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04/俄罗斯下逐客令:10万中国人找出路

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正式生效15天后,在莫斯科做了整整6年服装生意的浙江乐清商人森五木,终于卖掉了最后一件风衣,半价。第二天,他就回到了北京,“人心惶惶,但总算可以回家过个年了”。

1月15日,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正式生效。根据这部法律,4月1日前,外国人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的人数应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而从4月1日到年底,外国人在俄罗斯零售市场上的份额将削减为0,而中国在俄罗斯从事零售的商人将成为几乎受到冲击最大的一个群体,据有关研究人员粗略估计,中国在俄罗斯的零售商人总数约10万人。

尽管在莫斯科、在圣彼得堡、在乌苏里斯克,还有很多像森五木这样的中国零售商人仍在观望。“整顿活动势在必行。”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俄罗斯官员向本报记者这样表示,“这将预示着中俄贸易的一种模式的终结。”

“现在已经不是手推肩扛做国际贸易的时代了。中国商人也要适时调整。”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从事俄罗斯研究的专家王郦久研究员这样认为。

而森五木,在离开和他“一起拼搏了6年的集装箱柜台”时,“想再看一眼,最后还是没看就走了”。

《南方周末》记者郭力熊丽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张永嘉和森五木一样,是来自浙江的商人,然而他选择了把价值800万人民币的皮衣暂时留在莫斯科的仓库。“贱卖损失太大了,不可能。”他对本报记者说,“先回去莫斯科,看看情况再说了。”

位于莫斯科市东部近郊的“切尔基佐夫市场”是中国商人最集中的一处露天市场。这个占地超过20公顷的市场这两天生意还算不错。

“大家现在都在议论整顿市场的事儿,可这事咱做不了主,还是该干啥干啥呗!”一位中国女老板一边笑着给客人拿货,一边对记者说。

而经营女装的福建人小李则认为,就目前来说,减少进货或许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从1月15日开始,俄罗斯相关部门就在全境范围内展开了大规模的清查,但是各地的步骤,实际差别很大。在莫斯科,清查行动迟迟没有展开。

然而,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哈巴罗夫斯克,当地政府甚至提前到1月1日就开始清空中国商人占绝大多数的露天零售市场。当地的露天市场,就已全然听不到莫斯科市场中的这些笑声,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上了锁的集装箱。当地一个原本有3500多名中国商人和越南商人做生意的市场,在1月15日当天,只有151个摊位照常开门营业。

在莫斯科市东北部,有个被称作“一只蚂蚁”的大型小商品市场,很多华商在这里从事着轻工业品的经营。这里对政府的限制禁令反应似乎并不特别强烈,只有眼神中透露出些微的不安。据悉,俄政府将从2007年7月1日起对这个市场开始清理。不过许多华商和这里的莫斯科人一样,认为这次清理也是“雷声大,雨点小”。在莫斯科西北部有个中国聚居的“唐人楼”,楼里的中国人大多在“一只蚂蚁”里做生意。一位小伙子对记者说:“很多人都持观望态度,春节后我还回来。不让练摊了,我们可以雇一个俄罗斯人给我们打工啊。”

陆瑶在中国一家专门从事中俄贸易、物流业务的公司工作,她的态度也并不悲观。“至少目前来看,无论是从中国过去俄罗斯的货物,还是从俄罗斯过来的货物,数量上都没有明显的减少。新规定的执行也要一个过程吧。”“再说了,政策是国家层面的事,中国人说‘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俄罗斯也还不是一样。”

另一位来自黑龙江的商人小刘也对本报记者说:“如果把外国人都赶出去了,他们还和谁做生意?”

高利润后暗藏高风险

“露天零售市场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产物。”王郦久研究员介绍。

20世纪90年代初期,苏联解体,俄罗斯经济一落千丈。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大量外国商人开始涌入俄罗斯,开起了买卖廉价小商品的市场。一个个集装箱,在露天的空地上聚集起来,蔬菜水果、服装鞋帽、小家电,这些价格低廉的进口商品,恰恰满足了陷入困境的普通俄罗斯人的日常所需。

也正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商人开始成群结队地涌出国门,到全世界淘金。他们也的确在俄罗斯赚到了钱,而且数目可观。

“一件衬衣,国内十几块钱人民币,这里可以卖到相当于人民币100元。”中国留学生王庆余对本报记者说。他在俄罗斯圣彼得堡读了6年书,曾经给好几个中国商人打过工。

“但是这个钱,赚得太不稳定了,风险太大了。”浙江商人张永嘉回忆。而他所说的风险,并不仅仅是一般概念上的商业风险。

王庆余在给圣彼得堡的“MNP市场”的一个中国服装零售商打工时,曾经有一次,看到“一个俄罗斯人进来,没说啥,老板主动拿出500卢布交给他,像平时缴税一样”。后来王庆余问老板,“才知道是交保护费”。

