区救灾。根据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总领事朱桃英于2008年9月举行答谢加拿大各界捐款救灾庆功会上报告,全加拿大社会各界共筹捐支援汶川地震赈灾善款共6000万加元,使加拿大成为全球对中国四川大地震捐款居第二位的国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的6000万美元〔49〕。2008年11月8日,中国红十字总会常务副会长江亦曼率团来多伦多,向加拿大政府和华侨华人以及各界人民表示衷心感谢。2009年4月1日,中国扶贫基金会成立20周年纪念表彰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加拿大中国总商会作为支援灾区和一贯支援中国扶贫的海外先进单位被邀请参加大会,赵劲会副会长代表会长舒心前往出席会议,受到全国政协主贾庆林和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的接见。表彰大会给予加拿大中国总商会特别贡献奬,表扬在灾难当头,加拿大中国总商会留下的不仅是对雪灾和地震灾害的救援,还有作为首家以海外商会的名义支持中国扶贫基金会救援行动的光荣和责任。

5.援助祖国和家乡建设。

华侨华人对祖国的交通、矿业、工商业以及家乡建设亦贡献良多。光绪二十九年(1903),新会县旅美华侨陈宜禧回国倡议和筹办修筑新宁铁路,发展家乡交通事业。为筹集经费亲自来维多利亚向新会、台山两县侨胞集资,后得中华会馆、宁阳总会馆及侨商李奕衡、李英三、林达初等捐借款数万加元支持,使新宁铁路得以及时动工建筑,并于光绪三十四年(1908)完工通车,开中国民办修筑铁路的先河。新宁铁路通车时,维多利亚中华会馆还特制一块金牌和匾额一方致赠陈氏祝贺和纪念。光绪末年,徐勤、刘士骥等人组织“振华公司”到广西开发太平山富源矿山,加拿大侨胞纷纷认股达100万加元,使之按时开矿生产。光绪三十三年(1907),番禺县徐鋭在上海开办“中国银行”,经费不足,写信来维多利亚请侨胞投资入股,后获认股款200万加元。民国初年,江门造纸厂兴建,1922年广州公共汽车公司成立均获温哥华侨胞认股投资。1929年,华侨黄仲文到上海成立华商汽车公司,为上海公共交通事业出力。

华侨华人也为国内兴办学校极尽其力。1912年,广州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为扩建校舍来温哥华筹款;1921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为增购图书来加筹款。之后,广州执信中学、广东省立图书博物馆、香港真光女子中学相继来加向侨胞筹款等,均得到侨胞的踊跃捐助。1920年,维多利亚台山宁阳总会馆李勉辰、马谷如、朱硕存和温哥华台山侨胞李世璋、黄景昭、陈心存、伍嵩等发动捐款修建家乡台山中学新校舍,在李勉辰带头慨捐5000加元的带动下,台山籍侨胞330多人共捐款50万加元寄回台山家乡,使台山中学新校舍得以于1926年竣工,使台山中学跃升为国内著名中学。1924年,开平县吴在民来温哥华筹款创建开平中学,开平县籍侨胞朱去非、朱直民、朱广炜、周文彬、周家概、关崇颖、简思、谭舜兴等带头募捐,后筹得捐款13万加元,使开平中学得以按时创办。与此同时,加拿大的台山、开平籍侨胞还集款回家乡修建台城通济桥、开平台山铁桥,使台城、江门、三埠、赤坎等城镇的交通顺畅,走上现代化道路。此外,中山县的中山纪念中学、台山县的居正中学、敬修中学、胥山中学、溯源中学;恩平县的独醒中学等,都得到加拿大侨胞的捐款援助。这就说明,华侨华人虽然旅居异邦,但始终情系祖国桑梓,在援助祖国和家乡的经济文化方面建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特别值得提出的是民国初年,台山、新会、开平等县掀起华侨华人建筑碉楼热潮,加拿大侨胞亦不甘示弱,纷纷集资寄回家乡,同美国侨胞一起共同建筑无数碉楼,据统计,台山建有近5000座,开平县有4000多座,形成了台山、开平两县各个乡村碉楼大厦林立,其建筑风格有罗马式、巴洛克式、哥特色,等等,其宏伟壮丽,为当时全国各地所罕有。其中至今保存完好的开平市2000多座碉楼,于200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五、华侨华人对加拿大的贡献

