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08/“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国新形象 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国新闻网/中新网10月8日电 题:“文化走出去”展示中国新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

中共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将于10月15日至18日在北京召开。据报道,此次会议将研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问题。显示了在经济建设的“硬实力”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后,中国领导层在文化建设的“软实力”上将进一步加强构思布局。

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华文化“走出去”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战略举措,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十二五”期间,文化系统将围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贸易两手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加大投入,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谈及当下文化“走出去”的措施和成效,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宣部副部长孙志军日前撰文指出,中华文化“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他在文章中指出,当下,在推进以政府为主导文化交流的同时,积极探索市场化、产业化运作方式,对外文化交流的范围、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以企业为主体的文化贸易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正在形成。加大对文化出口重点企业和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越来越多的文化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文化产品和服务进出口逆差逐步减少。图书版权进出口比例由2003年的9:1下降为2010年的3:1。2011年第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总成交额突破1200亿元,其中出口交易额超过120亿元,比2006年增长了近4倍。中国主流媒体的国际传播能力亦不断提升。

中华文化“走出去”成效明显

1、文化贸易取得长足进步 演出市场呈现繁荣景象

近年来,随着中国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文化贸易成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一翼。

在各级政府的推动下,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取得了长足进展。目前,中国对外文化贸易几乎涵盖所有的艺术门类,交流的领域和渠道已大为扩展,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精品走出国门,打造了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国际文化产品交易平台,推出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外向型文化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并积累了新鲜的经验。

与此同时,对外演出市场也呈现出繁荣景象。

天创国际演艺制作有限公司参照国际一流演艺企业经验,围绕舞台剧《功夫传奇》,实现了一个剧目,多种演出方式同步进行,即一个剧目在国内驻演,同时在国外驻演、巡演的产业化模式。自2004年7月首演至2011年8月底,《功夫传奇》在国内外演出场次已达4661场,其中国内场次为3619场,国外驻巡演出场次1042场,接待海内外观众240多万人次。2009年底,天创公司还成功地在美第三大演艺中心——密苏里布兰森市购买了白宫剧场,并于2010年7月开始驻场演出原创剧目《功夫传奇》,在通过资本运营,收购海外资产方式带动文化产品输出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2011年5月7日至8日,由中日多个机构合作打造的中日版昆曲《牡丹亭》在北京湖广会馆再次成功上演。该剧自2008年3月在日本京都首演以来,至今已在中日两国多个城市和香港举行了七次大型公演,包括此次北京公演共演出71场,观众达到8万人次,演出均获广泛称赞,观众好评如潮。

以往被指“缺乏创新”的动漫产业,也有不俗表现。第26届柏林国际短片电影节于2010年11月16日至21日在德国举行,中国动漫集团率中国动漫企业首次应邀参展。经过6天激烈角逐,出自国内民间原创作者之手的三部动画短片《打,打个大西瓜》、《包强大战寿司人》、《功夫兔3:菜包狗的反击》入围,其中《打,打个大西瓜》(《See Through》)从58个国家450部短片作品中脱颖而出,赢得了国际评委的一致好评,被授予最高奖项单元——国际竞赛单元的“评委会特别奖”。

2、多个“中国文化中心”在海外成立

在海外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战略选择。十七大以来,中国文化中心建设受到中央领导高度重视,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李长春、习近平、贺国强、刘延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视察文化中心,或出席见证与设立中心有关协定谅备的签字活动,并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中国文化中心建设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截止到2011年9月,正式运营的海外文化中心达9个,包括毛里求斯中国文化中心、贝宁中国文化中心、埃及中国文化中心、巴黎中国文化中心、马耳他中国文化中心、韩国中国文化中心、柏林中国文化中心、东京中国文化中心、蒙古中国文化中心。

据不完全统计,2003-2010年期间,逐步建成的8个文化中心举办的大文化范畴活动达3000余起,参加中心汉语、武术、舞蹈等各类教学培训的学员达3万多人;驻在国部级以上政要出席中心活动约500余起。

3、文化工作配合外交大局发挥积极作用

目前,文化部代表中国政府已与148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议,并签定了近800个年度执行计划。一系列重大的文化外交活动如“中法文化年”、“中俄国家年”、“中日文化体育交流年” 等极大地提升了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此外,参与援助柬埔寨吴哥古迹修复国际行动,无偿援助蒙古国博格达汗宫博物馆维修工程等项目,也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4、“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成为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新亮点

春节等传统节日,是世界认识中国以及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是对外积极传播中华文化、大力开展文化外交、全面树立国家形象、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极好平台。

2011年2月26日,“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在美国的“收官”演出,征服了全场近六千名观众。一向被认为“艺术口味最为挑剔”的纽约麦迪逊花园广场剧场,以满场高悬的中国红灯笼迎接来自中国的高水平演出团。当晚,中国最精彩的杂技在美国最受瞩目的剧场上演,满场座无虚席,掌声不断,美国观众们赞叹“这是来自中国最好的礼物”。这场演出也成功地走进美国主流社会,让许多地地道道的美国观众了解到来自中国的东方艺术魅力。为此,纽约市长布隆伯格特地将“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在纽约演出的2011年2月26日,宣布定为“中国农历新年庆祝日”。

