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七全解密:为经济,为国防,还是为复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作者: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赵洋
按照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普通人大都把“神舟”飞船的发射看成一场全国性的庆典,把航天员高难度的操作当作高科技杂技来欣赏。但直觉告诉我们,耗费巨资搞载人航天不仅仅是为了这样一场“秀”。其背后一定有更深刻的缘由。
不是经济因素。从美国、俄罗斯的载人航天活动来看,载人航天还看不到明显的经济回报,对宇航工业以外的其他工业部门的拉动也极其有限。在GDP排名靠前的国家里,日本、德国、英国、法国都没有独立开展过载人航天活动。但这并未影响他们在其他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不是国防需要。相同的钱能发展更多类似洲际导弹那样的“杀手锏”武器。由人亲自操控的太空武器基地不但前景渺茫而且自身非常脆弱。侦察卫星也比宇航员高效得多。
中国到底能从载人航天中获得怎样的收益呢?让我们看看官方文件怎么说:《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开宗明义地指出,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请注意上文的措辞,中国发展载人航天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增进对科学的了解(无人航天任务花费更少,但取得的科学发现更多),而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
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人航天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怎么靠它实现大国崛起与国家复兴?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
震人心魄的象征意义
按照其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20 世纪50年代以来,西方各国主要通过电子技术革命和信息技术革命实现经济高速增长,而不是航天技术。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1975年7月17日,历史性的握手,阿波罗-联盟号对接任务,苏美指令长列昂诺夫和斯塔福德在近地轨道上握手,这次任务的目的在于缓和冷战紧张气氛。
这是因为载人航天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像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一样。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金字塔和大教堂。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渴望与主宰生死乃至主宰整个宇宙的力量建立联系。过去只有安放法老遗体的金字塔和与上帝沟通的大教堂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则有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万里长城。当秦始皇以举国之力完成分隔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藩篱时,他自己也知道,这道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长城是一个符号,是中原王朝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志象征。它的威慑力量与军事价值同样重要。载人航天也是这样。“谁控制了太空谁就控制了地球”。试想在剑拔弩张的年代,总有一个非我族类的优秀代表每隔90分钟就出现在头顶一次,下面的芸芸众生会有何种感受?这种无助感与屈辱感正是当年美国人得知苏联的卫星、苏联的航天员率先飞上太空的真实感觉。这也是《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提及“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原因所在。
政治角力的前沿阵地
载人航天的历史是一场角力般的大国博弈史。苏联发射了卫星、把人送入太空,对美国造成“压力”,或者说,是美国感到了压力。落后一方只好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发射更先进的卫星,把更多的人送入太空。载人航天就是在这样的此消彼长的“冲击——回馈——再冲击——再回馈”的模式下发展起来的。这场竞赛的最高潮就是把人送上月球。美国人赢得了这场比赛,却再也无法下场休息。20世纪70年代,美苏两国在空间站、行星探测领域再次展开竞争,都力图证明自己的制度与技术优于对方,都担心在铁幕夹缝中摇摆不定的国家被大幕另一侧的太空成就所吸引。
直至冷战结束,双方才发现合作比对抗更节省资源,交流比保密更能促进科技的发展。即便如此,两强在空间站合作的问题上也频频打出外交牌,太空政治仍在延续。在这种局势下,中国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绝对不是寻求属于华人的所谓“世界第一”,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一种有限而克制的发展步伐保证中国在太空的力量存在。
邓小平曾说:“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那么在21世纪,载人航天就是与之类似的实力代表。为了继续保持并发展中国的国际影响与地位,中国选择了发展载人航天。
开展国际合作的可能性
历史上,谋求国家独立与安全、发展经济等愿望以及外国势力的介入、社会动荡等因素都曾左右过科学技术在中国的命运。载人航天技术的命运也不例外。在中国谋求和平、发展的国际环境的前提下,载人航天必将为国家的外交目标服务。