221年来,移居加拿大的121多万的华侨华人,作为多元文化国家的一员,发扬国家主人翁的精神,在这片偌大的土地上劳动、生活和繁衍,生生不息,一代接一代辛勤耕耘,致力于各项社会公共事业,为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进步作出应有的重要贡献。

1.为菲沙河的金矿开采立下汗马首功。

在1885年前,发源于洛基山(Rocky Mountains)西麓的菲沙河流域,崇山峻岭,渺无人烟,偶然有过着原始生活的印第安人出没活动,纯属一片未开垦的处女地。但自从1788年中国广东铁工、木匠等66人来到温哥华岛开始,及1858年约3000名广东华工陆续来到这里淘金后,从霍普(Hope)、中国巴(China Bar)、波士顿巴(Boston Bar)、利顿(Lytton)到利洛特(Lillooet)等地,就逐步得到开发,幷发展为淘金者居住村落和市镇。后来淘金区直向菲沙河上游的哈里逊(Harrison)河一带,使巴克维尔(Barkerville)成为金矿区的中心市镇。而随着淘金业的发展,与之相配套的运输业、餐馆业、洗衣业等服务行业也由广东华工经营起来了。后来在维多利亚开始形成规模不大的唐人街——菲斯加得街(Fisgard)、科马伦街(Cormorant)和约翰逊街(Johnson)。华工在这些市镇里开设了18家商店和餐馆,还教会印第安人耕地种稼,发展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给,从而形成了以淘金业为中心的经济区域。

1863年,卑诗省成为英国殖民地,为解决新发现大规模金矿卡拉卜(Cariboo)运输的困难,总督利忌士(Riches)提出建筑卡拉卜驿道(Cariboo Wagon Road)的计划。为实现此计划,他亲自到卡拉卜进行多次勘探,然后招雇2000名华工和400多洋工共2600人,于秋天动工修路,由雅利起点,经列吉、斯宾沙、克连顿、威廉列、梳打隙、干尼路,至金矿首府百加委路,全长385公里,费时两年,耗资125万加元,于1865年秋天竣工。1865年,英国殖民政府为发展通讯,在维多利亚成立西方联合(Western Union)公司,雇用华工500名和柯萨克(Cossack)500人共1000人合作铺设一条从维多利亚至巴克维尔的电报线路,全长500多公里,1886年竣工通讯。同年,又有一批华工受雇建设温哥华岛的纳奈煤气公司工程;并由华工完成始于1882年动工修建的由威灵顿煤矿区通往维多利亚的铁路,全长150公里,专供运输煤炭专用线路。这么一来,使得今天维多利亚到温哥华、再到利顿地区的经济得以迅速发展起来。就是说,当时从事淘金区入坑挖煤、上山伐木、开垦土地、耕种粮食、淘出金矿和修筑交通道路等种种繁重的劳动者,多数是从中国广东招来的华工,正如当时卑诗省首席法官伯格·比所说:“在不列颠哥伦比亚的华人是劳工、矿工、园艺工、家庭用工及商人……”〔50〕。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广东华工是最早开发加拿大卑诗省经济的首功者(淘金华工见下两图)。

2.为修筑太平洋铁路作出牺牲。

1871年,卑诗省正式加入加拿大联邦。当卑诗省加入联邦时,向联邦政府提出一个前提条件,就是要联邦政府承诺修筑一条横贯东西部的铁路,将东部大西洋经济区与西部太平洋经济区连接起来。于是乎,1871年,首任加拿大总理约翰·亚力山大·麦克唐纳(John Alexander Macdonald)决定修筑太平洋铁路,又称加拿大诗丕亚铁路(Canadian Pacific Railway,见225-226页图)。1877年10月7日,联邦政府正式招标,结果是美国一个铁路建筑商人翁德丹克(Andrew Onderdonk)中标承建。翁氏曾在美国从事铁路建筑几十年,深知美国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主要是靠华工。1880年,他从旧金山和坡伦(Portland)招来大批华工,其中有1500人是建筑美国太平洋铁路的熟练工。他们分批于1880年和1881年到达加拿大筑路现场。1880年4月铁路开工后,需要工人越来越多,于是翁氏在美国委托香港华商联合公司招雇华工。结果由旅居坡伦的李天沛联合维多利亚的华侨李佑芹和李奕德在维多利亚和香港组织联源公司,代理招工事宜。维多利亚的泰昌、赫利两家商行亦参与在香港招工业务。李天沛是广东台山县人,在组织联源公司之前,在美国亦是以代铁路公司招雇华工为业。当他获悉加拿大修筑太平洋铁路消息后,就联系同乡和族人为加拿大招雇筑路华工。1881年,翁氏委托李天沛的联源公司从香港招得华工2000多人,用6艘船运送1739人到维多利亚,加上从美国运来的华工,总共3939人。以后,华工就从香港和美国陆续运到加拿大,据统计,自1881-1884年上半年,运来参加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华工达到15701人〔51〕。

