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1949年以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转折。这是邓小平同志在全会上讲话。 新华社发)
新华网北京12月17日电题:30年,我们这样走过——述评改革开放伟大历程
记者孙承斌、李亚杰、谭浩、张晓松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会议,实现了当代中国历史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时期。
30年风雨兼程,30载阔步向前。
放眼世界,瞩目东方,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中华大地30年的沧桑巨变,谱写了民族复兴史的光辉篇章。
30年快速发展,30年波澜壮阔。始终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中国人民稳步走上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
1978年的夏天,原国家纺织工业部组织代表团赴美、英、法、德等国,考察引进纺织工业设备。当年42岁的顾秀莲是考察团成员之一。
对比当时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情况,顾秀莲很是感慨:“当时我是国家计委副主任,买芝麻酱,都要凭票。”她回忆说:“那个时候基本温饱都很难解决,经济到了崩溃边缘,最苦的还是老百姓。”
而此时的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步入第二个“黄金时代”后,正在掀起新科技革命的浪潮,韩国、新加坡等基本实现经济起飞……
把党和国家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一个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
发展,加快发展,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这是30年中国最强劲的声音。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无论是面临各类挑战,还是遭遇种种灾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来推动发展,始终是中国不变的主题。
这是发展目标日益清晰的30年。从最初的翻两番、实现小康目标,到系统提出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从描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到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坚定、扎实地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攀登。
这是发展理念日益深化的30年。从最初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到进一步认识“发展是第一要务”,再到清醒地把握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深化对发展规律的认识。
快速发展,是30年中国最显著的成就。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总量跃至世界第四,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中国人民迈上了一条生气勃勃的现代化建设道路:
——1978年到2007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9.88%,大大高于同期世界经济平均3%左右的增长速度,财政收入从1132亿元增长到5.13万亿元。
与此同时,三峡工程、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等一批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项目陆续开工、相继建成……
——从1978年到2007年,中国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超过76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位;同期,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从206.4亿美元增长到2.17万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三位……
——载人航天工程、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大型油气田、高档数控机床、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科技专项组织实施,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被攻克……
——区域发展协调性增强,东部地区竞争力进一步增强,中西部地区发展能力逐步提高,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活力不断焕发,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形成……
——农业、农村、农民工作展现新局。2007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160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4140元,贫困人口也从1978年的2.5亿人下降到2007年的1479万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积极进展……
从贫困地区宁夏西海固小山村走出的郭昊东,当年怀揣300元钱外出打工,只用了短短6年时间,就完成了从只会搬砖的“打工仔”到带领300多人搞建筑公司的“农民工老板”的转变。
2007年,郭昊东的建筑公司累计引进宁夏籍劳务人员230多人,长期工150人。在他的公司,普通工人月工资达到1500元,熟练工和岗位工2000元至3000元,有的甚至超过4000元。
“国家昌盛、百姓富裕,说到底是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经济发展了,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增强了,人民生活才能不断得到改善,国家才能长治久安。”郭昊东说,“而我,恰恰就是30年国家繁荣发展的受益者”。
发展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发展中的一桩桩小事、一个个变化,包括郭昊东在内的亿万中国人民感同身受。
