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9/细谈客家发展史:“客”从何方来

在北方的广东客家人经常会经历以下对话:“我是广东的”,“那你教我一句粤语呗。”“我不会,我是客家人,说客家话。”“客家人?少数民族吗?”

这是很多人的误区。其实除了粤语,广东还有客家话和潮汕话两大语系,但因为说粤语的人数最多,加上经济最发达的是讲粤语的珠三角地区,因此很多人误以为粤语是所有广东人的母语,而客家和潮汕人常常就被忽略掉了。


【图1:华南地区汉语方言分布图】

客家毫无疑问是汉族的一个民系,关于客家人的形成过程,学界多有争论,结论千差万别。

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渡的河洛衣冠,有人说客家人的祖先基本是平民百姓。有人说客家先民的主体是南方的土著百越人,有人说客家人的主体是东迁的畲族。有人说客家人在唐宋之际形成,有人说在宋元时期形成,也有人说在明清时期才形成的。

客家人主体地处闽赣粤三省交界的山区,介于赣语、闽语、粤语三大方言人群之间,地处东南中心的客家人形成问题关乎着整个东南地区的历史。


【图2:客家人主体分布地区】

客家民系的形成

20世纪以前,关于汉族差异性的研究非常少。30年代,广东学者罗香林意识到,汉族这类庞大的民族会因时代和环境的变迁而逐渐分化,形成微有不同的亚文化群体。

为了描述这些亚文化群体,罗香林首创了“民系”这个词,指一个民族内部的分支。

中国南方汉语方言众多,因此汉族民系的划分常常又以方言为主要标准,如说粤语的广府民系,说吴语的江浙民系。以客家方言为母语的客家人当然也就属于客家民系。

客家话,又被称为“涯话”、“新民话”。无论是“客家”还是“新民”,这个族群都被强调了“客人”的属性。的确,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他们不断迁徙,不断南下的历史。

九州初肇,中土发祥—这无疑是客家人的根系所在,也是大迁徙最早的起点。客家先民从北到南迁徙过程中,历尽苦难,饱受沧桑,陆续进入了江西赣江流域、闽西南和粤东北等地区。

他们筚路蓝缕,拓荒垦殖。加之先民们南下路上就衍生出了极为强烈的文化心理认同,在两宋期间,就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山区少数民族特征的汉族民系。


【图3:客都梅州“客天下”景区】

客家人是汉族中稍后形成的民系,要晚于南方其他民系如广府人和闽人。但是正因为客家人对文化的恪守,对文化记忆的定格,在经过千年的漂泊、万般的磨难后,才能从混沌中走出,在南越大地上崛起。

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的文化自尊,又怎以维系这样一支万里长旋,而又散居在南方多个省份以及世界上数十个国家的民系呢?

客家先民的五次大迁徙

大迁徙绝不是盲目的。孔子曰:北方是杀伐之地,南方是生育之乡。北方自然环境的肃杀,南方江河绿野的温馨。衣冠南渡,果真是奔着生育之乡而来的吗?

答案是否定的。古人安土重迁,客家人迁徙的首要原则肯定是趋利避害,为了生存。

大迁徙,从一开始,就是一部血泪史、流亡史。


【图4:客家先民的迁徙路线】

最早的一次大迁徙可追溯到西晋永嘉之乱(307-313年),北方少数民族混乱中原,士民为避战乱,纷纷携家南迁。历史上把这一时期北方人南渡称”永嘉南渡”。

东晋南朝为了安置从北方迁来的士民,在南方设立了侨州郡县。这些人主要迁至江淮地区,离中原尚近,亦有一部分进入江西赣江流域。

北方中原汉人就成了“侨客”。先到为主,后到为客,千古皆然。这次大规模的移民是客家民系最早、也是最重要的肇因。

除此之外,大量北方士民南渡对社会经济发生了重要影响。为之后江南一带以及整个南方的大开发奠定了基础。

第二次迁徙:受到唐末黄巢起义(875-884年)和藩镇割据的影响,起义军的征战波及南方各省,使得客家先民的住地成为战祸要冲,不得以再次南迁。赣南山区住进大批客民,少数更是达到广东粤东北地区,多数则留在福建东南部的汀州等地。

