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不是请客吃饭 遗属有话说
星岛日报温哥华记者邹治国/革命犹见傲霜骨,谁怜背后泪中人。为辛亥革命杀身成仁的烈士,背后也制造了不少亡夫丧子、痛失爹娘的家庭;但有谁记得这些孤寡、白头人送黑头人的可怜遗属?好像杨衢云和谢缵泰这两位革命义士,他们后人所承受的哀伤及苦痛,百年来都是鲜为人知。
都说搞革命不是请客吃饭,辛亥革命更是连绵逾20年的暴力抗争及武装起义,志士仁人往往准备了豁出去的气魄,可是一旦战死沙场,遗属就得默然面对惨局。
居住在温哥华的谢缵泰孙儿谢国昌对《星岛日报》表示,他们家族成员虽然一直以祖先的义举为豪,但哀伤一面却由整个家族承受。好像谢缵泰毕生献身于革命,但自己所生的11个子女中,10个不得善终,分别死于被谋杀、自杀、夭折、瘟疫、病死等,只留下一个儿子,就是他父亲谢树民。
饱受惊吓 多番搬迁
“我的祖叔谢缵业是被毒死的,我祖姑母谢莲娇为了保住谢缵业的儿子,把女儿吴丽蝶送往孤儿院,从此母女未再见面,而另一个女儿吴丽蛾则死于白喉。”谢国昌因而慨叹道,这也许就是革命家族所付出的代价吧。
此外,据1901年遭暗杀的辛亥革命早期兴中会主脑杨衢云,其堂弟杨拔凡撰写《杨衢云家传》一书中,所记载杨衢云在家中遭清廷派杀手行刺后,家人饱受惊吓而多番搬迁,杨妻饱受打击,杨的儿子杨佐芝壮年病逝,女儿秀霞剃度为尼,杨家苦况实不足为外人道。杨拔凡在书中悲叹堂嫂的连串辛酸说:“衢云死后的十余年中,一家人仅靠捐款难以维持生活,曾多次向家姐求助。”
其实,不仅革命烈士的家属遭人遗忘,多少烈士的百年孤坟已经无人拜祭,名字更是无人知晓,孤寂地随着岁月冲刷而让碑文褪色,空留壮烈在人间。
谢国昌的祖父谢缵泰1939年逝于香港,谢国昌透露,他想到当时洪门最高领导人的曾祖父谢日昌、祖父谢缵泰等的坟墓在香港,仍然有他们去拜祭;而其他葬在香港的烈士,可能只得孤坟寂寂,当年壮烈事迹因而永埋黄土,数年前谢国昌特别前往北京档案局,寻找洪全福的坟墓,终找到资料指葬在香港“红毛”坟场,亦即跑马地坟场。
他回港后,结果找到洪全福坟墓所在地,但墓上碑文早已褪色,漆油剥落清光,碑上也长满青苔,根本无人知道墓中主人当年曾为中华民族洒过热血。他就着手清洗及重新漆上碑文。
另外,他又在跑马地坟场发现杨衢云的无碑文墓碑,旁边生了一棵巨型仙人掌,遮盖着整个墓,他就用菜刀把整棵仙人掌斩去,让曾祖父和祖父革命挚友的坟墓重现,好让后人追思。
百年救国遗恨 余音未了
香港年前公映的电影《十月围城》颇受好评,好处是把清末革命的遗闻轶事变作大众文化题材,引起人们讨论义士间的大时代真情;不足之处却是:不经意间美化了革命党人献身挽救国族命运的“流血”事业,使一些对辛亥革命史一知半解的人,以为舍生取义不过是弹指间的轻松事。事实上,辛亥革命虽已走过一百年,但中华大地的政经社会变革倒从未停下步儿,百年来的救国遗恨,依然是余音未了……
谢缵泰革命理念不同孙中山
国民党倡导下的辛亥革命历史,百年来对孙中山都予以超高评价,捧予最高的“国父”地位,谢国昌对此并不认同。谢国昌又说,他的祖父谢缵泰的革命理念,和孙中山大有不同。
谢国昌说,他绝不否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中的付出,但他很多时间身在海外,没有亲自参与起义,如果论功行赏,冠以“国父”地位是绝对与史实不符。他称,谢日昌、谢缵泰、杨衢云等与孙中山不同之处,是他们属实干型,没有私心,不擅自我宣传;而孙中山则擅于把握机会“上位”,加上受国民党吹捧,才形成今日的辛亥革命历史,几乎全以孙中山为中心。
谢国昌强调,他的祖父谢缵泰当年与杨衢云等人有革命理念而没有野心,大家认同在南中国地区先起义,成功后推举促成中国历史上首批幼童留学美国、有“中国留学之父”美誉的容闳为总统,然后才逐步改革全中国,与孙中山欲全国革命的理念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