30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扣除物价因素分别增长了6倍以上,人民生活从以“吃穿”为重点转向以“住行”为重点的多层次消费。
发展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30年来,中国之所以能够在国际风云变幻中站稳定脚跟,之所以能够经受一次次严峻考验,之所以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就在于始终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和道路。”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
30年全面改革,30年闯关破隘。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改革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起来
54岁的张丽华至今还记得,30年前的12月18日,北京异常寒冷——
“那天,会场里坐得满满的,人和人挨得很近。放眼看去,似乎只有黄色军装和蓝灰两色的中山装。”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场服务的张丽华,拎着大暖瓶守候在会场外。每次给邓小平续水的时候,张丽华发现他的杯子水都比较少,“他讲话多,喝水自然多一些。”
当时,张丽华并没有意识到这个会议和以前的会议有什么特别不同。但很快,她就体会到了这次会议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女服务员可以烫头了,上班的时候悄悄换上了漂亮的套裙,下了班可以穿喇叭裤了……
30年前的那个冬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如同一声号角,奏响了中国变革的宏大乐章。
一切,从此改变——
美国芝加哥大学历史系教授艾恺用“天壤之别”,形容中国农村30年巨变。
艾恺至今仍然记得他刚到山东邹平的情景:“邹平县只有一条主街道。每到晚上,电影院前亮着盏灯,有一家卖花生米的摊位,这就算是当时的‘夜生活’了。但此后邹平的飞速变化让我吃惊。一年之后,县里就有了第一家咖啡厅。”
邹平的变化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发轫于安徽农村的改革,以其对生产力的解放,迅速推向城市;在经济领域率先突破的改革,又很快向政治、文化、社会各个领域拓展。全面改革的推进速度超乎寻常,人们参与的热情空前高涨。
“辞职”“下海”“承包”“万元户”“个体户”“股份制合作”……一个个逐年变化的“热词”,镌刻着时代烙印,让人感受到改革带来的观念大解放、精神大振奋和活力大迸发。
这是改革方向不断明确的30年。从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到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再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成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坚定不移的前进方向。
2003年北京的那个春天,让第九届、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刘华国至今难忘——全国人大代表在审议国家新一个五年发展安排时,惊奇地发现:文件里不见“计划”二字,而是以“规划”代替。
“从计划到规划,这一字之改,准确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长期规划的功能定位,反映了我国发展理念、经济体制、政府职能的重大变革。”经历过在计划经济中生存滋味的刘华国对此体会至深。现在,他所经营的银桥乳业集团已从最初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陕西规模最大的地方乳品企业了。
国有大中型企业曾有令人炫目的辉煌,也曾一度成为中国改革攻坚的难点。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经过不断摸索和实践,国企改革的思路日益清晰。
如今,股份制已成为国企改革的重要形式,国企法人治理结构在逐步完善,管理者能上能下、职工能进能出、工资能升能降的市场化机制在国企初步建立。大型国有企业的数量虽然在减少,但规模在扩大、实力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显著提升。2008年,在世界500强排行榜上,26家中国企业赫然入列,它们全是国有或国有控股企业。
改革的目标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进步,只有各领域改革协调推进,才能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颁布实施党内监督条例,加强对党的监督;发展党内民主,以党内民主带动社会民主;大力发展以村委会直选为基础的基层民主;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取消数千项行政审批项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在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道路上,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稳步推进,留给人们的记忆不胜枚举。
与此同时,文化领域的改革创新不断涌现,强健着中国文化“软实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则把社会领域的改革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几年前,一心想洗净脚杆泥当个“城里人”的农民曾华美离开家乡,跑到成都市去打工。而现在,她安心地留在村子里,当起了“农家乐”的女老板,甚至还从城里引回来一个“上门女婿”。
曾华美所在的锦江区三圣乡发生的巨变,是成都市正在进行的城乡一体化改革的一个缩影。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大范围进行试点;全国城乡实行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惠及4000多万困难群众;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一项项泽被民生的举措,在给社会建设带来深刻变革的同时,给亿万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改革,加快改革,深化改革——30年的中国,改革成为激动人心的时代口号。它像一面旗帜,迎风飘扬,鼓荡起亿万人民的创造热情;它如澎湃洪流,冲破一切束缚生产力的旧框框、旧机制、旧体制。
1978年,一位外国记者看到上海一家照相馆橱窗里挂了一件新款的夹克衫,旁边的牌子上写道:“凡在本店照相者可穿这件衣服。”
西方记者的嗅觉是敏感的,当时中国人穿的几乎都是一样的颜色,被国外讥为“10亿蓝蚂蚁”。
