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1120/从印度教神庙感受古代文明冲击

(星星生活特稿/捷克佳)浓郁的咖喱、香脆的萨莫萨(samosa)、五彩的莎丽(Sari)、布裹的包头……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加拿大,人们对于印度的了解可能仅仅是限于美食和传统服饰。其实,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发源地之一的印度,其历史遗产和文明成就不仅影响着整个亚洲,也远及欧美等国家。

img_8103_w.jpg

img_8109_w.jpg

img_8112_w.jpg

在多伦多芬治西街(Finch Ave. W.)与427高速路交界的东北,有一座宏伟壮观的印度教神庙,无论是户外远观还是深入内部,其精致绝伦的石雕木雕,特别是石雕神像形态逼真栩栩如生,令人赞叹称奇。此外,内设的古代印度文明史博物馆展览内容更是打破早年教育造成的思维定势,使参观者不得不重新审视历史。

这座印度教神庙的英文名称是The 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在2007年7月22日正式向信徒和访问者开放时,加拿大总理哈珀和安省省长麦坚迪共同主持揭幕礼,多伦多市长苖大伟和联邦自由党领袖狄安也亲临现场祝贺。

这座神庙是加拿大第一座全部由石料构筑的印度教神庙,寺庙内外所有石头、柱子、墙壁均是由技能娴熟的印度工匠采用古代工艺手工雕刻,整座建筑包括地基没有任何钢结构支撑,甚至于没有一颗铁钉,完全由大理石和石灰石搭砌镶嵌。

寺庙大堂内设圣殿、神殿、博物馆和大会场等,供奉诸多印度教神像,其中包括印度教最重要的圣人Bhagwan Swaminarayan。BAPS (Bochasanwasi Shree Akshar Purushottam Sanstha)这个印度教支派是于200年前创立,在全球各地共有630座庙宇,在美加共有60余个活动场所,其中4座是石头庙宇,分别位于多伦多、亚特兰大、芝加哥和休斯敦。

神庙中展览馆的文字介绍说,寺庙共有大小2.4万余件手工雕刻原件,其中最大的石料重5.6吨,最小的只有50克。寺庙的三个主要尖塔(Shikhars)有335块石头。建筑材料除印度本地自产的砂岩外,其余则是外购意大利的大理石和土耳其的石灰石,在当地切割成型材后运回印度,在26个不同的地点制作。其制作过程是首先由专业人员在石材上设计图案,工匠先用凿子和锤子进行粗加工,然后再精雕细琢最终成型。每块石材均有编号,为检验组装的偏差,小块的石料还在当地进行装配调试,然后分别装入305个集装箱,远渡重洋,运至加拿大。

据介绍,9.5万平方英尺的建筑物耗资4,000万元。经过数百名经过训练的印度工匠和2,000名志愿者的努力,历时18个工作月,寺庙终于建成。这座印度教神庙的建成被誉为是印度裔加拿大人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img_8118_w.jpg

img_8139_w.jpg

对于印度教神庙的惊奇不单在建筑本身,进入寺庙内的博物馆研读印度的历史和文化,更会对人们已固化成型的历史观受到冲击,甚至是震撼。尽管,展览中可能有不少自夸的成分在内。

印度在地理上把自己的国家定义为世界上最大的半岛,背靠世界屋脊,并声称有长达一万年的文明史。印度大致也和中国的国情相似,希望借助外国人的评价来肯定自己,在各国知名学者和政要的评语当中包括中国文化名人胡适和林语堂对印度文化的高度赞叹。

展馆的文字介绍说,印度对世界教育的贡献功居至伟。距今2700多年前,便有一所大学创立并招生,这所名为Takshashila的大学被认为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大学,其鼎盛时期是公元前600年至公元500年。

大致是有宗教方面的顾忌,在展区中,历史纪年多采用C.E.及B.C.E.,相当于人们通常用的B.C.(公元前)及A.D.(公元后)。

有文献显示,在某一时段该大学共有10500名学生,除印度学生外,还招收来自巴比伦、希腊、叙利亚、阿拉伯、和中国等地的学生前来学习。入学的最低年龄是16岁,而且还要通过入学测试。该校教授的内容涵盖68个不同的学科,包括梵语经文、语言、文法、哲学、内科、外科、政治、战争、天文、会计、商业、未来学、音乐舞蹈等等,在校任教的有不少人都是声名卓著的学者和传奇人物。

一直想当然地以为,阿拉伯数字源自阿拉伯,但实际上却是源自古代印度。展板上的文字介绍认为,古代印度数学家对数学的最大贡献之一是发明数字“零”的概念。没有0,便不会有今日的二进制运算系统,更不会有今日计算机的出现。在印度西部出土的公元585-586年间的文物上便有数字“零”的记录。展板介绍说,在公元7世纪,零的概念得到清晰的解释并被译成阿拉伯文,后来在公元8世纪引入欧洲。如果再向前推,在公元前4世纪的梵文上,“shunya”一词便是指数字“零”的概念。

