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21/加州新的中国文化飞地

多维社记者陈湘编译报导/富裕起来的华人移民正在南加州的罗兰岗(Rowland Heights)、钻石吧(Diamond Bar),核桃(Walnut)市和哈岗(Hacienda Heights)市一带的城镇形成他们自己的“飞地”,建立新的唐人街,移植他们的文化。

洛杉矶时报发表了记者大卫·皮尔森(David Pierson)撰写的一篇报导“新“中国城”在圣盖博谷东以远成长”(New Chinatown grows in far east San Gabriel Valley),描述了在加州圣盖博谷以东迅速形成的华人社区-新“中国城”的景象。记者首先从那里的一家近年来生意红火的华人家族公司的传统文化-老板给员工做饭说起。

老板给员工做饭

记者写道,芹菜和鱿鱼在中国式黑色炒锅里吱吱作响,蔡穗匏(Suipao Tsai,音译)在掌勺,一锅牛肉萝卜汤冒著热腾腾的香汽,屋外游泳池和瀑布旁的厨房的油锅在炸鸡。这是她在为位于加州工业市的一家知名品牌内衣工厂中的70多名员工准备午餐,这个工厂处在罗兰岗的山坡上,是她的家庭所拥有的,年产值数百万美元。每天,当工厂开工时,她都负责做饭。

工厂的雇员们大多是亚洲人,他们盛了饭,就一声不响地坐在一个液晶屏幕的电视机前,看电视中正在播出的中文脱口秀节目。

蔡穗匏的二儿子,38岁的麦克·蔡(Mike Tsai),也是这家叫Leg Avenue公司的首席营运官。谈起为什么要给雇员做饭,他说:“这是一种文化啦。在台湾的时候,我的父亲就曾经负责为200名雇员提供午餐,如今我们把这种传统带到美国这里来了。”

春节共发3万元红封包

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说,蔡家是在1984年,由于担心台湾政治局势发生动荡,而移民到了美国南加州。刚开始,他们在Redondo Beach的跳蚤市场里卖售廉价的玩具。后来,他们转移到了洛杉矶市中心,在那里卖女性丝袜。

由于生意做得成功,有了积蓄,1989年,他们在罗兰岗买了一栋3000平方英尺的房子。

像许多中国和台湾中产阶层移民一样,蔡家之所以选择罗兰岗,而没有选择有更多的中国移民住的蒙特利尔公园及阿罕布拉(Alhambra)市,部分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的房子更新也更大。

蔡家的服装生意戏剧性地扩张是在2000年,那一年,他们的Leg Avenue公司决定为万圣节设计和生产女式的性感服装。

他们利用和台北、广州、上海的厂家的业务联系,确保那些厂家为蔡家的这个品牌生产经济实惠的服装。

蔡家公司设计和生产出来的富于刺激性的性感护士装和和海盗服饰,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公司的营业额从2000年的100万美元增加到了去年的8700万美元。

他们原来在罗兰岗的房产已换成了一个占地1.5英亩、三栋房子和有20位家庭成员住的大家园,还有一列豪华轿车。

他们在台湾买来古香古色的椅子和石头桌面,装在庭院的亭子下。一年一度的中国春节,成为公司每年400员工的定期派对聚会。今年的春节派对的特色,是吃北京烤鸭、玩台湾骰子游戏,并且向来参加者发送了共3万美元的红封包。

“即使我们在这里已经开了公司做生意,但是台湾的家庭结构的传统依然保持,”麦克蔡如是说。

这是一种几乎不出他们的“新唐人街”飞地就能搞定一切的生活方式,开车去南加州最大的购物中心科斯塔梅莎市(Costa Mesa)的South coast Plaza也很方便。

麦克蔡说,由于20年前家庭的办事处就搬到了工业市,他访问中国大陆和台湾,比去洛杉矶市中心还频繁。

蔡先生和其他亚洲企业家创建了办公楼园区,这里大部分的招牌和标帜都写著中文。在时髦的购物商场里,人们可能听到的国语比英语还多。

“我们不会搬离这里,我们要什么,这里都有。”蔡家二公子迈克说道。

办事情根本不需要走出这个区域

加州南部的这个地区,罗兰岗、哈仙达岗高地、核桃和钻石酒吧的人口加在一起,在过去二十年间,不但增加一倍,而且现在有三分之二是亚裔。在工业市,将近40%的企业老板是华人。

事实上,比起它邻近的洛杉矶,圣盖博谷以东的许多地方,越来越像台北,北京或上海。在这里,来自亚洲的移民企业家将这个一度沉睡的市郊转化成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唐人街。

他们与蒙特利公园及圣盖博远谷底以西的其他中国移民飞地远不一样,那些地方的新移民正在为实现他们的美国梦而在努力打拼著。

在这里,中国文化和经济上的力量展示出来,一位城市事务和族裔经济方面的专家、乔尔德斯潘(Joel Kotkin)说。

“这是一种具有压倒性的力量,”他说。“它是一个与中国人的社区和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郊区,他们有著一个理想的生活环境,宽敞的后院,靠近各种生活娱乐设施。15分钟就可以到工业市的工作地点。办事情你根本不需要走出这个区域。”