“时间久了,看到黑社会收保护费,感觉就很平常。”打了几年工后的王庆余,似乎已经见怪不怪。

据介绍,一些市场实际上已经被来自高加索地区的黑帮所控制,其他一些市场尽管相对安全,但是“只要出了市场,随时都有可能被‘光头党’拉到路边的小树林里,掏走你身上所有的现金”。浙江商人森五木说。

除了黑社会,外国商人们还要面临警察检查护照和签证的风险。“无论证件齐不齐,那些警察都有可能会把你带到局子里。”森五木说,“那些警察身上都带着一张小纸条,上面用中文写着‘罚款1000卢布’。”

“对很多人来说,这些市场就是免费取款机,一缺钱,就来取。”曾经给中国商人打过工的中国留学生陈立对记者说。

*据俄罗斯的最新规定,外国在俄从事零售人数将被大大减少,并可能逐步减少到零。此规定大大冲击了在俄罗斯从事零售业的中国商人,其总数多达10万

“这样的生意没有长远前景”

事实上,这些市场面临的问题远不止黑社会那么简单。市场的管理者,向商人们收取每月超过5000美元的摊位租金和杂费,却只需向俄罗斯政府缴纳极少的费用,而商人们不需要向俄罗斯政府缴交任何税费,一年下来也就只能挣到3万美元。

当俄罗斯警察、税务、移民局等部门联合对一些市场展开清查时,“市场内的商人们往往都能预先得到消息,锁上集装箱,当天的生意就不做了,最多再给联合清查的部门交点钱。”张永嘉说。

而这些市场里大多数出售的商品,都是通过俄罗斯的“通关公司”

以非法的途径“灰色通关”进入俄罗斯的,这一过程中,本应缴交的关税,转变成了“通关公司”和海关职员的个人收入。

2006年初,王郦久研究员专门在俄罗斯考察了这些露天市场,他一连用了“庞大”、“环境差”、“管理混乱”、“经营违法”四个词来形容他所看到的集装箱市场的情景。

“从俄罗斯政府的角度说,这些市场是典型的不规范的市场。既滋生犯罪,而且大量的生意,政府也收不到税,所以肯定要整顿。”王郦久分析,“而对中国的商人来说,货物随时被抄,被抢,钱也没少交,但却要冒着那么大的风险,成为俄罗斯最不受保护的群体,这样的生意也肯定是没有长远前景的。”

“我们太想正规地做生意了,太想有保障地做生意了。”浙江商人森五木说。他从来不在身上带超过1000卢布的现金,每天经营的收入,立即存到设在市场内的银行里。他和另外3个朋友就在市场里租了一套公寓,“平时都不上街”。

如果说1990年代初是因为形势所迫,那么,随着俄罗斯经济状况的逐渐好转,露天市场带来的这些负面问题,越来越为俄罗斯人所重视。

“想象一下,如果北京的商品市场都被黑帮控制,都是非法的商贩,中国政府应该也会采取措施的。”一名莫斯科居民说。

中国商人寻求转型

森五木最初到俄罗斯,一切特别简单。“当年背着几个大包裹,就去了俄罗斯。”但是在王郦久看来,“毕竟是国际贸易,毕竟需要规范。”

“这对中国商人在俄罗斯的发展,长远看是一件好事情。”王郦久这样评价俄罗斯政府的清理措施,“俄罗斯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但是中国商人更应该考虑的,是从落后的、小规模的经营模式向现代经贸模式的转型。总不能一直这样非法地、没有保障地把生意一直做下去吧!”

中国驻俄罗斯使馆的网站上,使馆已经发布了《关于提醒中国公民留意俄有关批发零售及劳务规定的通报》。通报称,“中国驻俄使馆再次提醒广大旅俄同胞,务必重视俄不断出台的法律法规,并使自己的身份和经营项目符合有关规定。”

“坦率地说,俄政府的‘整顿’措施并不算残酷。”一位俄罗斯官员对本报记者说,“中国今天的经济形势和社会秩序已被世界所肯定,而目前在俄罗斯经商的部分中国人却对俄罗斯社会怎样看待自己,怎样评价自己都充耳不闻,这是不对的。因此,我们非常欢迎有实力、有能力的华商来俄投资合作,这些有实力、高素质的华商在俄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他们能够代表今天中国的新形象。”

