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122/从独步长城到重现长城的英国好汉

多维社记者朱屹峰编译报道/众所周知,屹立在中华大地上绵亘千摄里的长城,是伟大的中国的象征。长城独特的建筑结构,近乎神奇。这个世界上奇迹般的建筑,于1584年首次出现在欧洲出版的中国地图上。

然而,在此之前,那些从未到过中国的外国人却从未听说或亲眼见过这个建筑,直到维多丽亚时代的英国探险家到中国探查。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最新发表的记者梅尔文(Sheila Melvin )发自中国北京的报导,向西方读者讲述了世界知名摄影家、也被称为爱上中国长城的英国好汉威廉·林塞(William Lindesay)颇为传奇而又动人的故事。

文章说,1871年,来自苏格兰的摄影家约翰·汤姆森(John Thomson )到达中国后,从北京启程,用了两天时间,走了约45英里,终于到达了八达岭。约翰·汤姆森租用八匹骡子,上面驮运著他的影器材。到了八达岭,他动作迅速地卸下摄影器材,支起那个用作活动暗箱的帐篷,将八达岭的长城拍摄了下来。

约翰·汤姆森和其他一些早期摄影家拍摄的长城的照片,在西方世界产生了轰动性影响。看了这些照片,那些西方人个个都惊讶不已。

威廉·林塞说,“当时人们看到这些照片的感觉,就像现在的人们看到从火星和金星上拍摄下来的照片一样,令人目瞪口呆。”目前,威廉·林塞正在北京首都博物馆主办自己又一个个人摄影展览,该展览的名称是“重现长城:从嘉峪关到山海关的老龙头”(Great Wall Revisited : From the Jade Gate to Old Dragon’s Head )。该展览的展期是,1月5日至2月25日。

这位在拍摄中国古长城照片领域堪称权威的摄影家对记者说,“对大多数人来说,要走那么多的路来拍照片,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也许,许多人活上一辈子也不会像我们那样要走那么多的路。应该说,当人类正向外星探索时,这些照片已越来越被人们所遗忘。”

文章说,威廉·林塞是一个长城专家和文物古迹保护主义者。1987年,此人曾沿著中国的古长城探查了2470公里,如果不是被人驱除的话,他也许会一直走下去。这次探查,使得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成立一个名为“国际长城同盟会”( International Friends of Great Wall )的国际性民间组织。即便如此,威廉·林塞还是直到1990年才获知那些先人早期曾拍摄过一些长城照片。

多维社检索到的资料显示,林塞毕业于英国利物浦大学,主修地理和地质。早在1987年,就曾沿着长城,徒步行进了2470公里,曾被中国新华社誉为“探索长城最成功的外国友人”。1998年,林塞指导了“保护长城不受现代化的侵害”项目,开展了清扫长城、长城保护研讨会等许多保护长城的活动。此举受到中国有关政府部门的认可,1998年10月1日中国国务院向他颁发了“友谊奖章”。

2006年7月12日,林塞在白金汉宫被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予英国皇家最高荣誉“帝国勋章”(即OBE勋章),以表彰他长期以来在长城保护及中英文化交流方面做出的贡献。

1987年,当他应邀在英国广播公司的一次广播中讲述自己探查中国古长城的经历时,一位听众听了之后,给他寄来一本美国传教士和探险家威廉·埃德加·吉尔(William Edgar Geil )撰写的书,此人曾在1907年和1908年沿著中国古长城探查了一次。

在此书中,吉尔既有文章,又配有许多照片。他既拍摄了长城,又写了许多有关长城的观感。他认为,中国人为了保卫和平,修建了长城。他写道,“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修建了长城,此举远比欧洲那些残酷战争的双方都明智的多。不是吗,欧洲那些血腥的战争和残忍的民族消逝了,但和平的中国人却世世代代延续了下去。”

面对这本使他兴奋不已的有关中国长城的书籍,威廉·林塞简直迷住了。他认为,这位心底善良的威廉·埃德加·吉尔实在可以堪称“研究长城的创始人”。吉尔拍摄的那张名叫“骡马关”(Mule Horse Pass )的长城的照片,像磁石一样深深地吸引住了他。

威廉·林塞说,“我想,我本人曾经到过那里。但是,那座敌楼看来已不复存在了。”多维社注意到,林塞在其撰写的《独步长城》(Alone on the Great Wall)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山激起人们攀登的欲望,而墙总是诱惑人们想知道墙的另一面有些什么。作为一个长跑者,面对一座长而古老的墙,我别无选择,只想沿着它奔跑。”

