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111/跨越文化被疏离 美国亚裔新生代遭遇成长阵痛

文章来源:中新网

24岁的罗翰在纽约市的一个晚餐上,告诉其他5个人,她超级严厉的父母从来不让她在朋友家过夜,引起大家会心的笑声。他们虽然是陌生人,但都是移民的子女,他们的父母分别来自印度、菲律宾、韩国、孟加拉和中国台湾,所分享的是美籍亚裔圈子里的亚裔和美国人之间连接的感觉。

《时代》杂志报道,亚裔美国人这重特别身分可能在40年前造成,当约翰逊总统于1965年签署移民和国籍法之后。纽约大学社会学家杰索(Guillermina Jasso)表示,在19世纪初通过的一些排斥性的法案,将亚裔移民减到很少,1965年民权法案生效,“废除了移民法里种族主义的因素”。大部分亚裔国家的移民配额从100人增加到2万。

1965年后亚裔移民进入中产

新移民法造就了一波移民来到美国深造,或得到更好的工作。1980年代,超过19万印度人来到美国,其中90%受过大学教育。大约1.3万韩国的医生、药剂师和护士拿到绿卡。在美国的菲律宾人口成5倍增长,达到50万人,许多医疗专业人士移民到美。

这群1965年后移民来的亚裔,和早先的犹太、爱尔兰和意大利移民不同,他们特殊的容貌或许令他们要融入美国更困难,但同时他们的高教育和技术程度,允许他们很快进入中产阶级。他们没有住在都市里拥挤的族裔聚居社区里,而是分散地住在郊区,在那里他们经常是孤立的。

这些亚裔移民的孩子,现在年龄约20到40岁之间,就跨足于两个世界中成长,一个是他们刚移民来美的家长想要在家里维持的传统范围,以及家门外快速变化的西方文化社会。纽约大学移民历史学家瑞墨(David Reimers)表示,1965年后的亚裔一代同化的过程更快,形成“模范少数族裔”,这一代亚裔更认同高教育的成就,反映出家长的教导成功。但穿梭在亚裔传统和西方文化两个不同的世界,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其中任何一个。

长大后才认同自己族裔

传统的移民发展模式可能显示一种稳定的转变,在2到3代间慢慢美国化。但最近的亚裔美国人更多是在早期受到孤立,更快地融入美国和同化,然后再重新鉴赏自己族裔的根源。

对想要得到认同的孩子们来说,感觉被疏离是最大的痛苦,他们会做任何事来融入主流。族裔的疏离和种族的嘲笑对移民孩子来说是司空见惯的事。哈佛大学社会学家华特斯(Mary Waters)表示,以前几代的移民孩子住在有社会支援结构的社区里,他们的长像、饮食和宗教相同。许多1960年代和1970年代来美的亚裔移民的子女,从小生活在白人为主的社区里,直到上大学为止。

住在纽约东北港(East Northport)的28岁华裔杨雷蒙,高中时是420名同级学生中的3名亚裔之一,他说﹕“我总感觉处于两个世界之间。”直到他1995年进入布朗大学,学校里有另外854名亚裔学生注册。“这是种文化冲击,我从未遇到像我一样的孩子,我们有同样的成长背景,挣扎于要成为亚裔和成为美国人之间。”这种社交经常燃起对文化的觉醒,许多亚裔美国人从淡化他们与美国人的差异,变成强调这种差异。

葛瑞丝·刘(Grayce Liu)的文化觉醒是从她读了谭恩美的《喜福会》后开始,这本小说描述中国母亲和女儿之间的复杂关系。《喜福会》让她对母亲为何对她如此严厉,为何经由煮和电视上看到的不同食物来显示爱心,有新的理解。现在她是演员和节目制作人,她最近的节目是儿童电视秀Bakaboo,目标是教美国出生的华裔说普通话。

纽约大学亚太裔美国人研究中心主任陈杰克(Jack Tchen)表示,这些第二代移民开始寻找一个中间的立场,从现代亚裔的模式中界定一个新的现代模式,又不完全和现代美国人的模式相同,这是社会学家所称的“身分建立”。对第二代亚裔美国人来说,他不是建立在共同的种族、信仰或语言(除英语外),而是建立在共同分享的经验。(来源:美国星岛日报)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