太平洋铁路于1880年4月动工,东起新斯科舍省的哈里法斯(Halifax),经那夫比(North Bay)、申比利(Sudbury)、砵打亚(Port Arthur)、温尼伯(Winnipeg)、雷振那(Regina)、卡加里(Calgary)、砵墓地(Port Moody)到达终点站温哥华(Vancouver),全长3800公里(一说4000公里)。在筑路过程中,中国广东华工被安排修筑西部穿过落矶山脉阿尔伯塔省至温哥华最艰苦的路段(由慕迪港(port Moody)至飞鹰坳(Eagle Pass)之间的615公里)工作,这段沿着峻峭的菲沙河谷兴建,需要开隧道、爆破山崖,经常发生工伤事故,据报导,1882年在菲沙河谷开凿一条隧道时,一次坍塌,就活埋了12个华工。据说在修筑此段穿峡谷铁路时,每英尺死一名华工。当时《殖民地日报》报导,在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5年中,共死去华工1500多人〔52〕。太平洋铁路于1885年7月29日竣工通车,大大缩短了从东部到西部的交通时间,在通车前,从东部的蒙特利尔到温哥华需要56天,通车后缩短为5天半(137小时)。从此,加拿大东西部才真正实际连接在一起,为加拿大的经济发展创造了先决条件。而中国广东华工却为修筑这条铁路作出巨大的牺牲,为加拿大国家政治统一和经济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这种牺牲和贡献在当时和今天,加拿大人民和政府都是一致承认的,正如当时加拿大总理约翰·麦克唐纳所说:

“如果没有华人的惊人的努力,太平洋铁路无法如期于1885年完成,也就不可能有西部的开发”〔53〕。

为了表彰中国广东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巨大功绩,1981年卑诗省加拿大历史遗迹及纪念碑委员会特制作了一块“中华铁路工人纪念铜匾”,安置在耶鲁博物馆外,匾上书写中、英、法三种文字,记述华工修筑铁路的事迹:

“十九世纪八十年代之初,承包商安得路(翁德唐克)自中国招来数以千计之华工,协助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修建横越卑诗省(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多山之铁路。太平洋与克瑞极格拉之间一段工程,四个工人华人居三焉。华工优异,然日入仅一元,为白种工人薪给之半。又因工程凶险,诸多艰苦,其亡于疾病及事故者数百。铁路建成,定居加拿大之华工,为日后卑诗省华人团体之基者”〔55〕。

1988年10月,由加拿大联邦政府等单位及华人集资,在多伦多市中区唐人街斯巴丹那(Spadina)东的Blue Jays Way夹Navy Warf CT广场处建筑一座“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象”,高12米,宽10米,铸造两位筑路华工铜像于其上,以示纪念。

纪念象脚墩镶有一块中、英两种文字的纪念铜碑,表彰中国广东华工帮助建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功劳。笔者从1995至2009年多次到此纪念象参观吊念,现将全部碑文钞録如下,以飨读者。碑左边刻记象的设计者及铁路基金主席委员名单,曰:

“本纪念象由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及多伦多市政府主建。是艺术家艾尔登·伽莱赢得公开比赛的精心创作。佛兰西新·李波塞尼尔塑造象。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及福亭煤矿公司提供加拿大西部巨石。”

“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

主席: 盘占元

委员:陈会光 邹华正 周辅荣 伍卓生 谭荣德 赵汝侠 李步初 林文捷 刘南生 盘黄春桃 苏绍兴 宋伟安 谭千就 郑金龙 黄才 叶敬国”

中间碑刻中、英文两种文字的碑文,中文碑文,曰:

“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象

“本象为纪念铁路华工协助建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使其横贯亚伯达及英属哥伦比亚两省间落矶山脉,以完成加拿大地理上及政治上的统一。