一些商人认为,可以在当地找可靠的合作伙伴来负责经营,或者在当地注册一间正规的公司,合法经营和纳税。此外,俄一些地方政府也在通过各种渠道从俄移民总局积极争取允许外国人经商的名额。

从事中俄间货物贸易和物流的陆瑶也说,关键是中国商人是否接受俄罗斯方面的规范和管理,只要注册了,就没有大问题。

浙江商人张永嘉就已经开始了这样的转型。摆着价值800万的皮衣在莫斯科,他已经开始办理在俄罗斯注册公司的手续。“我靠俄罗斯的熟人弄来的内部消息,这样就可以继续在俄罗斯经营下去了,给政府交税。”他说,“托了人,反正4月份之前,手续肯定能办好。”

俄外交部的一位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政策是政策,生活是生活。我相信商人一定会比政客聪明,他们肯定会找到一个合法、合理的解决办法的。”分析人士指出,俄新法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华商们现行的生活和经营模式带来不确定因素,同时,也将为守法商人提供良好的经营环境。如果华商积极、稳妥地应对面临的问题,并以此为契机从长远角度考虑重新规划自己的发展思路,那么华商在莫斯科依然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

除了注册,张永嘉还找到另一条路子。“中俄边界的海关,今年开始要查得严格了,但是乌克兰和俄罗斯的边界还没有。”他轻声对记者说,“中乌边界,海关也很松。”

(应被采访者要求,文中中国商人和打工的中国学生皆为化名。)

俄罗斯为何发出“逐客令”

2007年1月15日,俄罗斯关于移民问题的一系列新规定正式开始生效,其中包括《关于移民登记》和《关于外国人在俄罗斯法律地位的条例》修订版。与此同时,俄政府关于在俄居留的外国人的限制法规也开始生效:自2007年1月1日起,俄政府将禁止外国务工人员在俄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2007年1月15日—4月1日,外国人在俄售货摊点、自由市场及“商店以外的场所”进行零售业的人数应限制在零售业总人数的40%;2007年4月1日—12月31日,外国人在俄零售业从业人员所占比例将逐渐被降至0%,即完全禁止外国人直接从事零售业。此外,俄政府还决定在2007年为按正常签证手续进入俄罗斯的外国劳动力提供30.8万个配额,比2006年少2万。按照新法令,雇主不得将这些工人转雇他人。

自去年起,俄政府把打击非法劳工和整顿市场作为政府工作重点之一。俄总统普京多次在各级会议上强调其该工作的重要性,并于2006年11月27日签署了旨在“支持本国商品生产者,保证他们顺利进入市场的”《关于修改俄联邦“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联邦法律》。该法建议授予俄政府调整单位及个人商品销售活动的全权。

俄政府首要目标:整顿市场

分析人士介绍,俄罗斯移民法修正案的出台,整顿市场是其重要目标。

“露天集装箱市场这一历史产物,迟早要淘汰的。”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的王郦久研究员说,“这不是正常的国际贸易。”

俄政府总理弗拉德科夫2006年12月11日在一次政府工作会议上解释道:“非法移民催生影子经济、为国家经济造成损失,从而最终威胁俄国家安全,而且它还使那些没有社会和法律保障的人们受到剥削。”

而俄联邦委员会主席米罗诺夫近日还提议成立专门从事查处非法移民和检查劳动移民工作条件的移民警察。他引用专家的数据称,目前,在俄罗斯的移民总数在800万至1200万人之间,其中10名非法移民中只有一名是合法的劳工。米罗诺夫强调,那些同意拿低工资和在非常简陋劳动条件下工作的外籍工人涌入俄罗斯,将对俄罗斯工人带来负面的后果,导致他们无法找到工资适宜的合适工作。

这两名政府要员的解读意味着,俄政府已开始重新审视以外国商贩及靠“灰色清关”进来的外国产品为主的“自由市场”,开始重新考量其为俄民众所带来的便利及其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之间的利害关系。

事实上,早在2006年3月底,俄政府新闻局就宣布,俄罗斯和中国将建立移民问题联合工作组。这个工作组就是要“提高两国在对移民过程加强管理、采取一致行动预防和打击非法移民等方面的协作水平”。

另一因素:为外国侨民空出工作岗位

而俄罗斯政府的另一个重要的考虑,和他们正在进行的“吸引外国侨民回归”的“国家计划”紧密相关。

因为历史原因,俄罗斯目前有3000万侨民旅居海外。现今财力逐渐恢复,俄罗斯政府正着手启动,希望能够让这些侨民重新回国工作。据王郦久研究员介绍,从2007年到2012年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俄罗斯就准备迎回5万侨民。但是他们首先要面对的,就是国内工作岗位缺乏的问题。

