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214/印度地图及印度概况

india_map_c.jpg
印度地图中文版

india_map_e.jpg
印度地图英文版

india.jpg
印度(公路铁路)交通图

india_topo.jpg
印度地形图

india_population_den.jpg
印度各地区人口密度地图

印度(选摘自维基百科)

印度共和国(Republic of India)位于亚洲南部的印度次大陆,与孟加拉国、缅甸、中国、不丹、尼泊尔和巴基斯坦等国家接壤,与斯里兰卡和马尔地夫等国隔海相望。印度和中国、巴基斯坦有领土争端,印度宣称藏南地区是印度领土,并实际控制该地区,即阿鲁纳恰尔邦;按印度官方的观点,阿富汗也是它的一个邻国,因为现在被巴基斯坦控制的、与阿富汗相连的克什米尔北部地区也被印度政府认为是印度的领土;另外,印度宣称中国所控制的阿克塞钦地区为其领土。印度是南亚地区最大的国家,面积为3,287,590平方公里,实际控制面积为3,166,414平方公里,居世界第七位。

印度是世界上人口第二多的国家,拥有人口11.03亿(2005年),仅次于中国。印度民族和种族众多,号称“民族博物馆”,其中印度斯坦族占印度总人口的大约一半,是印度最大的民族。印度各个民族都拥有各自的语言,仅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就有22种之多,其中印地语被定为国语,英语在印度非常流行,特别是在南印,地位甚至高于印地语。另外,印度也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世界上几乎所有宗教都能在印度找到信众,但大部分印度人信仰印度教,伊斯兰教在印度也有大量信徒,近年来,印度的穆斯林人口排名上升至世界第三,前两名分别为印尼与巴基斯坦。

历史

印度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古文明之一,至迟在公元前2500年,印度河流域就有古代印度人创造的文明,由于最早发现该文明遗址的地方位于现在巴基斯坦境内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所以这个文明也被称为印度河文明或者哈拉帕文明。不过该文明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时候突然衰落,衰落的原因在考古界则莫衷一是。

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印度西北部的雅利安人族群入侵印度北部的恒河流域并与当地人结合,创造了经典的吠陀文化。而这一文明相对于印度河流域的印度河文明而言晚了几个世纪,故与之相对地,一般称之为恒河文明。雅利安人入侵后,为了区别本地土著和雅利安人,种姓制度慢慢开始在印度盛行。

公元前3世纪中叶,孔雀王朝国王阿育王统一除南印度迈索尔地区以外的整个印度半岛。但阿育王死后,孔雀王朝立刻分崩离析。此后印度就进入了一个分裂的时代。其中贵霜帝国和笈多王朝曾短暂统一过北印,各种宗教在这段时期开始兴起,包括佛教和印度教;这个时期也是印度科学、艺术与文化的黄金时期。

公元8世纪,阿拉伯人开始入侵印度,引进了伊斯兰文化。11世纪开始,突厥人开始入侵北印,并建立了德里苏丹国,不过德里苏丹国的势力逐渐衰微,无力控制庞大的印度北部,印度逐渐又进入了分裂的时代。

15世纪末,渡海而来的欧洲商人逐渐开始认识到印度的重要性,并积极在此开辟殖民地。德里苏丹国瓦解后,同样是来自中亚的突厥人在16世纪初建立了莫卧儿帝国,并统一了几乎整个印度半岛,成为当时世界强国之一。但是,莫卧儿帝国的统治同样因地方的反抗和统治者的残暴而迅速衰落,与此同时,强大的葡萄牙、荷兰、英国和法国等西方殖民者却蜂拥踏上印度这块大陆,并为争夺印度而发生激烈的冲突。1757年,莫卧儿帝国和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之间爆发了普拉西战役,印度因战败而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849年,英国东印度公司成功掌握了印度全境的统治权,只余少数地区由葡萄牙及法国统治。1857年,印度全境爆发了著名的印度民族大起义,反抗残暴的英国殖民者,但很快被镇压。不过印度也由英国东印度公司的统治转为由英国直接统治,成立印度政府,并结束了名义上还存在的莫卧儿帝国。