然而,西方人没有想到,甚至连中国人当时也不会想到,此后的中国变化竟是如此翻天覆地。而产生这一切巨变的最根本动力,就是改革这场新的伟大革命……
30年对外开放,30年成就辉煌。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展现出中国的进步、发展和面向世界的自信、从容
1978年5月2日,法国巴黎奥利机场。法国总理雷蒙·巴尔迎来了一群特殊的客人——由时任中国国务院副总理的谷牧带领的国家级政府经济代表团。
这个后来被称为中国向西方开放的“先遣队”的代表团,在1个多月内马不停蹄走访了法国、西德、瑞士、丹麦、比利时5个国家的15个城市。
新中国建立后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发达国家,外部世界的发展令中国来访者睁大了新奇的眼睛:当时西德的高速公路汽车时速普遍达到上百公里,而中国当时最好的公路也就跑60公里;法国一家钢厂年产量350万吨,职工只有7000人,而中国要达到这一生产能力至少需要10万人……
时隔多年,谷牧回忆这段往事仍然感受颇多:“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发达国家的经济确有很大发展,尤其是科技日新月异,我们已经落后很多,它们在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管理方面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独立自主不是闭关自守,自力更生不是盲目排外。”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一针见血地指出,“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
这是中华民族新的觉醒。
1979年1月,美国《时代》周刊说,“中央之国”向世界打开了大门,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
外商合资企业从无到有、迅速发展。“30年过去了,外资企业不仅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资金和技术支持,更为国内企业带来了先进的管理制度和经验。”工商总局外商投资企业注册局负责人孟钧说,目前,在华外资企业已超过40万户,投资总额超过2万多亿美元。
在深圳博物馆门前矗立着一尊雕塑:一位巨人张开双臂,“夺框而出”。富有深刻寓意的艺术形象,使人不禁想起深圳经济特区创立之初,邓小平给予这里的交待:“杀出一条血路来”。
1979年7月,中央批准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试办出口特区,并于次年正式定名为“经济特区”。由此,中国对外开放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第一步。
1984年4月,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放宽这些城市开展对外经济合作的权限,给予“三资”企业优惠待遇。
不久,对外开放范围进一步扩大到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后来又扩大到辽东半岛和胶东半岛。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建立海南省,并将全省设为经济特区。至此,中国所有沿海省份全部成为开放地区。
开放、扩大开放、全方位开放——30年的中国,“开放”与“改革”比翼齐飞,成为推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引擎。
在扩大开放基础上,国家提出了加快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沿海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吸收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实行“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沿海发展战略。
在对外开放政策带动下,1984年到198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其间,中国经济总量、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和外贸进出口总额都翻了一番,国家财政收入增长40%。
1992年,经受经历了国际国内风云变幻冲击的中国,继续以自信、坚定的姿态,推进对外开放。这年秋天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金、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
对外开放的步伐如此坚定、如此沉稳,又是如此频密——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先后设立15个保税区,利用“境内关外”的独特条件发展对外经济;开放了沿长江的6个港口城市,批准设立长江三峡经济开放区;开放13个陆地边境城市;批准内地所有省会城市对外开放……
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并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对外开放的局面。
2001年11月10日,经历15年艰苦谈判后,这一天,世界贸易组织第四届部长级会议通过了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决定。此后,中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外开放,如同阵阵春风,吹开了万紫千红。
30年前,对于许多中国人来说,见到金发碧眼的外国人还是件稀罕事。30年里,不仅外国的人来了,外国的商品来了,外国的资金来了,外国的技术来了,外国有益的经验和观念也来了;更重要的是,开放让我们以更加自信、更加进步、更加从容的姿态,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国家旅游局副局长王志发介绍,目前每年出境的中国公民已超过4000万人次,中国人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预计到2015年,中国出境人数将达到1亿人次。
2000年初春,一家中国公司的名字出现在了美国坎姆顿市的道路上――“海尔路”。
“我们如果不创立自己的名牌,那么中国就不是‘世界工厂’,而是‘世界加工厂’。”海尔集团负责人的张瑞敏表示,海尔“走出去”的目的就要从制造商发展成为品牌商,利用差异优势创造世界名牌。
从简单的劳务输出、产品输出到跨国并购、资本出海,在大力“引进来”的同时,中国也加快了“走出去”的步伐。中国这艘巨轮,勇敢地驶离了入海口,开始在更浩瀚的大洋之上,搏风击雨、锤炼壮大。
20多年前,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撰写的《第三次浪潮》,成为中国最畅销的图书之一。在他的印象里,中国“是一个封闭的国家”。
