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111/闽夫妇受惠社区计划 老店变身生意增15%

明报/福建新移民王孔碧和廖静瑜夫妻2年前接手了多市丹佛路(Danforth Avenue)上的一间意大利杂货店,然而这间已有30多年历史的老店,其陈旧的店面和货品无法吸引年轻化的当地居民,令王孔碧一筹莫展,幸好该区一个社区组织今年初发起“店铺大变身(Store Makeover)”活动,在8、9名义工的帮助下,老店旧貌换新颜,如今不但生意蒸蒸日上,也为丹佛路老城区注入更多现代气息。

王孔碧2002年移民加拿大,曾是机电工程师的他,打定主意要自己当老板,2年前他接手了Coxwell Avenue近丹佛路1810号名为“Michael’s Meat and Deli”的意大利杂货店。这里九成的货物都是意大利进口,包括上百种意大利面条、调料、奶酪、肉肠等。

他说,前任意大利店主在此经营了30多年,因为妻子手术,无法再做生意,才把店转卖。

但王孔碧没有想到,接手后马上遇到了难题,“该区有很多年轻的居民,他们从店门口走过,甚至都不往里面看一眼,而这家店的固定顾客,大多是中老年的意大利裔居民,不少都逐渐搬离这区,客户损失不少。”王孔碧说。

正当王孔碧一筹莫展时候,他得到热心的社区人士的帮助。东丹佛社区联盟(Danforth East Community Association)推出了一个“店铺大变身(Store Makeover)”的活动,希望由社区人士帮助小商户进行店铺改装,使丹佛路上的老店具有一些时代气息。联盟成员爱伦(Ellen Long)正巧也是王孔碧杂货店的顾客,在她的推荐下,王孔碧成为这个项目的第一个尝试者。

从3个月前开始,每周3晚,7、8名联盟成员聚集在王孔碧的店中,他们都是专业的设计人士,平时在大公司就职,业余参加社区活动。2名图形设计师为杂货店设计新招牌,1名舞台设计师负责食品的摆架,还有2名市场推广专家对如何吸引新客户提出观点。

上周日这些联盟成员又聚集在杂货店内,义务提供粉刷墙壁的工作,将以前污浊的灰色涂成橙黄色,墙上的货架也被取下来,涂上黑白色。改建工作全面完成,从创意到劳力全部由联盟成员完成,王孔碧只需要支付大约1000元的油漆费和购置桌椅和篮子的费用。

如今这间30年的老店已经完全旧貌换新颜,效果令王孔碧非常满意,他兴奋地说,一个最显著的变化就是店门口的货架,“以前货架很高,完全挡住了玻璃,顾客无法看到店内,专家建议把货架变矮,面包摆放在窗台上,顾客一眼就看到新鲜面包,更愿意走进来看看。”

变身之后,杂货店也更加开阔和明亮,以前很多杂物都被清走,一些热门的货品被摆放在更显眼的地方,分类也更加清楚,还有一些小细节,比如装蔬菜的篮子,以前是纸箱,现在也换成藤条的篮子,显得更加干净。

设计师也没有忘记保留30年老店的历史韵味,一些旧式的奶酪切割机和切面包机,仍摆放在显眼地方,提醒着顾客这家店背后的历史。

王孔碧说,改装之后生意好了很多,销售额起码增加了15%,现在不仅是意大利裔的顾客前来,还有不少加拿大出生的人也开始光顾,当中还有不少年轻人。

他说,正在努力学习意大利语,他现已可用意大利语简单对话,希望用更优质的服务回报居民。另外,他也给新店想好了新名字“The Plank Road Market”,这是为了纪念当年修建丹佛路的建筑公司,他希望新店能体现现代和历史的交融,而新招牌将在1月底之前挂出。

组织改造老店救社区

发起“店铺大变身”项目的是东丹佛社区联盟(Danforth East Community Association),这是一个居民自发组织,其成员爱伦(Ellen Long)说,东丹佛区有很多数十年的老店,由于缺乏现代化的包装,最近10年纷纷倒闭,令人可惜,联盟因此发动居民和小商户联手改造店面,希望为社区注入时代活力。

她表示,在坡路(Pape Avenue)以西的丹佛路是希腊裔聚居区,但在以东,即王孔碧的杂货店所在的地区,传统上则是意大利裔聚居区,且以中老年人居多。最近10年,愈来愈多年轻人入住,且各个族裔都有,因为该区的房价不算太贵,很适合年轻夫妻购买第一套房子。

人口构成的变化对本地小商户造成巨大冲击,长期以来他们都是依靠中老年的意大利裔市民作为顾客,几十年延续下来,店面布置和货品种类已无法适应年轻一代的要求,“这些老店其实有很多特色的产品,如王孔碧杂货店的奶酪,都是意大利进口,味道纯正。这些老店就像砂砾中的钻石,需要一个现代化包装,推销给年轻人。”

爱伦表示,联盟决定把“店铺大变身”继续下去,他们准备制作宣传册,以王孔碧的杂货店作为例子,向该区其他商户宣传,希望他们也能参与到社区的现代化未来,为社区创造更多商机。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