英国直接统治下的印度(称英属印度)分为13个省,其中包括缅甸。另外约有700个由印度王公统治的土邦在英国严密监督下存在着,这种土邦占整个印度面积的五分之二(有些省里也有土邦)。总之,印度虽然是一个由英国统治的庞大殖民地帝国,可是,印度其实是分为英属印度和土邦印度两部分,造成了奇特的国中之国的现象。1877年,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加冕为印度帝国的皇帝,1911年,印度帝国的首都也由加尔各答迁往德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印度军队在英国军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随着印度现代化的缓慢深入,一部分印度上层知识分子意识到由英国统治带来的巨大耻辱,民族主义逐渐开始流行,一些印度知识分子于1885年成立了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该党于1920年重组,由主张独立的莫罕达斯·甘地获得领导权,并开展了一系列谋求印度独立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然而,英国殖民者利用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矛盾制造分裂,使得印度的穆斯林和印度教徒之间的矛盾日益难以调和。之后,代表穆斯林利益的全印穆斯林联盟(简称穆盟)成立,穆罕默德·阿里·真纳成为该党领袖,印度的两大教派逐渐失去了团结的可能性。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实力迅速衰落,无力掌控比本国大得多的印度,遂准许印度独立。但此时印度的穆斯林已经开始谋划建立单独的穆斯林国家——巴基斯坦,英国和甘地都无力改变印度社会已经分裂的现实,只得同意独立后的印度分裂为印度和巴基斯坦两个国家。1947年,英国提出蒙巴顿方案,同年8月15日,印度在与巴基斯坦分治后实现独立,但仍然留在英联邦内,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成立印度共和国,但仍为英联邦成员国。这块亚洲次大陆最终被分成以印度教为主的“世俗”印度以及较小的伊斯兰教国家巴基斯坦。

独立后的印度面临着一系列严重问题,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带来的后遗症。独立后第一年印度与巴基斯坦就由于克什米尔争端而爆发军事冲突。1950年代初,贾瓦哈拉尔·尼赫鲁执政,印度倾向于社会主义,并仿照苏联制定了经济发展的五年计划,外交上奉行不结盟政策。1962年印中因领土问题暴发边境战争。印巴分别在1947年、1965年和1971年爆发三次大规模战争,其中第三次印巴战争印度大获全胜,“东巴基斯坦”脱离巴基斯坦独立,宣布成立孟加拉国。1974年印度进行了第一次核试验,而1998年的核试验促使巴基斯坦也在同年进行了自己的核试验。此后印度政治经济缓慢发展,不过国内教派冲突频仍,经济发展严重滞后,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1990年代。1990年代,印度领导人逐渐意识到印度经济的落后,开始进行市场化改革,并取得初步成效,印度经济慢慢步入快车道。

印度与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问题上一直存在争端,但是自2002年开始的双边会谈和互信措施的建立正在减弱这一地区的紧张局势。在目前印度的经济成就引人注目,然而也面临了多项挑战,例如严重的人口过剩、环境恶化、大量的贫穷人口以及印度国内的种族以及宗教冲突。

政治

印度是一个联邦共和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体制国家,多达7.14亿选民,1000多个政党参与国会选举,包括7个全国性大党、40个地区政党,以及980个小党,号称全球最大规模的民主选举。(2009年)

印度的总统是国家元首,但其职责是象征性的。国家的总统及副总统任期5年,由一个特设的选举机构间接选举产生。印度副总统在总统无法行使权力时,并不能自动接任总统。

行政权力主要控制在以总理为首的部长会议(即印度的内阁)。议会多数党向总统提名总理人选,由总统任命总理。然后再由总理向总统提名其他内阁成员。

印度的国会两院制包括了上院联邦院(Rajya Sabha)和下院人民院(Lok Sabha)。部长会议对人民院负责。联邦院议员任期6年,每2年改选三分之一,其中233名成员由地方选举产生,其余12人由总统任命。人民院共有545席,任期5年,其中543人民选产生,其余2人由总统任命。