几年前,托夫勒再次来华访问时,看到的却是“一个不同的中国”。“20多年以前,没有人能想像中国的崛起。”以“预言未来”闻名的这位未来学家谈起中国的发展,不得不这样承认。
30年艰辛探索,30年与时俱进。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社会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
1978年,国门初开。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汤姆斯·默菲率团访华,提出可以和中方建立一个合资经营企业。默菲在介绍什么是合资经营企业时,打了个比方:“说得通俗一点,合资经营就好比‘结婚’,建立一个共同的‘家庭’。”
对方是大资本家,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怎么能同他们“结婚”?——参与会谈的中方有关负责人觉得默菲的话既新鲜又有趣,“实际上是不可能的”。
旧观念的束缚,往往会扼杀创造力的萌芽。
“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30年前这段振聋发聩的讲话,至今让人震撼。
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正确的思想路线,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最突出的贡献之一。“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今天中国的发展和繁荣。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继续解放思想,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闫建琪说。
1980年12月11日,一个叫章华妹的19岁小姑娘,从温州鼓楼工商所领到了第一张“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成为中国第一个工商个体户。
此后不久,全国出现了蔚为壮观的“个体户现象”。卖大碗茶的、运煤球的、开小饭馆的、卖服装的、修自行车的、装裱字画的……目前,私营企业已占中国法人企业的60%以上,创造了中国GDP增量的约60%。
“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这是新时期最深刻的思想解放之一,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当时,这可谓是‘石破天惊’的做法,”中央党校教授叶笃初说,“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创新,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丰富、生动的改革开放实践,推动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三大基本命题不断进行新思索、作出新回答。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分别解决了我国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又要根据时代条件和人民愿望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性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问题;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目的、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的问题,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30年思想解放最重要、最根本的收获。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重大战略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的产物。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理论层面的重要收获,也是中国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创造性的继承、丰富和发展。”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谢春涛说。
思想大解放,极大地解放了作为社会生活主体的人,进而极大地激发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如同一根神奇的魔棒,点化出一个绚丽斑斓、多元包容、充满生机的新时代——
今天的中国,创造得到尊重,权益受到保护,不同的观点可以交锋。流行与古典,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网络语汇与正统观念,张扬个性与内敛含蓄……不同的思维习惯、利益取舍、行为方式,和谐并存、彼此包容。一幅幅生生不息的和谐画卷,展现出社会主义中国蓬勃的活力和旺盛的生机。
“城市越来越大,汽车越来越多,会讲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谈起中国这些年的变化,加拿大DPA工业有限公司总裁韦恩·麦克金农用了一连串的“越来越”。
“我还注意到一个小小的但很重要的变化,无论在大街上、商场里,还是在饭店、宾馆,中国人的笑脸越来越多。”这位曾做过律师的商人如是说。
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为赢得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进行了近30年的不屈奋斗。
从1949年新中国建立,围绕巩固、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党带领人民进行了近30年艰辛探索。
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党带领人民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经过30年的奋发进取,一个生机勃勃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起点。
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再经过30年、50年乃至更长时间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一定能够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这就是30年改革开放给出的历史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