第三次迁徙:宋朝,由于契丹、女真入击中原引起北宋王朝帝都向江南搬迁,大批中原汉人随之南迁时赣南山区已住进大批客民,闽西南、粤东北一带山区也进入大批客人。

与此同时,流入福建汀州者的数量最多。北宋末至南宋迁入该地区的北方移民,对客家民系的形成更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第四次迁徙:元朝,少数民族实行高压统治,客家人聚居区人口大减,经济、文化也受到摧残,后来经过明朝的修生养息,粤闽赣交界地区的客家聚居区经济复苏,人口繁衍了。

然而这时的人地矛盾逐渐突出,令一部分从粤闽赣边客家大本营迁往广东其他地区和桂、湘、川、台等地,形成了客家人分布在南方许多地区的格局。后来也有一部分梅州客民回迁赣南,使当地产生新客老客之分。

清朝,随着满洲部族入主中原,抗清无力的民众再次分头迁徙,被迫散居各地。

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后来应“移湖广,填四川”的号召,大量移民入川。据数据显示广东、福建、江西、广西等省百多万客家相继移民入川。现在四川还有一部分地区讲着“土广东话”(即客家话)。

第五次迁徙:最后一次大规模迁徙,算是一场世界范围的迁徙,从19世纪中叶开始,在客家人洪秀全在广西发动了太平天国起义(并占领清朝半壁江山)失败后,参与太平天国运动的客家人怕受到株连,加之受两广地区土客械斗的影响,再次被迫迁移。

清朝收复台湾之后,客家人便有一部分迁去台湾生存;战乱年代还有部分客家人渡海前往香港澳门,甚至选择漂流至南洋等海外地区谋生。

客家的文化特性

客家先民虽辗转多处,但是客家民系的历史文化和族群意识却逐渐鲜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维系元素是他们共同的语言—客家方言。据多方面的研究表明,客家方言最迟在南宋时已形成。

不同于粤语和闽语,客家方言极大的保留了中州音韵,所谓中州音韵,就是郑州土话。

音韵大师章太炎在《客方言字》中说: 广东称客籍,以嘉应诸县为宗,大抵本之河南,其声音亦与岭北相似。从语言学的角度,佐证了客家话源于中原。

尽管和少数民族(如百越族等)长期交融,间接导致了客家话的多样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夹杂了畲、瑶、黎等少数民族的方言成分,但是从整体上看仍保持着客家话的主体性。

这也是因为客家人具有独特的汉民系稳定群体的历史渊源,特别是受岭南山脉的阻隔,所受其他语言的影响渗透较少,才有可能保存一种较古的方音,形成客家话的特色,并且世代相传至今。

客家人不断迁徙,在由北至南后又迁居全国乃至世界五大洲各地的过程中,在环境的压迫下形成了吃苦坚强、开拓进取和合群团结的精神。


【图5:客家土楼】

有后人一再强调,客家人是当年的“衣冠士族”。因为衣冠南渡基本上都是一个家族、庄园为主体来进行的。大规模的迁徙能够完成,没有相应的凝聚力甚至是经济实力是难以完成的。对此钱穆先生有定论“南渡者皆胜流名族,在当时有较高之地位”。

这些客家先民“以郡望自矜”的贵族心理,他们文化意识主导恰恰是儒家的人文精神,带有浓厚的理想主义色彩,又富于务实求是的精神,具有重名节、重孝悌、重文教、重信义的道德价值观念。


【图6:粤北客家山区】

恶劣独特的山区居住环境更造就了客家人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的特性。生活在偏僻山区,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兽,山贼土匪也时常出没。为了保障村落安全,除了习武之外,客家人还会修筑半军事式的围村,据山险以守。客家人在这种半军事的环境下,不论男女都需要学会保护自己,自然地养成勇武强悍的风气。

千年迁徙,万里长旋,是怎样的历史与空间的跨度?

经历苦劫,九死一生,莫非风雨桥上也在诉诸这征途上的颠沛流离?家园梦断,异乡回望,是怎样叫人断肠?

从客居,到客户,到客人,甚至反客为主,成了客家,无论从何种角度来看,我们都不能否认客家的汉族之说。虽历经千年,但是客家人在语言文化上依旧保留中原汉族的气质,并且稳定地流传至今。

(文/ Cim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