印度将勾股定理和数字的十进制均归为自己的发明,并称在公元前100年就采用十进制。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在公元前100年,印度人便可以手工计算出高达10的53次方的数字,并且每个数量级的表述都有相应的称谓,10的53次方是Tallakshanam。这与汉字中的“个十百千万亿兆”相类似,通常在中文中最常出现的高级别数量词“兆”只是10的12次方。

关于古代印度的历史文献记载多来自于梵文(Sanskrit)。古代印度语言十分丰富,单是对水的描述就有几十种之多,并将自然现象中的雷电云有多种分类,如32种雷、64种闪电、12种云、8种冰雹、21种雷暴等。

印度人认为,几何学和三角学的词根最初均来自梵文中用于测量的词汇,比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约公元前3世纪)开始教授要早几个世纪。古代印度人很早就将几何图形用于各种建筑中,如所有印度教的燃火祭坛均是复杂的几何图形。

在过去所受的教育中,提到中国古代科学家张衡便会联想起地动仪,提起祖冲之便会联想起圆周率。不过,博物馆展板文字介绍说,印度对世界的另一个贡献是圆周率π,在公元前6世纪的梵文文献中便提及π值大致等于3。之后在499年,Aryabhatta才计算出π值至小数点后4位,3.1416。现在采用的是3.14159。

实际上,回翻历史,比Aryabhatta稍早的中国南北朝时期数学家天文学家祖冲之 (429-500) 已经把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点以后第7位,即3.1415926到3.1415927之间。维基百科中关于圆周率发展史中介绍说:公元前20世纪巴比伦人就已经把圆周率精确到25/8 = 3.125。

由此可见,展览馆中的介绍也有不少贴金的成分在内。

关于天文和物理上还有更多的惊奇。博物馆文字介绍说,古代印度在天文学上有成就显著。三千五百年前,印度天文学家就已经绘制出星云图,比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1473-1543)提早1千年。

展馆介绍说,公元5世纪,学者Aryabhatta就在其论文中指出,地球是圆球体,悬浮在空间,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并以自己的轴自转,日食和月食是太阳、月球和地球之间的相互作用。哥白尼提出地球及其它行星绕太阳运动的日心说理论是在1543年,他推翻了托勒密的天文学理论即地心体系。

img_8149_w.jpg

img_8152_w.jpg

吃苹果不一定会想到牛顿,但苹果砸到脑袋上就一定会想到牛顿,和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但这个定律也被印度人从古典挖出,并称牛顿只不过是“重新发现”(rediscover)。

展馆介绍说,在4世纪,印度天文学家便发现地球的引力,Bhaskaracharya在他的书中写道,地球上的物体受地球的吸引力下落。因此,地球、行星、月球和太阳在轨道上的运行取决于吸引力。英国科学家牛顿(Sir Isaac Newton,1642-1727)则是在其之后于1687年重新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

展馆介绍说,印度科学家记录的最小时间测量单位是krati,即1/34000秒,最大的时间是43.2亿年。在早期的印度天文书籍《苏利耶历数书》(Surya Siddhanta,出现于约公元400年)中,Bhaskaracharya计算的地球围绕太阳旋转花费的时间达到小数点后9位数,365.25875684日。世界绝大部分通用的阳历(即格里历,Gregorian calendar,1583年罗马教皇Pope Gregory XIII为改正西洋旧历而制定的历法) 的数字是365.2596日,两者的差别只有0.00085日。

展馆文字声称古代印度拥有世界上第一个医生和世界第一所医院,并高度评价古代印度的医学,特别是外科和整形外科。据文字表述,古印度外科医生Shushruta被称为外科手术之父。在距今2600年前(即公元前600年)据信已经进行整形手术和外科手术,并取得非凡的成就。他有125种手术器械,其中包括手术刀、柳叶刀、针头、导管和直肠镜等。他进行了300多种不同的手术。古代印度人也首次施行截肢手术、脑颅手术、剖腹产手术及鼻整形术等。展馆文字介绍,印度古代梵文叙事史诗《摩诃婆罗多》详细描述的一些技术,近年来已发展成为“现代医学”。

《摩呵婆罗多》(Mahabharata),意译为“伟大的婆罗多王后裔”,描写班度和俱卢两族争夺王位的斗争,与《罗摩衍那》(Ramayana),意思为“罗摩历险记”,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据维基百科资料显示,《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印度文化的基础,对印度文学、宗教的发展有相当大的作用,中国文学作品中的《西游记》也受到它的影响。罗摩在印度文化中的地位甚至相当于耶稣在基督教世界文化中的地位。

在博物馆中,随处可见制作者对印度历史和文化的自豪,尽管有自夸的成分在内,但印度古代文明对世界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游览多伦多一座印度教寺庙便令人感受到印度古代文明的冲击,反过来猜想,何时能让外人在多伦多也感受一番中华文化的冲击波?

(注 :印度教神庙的地址是 BAPS Shri Swaminarayan Mandir, 61 Claireville Drive, Toronto, Ontario, M9W 5Z7, Tel: 416-798-2277 / Fax: 416-798-4498)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