“清理外国零售商,就可以腾出一些位置来了。”王郦久说。

所以,在清查外国零售商的同时,俄罗斯总统普京特别指示,在零售市场内为“本国生产者”预留摊点。

不过,本报记者注意到,尽管外国商人已经纷纷离开了市场,然而预留给“本国生产者”的摊位,至少在目前还是空空荡荡。

普京亲自督导“清理活动”

尽管俄罗斯的官员也和中国商人一样,对这次清查能否真正落实,总有一些怀疑。但起码,与历次整顿市场和严格外国劳工管理不同,此次“清理活动”是在俄总统普京亲自督导下进行的。

就在新的移民政策实施的同一天,莫斯科市正式启用了俄罗斯首个为移民颁发打工卡的现代化中心。

“打工卡”其实就是工作签证,在俄罗斯做生意的中国商人,理论上都需要办理这样一张卡。新打工卡粉黄色,上面印有俄罗斯联邦移民局标志。打工卡上将注明移民的主要信息,包括姓名、出生年月日、护照号码、国籍和职业等,有效期一年。

“新中心实行一个窗口即可办理所有手续的工作制度。”俄联邦移民局新闻处处长康斯坦丁·波尔托拉宁对记者透露,“外国人只需到该中心递交所有必须文件,包括入境移民卡、护照和医疗证明并填写一份申请,就可在10天后拿到合法手续。”

俄联邦移民局还准备向外国劳动移民发放一种“详细介绍如何获得俄境内就业许可证”的指南。波尔托拉宁介绍说,这个指南以图片的形式向外国公民介绍具体的行为准则,它将在外国旅客进入俄罗斯国境时连同移民卡一起发放给游客,“我们希望,指南将帮助移民快速了解如何获得打工卡”。

同时,记者从俄罗斯滨海边疆区国家就业管理局获悉,俄联邦政府颁布的关于新移民政策的命令正式生效后,滨海边疆区国家就业管理局的就业中心就开设了30多个咨询点,专门向劳务市场的参与者们介绍有关的新规定。

外国人走了,谁来填补空白

俄外交部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高级外交官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还不能确定,这项法令能否会得到真正的落实,而如果外国人真的都离开了市场,那么谁来填补他们留下的空白呢?要知道,俄罗斯老百姓已经习惯了目前的市场结构,而大多数俄罗斯人并不愿意在市场上直接从事零售业。”

与这位外交官的讲话相呼应,有些莫斯科市民已经开始对政府准备清除零售市场上的外国人感到担心。一位退休的莫斯科大妈感叹:“不可思议!”“在市场上卖商品的外国人都会被赶走吗?也包括中国人吗?到那个时候,我真不知道该怎么过日子。”她希望政府在做决定时,也能结合实际,为俄下层百姓多想想。

另一位老先生也有同样的担心:“中国商品的价格大多比较低,这对我们这些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来说,真是不可缺少。把他们都赶走,物价势必上涨,这对于俄罗斯的低收入家庭来说,无疑是一场灾难。”

禁止外国人从事商品零售的禁令正式实施后,俄罗斯境内各地的反应也不尽相同,据俄罗斯媒体从远东地区发出的报道说,当地市场上的商贩主要以中国人为主。新法规实施后,大批中国商贩抛卖手头的货物纷纷回国,这致使当地收入偏低的居民纷纷抱怨可能无法再买到便宜的中国货。

1月下旬,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乌苏里斯克市杜马议员就上书滨海边疆区行政长官,要求延长外国人在市场上从事零售工作的期限。此外,乌苏里斯克市杜马还向俄总统驻远东联邦区全权代表和俄联邦政府发出了同样的请求。

不过,俄罗斯国内也有不少人认为俄罗斯的大型商业零售网络已经越来越完善,完全可以离开外国人而进行良好的运作。就连俄罗斯总统普京都认为,在零售贸易领域俄罗斯不存在劳动力短缺问题。

从目前的情况看,部分清查行动已迫使许多非法移民离开市场,然而俄政府遵照普京指示为本国公民“夺回”的工作岗位,却乏人问津。一位俄罗斯政府官员告诉记者,政府其实考虑到了这一点,“待到市场真的空缺得不行了,就再出台一个政策以招徕外国人;而届时政府部门就能建立数据库,就可以把移民问题真正管起来”。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