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临近2008年告别之时,再次梳理、回味今年最“火”的网络热词,也许是一个回顾一年中国互联网生活的特别视角,也许本身就代表了某种集体记忆。
如果你是刚刚进入网络世界的“菜鸟”,看不懂“3Q”、“酱紫”、“弓虽”,不明白“打酱油”、“俯卧撑”和“拍砖头”,那么为了避免在千奇百怪的网络世界里沦为“网络文盲”,一部由数十万网友参与编辑、汇集了上百个网络新词的“很囧很娱乐——2008年网络热词手册”就是必备的网络词汇入门教科书了。除此之外,早在2006年,“网络流行语”就已经作为词条被编入了百度百科并成为了网络“扫盲”的工具,而从2008年1月开始,几乎每月都有网友对该词条进行4到5次的内容补充和完善,不时推出“网络流行语大全”修订版,在对网络流行语进行分类整理、解释词义之外还附上了例句和图文并茂的“典故”出处。
网络流行语“俯卧撑”出现在南京一处巨幅房产广告牌(资料图片)
2008年网络热词“有故事”
年末之际,又到一年“盘点”时,2008年最火爆的网络热词是哪些?“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宅女/男”、“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叉腰肌”、“囧/槑”、“雷”、“山寨”和“霹雳”。另外,“猪坚强”、“范跑跑”、“郭跳跳”等都是2008年“井喷”出来的一批网络流行语。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热词不同,2008年的十大网络热词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
譬如,今年暴红的网络热词如“打酱油”、“很黄很暴力”、“做人不要太CNN”、“做俯卧撑”等都是出自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看还很难理解它们的含义。
“过去的网络流行语比如‘偶’、‘稀饭’之类的词更多的是一种语言游戏,是网友挑战现有语言规范而创造出来的比较新鲜活泼的用法。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而言,这类网络流行语其实是网络社群用来凸显和标识自己个性而使用的一种语言变体。”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徐默凡在解释新旧网络流行语的变异时说:“现在的网络流行语已不再是网虫们标新立异‘不足为外人道’的专用语言。这些热词并不仅仅‘热’在网络,日常交际中也会出现。社会生活已经从现实世界开始向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渗透,不能按照过去的习惯把一切流行语都归结为网络流行语,现在的网络热词确切地说也是一种社会热词。”
专家认为,当今包罗万象的网络世界给大众的语言生活带来了很大变化,“打酱油”、“做俯卧撑”等网络热词的特殊用法是网友从社会新闻报道中提炼而来,其成为热词的原因并不在于本身的语言变异,而是在于这些词的出处即社会热点事件被大众关注,从而导致了这些词汇的流行,因此这些网络热词可以看作是大众语言生活中出现的新典故。
急速升温的网络热词,还能沸腾多久?
2008年是网络流行语异常活跃的一年,不仅在网络上“俯拾皆是”,这些词汇的“沸腾”速度之快也前所未有。7月1日出现在贵州瓮安事件新闻发布会上的“做俯卧撑”,仅仅用了数小时就成为了继“打酱油”之后网民最“受用”的流行语,“酱油族”也立马改口“以后不打酱油了,改做俯卧撑”。
除了论坛、贴吧等网络空间,这些网络词汇的“热效应”也已经传递到大众的日常交际中。然而,目前正以迅雷之势蔓延的2008年网络热词,究竟能沸腾多久呢?
作为大学语言学教师,徐默凡认为,网络热词的出现通常有较大的偶然性,而诸如“打酱油”之类的社会新典故其实并没有产生新的可以耐人寻味的意义,何况也并不是没有词汇能表达这些热词所包含的新意义,所以这些词实际上只有修辞作用,而无语意作用,网民对这些词的使用多是出于好玩或者讽刺的心态,因而一段时间后可能就会“冷却”下来。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也表示,部分网络热词会“昙花一现”,但也有一些可能会被一直沿用下去。“现在的网络热词与过去网络流行的火星文不同,使用火星文的多是中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网络上可以用火星文作为共同语言,但社会上掌握话语权的并不是他们。语言最大的功能在于交流,‘火星人’在社会上说火星文就无法得到回应,因而火星文一旦离开了网络就‘必死无疑’。”
于教授说,“现在的这类网络热词在社会事件中被赋予了新的含义,以网络传播的形式被大众知晓和熟悉,人人都能理解,就有可能会被流传下来。比如2007年华南虎照片事件中出现的‘周老虎’一词就可能会被沿用下去,甚至成为表示‘造假’的专业术语。况且‘周老虎’暗示的含义也很多,即可以指造假的登峰造极,又包含了‘纸老虎’的意思。另外,像‘俯卧撑’这样的词语生命力也很强,以前说‘做俯卧撑’很正常,现在说起来就一定会让人产生联想。”