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计划分三步走,第三步是“建造20吨级的空间站,解决有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站应用问题”。
有人据此认为中国不会在太空技术上与国际社会展开合作,至少不会在空间站技术上合作。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洋务运动以来,中国对外技术政策的主题是自强、开放。中国的航天工业也是在苏联向中国进行了技术转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历史证明,一旦中国闭关自守,哪怕只对部分先进国家锁国,中国便不会真正强大。载人航天作为国家意志的体现,也要在“中国融入世界”这一百年母题下做文章。
载人航天技术高度复杂,中国在证明自己有能力完成这一壮举后,下一步就是要让国际社会在这一技术制高点上接纳自己。现在中国航天已经成为国际商业卫星发射市场不可忽视的一极,并开展了卫星出口、卫星服务业务。在载人航天领域,中国尚未对外开放。但这不意味着不会开放。
在载人航天领域,美俄早已与其他国家开展技术合作与商业合作,并将这种活动作为实现外交方针的推手。现在,美国虽已给出航天飞机退役的时间表,但绝不会放弃国际空间站。因为这是其力量在太空稳定存在的标志。但新的“猎户座”载人飞船还不能很快从图纸变为现实。从2010年往后的几年内,NASA可能不得不依靠俄罗斯的“联盟号”飞船和“进步号”货运飞船向国际空间站运送人员与物资。善于在各方力量间搞平衡的美国不会希望把鸡蛋都放在俄罗斯这一个篮子里。
中国的“神舟号”飞船具备与国际空间站通用的对接口,这决非偶然为之。对于立志要发展空间站的中国而言,证明自己有太空行走和交会对接的能力后,在保持独立性的前提下,为国际空间站提供载人航天服务,开展“航天外交”,进而接触空间站技术,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从长远看,人类总要开发月球资源、登上火星。这些关系到全人类命运的科技项目非一国之力所能完成。与其到时再加入其中,不如现在就展开合作。
航天合作历来是国际关系的晴雨表。美苏曾在20世纪70年代的“缓和”阶段进行过“阿波罗”与“联盟号”飞船的对接活动。在上世纪80年代末的中美关系的蜜月期,美国曾同意让中国发射敏感的铱星系统(美国向中国提供了卫星分配器,此技术被认为有助于研制洲际导弹分导系统)。历史未必不会重演。
当世界上最具力量的国家和人口最多的国家在太空这一“高边疆”展开合作时,世界大战的可能性将变得微乎其微。从这个意义上讲,推动载人航天的国际合作,也是巩固国家安全的措施之一。
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
载人航天是一个国家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体现,短期内不会产生巨大的经济回报,它注定是一种纪念碑似的工程,通过不断的科技突破吸引国民和世界的目光。
不少国家都具备开展载人航天的经济力量和技术储备,但国会不会通过这样一个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浩大工程。只有冷战时期的超级大国和拥有强大政府主导力的国家才有能力实现这一国家行为。实施这一工程赢得的赞许和凝聚力反过来又可以加强这种国家行为。按照约瑟夫·奈的理论,国家的软实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得到大幅提升。
如同太空行走是把人送入开放空间一样,载人航天也是开放的象征。如果曾经封闭的中国在这一高度敏感而又困难的领域都能与西方展开合作,那么这对其他技术领域的国际合作将起到莫大的示范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说,载人航天也是中国实现技术跨越和产业升级的开路先锋。
载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象征。高成本是载人航天的特征,并将是未来的基本特征。从长远看,只有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把人送上其他星球,才有能力建造巨型对撞机去解释宇宙创生的奥秘,载人航天俱乐部是一个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加入的组织,其成员都是地球的领导力量,任何一个致力于崛起的大国都无法拒绝这种不朽的诱惑。
《南方周末》暗讽还是赞美“神七”?非常吸引眼球
张放
《南方周末》是个很有些影响力的品牌杂志,总以出人意外的文章吸引读者眼球。这次,神七升空,它也毫不例外地请到一位名叫赵洋的人,写出了一篇读起来也让人颇感意外的文章:《【神七全解密】为经济,为国防,还是为复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意义》 。
文章开篇几句提纲挈领的话,就非常吸引眼球:“按照所占GDP百分比计算,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奇迹工程,但它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既然回报有限,为何大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去呢?”
文章自问自答地写出几个并不是原因的原因:从经济方面,国防方面都不是搞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为了“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接下来,则意味深远地说,“中国的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是什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载人航天既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也不能抵御外来侵略,怎么靠它实现大国崛起与国家复兴?让我们从历史中寻找答案”。那么,历史又给怎样的答案呢?