“一八八O年至一八八五年间,来自中国广东省,参加建筑穿越加拿大落矾山险恶地区西段铁路的劳工,达一万七千名。他们离乡背井,甘冒恶劣环境,超时辛勤工作,使这铁路在当时人力及财力困难情况下,得以建成。因工丧生者逾四千名。铁路竣工后,他们劳力再无需要,数以千计贫困无依、无力返回中国故土,沿着新成铁路线流落。在加拿大历史中,全部湮没无闻。

“对这些为加拿大开发有功的铁路华工,谨建此象,永志纪念”。

一九八九年九月

英文碑文曰:

MEMORUAL TO COMMEMORATE THE CHINESE RAILROAD WDRKERS IN CANADA

Dedicated to the railroad workers who helped Constuct the Canadia Pacific Railway through the Rocky Mountains of Alberta and British Columbia, thus Uniting Canada geographically and polititcally.

From 1880 to 1885 Seventeen thousand men from the Province of Kwangtung, China Came to Work on the Western Section of the railway through the treacherous terrain of the Canadian Rockies, Far from their families, amid hostile Sentiments, these men Laboured long hours and made the Completion of the railway Physically and econmically Possible, More than four thousand Chinese Workers Lost their Lives during Construction, With no means of going back to China When their Labour Was no Longer needed thousands drifted in near destitution along the Completed track, Allof them remaineed nameless in the history of Canada.

We erect this monuments to remember them.

September, 1989.

右边为修建纪念象的资助单位,文曰:

“本纪念象自筹建到竣工,承蒙下列政府及公司资助:

加拿大联邦政府

安大略省政府

多伦多市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

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公司

美洲谨慎保险公司

“本基金感谢所有热心支持人士及团体,并承下列个人及社团慷慨捐助:

多城洪门民治 黄云山公所 洪门振兴声剧社

加华日报 华人福利协会 李氏公所

司徒锡珍 雷煦然 伍求登 陈伯常 李社捷 梁兆棠 吴齐高 李其扬 钟国强 谭宪章 杨杰兴 崔旺 傅波鸿发。”

在1989年9月纪念象揭幕仪式会议上,当时安大略省长林肯·亚历山大发表讲话,高度表彰筑路华工的功绩,说:

“提起筑路华工,我就会想起那一万七千人,他们所忍受的痛苦、被剥削和歧视。但是如果没有他们,就没有今日的加拿大。他们的牺牲奉献,才使得我们今天有了美好的生活。”

为了更好永远纪念华工修筑太平洋铁路的历史功绩,2008年7月2日,“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又进行筹建“铁路华工博物馆”(Chinese Railway Workers Museum),并得联邦政府多元文化和移民部长康尼(Jason Kenney)的表态支持,现正在筹建中。同时在卡加里、温尼伯也建立铁路华工纪念碑,以表纪念。

2009年,由制片人泰特女士主持、香港胡大为导演、著名荷李活制片人雷蒙德·马西监制,集结亚洲影帝梁家辉、中国红影星孙俪、奥斯卡终生成就奬得主彼德·奥图(Peter O’Toole)、《朱罗纪公园》主演山姆·尼尔(Sam Neill)及荷李活新星Luke Macfarlane 等众多明星演出,由加中双方合作拍摄了第一部描写反映1880—1885年中国华工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血泪史的电影《铁路》、(中国片名《金山》)长片(110分钟),于2009年6月15日在多伦多约克大学进行全加独家首映仪式,多伦多市长苗大卫、中国驻多伦多总领事馆总领事朱桃英和联邦政府多元文化和移民部长康尼(Jason Kenney)派助手出席,表示热烈祝贺,以艺术形象方式再次肯定铁路华工对加拿大的贡献。正如苗大卫(David Miller)在首影仪式上致辞说:

“在多伦多这样一个多元的城市,该影片让人们记住铁路华工对加拿大的贡献,及不忘他们为此遭受的苦难。同时,该片作为中、加合拍的第一部影片,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它让我们的故事不仅是讲给我们自己听,而且是讲给全世界听。”

康尼助手宣读他的贺信,代表加拿大政府充分肯铁路华工对加拿大社会的贡献,同时指出影片首映迎来6月22日平反人头税和哈珀总理为人头税及排华法案作出历史性道歉三周年纪念,意义重大,说:

