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驻加拿大记者 李学江 胡萌/加拿大纽芬兰省有几个最:最晚加入加拿大联邦(1949年),位于北美大陆最东端,也是加经济最不发达的省份,但同时却也是世界最著名的浅海渔场。20多年前它与欧洲国家发生的那场捕渔纠纷曾令世界瞩目,那么它渔业的现状如何?记者日前有机会顺路往访一探究竟。
记者驾车前往一家海产厂采访途中,看见沿途海湾尽是小小渔村,但渔网却很罕见,房前屋后堆放的多是捕捉螃蟹和龙虾的网箱。这个名叫老珀利肯的渔村位于纽芬兰东北岸一半岛的尖端,有居民650人,在加拿大算是一个相当大的渔村了。它因为有一个规模颇大,名叫“坤海(QUIN SEA)公司”的海产加工厂而远近闻名。
记者同特意前来陪同的省渔业部新闻主管布莱德利·鲍尔(Power)一走进厂办,豪爽的总经理格利高里·哈迪(Hardy)来不及寒喧就说:来巧了,快快更衣,现正在加工螃蟹呢。于是我们即刻走进更衣室,换上黑皮靴,兰大挂,还得戴上兰头罩。走进车间,只见一箱箱还混着冰块的桔红色雪蟹从清洗池送上传送带;而立在传送带两边的工人则两手分别抓住两侧蟹爪,对着面前伸出来的一道铁片向下一磕,蟹壳即从上方弹落,余下的蟹肉连爪被一分为二;顺势又往下面飞旋的两个沙轮上一碰,带爪的两半螃蟹即完成了加工。这一过程仅用了约3—4秒钟。哈迪经理请记者近前一试。记者学样做完一个,自认还算不错。可哈迪拿起这两半蟹指着说,你看蟹腮可都还留在上面呢。原来下面砂轮的作用是要将蟹腮打掉。这个动作要极为准确才成,不到位会有蟹腮残留,过火则会造成蟹肉残损。记者不服气再试还是没有成功,大家哄笑起来,记者只好认输。
接着,总经理引我们走进另一间更衣室,此次换上的则是绿靴、白衣、白头罩,看的是峨螺加工。只见小拳头大的峨螺是从清洗池里被直接输入高压汽锅炉仅4分钟即煮熟了,并在冷却后进入剥壳机将螺壳纷碎分离,螺肉则出现在传送带上,再由人工验看是否有残壳遗留;之后则是送入零下21度的装置冷冻23分钟后装箱。记者看到螺肉相当整齐,皆大姆指般大小,总经理递一个让记者品尝,记者感觉味如牛腩,既筋道又好吃。
参观完毕,我们换下衣服回到办公室落坐。哈迪介绍说,此厂是本省的大厂之一,有三大主打产品,但今天没有虾的加工。记者问起产量与市场情况。经理告诉记者:雪蟹的年产量是1200万磅,70%至75%是出口到美国,其余出口到日本。峨螺的年产是300万磅,85%出口到韩国,多是做成罐头。虾的产量是1200万磅,带壳虾出口到日韩等国,无壳虾则向欧洲出口。记者问,可有向中国出口。经理说,该省直接出口到中国的主要是龙虾,其他海产品近两年才开始对华出口,量还不大,但在逐年增长中。他说,其实,出口给日本的螃蟹99%是直接运往日本设在中国的工厂进行二次加工后,再销往日本本国和世界各地的。
鲍尔补充说,加拿大海洋资源丰富,初级加工有安全和品质优势;但在二次加工方面则因为没有规模经济与廉价劳力的优势而不具国际竞争力。在这方面占优势的是中国。因此,他认为两国位于合作的潜力很大。
谈起渔业资源保护时,经理说,今年正好是联邦政府禁捕令发布20周年,在那之前欧洲渔船蜂拥而来,鱼不分大小,入网都要。由于国内外的滥捕这里的鳕鱼几近消失。加政府于1992年颁布禁捕令,强化监管,违者被押到加港口进行严惩。1997年海洋法生效,200海里经济区实施,这才制止住欧洲船只的进入。不过,时至今日,鳕鱼的数量也还没有恢复到以前。鲍尔介绍说,加联邦政府负责海洋与捕捞监管,省政府只负责加工管理;而加工厂是不允许拥有自已的渔船的。经理告诉记者,该厂的货源是来自各渔村的200多艘个体渔船。
接着转向海洋资源保护问题,他们告诉记者,在该岛的南海岸,鳕鱼只在5至12月允许捕捞,限额是7000吨;北岸额度则每船每年限捕3000磅。全省蟹的配额为6万吨;峨螺配额是5000吨。
问及挑战时,哈迪说:捕渔季节性强,因此工厂生产也是季节性的:鳕蟹和峨螺是4-7月份开工;虾的可捕时间最长,从4月可延续到12月份。其他时间为禁渔期,渔民和工厂都无事可干,只能关门,他们多是靠领失业救济金维持生活,等待下一个渔季的到来。
记者注意到工人几乎都在50多岁就问为何不雇用青年人。哈迪说,此村只有居民650人,而其中一半已是退休人口,劳动力只有100余人,而青年人又不愿意干这一行,所以工厂只好从其他地区招人。他说,此厂现在还没有外藉工人,但有一个兄弟厂已雇用了20名泰国工人;几年后如果没有外劳补充,本厂就玩不转了。鲍尔补充说,劳力短缺是渔业的一大问题。联邦政府配给的外藉劳工太少,比如给本省服务业200个名额,可渔业只给了约60个名额。省里现正在向联邦申请更多外藉劳工配额。记者建议他们考虑从中国沿海招聘工人,他们表示,只要争取到配额不失为一个好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