托尼刘(Tony Liu)先生在康富勒顿(Fullerton)路旁的生活大厦(Life Plaza)里的一家高档运动鞋商店工作。这位今年24岁,来自中国北方,已到美国两年,他对记者说,常常觉得仿佛从未离开过的中国似的。

托尼刘说:“我还从来没有机会去练英语。”他只去过洛杉矶两次。他说:“有时感觉就像我仍然在中国。”

送午餐的挤爆学校

沿著罗兰岗生活大厦往山坡上走,是获得2007年的“全国蓝带奖”的学校-布兰德费(Blandford)小学。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说,布兰德费小学里,将近六成的学生是亚裔。

这里的孩子,有许多是家境富裕的移民的子女,他们到学校来,是坐着母亲开的豪华轿车。他们的父亲往往不在这里住,而是在中国工作。

最近布兰德费学校不得不改变他们的午餐政策。过去,由于午餐时间,学生的母亲都是从家里带来热腾腾的午餐,或者是从中餐馆叫外卖来,到了中午,把学校的主办公楼挤得满满的,影响了学校工作和教学。现在学校规定,凡是送午餐的,必须在中午十一时将给孩子的午餐统一摆放在学校门口的一个推车上。

孩子以为这里不是美国

一位名叫罗丝·崇(Rosy Chong)的家长义工说,她就亲耳听到一位刚到美国来的韩国女孩问她的母亲:“我们什么时候去美国?”

“她还以为,到了罗兰岗,只是前往美国的一个中间停留地呢,”罗丝·崇说道。

洛杉矶时报的这篇报导说,对于布兰德费小学的教师和行政人员来说,当地人口结构的这种变化,既是一个福音,也是一种挑战。

说是福音,是因为,来自中国、韩国等亚洲国家的家长们,具有非常重视教育的文化传统,使得布兰德费小学成为了全国知名的尖子小学,想进这所学校的学生必须排长龙等候机会。

说是福音,是因为,就像一些家长告诉罗丝·崇的,她们不愿意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学区内的另一所学校去,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拉美裔学生。

布兰德费小学的校长说:“我并不是非要你们必须进入到一个大熔炉去,我不是那种人,我是看重到美国来的每一个族裔人群所带来的价值。但是我在这里是孤立的。”

教师辛迪·金(Cindy Kim)认为,她的一个亲身的感受就是,在她的课堂里,在一个中国人和韩国人占了主导的环境里,要教导孩子们懂得其他的文化,是困难的。

“我们有塞萨尔查韦斯节的集会,这是他们很难理解的,”这位教师说,“我要学生们去了解这个节日的起源,但是结果并不理想。学生们问,‘查韦斯?他是谁?我们的大假日就是中国的春节’”。

这位教师还说,布兰德费小学通常会在每年的中国春节过后,举办图书销售,因为我们知道,学生都在节日时得到了“红包”。

让孩子了解美国的另一面

洛杉矶时报的报导还讲了一位名叫珍娜·布克(Janelle Book)女士的故事。

珍娜·布克来自台湾,正在这所学校当义工。11年前,当珍娜·布克和她的丈夫移民的美国时,她们选择了居住在圣盖博山谷以西的罗兰岗,因为他们认为,蒙特瑞公园及其周边城市住的都是中国大陆来的打工族。

来到罗兰岗,他们感到很容易适应这个新的国家。因为她可以在几乎任何地方讲国语,可以找到大部分她在台湾时曾经吃过的食物。


在罗兰岗附近很容易见到这样挂有中文字的office。几年前就有报道说,它附近有个二奶村,住的都是中国大款的二奶们。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中国许多大企业纷纷到这里设立分公司,而驻美分公司的最合适人选,则是得到老板信任且与其有特殊关系的“二奶”或情人,由此推动了罗兰岗二奶村的形成。(资料图片)

她在附近一家梅西百货公司她找到了一份工作,在化妆品柜台当售货员。她接待的顾客中,有一半人和她说的是国语。

但是当她想学习英语时,问题来了,因为几乎没有机会练习说英语。

因此,布克决定去上ESL(英语作为一项第二语言)的课程,并坚持一到时间就观看的“朋友”和“大家都爱雷蒙”的电视节目学习英语。

她的英语学习上的进步,使她获得了自信,在她7岁的女儿报名就读布兰德费小学一年级时,到学校去当家长义工。这也使得她第一次对置身于一个更广大的社区,有了感觉。

现在,她希望她的女儿长大能既熟悉美国文化,也了解中国文化,所以这她让女儿学习英语,也学中文和说国语。

布克说:“我会带她去西雅图看我们的家庭,让她知道美国的另一面。”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