“这部影片提醒人们,过去那段黑闇的历史,将永远不许重演。”〔56〕

在首映式上,“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会”主席、91岁老华人盘占元先生,作为铁路华工的后人(其祖父是华工)及人头税苦主,也发表了讲话(见下图),对影片的上映表示热烈祝贺并十分欣慰。他又代表基金会向康尼部长的助手转赠给哈珀总理及康尼各一碟《铁路》DVD,以作纪念。

2009年6月底,北京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加拿大华人作家张翎撰写的长篇小说《金山》,以文学形式通过描写广东开平县和安乡自勉村的方元昌、方得陆至艾米·史密斯家族五代人来加拿大谋生的故事,反映中国广东华工参加修筑加拿大太平洋铁路的历史;说明铁路是华工用生命辅轨的,是一部华人血泪史。

3.为反法西斯战争出钱出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主要同盟国之一,除了在其本土出兵外,也要求加拿大组织军队参加战斗。1944年,加拿大联邦政府首先号召公民购买战争债券,从经济上支持这场正义的反法西斯战争。华侨华人踊跃响应政府号召,热烈而踊跃认购了1000万加元债券。同时,青年华侨华人踊跃参加加拿大军队上前线参加作战,据统计,共有600多华侨华人参军服役,其中有曾代尔(Dougles Jung)等能讲英语和广东话的青年13人被选入英国特别行动局(S·O·E)情报机构执行高度危险情报使命的特种部队,被送往香港与那里的中国共产党游击队一起搜集日本侵略军的军事情报。此13人名命为曾代尔小组。1944年3月25日,该小组又被派往日军占领的东印度群岛的Sarwak地方,协助当地的一支英军特种侦察分队活动。他们利用岛内四通八达的河网和居民协助,与日军周旋,收集和传递有关日军部队的部署。其他近600华侨华人青年参军后,被派往英联邦的东南亚国家和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直接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战斗,直到最后的1945年8月取得胜利,然后才回到加拿大。在战争中,温哥华华人曾代尔被提升为少校军官。战后,他得到很好的安置,1953年任卑诗省第一位华人律师,然后加入保守党,1957年成为首位华人国会议员,后又出任过加拿大驻联合国代表〔57〕。

4.为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注入资金。

在早期,中国广东华工和后来移民的华侨华人为加拿大提供资金,除了为开采温哥华地区金矿外,主要是通过纳税方式。据统计,1874-1884年间,为广东输入卑诗省贸易的货物所纳的关税达到410970加元;1879-1883年,仅维多利亚广东华侨华人所交纳的商业牌照税、水费、道路费、房地产税共达39706加元〔58〕。1883年,卑诗省华商276家,计每年缴关税16万加元、香烟货物税2300元、商业牌照税7560加元、房地产税500加元、市政税1100加元、房租27000加元、农业地租6180加元、借贷利息8400加元,共计216040加元〔59〕。这对于当时处于早期经济发展的资本积累无疑是起着重要作用的。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还不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只是到了70年代开始,经济才逐步发展起来。90年代以来,由于接纳了香港25万和台湾12.5万新移民,他们带来了大量资金,如前面提到的香港富商丁谓、陈少雄、陈悦明、许跃华、李亮汉、冯永发、雷钰堂、朱建业、何定国、何国元、罗斌、朱志林、孔庆葱等带来资金36.5亿加元,加上原来的新老移民注资100亿加元,再加上香港富商李嘉诚、李兆基、郑裕彤、何鸿燊等人来加拿大投资房地产和酒店业资金160亿加元,以及121多万华侨华人以纳税方式提供的税金,对于一个只有3300多万人口的加拿大的经济发展,无疑是一个相当大的贡献。所以《环球邮报》曾发表评论指出:

“温哥华假如没有今年来自香港、新加坡及其他亚洲国家的中国人和大量华侨华人投资的注入,将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发展。中国新移民对农业、化学制胶、食品加工业及电脑软件发展,投资亦多,使加拿大有活力,繁荣滋长〔60〕。”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引述温哥华国际金融中心负责人戈德伯格发表演说也指出:

“香港华人具有非凡的企业家精神,这正是加拿大所缺乏的。……这是他们文化价值的组成部分。他们有资本,而且同亚洲市场有联系。其他移民谁有这种优势〔61〕。”

