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07/结局莫名其妙的战争–中印战争五十年祭

今年10月20日,是“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五十周年。这场战争规模不算太大,却影响深远:中印这两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文明古国之间至今仍然芥蒂不断,难以发展正常的国家关系。中国同苏(俄)和美国也都曾爆发过战争,但目前中俄关系和中美关系均大大好于中印关系。

中印战争:军事上的重要研究意义

中印战争是世界军事史上迄今为止唯一一次发生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它见证了人类在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下的坚韧、勇敢和无畏精神,在军事上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就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爆发前5天的1962年10月15日,美国侦察机拍摄到的照片明确显示了在古巴东北部部署的16至32枚苏联SS-4和SS-5型中程核导弹,美苏“古巴导弹危机”正式爆发。当美苏领导人都在全神贯注于应对、全球都在屏声静气地注视着这场极可能将地球拖入万劫不复境地的核毁灭危机时,中方不失时机地突然发动“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得印军措手不及,但自顾不暇的美苏却不能立刻给印度以强有力的政治声援、大规模的军事援助甚至是军事介入。

中方在中印战争爆发前的主动后撤或曰示弱,除了希望以克制避免冲突,以及麻痹、引诱印军深入中方腹地,主要是因为中方后勤准备不足、战争物资供应不到位。而自11月下旬起,青藏高原将进入冬季大雪封山期,届时西藏地区所有的交通运输和调兵遣将都将被迫中断长达半年之久。换言之若中方迟至10月再不动手,则直至来年春夏雪化前都将无法出兵,届时谁也不知道印方又将蚕食多少中方的土地、取得多大的战略优势,美苏也不可能再次爆发导弹危机,换言之中方或许永远失去了出兵的机会。

中方充分利用了稍纵即逝的国际政治/军事危机,发动这场反击战的时间点选择得非常“到位”;中方不顾后勤“短板”断然出兵,异常果断。正确把握出兵时机和果断出兵是取得战争胜利的非常重要的两大先决条件,更是无法教授的军事艺术。

中国放弃“藏南地区”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半个世纪以来,对中印战争的最大遗憾或曰不解是中国为什么没有乘胜收割胜利成果,反而主动放弃了已到手的“藏南地区”。笔者将原因归纳为以下几大方面。

1. 战略价值的不同 西藏的土地面积和战略价值都比更加遥远且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偏安一隅的藏南地区大得多也重要得多。在1962年的中国面临空前内外交困压力的大环境和国力所限的严酷现实面前,中方能够有效控制西藏已属“窃喜”,对藏南这块“化外之地”只能是“望陇兴叹”或干脆“得蜀不望陇”了。

2. 外交的需要 中印关系曾一度相当友好,“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首次提出来的,该原则后来成为“不结盟运动”的理论基础。印度是倡导“不结盟运动”的三巨头之一,中方始终认为中印之间有着更广泛更重要的政治利益追求,它们不应为了边界问题彻底翻脸,而边界问题最终可以通过谈判获得解决。

3. 军力、后勤供应不足 现代战争打的是后勤。从西藏各地的兵站向前线转运弹药和给养非常困难。西藏许多地区根本没有路,山路陡峭得连骡马都用不上,只能靠人驮。

人数不多的驻藏部队中有很大一部分要负责维持西藏各地的治安,防备可能发生的再次“叛乱”,无法调往中印边境参战。中方参战的主力仅仅是一个师级的藏字419部队的四个多团,能运到前线的最大型重武器仅是120毫米迫击炮,且没有任何空中支援。

4. 国内外政治/军事因素的干扰和影响 1962年对毛泽东和中国仍然是难熬的一年。在1962年1月召开的“七千人大会”上,毛泽东被迫对因“三面红旗”造成的大饥荒主动承担了责任,作了公开的自我批评,会后正式退居二线。

自1961年苏共二十二大后中苏关系进一步恶化。1962年4月和5月,新疆的塔城和伊犁地区分别发生由苏联策动的中国居民大规模外逃苏联事件,仅塔城事件中就有六万多中国居民和二十三万多头牲口出走苏联。中方为防范与西藏接壤的新疆的骚乱扩大到西藏,自然希望中印战事及早结束。

1962年元旦,蒋介石发表“告全国同胞书”,正式宣告发动“反共抗暴的革命运动”,即习称“反攻大陆”、从1962年10月起直至1965年1月的一连串军事行动。中方被迫在东南沿海和西南高原两个地区同时用兵,二线作战历来是兵家大忌。

“古巴导弹危机”刚结束,来自美苏的大批新式军事装备即源源不断地运抵印度,有些甚至直接运交到前线,印方甚至要求美方直接军事介入。中国没有实力同时对垒美苏印三大国。

笔者对上述分析的不同看法

笔者认为:藏南地区并不是毛、周眼中偏安一隅、无甚用处的“化外之地”。西藏往南的陆路主要经过藏南地区,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占有了藏南地区就等于永远阻断了藏独者依靠印度及其他西方国家实现西藏“独立”的梦想。藏南地区也是分隔中印两大国的缓冲区,其作用犹如如今的朝鲜作为中美两大国的缓冲国一样。如果中国当年能毕其功于一役占领并经营藏南地区,印度今日或许如日本对美国一样,对中国“彻底没了脾气”,中印之间反而能发展更正常的国家关系。

战争规划和设想应该随着战争打出了与战前的规划和设想不同的结局而及时修正。中国军队虽势如破竹般占领藏南首府达旺,却因事先没有规划因而没有决心收复面积为台湾岛三倍的美丽富庶的藏南地区。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藏南很可能永远也收不回来了,后人惟有扼腕叹息不已。

