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114/哈珀允查梅龙尼收贿案

向公众压力屈服5日内两度转口

(渥太华13日加新社电)总理哈珀(Stephen Harper)周二终于向公众压力屈服,宣布公开调查前保守党总理梅龙尼(Brian Mulroney)与德裔商人施赖伯(Karlheinz Schreiber)的交易,他会指示独立顾问研究公开研讯的范围和指引。

24小时前,哈珀承诺委派独立顾问研究梅龙尼和施赖伯的交易有没有必要调查。他周二承诺全面公开研讯,这是5天内第二次改变立场。

皇家骑警周二也宣布,它正在检讨施赖伯的新证词,研究有没有需要重新展开刑事案调查。

哈珀一直拒绝反对党的建议,不答允调查梅龙尼交易案,他说那是党派报复。施赖伯上周四向安省法院递交新证词,说他和梅龙尼有30万元交易,又点出哈珀的名字,哈珀不得不宣布委派独立第三方调查员建议下一步行动。

哈珀周二说,他将尽快任命独立调查员,要求他定出公开调查的指引,以及说明调查员认为适当的任何行动。司法部长倪可森(Rob Nicholson)说,政府将透过调查找出真相。

联邦自由党和新民主党周二在国会大力攻击哈珀,说他否认看到施赖伯2006年和2007年发给总理办公室的信件。原来施赖伯也已发信给两大党派,但两党却都未立即作出反应。

自由党领袖狄安(Stephane Dion)说:“几个月来,政府知道有关梅龙尼的严重指控,收到关于事件的几百页文件,总理收到施赖伯私人信件。政府为何几个月来什么也没做?”

施赖伯将要遣返德国,他周四在多伦多出席引渡聆讯。保守党未有评论,调查的决定对施赖伯立即遣返有何影响。新民主党和自由党大力主张,为全面调查需要,必须让施赖伯留在加拿大。

梅龙尼周二在多伦多圣方济各大学参加筹款活动。他说欢迎哈珀的决定,直接研讯事件,并说他会“再次战斗”,他没有犯错、没有事情要隐瞒,他会带铃子见研讯专员。

哈珀拟就穆朗尼事件公开聆讯

加通社渥太华电/总理哈珀终于向舆论压力低头,宣布拟就前保守党总理穆朗尼(Brian Mulroney)跟德裔加籍商人薛瑞柏(Karlheinz Schreiber)之间惹争议事件举行公开聆讯,此举势必成为未来多个月的报章头条。

在不足24小前,穆朗尼已跟舆论同一口径,要求全面聆讯事件,以正视听。

这是哈珀5日内第二度改变立场,起初驳指聆讯是党派宿怨问题,及后宣布委任独立人士提供处理事件建议,当仍未委出人选之际,旋于周二宣布拟举行公开聆讯。

总理是日在众议院表示,会要求该名短期内委出的独立人士,就全面公开聆讯以及其他相关的适当行动提供意见。

皇家骑警显然没有浪费时间,声称已在查检薛瑞柏最新提出的宣誓书,以决定应否展开刑事调查。

穆朗尼既是总理哈珀的前辈和导师,又是令联邦保守党重振雄风的关键人物,如今却身陷一宗10年前发生的争议事件漩涡,令保守党小心经营的公正不阿与问责性氛围一下子受到威胁。

这场政治风暴令保守党少数政府处于守势,此前数星期,保守党气势直压最大反对党自由党,令后者似有点招架乏力。

薛瑞柏因为诈骗、贿赂和瞒税等指控,快将被遣返德国受审。现时他指控穆朗尼,声称曾给予对方30万元现金,俾最终达成一项商业协议,穆朗尼当时仍然是总理身份。至于在1993年支付第一期现金时,穆朗尼则仍然只是一名国会议员。他又指穆朗尼曾要求他将该项商业安排保密。

薛瑞柏周二得悉总理哈珀提到聆讯一事后,对《Global News》表示,多年来已经提出该要求,这是他的一次胜利,但对加拿大人更是一次有必要的胜利。

反对党国会议员们表示,在薛瑞柏提出的最新指控之际,则1997年自由党政府跟穆朗尼庭外和解支付他210万元的事件有必要重新审视。又指哈珀保守党政府7个月前,已获薛瑞柏知会有关指控,却决定不采取任何行动。

联邦司法部长尼高逊在众议院表示,仍待决定是否举行的公开聆讯,将会是一项寻找事实真相的任务,而非政治迫害。

穆朗尼自嘲受害者

加通社渥太华电/虽然前总理穆朗尼(Brian Mylroney)声称,他是毁人声誉流言蜚语的受害者,但他的前保守党同僚们并没有立即支持他的自我辩护。事实上,穆朗尼当年手下的员工史毕特(Norman Spector)还表示,看到前任上司面对与薛瑞柏(Krlheinz Schreiber)的商业交易一事,长期采取逃避态度,真是令人失望。

史毕特指责媒体一直忽略此事,而此事有可能成为加拿大历史最大的丑闻之一。史毕特表示,他于1990到1992年在穆朗尼办公室任高级官员期间,已经受到一些亲眼目睹事实的搅扰。他说:“回想往事对我而言没有任何意义。但真相开始浮出水面,我当时觉得有些不正常的事情现在开始搅扰我。”

穆朗尼指责多家媒体诽谤他的声誉,并对他进行报复。但史毕特指出,穆朗尼从未控告这些媒体。他说,很高兴看到,终于要对薛瑞柏给穆朗尼的这30万元现金展开研讯。史毕特还表示,他大胆说出此事,是因为最近几年自由党和保守党的丑闻,令加拿大的国际声誉受损。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