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07/《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精华摘要

近日,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上,中国新闻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近二十年间,华文媒体顺应趋势走上媒体融合转型之路,它们的发展现状如何?身处五湖四海,它们的传播方式有着怎样的特点?在极速变化的时代,华文媒体还将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一起来看报告精华版!


【图1: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举行四个分论坛。与会专家学者和华媒代表就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应对之道、大变局中如何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新时代·新使命·新模式等议题展开探讨。翟羽佳摄】

中国新闻社持续关注世界华文媒体现状和发展趋势,与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研团队紧密合作,开展了“世界华文传媒新媒体影响力”测评项目,选取全球57个国家和地区的近400家华文媒体为样本,通过大数据手段对媒体在Facebook、Twitter、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平台,网站,APP的布局情况及业务表现进行分析。在数据基础上综合问卷调研以及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当下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阶段、格局特征、地域特性、平台特性、难点及策略等方面进行梳理,形成本报告。

一、融合发展是华文媒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迈入21世纪后,随着信息科技新技术手段的迅猛发展,以及受众需求的诸多变化,华文媒体不得不面对这前所未有之变局,做出相应的抉择。

1. 技术发展触动华文媒体进行融合发展

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传播成本更低、传播速度更快、传播范围更广、传播方式更多元、生产方式更多样。这些优势在某种程度上为华文媒体注入新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让华文媒体可以摆脱传统媒体时代受制于有限地域和特定人群的桎梏。

2.受众需求要求华文媒体必须进行融合发展

华文媒体为了谋求生存,寻找未来发展空间,把目标瞄准数量越来越多的年轻华裔群体、新移民群体、留学生群体。这些年轻人大多都是标准的“互联网原住民”,他们早已习惯了通过新媒体渠道获取信息以及表达自我。因此,传统媒体固有的传播形态难以满足年轻受众的要求,而能否吸引他们又成为广大华文媒体延续自己影响力、传播力乃至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3. 承载使命要求华文媒体必须进行融合发展

长期以来,华文媒体除了新闻报道的职责之外,还在努力传承华族文化,维系华族文化之根;影响华人社会舆论,提升华人话语权;促进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维护华人权益和形象等方面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要延续这样的功能与使命,就势必要抓住契机,加强媒体的融合与创新,不断提升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报告指出,华文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华文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都在不断发生变化。通过梳理世界华文媒体发展历程,可将其融合发展的特征归纳为四个阶段:


【图2: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四个阶段】

1.萌芽期(1996-2005)
网站业务开始起步

20世纪90年代末期,网站技术已经较为成熟和开放,功能完善、符合新闻媒体发布和管理信息的需求。1996年前后,少数华文媒体开始运营网站。

2.发展期(2006-2011)
社交媒体平台开始运营,网站布局亦有扩张

2006年前后,全球华文媒体逐步开启了对社交平台的探索。到2011年末,在Facebook/Twitter/微博三大社交平台上,已有12.8%的华文媒体拥有至少一个账号。

3. 成型期(2012-2016)
社交媒体增速超网站,传播格局逐渐成型

2012年,华文媒体社交平台布局增长率首次超过网站增长率。到2016年,已有69.2%的华文媒体拥有了社交平台。世界华文媒体新的融合发展格局基本成型。

4. 稳定期(2017-2019)
融合发展稳步前行,APP业务亟待拓展

跨地域、跨平台、跨媒介的内容通过四通八达的网际空间,成为多元传媒手段的应用对象。值得注意的是,上一阶段初露头角的APP,在近些年海外华文媒体的布局中并未有突出成绩。

经过近20年的探索,华文媒体融合发展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多平台传播格局正逐渐发挥优势,体现出广阔而深远的传播潜力。

当前,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格局特征包括:网站为矩阵核心,持续发挥作用;社交媒体平台为发力点,融合与竞争并存;APP开拓内容新渠道,有待继续探索实践。

三、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地域特性、平台特性分析

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地域特性展开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其业务发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台布局、内容风格以及用户管理上。各大洲特性明显,各有其业务特色与传播规律。


【图3:各大洲华文媒体的业务特色与传播规律】

*注:整体上看,各大洲在四个主流社交媒体平台上的生产投入相对均衡,但在各平台收到的传播效果则体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