印度有一部完善的规定议会民主政体的宪法,这是印度民主政治的标志。经过多次修订,这部宪法多达395条,1000多项具体条款,号称“世界上最长的宪法”。印度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从政治上确定了私有制在国家中的统治地位,同时规定公民的平等权、自由权、文化教育权和私有财产不可侵犯权。

行政区划

印度划分为27个邦(states,印度声称包括“阿鲁纳恰尔邦”为28个邦),6个联邦属地(union territories),以及国家首都(新德里)

中印边境争议地区

1、东段:印度实际控制,1987年成立阿鲁纳恰尔邦,面积83743km2;中国称藏南地区。

2、中段:印度实际控制,约2100km2。

3、西段:中国实际控制阿克赛钦地区,约3.35万km2;印度实际控制巴里加斯地区一部分,约450km2。

安得拉邦 (Andhra Pradēš)
阿鲁纳恰尔邦【与中国争议地区,中国称之藏南】(Arunachal Pradesh 〕
阿萨姆邦 (Assam)
比哈尔邦 (Bihar)
恰蒂斯加尔邦 (Chattisgarh)
果阿 (Goa,1961年被印度以武力收复)
古吉拉特邦 (Gujarat)
哈里亚纳邦 (Haryana)
喜马偕尔邦 (Himachal Pradesh)
查谟-克什米尔邦 (Jammu-Kashmir)
贾坎德邦 (Jharkand)
卡纳塔克邦 (Karnataka)
喀拉拉邦 (Kerala)
中央邦 (Madhya Pradesh)
马哈拉施特拉邦 (Maharashtra)
曼尼普尔邦 (Manipur)
梅加拉亚邦 (Meghalaya)
米佐拉姆邦 (Mizoram)
那加兰邦 (Nagaland)
奥里萨邦 (Oriya)
旁遮普邦 (Panjab)
拉贾斯坦邦 (Rajasthan)
锡金(Sikkim,1975年被印度吞并)
泰米尔纳德邦 (Tamil Nadu)
特里普拉邦 (Tripura)
北安查尔邦 (Uttaranchal)
北方邦 (Uttar Pradesh)
西孟加拉邦 (Poščim Bongol)

联邦属地

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Andaman and Nicobar Islands)
昌迪加尔(Chandigarh,旁遮普邦和哈里亚纳邦首府)
达德拉-纳加尔哈维利 (Dadra and Nagar Haveli)
达曼-第乌 (Daman-Diu)
本地治里 (Pondichery)
拉克沙群岛 (Lakshadvip)

国家首都

新德里 (New Delhi)

地理

印度在赤道以北北纬8度4分和37度6分,东经68度7分和97度25分之间。印度是世界第七大国,总面积298万平方公里[1] 。印度从北到南全长3,214公里,从东到西全长2,993公里,印度半岛亦是南亚的主体。

印度地理是多样的:从雪山山脉到沙漠,从平原到雨林,从丘陵到高原,风光应有尽有。印度囊括了位于印度板块的印度次大陆的绝大部分,以及印度-澳洲板块的偏北部分。印度拥有海岸线7000多公里,其中大多数位于亚洲南部半岛,伸入印度洋。印度西南部与阿拉伯海接壤,东部和东南部与孟加拉湾接壤。

肥沃的印度恒河平原覆盖了印度北部,中部和东部的绝大部分。而德干高原占了印度南部的绝大部分。印度西部是塔尔沙漠,这是一个岩石和沙尘的混合沙漠。塔尔沙漠(Thar Desert),也叫印度大沙漠,是南亚地区西北部的一个沙漠。该沙漠面积200,000平方公里。世界第18大沙漠,亚洲第3大沙漠。 该沙漠大部分位于印度拉贾斯坦邦。而该沙漠伸延至巴基斯坦的部分称为Cholistan,因此也经常统称为Thar-Cholistan。

