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723/记者探访中国农村的贫富分化

BBC经济事务编辑罗伯特·佩斯顿/中国政府最近出台刺激经济方案,希望减少全球经济危机对城乡地区造成的冲击。BBC记者贺志杰走访了距离上海只有200公里的竹山峡村(音)后发现,当地农民的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黄娇玲(音)就住在这条长长的、尘土飞扬的马路的另一头。

在她家和邻居家里的四面墙上,密密麻麻地印的都是手机号码。

这些手机号码看上去就像是一种奇特的数学涂鸦,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商家提供商品和服务的小广告。

目前在中国,似乎人人都能拿出点东西去赚钱。

和大家一样,黄娇玲也是一位企业家。虽然已经50多岁,但是她看上去年龄没有这么大。

一般来讲,村民们都喜欢在住宅前面的院子里种一些蔬菜,但是黄娇玲与众不同,她在前面的院子里盖了一个小作坊。

在这个作坊里,四面墙没有装修粉刷,地面也是坑洼不平,不过房子的面积足够放下一个工作台和一些简单的机械工具。

制造小零件

在作坊的地上摆着一些纸板箱子,里面堆着数不清的小金属零件。这些小零件制造起来其实很简单。黄娇玲的老公坐在工作台边上,操纵着机器干活,效率很高。

就在这个房子的门里面,距离他也就是几尺远的地方,放着一辆自行车,这就是他的”脚踏出租车”。

现在用机器做零件要比骑着自行车驮客人省力多了,不过他还是留着这辆自行车,以防万一。

男主人说,生意不好的时候,他还是要骑着这辆自行车去驮客人,赚些钱补充家用。

他们夫妻二人把这一箱一箱的零件卖给一家工厂,黄娇玲就是这家厂的正式职工。

今年有一段时间,工厂对零件的需求下降,他们两口子不得不把他们的小作坊关了一阵子,不过现在他们机器又嗡嗡地转起来了。

他们现在有两个女孩,因为你要是住在农村地区,而且你生的第一胎是女孩,政府就允许你生第二胎。

两个孩子读书的学校都很好,也算是黄娇玲能够交得起学费的最好学校。

她的收入有一半都为孩子交学费了。

“我们必须为孩子将来着想,”黄娇玲对我说。

“培养孩子是中国的传统。做父母的总是要为孩子着想,等到父母年纪大了,孩子们就会照顾父母。每一代人都是这样做的。”

黄娇玲有个妹夫叫余峰国(音)。

在中国不断扩大的市场经济大潮中,黄娇玲算是干的很不错的,但是余峰国却被甩在后面。

余峰国过去一直在一家国营砖厂工作。

贫富悬殊

30年前,中国开始经济改革的时候,余峰国看到他的一些同事辞去了砖厂的工作,到外面做一些小生意,其中许多人跑到街边上卖小鱼小虾。

然而,余峰国仍然坚持在厂子里干活。他当时就认为他的决定是正确的,国营企业的党领导也都希望像他这样忠心耿耿的职工应该有这样的表现。

但是最终这个砖厂还是倒闭了,他的铁饭碗没有了。

现在,余峰国穿着一件破旧的制服,在一个露天的食品街当保安员。

在经济改革初期,那些敢于离开砖厂下海做生意的工人,现在都比余峰国富有。余峰国和他的家里人都感到,这实在是不公平。

“30年前,大家在村里都一样穷,”他儿子告诉我。

“但是现在我们村子里,穷人是越来越穷,富人是越来越富。”

在中国,领导者和被领导者之间有一种心照不宣的契约。

国家领导人告诉老百姓:”我们给你们提供机会”,你们可以发财致富,提高生活水平,你们的日子应该超过你们的父母。

但是作为回报,你们做事情一定要规规矩矩。

重振经济

下岗的移民工被迫返回农村

在竹山峡村,你能看到一些小轿车颠簸着从农田边上驶过,这情景在30年前是看不到的。

如果你已经习惯于过富日子,有汽车,有大房子,孩子可以到收费昂贵的学校去读书,但是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你肯定会失去很多东西。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政府保持经济高速增长至关重要。

当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当工厂开始裁减工人的时候,就会出现一种危险:工人们会感到政府没有遵守合同。既然如此,工人们何必要老老实实地守约呢?

不过中国经济似乎正在复苏,这让在北京的领导人感到松了一口气了。

但是政府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他们必须做出更大的努力,确保每一个人从经济复苏中获益。

黄娇玲现在感到挺高兴,因为她的小作坊又开始忙起来了,但是她仍然为将来日子感到担心。

她和其他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总是要把赚到的钱都存起来。

妹夫余峰国现在干的工作是没有保证的,而且工资很低,他也不知道是否能存够钱,买一个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

余峰国和其他处境相同的人都指望国家领导人能作出保证,到了他们上年纪的时候,会老有所养。

但是中国的养老事业耗费巨大,而且非常复杂。目前对于当局来说,振兴经济似乎还是比较容易一些。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