1.亚洲:市场规模持续扩张,Facebook势头强劲

亚洲的华文媒体市场规模大,潜力大,竞争也比较激烈。值得关注的是,亚洲读者对Facebook平台的关注和参与度非常高。未来,针对不同用户群体的市场细分及相应的传播手段,或将在这一领域逐步凸显。

2.欧洲:平台投入结构待调整,微信成主流

欧洲华文媒体体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其中微信平台最为稳定且体现出数量优势。粉丝数量总体上呈现出稳步提升态势。但欧洲华文媒体有待按照粉丝增长趋势合理分布平台投入量,媒体经营者需投入更多精力展开用户调研。

3.美洲:用户群平稳增长,发布疲态需克服

总体上来看,美洲华文媒体的体量位列第二。值得注意的是,月间对比结果显示,美洲华文媒体发布量虽大,但总体呈波动下降趋势,要克服消息发布在质与量上的不稳定性,贴近用户的使用心理,了解互动效益的运行机制。

4.大洋洲:粉丝群体迅速扩张,发布与互动均较稳定

大洋洲华文媒体平台规模较小,但粉丝基础增长快,潜力大,在与用户互动方面也体现出了一些新媒体思路,微信平台更能体现这一点。能否把握住涌入的新鲜用户群体,这是新媒体交给大洋洲华文媒体的挑战。

5.非洲:体量有待增长,微信忠实用户

分布在非洲的华文媒体为各大洲最少。在平台选择上,微信是其传播的主力军,占据了77%的消息发布比率。非洲华文媒体基数小,发展可能性大,可以对微博平台进行发展尝试。

另外,项目团队重点研究了Facebook、Twitter、微信、微博四个社交媒体平台。各华文媒体在不同平台的布局思路和运营方式也有明显差异。整体上看,各平台的业务都处于上升阶段,细节则有所不同。


【图4:互动数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


【图5:粉丝增长率与时间的关系】

其中,Facebook用户基数庞大,传播功能不断增强;Twitter用户平稳增长,传播效果有所下滑;微博用户体量可观,平台潜力有待开发;微信业务数据整体稳定,用户细分或将成为突破口。

四、华文媒体融合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报告认为,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科技、社会共同进步的结果,也代表着广大华人群体的共同选择。但媒体融合发展尚无一成不变的成熟模式,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对此,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难点进行解析,并对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1.观念上应积极主动,全面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机遇和竞争。

当前,新媒体业务融合发展的重要性有目共睹,但部分华文媒体对目前形势的认识与事实情况存在一定偏差。

要推动自身业务融合发展,就必须要在观念上真正重视起来,正视行业现状,勇于剖析自身不足,积极面对竞争趋势,明确目标、合理规划、合理投入、妥善经营,全面投入到融合发展的趋势中去。

2.业务上应重建标准,充分发掘各渠道的传播潜力。

在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新闻内容的呈现形式、传播规律都与传统媒体有着根本性的差异。而适用于当前行业格局的评价体系仍然处于研究探讨阶段。

要推进新媒体业务的长远发展,就要先行规划和制定标准,基于新兴媒体的独特规律,规划业务安排,配给专门人员,设计专门的考核机制,在激励员工的同时,认真衡量新媒体业务的传播效果。对于富有创新能力的团队,要重点培养,成为新媒体业务骨干。

3.经营上应灵活开放,紧跟用户特征调整发展战略。

目前,世界范围内华文媒体的受众数量正在稳速增长,各媒体都应当积极研究和制定经营策略,牢牢把握核心用户,整合零散用户,链接潜在用户。

互联网时代,用户既是基石,也是桥梁。深化和拓展媒体传播力,其最终效果也将回归用户本身。业务为根,用户为本,这应当是华文媒体制定融合发展战略的起点。(中新社)


业内专家深度解析华媒融合发展

(星星生活记者综合报道)在第十届世界华文传媒论坛的“移动互联时代的媒体应对之道”分论坛,中国新闻社联合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发布《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简称报告)。报告从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阶段、格局特征、地域特性、平台特性、难点及策略等方面展开梳理,综合大数据手段、问卷调研以及统计学研究方法,对当下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情况进行深度分析。