印度的东部和东北部边境线涵盖了喜马拉雅山脉。由于与巴基斯坦的领土纠纷,印度的最高点存在争议。按照印度的说法,其最高点(在有争议的克什米尔地区)是乔戈里峰,海拔8611米。印度无争议的最高点是干城章嘉峰,海拔8598米。

印度西北部与巴基斯坦和阿富汗接壤,北部与中国,不丹和尼泊尔接壤,东部与缅甸接壤,印度西孟加拉邦的东部是孟加拉国。印度南部是斯里兰卡、马尔地夫等岛国。

而印度位于印度次大陆,主要由三个地理区组成:在北部的喜马拉雅山区的高山区(其中就有海拔8,598米的印度最高峰康城章加峰)、中央平原/恒河平原(Indo-Gangetic Plain)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

多条河流发源于或流经印度,例如有恒河、布拉马普特拉河、亚穆纳河、戈达瓦里河以及奎师那河(Krishna River)。印度河上流的一小段也位于印度境内。印度南方是热带季风性气候,北方则是温带气候。干旱、季风性气候造成的下雨形成的突发性洪水,严重的雷暴雨、地震等是印度的主要自然灾害。

印度有世界上第四大蕴藏量的煤炭。其他主要的自然资源还有铁矿、锰、云母、铁矾土、钛矿、铬铁矿、天然气、石油、钻石、石灰石和可耕地等。

气候

印度全境炎热,大部分属于热带季风气候,而印度西部的塔尔沙漠则是热带沙漠气候,夏天时有较明显的季风,冬天则较无明显的季风,印度气候分为雨季与旱季,冬天时受喜马雅拉山脉屏障影响,较无寒流或冷高压南下影响印度。

经济

印度经济以传统耕种、现代农业、手工业、现代工业以及其支撑产业为主。全国仍有四分之一人口无法温饱。印度外汇存底充足,汇率稳定,未来官方也将全面解除外汇管制,由市场决定币值。印度制造业出口已经开始下滑,全国很多地区电力供应依然不足。印度有很多精通英语的人口,目前是21世纪全球最主要的资讯服务业生产国、电脑软体出口国以及众多软体工程师的祖国。

印度实行民主政治的同时,还并行着准社会主义,政府对私人经济活动,外贸,外国资本直接投资等等严格控管。不过,1991年通过经济改革,放松对外贸和外资的管制,逐渐开放国内市场。国有企业民营化和部分领域开放对私人以及外国投资的设限,至于相关的政治争论将持续不断。

印度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经济增长速度引人瞩目,1990年代初期,印度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后,印度的经济规模获得了较快速度的增长。若以同等购买力来衡量,印度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约4兆美元,在世界排行第四,仅次于美国、中国和日本。但是,若以美元汇率评估,印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仅有11030亿美元,世界排行第12位,还不及人口将近有5000万的韩国。社会财富在印度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极度不平衡,全国10%的人口掌控全国33%的收入。由于印度人口众多,平均国民生产总值很低,2006年,印度平均国内生产总值为979美元,列世界的第128位。

印度有4亿9千6百40万劳动人口,其中60%从事农业或农业相关行业,28%从事服务业及相关产业;从事工业的占12%。以占GDP比例来看,农业占GDP的19.9%,服务业和工业分别占60.7%和19.3%。主要农作物包括大米,大麦,油菜籽,棉花,黄麻,茶叶,蔗糖和马铃薯。主要工业包括软体,汽车,水泥,化工,消费电子,食品加工,机械,采矿,石油,制药,钢铁,运输设备和纺织品。近年来,印度政府大力投资本国教育。大批能说英语的人才投入外包行业(即是外国企业把客户谘询,电话答录等等服务转移到印度)。印度已经成为软体业出口的霸主,金融,研究,技术服务等等也即将成为全球重要出口国。印度最重要的贸易伙伴是美国,欧盟,日本,中国和阿拉伯联合大公国。

人口

印度的人口估计有11.2亿人,是世界上仅次于中国的第二人口大国。2001年人口普查表明,72.22% 的人生活在超过 55 万个村庄中,其余生活在2000多个城镇和城市中[来源请求]。印度的主要族群包括了72%的印度-雅利安人和25%的达罗毗荼人。