据介绍,“文化中国·四海同春”春节慰侨访演只是“文化中国”系列品牌活动的一部分。国务院侨办自2006年起,策划实施“文化中国”系列品牌活动,先后在此品牌下推出“七彩云南”、“锦绣四川”、“名家讲坛”、“中华才艺大赛”、“中华厨艺海外行”等活动,同时还利用此品牌,组织华文媒体到中国采访,感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

“我们应该从更高的层面和更深的广度认识‘文化中国’品牌。” 国务院侨办副主任赵阳指出,在经济取得快速增长之后,中国近年来提出增加文化软实力、扩大对外影响力的战略目标,国务院侨办实施“文化中国”品牌活动,正是为了促使中华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为世人所了解。

赵阳介绍说,“文化中国·四海同春”品牌活动,将慰侨演出与侨情考察相结合,既提升了艺术团慰侨演出的层次,延伸和扩大了文化演出的效果,也使活动品牌效应更加凸显,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新平台、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的新亮点。

文化走出去,需具备强大文化自信

尽管文化“走出去”策略的成效明显,但也应该看到,如何更好、更快地壮大文化软实力,仍然是中国需要面临的一个课题。目前对外文化工作存在着诸多制约发展的因素,包括与当前形势不相适应的挑战,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难题,改革创新。

《光明日报》今年年初刊登的一篇评论指出,中国文化要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的文化软实力要不断增强,就必须具备更加强大的文化自信。

文章指出,要壮大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不仅要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提高对全球的传播能力、建立完善的对外交流网络,还要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心。要坚信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能够获得全世界的认同,中国人民已经而且会继续创造出让世界人民欣赏的精神财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也只有这样,才能赢得世界人民的认同与尊重。

北京大学中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教授李翔海也表示,当前,面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如何避免陷入“自我否定的虚无主义”或“狂妄自大的民族主义”误区,建好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项重大时代任务。为此,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切实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

那么,何谓“文化自信”?

《人民日报》文章指出,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提出,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鲜明地回答了当代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应该坚持的视角和态度。

文章中说,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自觉的程度。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我们更应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就要对文化地位和作用、对中华文化,以及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关系有清醒的认知。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就要对文化发展的规律有深刻的把握,形成正确的文化发展理念。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还要具有责任担当的气魄和能力。要意识到,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建设文化强国,任重道远,必须以对民族、对历史高度负责的精神,承担起历史使命。

文章中说,当代的文化自信,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对当代中华文化创造力的自信、对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相融合的美好未来的自信。有了这种自信,就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我们自豪地看到,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丰富灿烂的历史文化,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中,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形成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在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大潮中,当代中国人用青春书写着改革创新、开拓奋进的当代文化。因此,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自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表示,“如今国际上文化多元化与单极化的博弈越来越激烈,全世界都在思考人类应该走向何方。全世界193个国家,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如果不各美其美,就只能任人宰割,不美人之美,世界就智慧争端不断,只有美美与共,才能走向世界大同的美好理想。”

他认为,中国应该拿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强,让中国文化走出去,不为同化他人,而是与人分享,在互相的学习、吸收中让文明进步。

文化部部长蔡武亦曾指出,目前中国的文化建设正进入了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党和国家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前所未有,文化建设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文化也被赋予了很多新的任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看我们有没有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期,实现文化自强。

如何实现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出去”

据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报道,中央编译局秘书长杨金海指出,要让中华文化“走出去”,需要把政府的推动和学者的推动结合起来,把政治交往和学术交流结合起来,把经济交往和文化交往结合起来,把古代文化和现代文化传播结合起来,把高雅文化和大众文化传播结合起来。

杨金海说,在国际交往当中,要尽量避免用意识形态话语,特别要避免讲大话、空话、套话,而更多地用学术的、通用的、大众的语言来交流,要注意研究、寻找人类共同的语言,用世界各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语言来传达我们的思想文化。

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则表示:“如果能够支持中小企业按市场规则在市场中发展,更有利于文化产品‘走出去’。”

“当下中国电影要努力完成的任务,是担当起中国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任,用国际化的电影精品,推动中国文化更好地走出去。”,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饶曙光如是说。

蔡武日前在接受《学习时报》记者采访时,也谈及了“十二五”期间,“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文化部将采取的举措,他表示,文化系统将围绕提高文化产品和服务国际竞争力、增强中华文化传播力和影响力,坚持政府交流和文化贸易两手抓,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着眼长远、整体谋划、加大投入,不断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

一是广泛开展国际文化交流。加强思想文化领域的交流,办好海外春节、中国文化年、文化周等各种文化交流活动。

二是进一步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贸易。实施中华文化海外推广等重大工程,培育外向型骨干企业和对外文化中介机构。加强与国外知名文化机构的合作,分业态推动杂技艺术等文化产品“走出去”。

三是不断健全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对外文化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机制的作用,逐步建立“中央与地方相结合,官方与民间相结合,政府交流项目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国内部门与海外阵地相结合”的工作网络。

四是积极开展对港澳台地区的文化交流。深化两岸四地的文化艺术和文化产业合作,加强青少年的培育,打造文化交流品牌,鼓励民间文化交往,增强文化认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