5.为加拿大引进和造就人才。

如前所述,加拿大在建国之前和建国之初,国土尚待开发,中国广东华工来此淘金、挖矿、凿岩修路、开山垦荒,履险如夷,功劳至大。到20世纪50—60年代,随着中国移民的增多和土生第一、二代华人的自然增长,加上华侨华人对子女注意教育培养,子女好学勤奋,已有不少华人成为各类人才进入上层社会。据60年代统计,当时进入联邦政府担任高级行政人员者有10多人,当律师者有35人,当大学教授者有30多人,任省市各级政府公务员者500多人,当英、法文中小学教师者400多人。同时在科学学术界卓有成就者亦不乏其人,如加拿大科学院院士马盘博士(广东台山人),成为原子能反应及治疗的医理学家,享誉医坛;梁苏华(广东新会人),任卑诗大学教授兼牙科医院院长;李亮钦博士(广东台山人),研究基础物理学颇有成就而晋升为卑诗大学物理系教授;黎全恩(广东人)任维多利亚大学历史学教授;谢华珍(广东台山人)任哥伦比亚医学院儿科教授;王兰勤(香港人)任英皇学院多伦多分院教授兼院长;陈镜明任多伦多大学地理系教授兼加拿大高级首席科学家等。在工商界,也有不少成为内行专家而任公司总裁的,如黄鼎南(广东台山人)出任国际狮子会太平洋西北区总监;梁锦添(广东中山人)经营商业有方,出任温哥华雷学发行公司总裁,等等〔62〕。

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华侨华人第四、五代的成长及大陆、香港和台湾大量技术移民的增加,更为加拿大输入大量各类高级人才。据加拿大统计局统计,现在加拿大的劳动人口(25—64岁),具有专科和本科以上学历者达48%(含本科以上23%,专科25%),居世界经合组织30个国家之榜首。而在同龄的劳动人口中的外国移民大学本科毕业者占32%,其中中国移民和土生华人有60%是本科毕业,使华侨华人劳动人口拥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劳动人口10%,其中具有博士学位不乏其人,仅多伦多的50万华侨华人,有博士学位者就有16020人〔63〕。这样一支具有大学毕业以上文化程度的华侨华人在加拿大参加社会劳动、从事教育、医疗、科学研究、经济管理、经营企业、商品营销、金融证券、环境保护、体育文艺、食品加工、对外贸易、现代农业等工作,对于推动加拿大的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无疑是一股不可估量的力量。而且当前已有不少华侨华人为加拿大做出了巨大贡献。例如著名环保专家、国际空气与废弃物管理协会安大略省分会主席、加拿大风场太阳能和再生能源公司等十家公司董事汤有志博士(广州人),从事国际空气和废弃物管理的研究,为加拿大工业及汽车排废气的控制技术、水质及空气质量控制技术、污水处理及净水系统技术、垃圾处理和废物能源节约技术研究等作出贡献,并为加中两国的环境保护技术建立合作关系牵线搭桥,[TP33.tif;S1;X1,BP#]促进加中两国在环境和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得到加中两国政府的赞扬,2009年2月应邀出席广东省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二次会议,并在大会上发言,就安大略省和广东省的制造业和经济作了比较,建议广东省稳步而大力发展以高新技术为基础的新能源和清洁技术产业,在推动内需的同时抢占国际緑色商场。会后得到广东省省长黄华华的接见和赞扬(见上图),回到加拿大也得到总理哈柏的接见(见上页图)。麦德华博士(香港人),现任多伦多大学教授、安大略省癌症中心研究员,研究癌症方面有所突破,发现一种基因使保护人体的细胞得以识别侵入人体的病毒等害物,于1989年获得盖尔德纳奬。徐立之博士(香港人),现任多伦多大学遗传学及生化系教授,研究病童遗传学作出突出贡献而获加拿大医学研究局科学家奬、加拿大遗传学会优异奬,并获加拿大联邦政府授予加拿大勋章,并于2002年出任香港大学校长,成为首位加国华人出任此职者。

同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夺得女子自由式80公斤级摔跤金牌的黄嘉露(广东人,见下页左图)和2008年参加西班牙马德里国际奥林匹克数学竞赛获得银牌的李妍(见下页右图),获得铜牌的孙晨、时晓霖、孙成跃等,都是华侨华人的佼佼者。