与中国长城的缘分其实并非偶然,林塞生命中的第一座墙是英国罗马时代的城墙,那时,他毫不犹豫地与哥哥尼古拉斯跑步前往,在距终点40英里的地方,尼古拉斯想到了在遥远东方的另一座墙。“你知道长城吗?”尼古拉问。“中国,你是说在中国的那座墙吧。”林塞说。“想象一下一次在长城上的旅行!”尼古拉斯接着说。“近乎不可能。”林塞答道。

这是兄弟间一次随意的闲谈,当时的林塞也没料到,他从此开始了与长城漫长的缘份。后来,林塞开始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研究了以前人们在长城上的旅行后,他选定了自己的旅行方式,与前人截然不同的方式--自己仅携带极少的装备,补给完全依靠沿途居民的热心提供,从嘉峪关到山海关跑完长城。

林塞以为最大的困难是这次旅行的长度,是跑长城经过的沙漠、河流,他不会游泳,又担心语言不通……于是他全力以赴地做着各项准备。近乎疯狂地锻炼身体,在任何时间,任何天气里长跑,像守财奴积聚金钱一般地积攒体能。学习最简单的汉语,找寻赞助商……

1986年,威廉.林塞从北京出发,沿长城西进,但因水土不服未能完成心愿;1987年,经过大量的准备之后,31岁的威廉又一次来到中国,他终于成功地徒步从嘉峪关跑到了山海关。

独自一个人跑长城难度很大,林塞曾经双腿肿胀,不能行走,也曾碰到过瘟疫流行,还曾被野狗追逐……作为一个外国人80年代跑长城更是相当困难,林塞不止一次被公安机关盘问、罚款、在榆林,他甚至被限期离境。但这一切都没有阻止威廉的脚步,林塞赢了,他一共跑了2470公里,成为第一个跑完长城的外国人。

在这次旅行中,他没料到最大的困难是获得官方的许可,取得一纸通行证,当时中国很多地方对外国人不开放。在讲到这一段经历的时候,林塞给我们讲了一个令他难忘的插曲:当时是在长城陕西的一段,林塞和两个美国人从一段古长城下来后饥饿难忍,进了山脚下一个餐馆。三个人刚坐下,老板娘问想吃点什么,同时手在美国人的肩膀上不停的抚摸,一会又绕到林塞的背后模他的肚子,并向下发展。林塞想到自己被当地的公安局抓过9次,理由是不对外开放,便用蹩脚的汉语蹦出七个字:“这里不对外开放!”

在这次旅行中,林塞曾经被迫中断办理新的签证,回到北京,他邂逅了一位西安姑娘,展开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故事的女主角如今已成为了林塞的妻子。她就是林塞现在的妻子,美丽的西安姑娘--吴琪。

“他在北京时,我们住在同一家酒店,就认识了”,吴琪微笑着回忆当年的相识。“我是学历史的,可是关于长城更多的东西,是从这个外国人口中听到的。当时觉得,一个外国人能对中国的长城如此痴迷,挺好的”。1988年,林塞和吴琪结婚,他们始终认为,没有长城,就没有他们的婚姻。吴琪说:“因为他不到中国跑长城,也不会认识我。就是这么简单。”

吴琪是西安人,她与林塞的两个儿子都是在中国出生的,一个叫吉米一个叫汤米,能在流利的英语和地道的京腔之间随意转换。对于这种“中英合璧”的角色定位,林塞自己总结说:“我是一个热爱中国的英国人。”

林塞的中国妻子成为和他保护长城行动的“铁杆搭档”,而两个儿子是他“国际长城之友协会”的“铁杆会员”。据林赛介绍,对于保护长城,他与“国际长城之友协会”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国际先驱论坛报的文章说,上世纪90年代后的那10年里,林塞努力地去收集和寻找人们早年所拍摄的有关长城的照片。他的办公室里,逐渐地摆放著愈来愈多的有关长城的照片,其中有一些是上面提到的约翰·汤姆森和威廉·埃德加·吉尔拍摄的照片。然而,那座消逝了的敌楼,却久久在他脑海萦回不散。

2000年12月31日,林塞透过灰蒙蒙的被污染了的雾气默默地注视著绵亘逶迤、蔚为壮观的长城时,他徒然萌生奇思异想--他决定对长城再次探查,对自己所收集到的那些长城老照片上的具体地点重新探查并拍摄一遍,从而如实地反映和显示出随著时间的推移,饱经沧桑的长城自身所发生的变化。

他说,“那些照片都是在特定的时间拍摄的。我如果去实地重新拍摄一次,就如同拍摄一部影片一样,将过去和现在有机地联系了起来。”

