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1221/上网成瘾的八大病态表现

你会否经常在网上搜寻自己名字?会否经常进入陌生人的私人网页,查阅人家网上的相簿?据苹果日报报导,英国科学权威杂志《新科学家》(New Scientist)列出八种由互联网引发的心瘾和病态,如果出现以上“病徵”,就代表你“上瘾”已深,是时候醒觉了!

自大浏览(Ego Surfing)当你在雅虎或Google等搜寻器上,经常输入自己的姓名,按键搜索,就是“自大浏览”。在网上搜寻自己姓名其实没有甚么大不了,但经常这样做却是要满足虚荣心,从而衍生出自大或自卑感,则属于心理不健康。

不少“自大浏览者”发现自己“大名”出现在网上,甚至排列在较前的搜寻结果位置,会沾沾自喜;如果发现同名同姓者,成就或搜寻位置高过自己,心就不是味儿。此类“自大浏览者”全球比比皆是, 1997年成立的“自大浏览者”专用网站EgoSurf,每月就有200万人登入。

网志裸跑(Blog Streaking)把自己私隐公诸于世,那怕是最羞于齿的东西,在网上也可以公开展示,所以《新科学家》称这种行为“网志裸跑”,因为对于大部份人来说,这些私隐应永远收藏心中,绝不应公开。

网志是一个跟其他人分享感受的平台,网客多用日记或散文形式,将生活中的点滴展示在网上,此举原本无伤大雅,但在一些徵友网站中,部份“热切”渴望交友的网客,不惜袒胸露乳,公布自己三围数字,也有网客喜欢炫耀自己艳遇,在网上跟他人大谈猎艳之路,图文并茂,令人咋舌。

Google窥探(Google Stalking)利用搜寻器Google,查阅一些早已失去联络的故友旧爱,这情况也适用于明星,追星者希望搜寻出偶像们的联络方法,甚至住址,故称之为“ Google窥探”。

“ Google窥探”出于刺探人家底细的需要,对象可能是同行竞争对手,或者情敌,起初是基于知己知彼的需要,但久而久之,对一些无关痛痒人士也要进行“起底”,反映窥探心理愈来愈强,已到了一发不可收拾地步。

狂热BlackBerry迷(Crackberry) 现代人重视资讯和讲求速度,一部BlackBerry在手,不出户可知天下事,但用得多却会上瘾。《新科学家》贴切地形容这些狂热BlackBerry迷,指他们“即使出席至亲葬礼,也埋首用BlackBerry,不能自拔”,正是 BlackBerry上瘾者最佳写照。

英国有研究指出,约1/3的BlackBerry用户会出现长期失眠、精神不振和腰酸骨痛,这就是用上瘾的后遗症。本港着名食家蔡澜早前接受访问时直认 BlackBerry是他的至爱,但它始终是机器,人不应受其控制。

下载歌曲狂(Cheesepodder)指下载歌曲成瘾的人。苹果电脑(Apple)推出型人数码音乐播放机iPod和音乐下载网站iTunes,让网民从 iTunes下载一首歌只需79便士,既方便又省钱,不少人从此下载成瘾。这班 cheesepodder首先是下载自己爱听的经典乐曲,其后范围愈听愈广泛,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就连以前不屑一顾的歌手也要大听特听。

偷看他人相片(Photolurking) 网上素未谋面者数以亿计,很多人在网上有自己的相簿,存放毕业相、结婚相或者旅行相,你会否打开这些陌生人的相簿,浏览一番呢?试过的话,你就拥有偷看相片的心瘾。偷看人家相簿,主要是诸事八卦心理作祟,但互联网却令这股好奇心无限膨胀。为了一窥别人相簿,不惜花尽心思破解别人的密码,看完人家相簿后,更将它公诸同好。例如 Yahoo旗下网站Flickr,就是专门用来搜寻陌生人相片,部份网民更废寝忘餐搜寻。

维基百科狂(Wikipediholism)指那些过度沉迷编写维基百科的人。《新科学家》指出,加拿大科学仪器销售员德克林(Bryan Derksen)每日花两小时编写维基百科,至今已写了 7万多篇文章,他认为这是建立人类知识宝库的浩大工程,工作充满意义,即使被外人认为他过度沉溺,也属于有益的沉迷。他说:“只计算编写文章数目,我可以列入前十名。我也经常跟其他人讲,他们也大感惊奇。我重申无意以此炫耀,只有想跟他人分享。”

上网自诊狂(Cyberchondriac)泛指在网上寻找健康和病痛的参考资料。但千万记住,这只是“参考”,不是定案。网上资讯浩瀚如海,互相贯连,无限引申,例如查阅头痛和出红疹的根源,互联网可以连结到癌症,所以尽信网上资讯而不求医的人士,可能会被一些假资讯误导,导致惶恐终日,小病都会变大病。

如果网民太过信任互联网,根据网上资料开出药方,自诊自疗,还可能出现误诊,导致治疗失当,病情恶化,所以与其尽信互联网,不如亲身看医生吧!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