总而言之,221年来在加拿大的121多万的华侨华人,为促进加拿大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立下汗马之功的,从而使今天的加拿大成为经济发达的国家(2007年GDP 1.436万亿美元,排世界国家和地区第9位;人均GDP 43674美元、排第14位),和使多伦多成为世界第九个最富裕的城市(世界最富裕的十大城市排位是:东京、纽约、伦敦、首尔、洛杉矶、大阪、香港、芝加哥、多伦多、墨西哥城),以及使温哥华、多伦多成为世界第一和第四位最适宜居住的大城市〔64〕,无疑是作出巨大贡献的,功不可没。有鉴于此,加拿大政府也是承认和肯定华侨华人的贡献的,正如1988年12月5日安大略省前省长彼特森在一次讲话中所说:

“加籍华人数量很大,他们重视教育,工作十分勤奋,目前已参与了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工作,对加拿大的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都有重要的贡献。他们对国家是很有价值的。”〔65〕

2006年6月22日,加拿大总理哈珀在国会发表为华人平反人头税演说时,亦充分肯定华侨华人的贡献:

“我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加拿大华人的努力,就不会有我们所熟悉和热爱的今日之加拿大。无论是新移民,还是第二代、第三代或第四代移民,加拿大华人正在继续努力为我们所有人建设一个更加强大,更加美好的加拿大。”〔66〕

注 释:

〔1〕 亚历山大·贝格:《不列颠哥伦比亚史》第25页,多伦多,1994年版。

〔2〕芬顿·布勒斯特:《中国人的秘密组织》第230页,英国,1981年。

〔3〕《域多利中华会馆八十二年来之记録及档案》,笔者于1995年5月在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作访问教授时,老华人温哥华市商会主席黄威先生提供阅读钞録统计。致谢!

〔4〕马青:《先驱者》,(香港)1971年版。

〔5〕马青:《移民加拿大必读》第23、36页,香港骆驼出版社1977年版。

〔6〕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七辑第353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

〔7〕《广东侨报》1995年6月19日。

〔8〕加拿大中文电视台消息,2008年11月25日。

〔9〕《华侨经济年鉴》(台北)1995、1997、1998、1999年册第502、333、323、305页。

〔10〕 多伦多《大中报》2008年11月25日。

〔11〕《星岛日报》2008年4月3日。

〔12〕李东海:《加拿大华侨史》第412—413页,加拿大自由出版社1967年版。

〔13〕Edgar Wickberg, ete, From China to Canada: A Hisl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Canada, P.26, Toronto, Miclelland and Stewart Ltd, 1982.

〔14〕Pan Sen hoe, Struetual Change of Tow Chinese Alberta, Ottawa, P.349, 1976.

〔15〕《资本家》(香港)1995年6月号。

〔16〕《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5)》,载加拿大《地产周刊》2008年11月4日。

〔17〕加拿大《地产周刊》2008年11月14日。

〔18〕《华侨经济年鉴》1995、1999年;《地产周刊》2008年11月14日。

〔19〕《星岛地产王周刊》2008年第5期。

〔20〕《华侨经济年鉴》1993年第491—492页。

〔21〕笔者访问该公司办公室提供。

〔22〕《华侨经济年鉴》,2007年第295页。

〔23〕《2007年世界华商发展报告(5)》,载《地产周刊》2008年11月4日;《华侨经济年鉴》,1999年第306—308页。

〔24〕Peter S. Li, Seff-Employment and it’s Economic Return for Visible Minorities in Canada, Vol Ⅱ; Discitmination in Employment, P.191, 1994.

〔25〕温世达总编辑:《加拿大华人年鉴》第194页,加拿大华人年鉴出版社1993年版。

〔26〕《世界杰出华人録》“枫叶之国”篇,加拿大名人杂志出版社2005年版。

〔27〕魏安国等:《从中国到加拿大》(中译本)第41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28〕李胜生:《加拿大华人与华人社会》第93页,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92年版。

〔29〕《域多利中华会馆八十二年来之纪録及档案》

〔30〕魏国安等:《从中国到加拿大》(中译本)第446—454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9年版。

〔31〕谢佳成主编:《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团政党卷》第8—11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32〕《广东侨报》1992年6月5日。

〔33〕《现代日报》2009年6月19日第1版。

〔34〕《加拿大总理哈珀在国会众议院演说:就华裔人头税正式道歉·安大略省渥太华》,2006年6月22日,人头税证书持有华人刘金斗先生提供原文件复印,致谢!