  
【图: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昶(右)作《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报告》。翟羽佳摄】

报告指出,华文媒体融合发展进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华文媒体的内容生产和传播渠道都在不断变化。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经历了1996-2005年的萌芽期、2006-2011年的发展期、2012-2016年的成型期、2017-2019年的稳定期,经过20多年的探索,已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多平台传播格局正逐渐发挥优势,体现出广阔而深远的传播潜力。

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的地域特性展开分析,发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华文媒体,其业务发展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平台布局、内容风格以及用户管理上。各大洲特性明显,各有其业务特色与传播规律。

例如,亚洲地区市场规模持续扩张,其中Facebook传播率最为显著;欧洲地区平台投入结构待调整,微信平台最稳定且体现出数量优势;美洲地区新媒体平台布局较为完善,但需克服发布疲态;大洋洲地区华文媒体粉丝数量涨幅突出,发布与互动均较稳定;非洲地区华文媒体体量有待增长,微信是其传播的主力军。

报告认为,世界华文媒体融合发展是时代、科技、社会共同进步的结果,也代表着广大华人群体的共同选择。但媒体融合发展尚无一成不变的成熟模式,华文媒体的融合发展之路仍需要不断地探索。

对此,报告对华文媒体融合发展存在的难点进行解析,并对进一步的融合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观念上应积极主动,全面认识当前形势下的机遇和竞争,海外华文媒体应提高竞争意识;二是业务上应重建标准,充分发掘各渠道的传播潜力;三是经营上应灵活开放,紧跟用户特征调整发展战略。

论坛聚集了海外多家华文媒体负责人、传媒界知名学者以及中国国内新媒体行业大咖,嘉宾们围绕媒体融合发展的难点与应对之道展开讨论。

“势不可挡的新媒体,我想爱你不容易。”匈牙利《新导报》总编辑滕维杰如此感叹。的确,不少华文媒体面临着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困难,制约了新媒体业务的起步和发展。滕维杰说,做华文媒体收益不高,很难吸引年轻、有才华的新闻人才,“我们也招过毕业生,后来因为收入低离职了。”

《斐济日报》总编辑杨鸿濂也深有同感,斐济国家面积小,距离中国遥远,且薪资待遇很难与中国看齐,不容易招聘到新人,“有好几年报社都只有我一人。”为改变缺人的窘境,《斐济日报》做了一些积极的尝试,比如与当地高等院校合作,在学校招收实习生,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大多数的实习生经过一到两年培训后,成为了合格的高素质媒体人才,我们报纸缺人的问题也得到了缓解。”

“缺钱”是华文媒体转型过中遇到的另一现实困难,传统华文媒体的受众萎缩,导致广告收入严重下滑。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尼商报》去年却通过转型新媒体实现了扭亏为盈,《印尼商报》副总编辑孙继飞分享了经验。“我们通过合作共赢突破了困局。”孙继飞说,2017年《印尼商报》牵头发起了印尼新媒体联盟,整合多家印尼的华文媒体与印尼文媒体,完成了从单一纸媒到融媒体的转型。

滕维杰则认为,华文媒体自己要有“造血”的能力,比如开展一些符合自身定位的文化交流活动,既推广了媒体平台又能创收。“但前提是要保证媒体的内容产出不受影响。”

“充分利用全媒体平台来提升营收也很重要”,数知科技智慧营销总裁王帅民说,如何实现流量的变现,还需要华媒掌门人多下功夫琢磨,比如可以多开展线上线下活动、为广告主提供定制服务等。

技术上的不足也制约了华文媒体布局新媒体,手机客户端的研发和运维成本高,很多华文媒体只能望而却步。“在这方面中国新闻社给我们提供了很多帮助。”孙继飞说,今天新发布的“新萌系统”更有助于解决大问题。

还有不少华媒代表表示,自家的新媒体业务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发布量、用户数、互动情况均处于较低水平,亟待振兴。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刘昶认为,海外华文媒体对用户管理问题还不够重视。“坚持内容为王、内容致胜的媒体生存理念,牢牢把握核心用户、整合零散用户、链接潜在用户,是改变这一现状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