在赤裸裸的国际政治的丛林生存法则面前,中方当时实行的外交政策一直“很傻很天真”。历史早已证明:中方对中印边界问题一贯的、一厢情愿的“好心”早就被印方当成了“驴肝肺”;中方的美好愿望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与印度人一心追求的领土目标和国家利益完全是南辕北辙的。中方这种“剃头挑子”外交只着眼于构筑能够抗衡美苏阵营的“不结盟运动”的海市蜃楼,却漠视中国国家利益的琼楼玉宇,其结果是印度成为中国多年的死敌,中国也没有收复国土,可谓“人地两空”。

中方面临的种种后勤困难和军力劣势确实存在,但印度方面也面临着同样的后勤困难。战争不仅是武器装备的较量,更是参战者特别是决策者意志的较量。中方在藏南遇到的困难,无法与“爬雪山过草地”和“南方三年游击战”时遇到的困难相比;与获得九万多平方公里富饶肥沃土地的巨大收益和永远阻断西藏“独立”的前景相比,克服这些困难和劣势、付出沉重甚至惨重的代价都是值得的。

尽管当时印度获得了大批先进的武器装备,但毛泽东早就说过:“决定战争胜利的是人,而不是一两件新式武器”。尖端武器在藏南地区复杂多变的地形和密林中难以施展,美苏也绝不会出动地面部队协助印度参战。

“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打得虎头蛇尾,雄才大略的毛泽东当了一次现代版的“宋襄公”,也或许是他“廉颇老矣”。毛泽东曾以“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自许,可他偏偏在藏南问题上当了一次“霸王”,给继任者留下了一个至今无法解决的大难题。

后人们绵绵不绝的遗憾和不解

有台湾人曾去“藏南地区”旅游,他们非常惊讶和不解为何战胜的中国竟会如此轻易地放弃那么一大块广淼、美丽和富饶的土地。

澳大利亚著名记者马克斯韦尔在1970年出版的《印度对华战争》一书中这样写道:“当中国军队取得重大胜利的时候,中国政府突然宣布单方面无条件撤军,这与其说是让全世界都松了一口气,不如说是让全世界都目瞪口呆。世界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这样的事情,胜利的一方在失败者还没有作出任何承诺的情况下,就单方面无条件撤军,实际上也就是让自己付出巨大代价来之不易的胜利成果化为乌有”。

台湾人和与印度同属英联邦成员国的一位第三者尚且持有这种看法,可想而知中国人会对中印战争打成了这样的结局感到怎样的痛心疾首。

中国军队作家金辉在《西藏墨脱的诱惑》一书中对中印之战的结果作了这样的沉痛结论:“胜利者和失败者是十分明确的。但是,经过了近三十年后,结合现在再来看那场战争及其结果,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况了–胜利者除了没有失败的名义,却具备了失败者的一切;失败者除了没有胜利的名义,却得到了胜利者的一切。胜利者因为胜利的飘飘然,以至连对胜利成果的彻底丧失和巨大屈辱都无动于衷。失败者因为唯独还没有得到胜利者的虚名,所以一直在摩拳擦掌,发誓要报一箭之仇。也许这就是历史的嘲弄。如果当年印度取得了胜利,那么现在他们在这一地区肯定不会如此占尽便宜;如果当时中国在此失败,那么现在反而不会这么被动和可怜”。

参加过那场战争的原西藏林芝军分区政委阎士贵大校说:“可惜了(藏南)那片土地,现在想拿回来不容易了……搞成这个样子,后人要骂我们还不如清朝的最后一个驻藏大臣赵尔丰!”

曾任林芝军分区司令员的王克忠大校说:“那(指藏南)可是个好地方啊,比这边还好。当年打过去的时候我们都见了。指望谈判是根本谈不回来了。伊拉克占了科威特,全世界(对伊拉克)的外交压力那么大,还有经济制裁,没用!还是老头子(指毛泽东)说的,扫帚不到,灰尘照例不会自己跑掉。可是老人家(亦指毛泽东)在这(一点上)失策了。我们一撤,他们(指印度)又占了过来,(他们)越占便宜还越卖乖。他们口头上喊和平,实际上是真干,完全是积极进攻的态势。我们也说和平,倒是言行一致,一点动作也没有,就是消极防御。现在这么下去,我们越来越被动,越来越要命。即使后人想收回来和有能力打了,可是机会也已经让我们现在的政策给拖没了”。

中印都是输家

中印战争虽然历时仅一个月零一天,规模也不算太大,但它大大阻碍了世界上人口最多的两个文明古国(中印人口之和约占世界总人口的36%)国家关系的发展和在国际事务中的合作。如果不爆发这场战争,中印得以携手领导独立于美、苏阵营之外的“不结盟运动”,中印早在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就成为世界上能与美苏相提并论的有影响力的政治大国。印度或许早就坐上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第六把金交椅;中国在打破朝鲜战争后遭受的国际孤立并成为“不结盟运动”无可争议的最大领头羊后,毛泽东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采行的一系列极左的内政外交决策很可能大部分都被“扼杀在摇篮中”。若“不结盟运动”在中印的积极参与、整合下发展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国际政治实体,其影响力足以和美、苏阵营叫板后,二战后的世界历史将全部改写。从这个大战略角度看,中国和印度都是这场战争的输家。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历史可以穿越,尼赫鲁和毛泽东又将如何决策中印领土之争?

(周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