“热词”效应推动“网络纪年”
无论2008年出现的这批“有故事”的网络热词能保温多久,“今年社会大背景发生的一些变化已经从现实社会、网络世界传递并反映到了公众的语言生活中”,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说:“年中的火炬传递受阻和汶川地震激发了公众的民族情感,加上新闻透明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网络已不再是过去狭隘的、边缘化的小圈子,网民逐渐把眼光投向了公共生活甚至是国际生活,也更加积极地关注和参与社会事件。2008年实为中国的“多事之秋”,从上半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的国殇到下半年的北京奥运会、金融海啸、“三鹿奶粉”,都在网络上下形成了声浪。此外,网络世界还穿插着“艳照门”等倍受关注的事件,这些社会热点事件在网络上被迅速传播和扩大,使得网络成为现实世界的延伸,也使过去被有限媒体垄断的社会舆论如今变得名副其实。
“以前公众的表达渠道很少,知情渠道也未必通畅,因此网络的巨大传播能力使之成为了公民表达看法、参与社会进程最为便捷和普遍的方式。网民对社会事件的关注其实从2007年的华南虎照事件、重庆钉子户事件就已经开始,发展到2008年,公众通过网络表达意见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而网络词汇也正是因为公众的广泛参与才会‘热’起来。”
复旦大学教授于海在分析网络生态时说,“网民们在面对一些不直接牵涉到个人利益又或是关系到公众利益的问题时,通常会进行理智的、有秩序的讨论并表达正义的意见和观点,这使得现今的网络已经进入了‘一手遮不了天’的时代,即使是一些‘公开的秘密’也会被捅开,这无疑有良好的促进和监督作用。”
同时,于教授也指出,网络上煽风点火的低级趣味者有之,起哄、唯恐天下不乱的看客亦有之。个人言论一旦在网络上发布就成为了一个信息源或者说终端,网络赋予了人最大的自由和权利,但个人的道德是否能匹配这种自由和权利,网民能否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还是一个很大问题,一不小心网络就会成为“疯子手里的原子弹”。对于网络发展的前景,于教授表示乐观,“通过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网络可以查询信息的起源和流向,对一些失实的言论可以追根溯源,这样虚拟的网络就有了一条真实可据的底线,无所顾忌的胡编乱造者也就不能为所欲为了。”
2008网络热词的流行,实际体现了随着公共互联网生活的发展深入,现实社会与虚拟社会的特殊连接符号,这些“有故事”的网络热词,终将成为2008年的集体记忆。
首部新词手册今起发布 互动百科为网民”说文解字”
CNET科技资讯网/“囧”、“槑”、“做俯卧撑”、“打酱油”、“半糖夫妻”、“裸替”,对于这些网络热词,资深网友可能略有耳闻,但深究其含义,真正能说清楚的并不多。昨日获悉,互动百科(http://www.hudong.com)启动了《很囧很娱乐》线上漂流书活动,汇聚近百条网络热词,鼓励wiki用户协作和分享网络热词,为亿万网友“破解”新词新意。
据悉,互动百科作为全球最大的中文百科网站,成立以来有3年多的历史,总计有70万名网友贡献超过270万个词条。《很囧很娱乐》的内容均由网民群体编辑而成,成为继《奥运宝典》成功推出后的又一部维客力作。
记者了解到,《很囧很娱乐》总计收集近百条网络热词,并配合每个词条编写独家的趣味心理测试,例如“囧任务,测测你被甩的原因”、“从一个盒饭找到你成为‘白奴’的罪魁祸首”、“与‘孔雀女’的同居生活测适合你的压力宣泄周期”等。维客们可以一边做测试题游戏,一边通过“知识加油站”了解该词条的编辑解释。
记者查看 “囧”词条,发现互动百科的维客们从“囧”的来源、文化、概述、注音书写、用法、网络释义等十几个角度诠释了该词的涵义。这个形似哭丧小脸的“囧”,读作“jiǒng”,在古汉字中的意思是光明。可是在网络上,它的含义就完全不同。经过网友的流传,含义同它的“长相读音”相匹配,“囧”的网络新含义表示郁闷、无奈、伤心。
为鼓励更多用户参与活动,用户只需注册,即可获得完整版的电子书和测试题;将这本电子书分享给8位朋友并邀请注册,即可赢得互动百科提供的丰厚奖品。
互动百科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活动并非为推广网络热词,而是体现网民共同对网络文化“历史”的记载,并在广大网民中普及wiki所代表的群体协作精神。据悉,《很囧很娱乐》线上漂流书活动启动不足一周,已有近万名网友参与了活动,并分享了自己的知识。
社会学家顾晓鸣认为,互联网时代带给了人类一些新的、复杂的、微妙的感受,但公共话语并没有赋予这些微妙感受以具体词汇。像“囧”这样的网络热词经过一年的发展也许将淡出人们视野;也许会被网友赋予更多、更新的语义。Wiki作为一种群体协作方式,为网民们参与和记录历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