正是这一奇思异想,终于诞生了现在的这个摄影展览。该展览的主办者是,国际长城同盟会和北京文物管理局。展览上,共展出了72帧老照片,同时,每张老照片都配有相应的他所追踪拍摄的新照片。这些摆放在一起对比展出的“配对照片”,既展示出长城毁坏与保护的情况,也显示了长城的“忍耐和毅力”。

对那些拍摄于1871年至1937年之间的照片,林塞称该时期是“长城免于抗日战争、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破坏的黄金时期”。这些照片所拍摄的图象,西从位于沙漠的嘉峪关开始,东到已绵延至大海的山海关的老龙头。唯一的例外和特点是,展览上所展示的所有的照片均出自外国人之手。

林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摄影是西方人发明的,所以当时的中国虽然有摄影者,但看来不多。”

这个展览上展出的他所重新拍摄的照片,使人们感受到时间的流逝和推移。同时,也使人感受到,历史是痛苦的,人民曾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长城亦感受到沧桑横流。大约1910年前后,由那位名叫奥海尔·斯旦(Aurel Stein )的考古学家在甘肃省拍摄的老照片显示,他是沿著一条7英里长的路线拍摄的。但经比较对比之后,林塞发现,奥海尔·斯旦曾走过的这条路线,如今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两条铁路线跨越这条路线,可以看到17条高压线,从西至东的输油管,15条县级公路,一条废弃的公路,和一条从长城下面穿过的G312高速公路。

沿著那段吉尔曾激动地讲述的曾看到建有4座敌楼的明朝长城向上爬时,他痛心疾首地发现,那几座敌楼早已不复存在了。林塞说,“吉尔当时写道,面对古长城,你简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自己的感想,你只有坐下来,好好地看呀看,看上它几个小时,才感过瘾。那可真是壮观之极!”

面对眼前的此景,林塞无法相信面前的事实。“为什么要毁了它们呢?”他在扪心自问。于是,他走访了当地的老百姓,打听到底是何原因。对这些消逝了敌楼,他听到种种的说法。有的说,是中国军队破坏了它们,这样日本鬼子就无法使用敌楼了。又有的说,是日本人炸毁了它们,因为中国军队的狙击手用它们来伏击日本人。还有一种说法,那就是,日本鬼子强迫中国老百姓拆毁了它们,因为长城是中国的象征。

之后,林塞实地勘查了一下,发现当地老百姓的房子是用长城的砖头砌盖的,那些回答他问题的居民就住在那里面。他想,看来长城是这样被人为破坏的。

这个展览上,人们可以看到他采访当地老百姓时拍摄的照片。此外,还有一部短片,拍摄的他如何努力地寻找他所要重新拍摄那些老照片的准确地点的一些场面。正如中国人讲的那样,这位西方人简直是在“大海捞针”。

中国五洲出版公司已用中文和英文出版了林塞的《重现长城:长城历史图片》(The Great Wll Revisited : An Image History of the Wall )一书,此书也在这个展览上展示了出来。

在那些“黄金时期”拍摄的长城的老照片上,你可看不到什么游客。可如今,长城每年都要接待大约1000万游客,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必到长城八达岭段一游。据称,十月一日一天,就有119000人次到那里一游。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880年先人拍摄的长城八达岭段的照片,长城上空荡荡的,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在游玩。而在同一个地点他所重新拍摄的照片上,可以看到的场面是,人满为患,有的地段简直黑压压的,一片人海。

这位长城摄影家说,“起初,我真是懊丧极了。看到这一切,我感到颇为悲观。可近年来,我看到了光明。因为许多地段已在重新修复,即使没有人为的破坏,大自然也是不留情的。我十分赞成重新修复长城,而且应好好地重修。我看到,修建者们并不仅仅是在那里砌砖,他们像当年古人那样掺入古时兴建长城时使用的砂浆。”

2006年12月1日,中国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关于保护长城的法规。对此,林塞简直高兴死了。该法规明确规定,严禁任何人在长城的砖头上乱刻乱画,严禁任何人拆下砖头去盖鸽子窝或是房子,同时亦严禁任何人在那里狂欢,乱扔东西和随地大小便。据称,一家内蒙古建筑公司已被罚款50万元,即大约63776美元。总之,凡拆毁长城者,均严惩不贷。

这位长城摄影家最后说,“该法规对保护长城这个人类伟大的古迹,真是鼓舞人心的进步,但我们仍面临严峻的挑战。这些照片是成功和失败的见证。我希望那些立志保护古迹的人,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