〔35〕《澳门日报》1998年9月21日;《加中时报》2008年3月8日。

〔36〕以上所列均参考温世达总编:《加拿大华人年鉴》“华人从政百年经历”,加拿大华人年鉴出版社1993、2009年版。

〔37〕《华侨华人百科全书·教育科技卷》第2页,中国华侨出版社1999年版。

〔38〕《星岛日报》2008年3月5日。

〔39〕简颖湘:《中文教育之我见》,载加拿大《中华文化中心二十周年暨毕业典礼特刊》第5页。

〔40〕Anthony B. Chian, Gold Mountian, 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 P124-125,New Star Books, Vancouver, 1983.

〔41〕《华侨与辛亥革命》第85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

〔42〕转引李东海:《加拿大华侨史》第243、245页,加拿大自由出版社1967年版。

〔43〕Anthony B. Chan, Mountian, The Chinese in the New World, P124-125,New Star Books, Vancouver, 1998.

〔44〕 C. Martin Wilbur, San Yat-Sen, Frustrated Patriot, P307, New York.1976,该书记载是加美华侨华人共捐款11962元,加拿大华侨华人所捐者占27%,即3258元。

〔45〕《海外月刊》(南京)1932年第1期。

〔46〕刘锦涛:《侨居美国的前广东空军人员记述参加抗战二三事》,载《广州文史资料》1983年第2辑。

〔47〕《域多利中华会馆八十二年来之纪録及档案》。

〔48〕根据《加中时报》2008年3月8日报导资料统计。

〔49〕《星星生活》第363期,2008年9月12日。

〔50〕Report of Royal Commission Immigration, Minutes of Evidence, P70-71.

〔51〕魏安国等:《从中国到加拿大》(中译文)第29页,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52〕陈翰笙主编:《华工出国史料汇编》第7辑第338页,中华书局1984年版。关于华工死亡数字,有四种统计数字:Edgar Wickberg, et al, From China to Canada: A. History of the Chinese Communities in Canada, Toronto: Mcclelland, Toronto: Mcclelland and Stewart Lta, P26, 1982. 引用安德东克1885年向皇家调查委员会作证时,说“华工只死了约六百人”;James Morton, In the sea of Sterile Mountains的报告数字是“约有一千五百名华人死亡”;苏绍兴:《加拿大太平洋铁路华工建路史实》纪念加拿大铁路华工基金1987年出版第8页记“全部总加起来,就已是四千名的数字”;1989年在多伦多建成的“加拿大铁路华工纪念象”的中、英文碑文记:“四千多人丧失了生命(More than four thousand Chinese Workers Lost their Livwes during Constuction)。”特附记于此,供研究者参考。

〔53〕Bureeu of Statists, Canada one Hundred (1877—1987)。P85。

〔54〕1995年笔者在卑诗大学作访问教授时参观此铜匾时钞録。

〔55〕《广西侨报》1988年11月4日。

〔53〕《〈铁路〉约大独家首映筹款》,载《星岛日报》2009年6月15日。

〔57〕《加国华裔英豪丹心写汗青》,载《加拿大都市报》2008年11月4日。

〔58〕《皇家委员会关于中国移民的报告,格雷报告》,附録J,第394页;附録C,第366页,(作者1995年钞録于《域多利中华会馆八十二年来之记録及档案》)。

〔59〕《皇家委员会关于中国移民的报告,格雷报告》,附録J,第394页;附録C,第366页。

〔60〕《大汉公报》1982年12月21日。

〔61〕《参考消息》1991年6月17日。

〔62〕《世界杰出华人録》“枫树之国”篇,加拿大名人杂志出版社2005年版。

〔63〕《星岛日报》2008年3月5日。

〔64〕《加拿大明声报》2008年10月31日;《星星生活》第385期,2009年2月13日。

〔65〕《华声报》1988年12月13日。

〔66〕《加拿大总理哈珀在国会众议院演说:就华裔人头税正式道歉、安大略省渥太华》。

(原载加拿大《地产周刊》(Chinese Real Esate Weekly)第209-224期,2009年1月9日-4月24日)

http://cn.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cbspub/secDetail.jsp?bookid=36485&secid=3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