印度的语系主要有印欧语系、汉藏语系、南亚语系、德拉维达语系,语言复杂。目前印度的官方语言是印地语,约30%人口使用;英语已经在1965年终止了它唯一官方语言(或与印地语相同的)的地位,但依旧保留了它“第二附加官方语言”的地位,亦是全国性的通用语言,主要在政治和商业交往场合使用。另外还有其他21种地方性的预定官方语言,包括了马拉雅拉姆语、泰米尔语、泰卢固语、卡纳达语、孔卡尼语、马拉地语、乌尔都语、古吉拉特语、奥里亚语、旁遮普语、阿萨姆语、喀什米尔语、信德语、尼泊尔语、梵语、曼尼普尔语等,另外登记的还有超过1,600种语言。

印度也是一个宗教色彩非常浓厚的国家,是众多宗教的发源地,几乎能在印度找到世界上所有的宗教,被称为“宗教博物馆”。全印有约80.5%的人口信仰印度教,其他的主要宗教团体还有伊斯兰教(13.4%)、锡克教(1.9%)、耆那教,又因曾受英国殖民统治,基督教(2.3%)盛行。佛教虽起源于印度,如今在印度的影响力已逐渐式微,仅占总人口的0.71%,但佛教的传播对印度周边的国家却造成了相当大的影响。

在雅利安人入侵印度后,婆罗门教主张种姓制度,将人分为四个种姓(Varna):婆罗门(Brahmana,祭司),刹帝利(Ksatriya,贵族),吠舍(Vaisya,平民),首陀罗(Sudra,奴隶),各种姓之间不能通婚,身分、职业世袭,另外还将战俘以及不遵守种姓制度的人列为不可接触的贱民——旃陀罗(达利特)。虽然印度许多新的宗教(如佛教)的成立都是基于反对种姓制度,但在婆罗门教融入印度教后,种姓制度仍维持一定的影响力。即使现今印度宪法赋予人民平等权,种姓歧视的残迹仍存在于社会中。

印度人口2008年估计有1,147,995,898人,排名世界第2,仅次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分布于恒河平原。印度的识字率为61%(男: 73.4%;女: 47.8%),性别比是1.064 男/女,预期寿命68.59 岁,人口增长率为1.606%,出生率为22.69 /1,000 人。印度由于贫富差距大,都市中有不少的贫民窟,传染病窜流: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A型肝炎、E型肝炎等危险程度皆高。

文化

印度文化如同一块坚硬的石头,即没有很大的扩张性,也顽强地抵制任何外来文化的入侵。印度早期虽然有许多国王将佛教作为国教,后来被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和突厥王公所统治,近二百年来又被信仰基督教的英国作为殖民地,但每个统治者走后,印度又顽强地恢复古老的印度教传统。伊斯兰文化对印度进行了几百年强有力地冲击,只同化了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两片较小的土地,没有能撼动印度主体文化的分毫,正是由于印度作为中流砥柱,迫使伊斯兰教的扩张大潮分为两支,使处于印度阴影下的其他国家没有受到伊斯兰教文化的影响。

传媒

印度主要的新闻机构和通讯社有:新闻发布署、印度报业托拉斯(印度最大的通讯社)、印度联合新闻社(第二大通讯社)。

印度报业绝大部分为私人和财团所有,官方没有报刊。报刊中,最大的三家日报依次为《印度时报》、《马拉亚拉姆娱乐报》和《古吉拉特新闻》。主要印地文报纸有《印度斯坦报》等;主要英文报纸有《印度教徒报》、《印度快报》等。

印度主要的电视台有国营的全印电视台和私营的新德里电视台等。广播电台主要有国营的全印广播电台。

教育

印度实行12年一贯制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共8年,包括3年学士课程、2年硕士课程和3年博士课程。还有各类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等非正规教育。

全国现有254所综合性大学,著名的有印度理工大学、德里大学、尼赫鲁大学、加尔各答大学等。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