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1027/华裔女移民重回专业难上难

成全丈夫接受训练 甘心打工养家

明报/具专业资格的新移民移加后要重操故业,已经够困难,对女性新移民来说,就难上加难。一份针对华裔移民的研究报告显示,种族歧视以外,年龄、性别歧视,以至肩负起全家生活担子,成全丈夫投入本地教育及训练,都是想做回自己专业的女性新移民要接受的挑战。

报告又建议,加国政府若能在移民申请人来加前,提供足够资料,让申请人了解外来专业人士在加国执业的情况,及□力加强新移民语文能力的培训,都有助改善情况。

一年时间研究10个案

该份名为《学做好公民:专业华裔女性新移民在多伦多的经验》(Learning to be Good Citizens: the Experiences of Professional Chinese Immigrant Women in Toronto)的研究报告,由多伦多大学吴曙儿博士率领,联同其他学者,以一年时间研究10名在中国从事律师、工程师、医生等专业的女性新移民,探讨她们如何融入本地的劳工市场。

结果发现,她们虽拥有高学历,但要在加国做回本行,却绝不容易。研究对象中大半在移加后均曾经从事体力劳动的工作。

遭受性别年龄种族歧视

除了学历与工作经验不被认可外,性别、年龄与种族歧视都成为她们重做专业的障碍。更常见的是,为让丈夫能全身投入接受再教育及培训,女性移民宁愿牺牲自己,担当家庭经济支柱,从事自己专业以外的工作。

又如当移民家庭有幼童,照顾幼童的责任往往便落在母亲身上,想接受再培训的母亲经常因为培训地点没有托儿服务,而被迫放弃机会。

研究亦发现,移民若在来加前,未能清楚知道在加国重操故业的障碍,否则,他们会再三考虑移民决定。因此,报告建议,加国政府应尽早让移民申请人了解海外专业人士在加国执业的情况。

有份参与研究的平权会多伦多分会孙嘉欣说,政府为新移民提供的多是基本英语训练,但对于有专业资格的新移民来说,一些专业用语或高层次的英文训练,才能满足她们需要。

制度性缺憾 阻窒移民返专业


■项目研究小组人员,多大的单红霞(左起)、柳丽春、吴曙儿;约大的文正芬;平权会的谭可思、孙嘉欣。本报记者摄

星岛日报/多伦多大学一项关于中国女性技术移民就业的研究得出结论:制度性的缺憾是技术移民做回专业工作的最大障碍,目前政府为新移民提供的就业和语言培训不能满足他们实际的需要。

该项题为“学做好公民──中国女性技术移民的就业经历”的研究,由多大安省教育学院教授吴曙儿主持。她的研究团队经过对10位中国女性技术移民的深入访谈,再用科学的质量研究的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调查作参考用途

吴曙儿表示,由于调查的样本太小,研究并不是为主导决策,但可以为政策制订者提供参考。解决技术移民的就业,避免人才浪费,并不是个体的力量能做到,而是一个制度性的问题,必须有赖政府的统筹规划。目前技术移民得到的就业和语言等服务过于基础,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他们是受过高等教育的成人,却被当成了小孩子来对待。”

她还表示,目前移民服务机构拨款的模式,是政府希望用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情,因而在申请经费时,往往是那些预算目标最少的项目得到经费,政府只是选那些最省钱的项目来做,并未考虑其有效性。另外职业协会也存在着专业保护主义的现象,他们有能力去游说政府,而新移民却没有。

缺少帮助

该项目的研究员单红霞也提出,通过这次调查可以看到这些女性新移民本身是具有一股顽强的韧性,她们自己都在努力适应社会,但她们缺少来自社会和政府的整体的、系统的就业信息,她们即使得到一些社会的帮助也往往是零星的、随机的。

另一名研究员柳丽春表示,尽管此项研究的发现并不是甚么新突破新发现,但学者做的这样的研究多了,政府就能不断听到这样的声音,从而正视这个问题,并最终作出政策的改变。

提5项建议

该研究提出了5项建议,包括:负责提供语言、找工作和职业培训的机构间应有更好的协调;在移民之前就应能了解加拿大就业市场和职业需求的信息,及移民服务的信息;英语培训应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就业培训项目有待改善;国外资历认证的机制和程序有待改善;需要为移民提供托儿补贴,从而使专业移民可以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