文章继续写道,
“这是因为载人航天在现代社会的作用就像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一样。载人航天是当代的金字塔和大教堂。今人与古人一样,对浩渺苍穹充满敬畏,渴望与主宰生死乃至主宰整个宇宙的力量建立联系。过去只有安放法老遗体的金字塔和与上帝沟通的大教堂才能做到这一点,现在,则有载人航天。”
“载人航天是当代的万里长城。当秦始皇以举国之力完成分隔农业文明与游牧文明的藩篱时,他自己也知道,这道墙的象征意义大于实际功用。长城是一个符号,是中原王朝先进生产力的物质载体,是拒敌于国门之外的意志象征。”
接着,又列举了几点并不重要的说明,最后,文章有点语焉不详地或者说故意语意模糊地写道,“载人航天是国家实力的象征。高成本是载人航天的特征,并将是未来的基本特征。从长远看,只有科技、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才有能力把人送上其他星球,才有能力建造巨型对撞机去解释宇宙创生的奥秘,载人航天俱乐部是一个只有大国才有资格加入的组织,其成员都是地球的领导力量,任何一个致力于崛起的大国都无法拒绝这种不朽的诱惑。”
一个有着很多读者的有影响力的杂志,如此看待以“神七”为代表的中国航天工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我目前正在紧张地编辑着一本叫《中国蘑菇云》的图书。从中我的确得到了不少启迪。最大的启迪就是,在1964年那样的贫穷年代,中国竟然成功地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钱花了多少,没有人计算过,至少我们小老百姓并不知道。也不晓得试验第一颗原子弹的全过程的所有花费,占国民生产总值多少,但我们知道,从那时起,中国的确变得安全了不少。而光使得一个国家变得“安全了不少”,就说明此钱已经花得很值了。另外,也因为那惊天一爆,使得全世界重新看中国了。更因为那一爆,才终于在几年后,使得中国重新回到联合国的筹码又多了不少。此外,那一爆,也在第三世界,赢得尊重,赢得景仰。很多发展中国家都从此把中国看成是第三世界里的老大啊。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兴国家之力的大工程,并不是“对工业经济的贡献又很有限”,更不是“回报有限”的事情。《南方周末》此文章的作者如此这般看问题,我以为,不过是掉入我们小老百姓的油盐酱醋茶眼光之中,也的确会得出“回报有限”的答案。但作为有影响力的《南方周末》,以此来引导人们看事情,不得不说是一个问题。
此外,把“神七”为代表的载人航天工程的作用,比喻为“金字塔、长城和大教堂在古代的作用”,有点让人感到莫名其妙。其实,说穿了,作者是故意把 “载人航天工程”与“长城”相提并论。作者无疑是在说,此工程只是个花拳绣腿,没有任何实际功效。真是这样的吗?我还要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来论说。中国没有原子弹之前,美国人和苏联人都是怎样欺负我们的,《南方周末》此文章的作者不会不清楚。这两个超级大国动不动就带着威胁口吻地说要弄一下那蘑菇云。美国人和苏联人都不同程度地威胁过中国。结果呢,中国人到底也有了原子弹。于是,美国人和苏联人又说话了,他们说,中国人弄的那个原子弹不过是个有枪没有子弹的家伙。也就是说,发射不出去。说的对不对呢?当时来说,是对的。也就是说,中国人当时弄出来的那个原子弹,也不过是个“花拳绣腿”,用《南方周末》此文章的作者的话说,是个“秀”。但我们居然有个钱学森。他居然就把这“花拳秀腿”给弄成个“真拳实腿”了。这下子,美苏不再言语了。他们最后只好默默地认可中国迈腿进入他们那个小得有些拥挤的俱乐部里。
最让人感到悲哀的是,连美国这个超级国家都在暗中紧盯着中国人,看中国人下一步到底要干什么,而我们国人就总喜欢自己给自己泄气,并以此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或更有智慧?我前天撰文说,美国人语带嫉妒地报道着“神七”,居然惹来那么多人的谩骂。但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不变。甭跟我说,人家四十几年前就已经怎么怎么样了。都没有用的。1964年10月中国爆炸原子弹时,很多美国人不也是像今天这样,带着一种焦虑与嫉妒的神情,看着这个有些令他们无奈的国家发怔吗?
因为没有人会怀疑中国人的聪明与智慧。因为美国人从骨子里知道,他们发达起来,也就是最近这百年来的事情,就这百来年两次世界大战才把它给显出来,它才牛比,成为全世界的老大的。但什么事情都有开始,有高潮,也有结束。谁又能说得明白,1978年时的一次京西宾馆的会议,竟然掀开的是一场如此规模的改革大潮呢。所以,美国人从内心里对中国人的真正进步,是感到不舒服的,因此,此次“神七”成功飞天,他们的各大媒体与各大网站,都没有多少好话要报道,甚至很多媒体与网站采取的是很低调很沉默的方式应对,或者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几句神七之后,又马上重点报道什么什么中国人又偷了他们的先进技术,成为什么什么间谍,又重点报道负面消息去了。但滑稽的是,当你翻开一下他们旧时的报纸和杂志,看一下当他们的航天员上天并进行仓外行走时,那又是怎么报道的,你就会明白,我为什么要说美国人是天下最小心眼的人,为什么说美国人不喜欢报道一个共产党大国的伟大成就,也因此会明白为什么美国人有些“语带嫉妒”地报道着中国这几天所发生的一切。
所以,当我看到《南方周末》此文章的作者不过是想说,“载人航天工程”也就是个“花拳秀腿”的工程,就像“长城”一样是个没有什么实际价值的工程,不过是个“秀”而已时,我真的有些感到不愉快。所以,马上写下此文,以表达一下自己的不满情绪。并宣布不买下期的《南方周末》,以示一个小老百姓的小小的抗议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