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8/大量中国概念股被腰砍 为诚信付出昂贵代价

-泡沫隐现 中国科技股在美遭抛售
-大量中国概念股被腰砍 为诚信付出昂贵代价
-中国概念股折戟美国资本市场的罪与罚 责任究竟在谁?
-美国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无形的手掠夺中国企业财富
-原形毕露 谁导演了中国公司在美国造假上市的丑剧?


泡沫隐现 中国科技股在美遭抛售


图表显示由于投资者担心出现泡沫,一些互联网股如何开始下跌。

对科技行业出现新泡沫的担忧蔓延至中国的互联网业,加上对中国公司会计问题的质疑,高企的股价随之暴跌,并引发了对今后中国网络公司在美国上市能否获得追捧的质疑。

仅仅两个月前,中国的互联网行业还是如日中天,此前中国网络公司在美国的首次公开募股(IPO)潮吸引了旺盛的投资者需求。不过,即使是在周二的大幅攀升之后,近几周的股价仍是大幅下挫,无论是在线视频网站优酷网和被宣传为中国的Facebook的人人公司等新上市公司,还是搜索巨头百度和门户运营商新浪等老牌公司,其在美上市的股票都是这样的遭遇。

在线图书销售商当当网去年12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首日股价飙升了87%,今年1月曾一度涨至更高的水平,然而上周却首次跌破IPO发行价。人人公司在一个月前上市首日股价大涨29%,不过一周后就跌破了14美元的IPO发行价,周三纽约股市接近午盘时的交易价格为7.90美元。百度股价较七周前的最高收盘价跌了20%,市值缩水约107亿美元。

在大约同一时期,纳斯达克综合指数较4月底的最高收盘点位跌了7.6%,中国基准股指较4月的最高收盘点位跌了11.5%。

新加坡电信(Singapore Telecommunications Ltd.)旗下风险投资子公司SingTel Innov8负责投资的董事总经理William Bao Bean说,期望股价回升的理由越来越少,利好的因素越来越少,投资者开始寻找卖出的理由。我认为我们将看到的是价格的逐渐走低。股价必须逐渐符合估值。

美国科技行业也开始显露出泡沫的迹象。《华尔街日报》3月份报导说,Facebook员工在寻求向机构投资者卖出股份,价格对应的估值约为750亿美元,而两个月前一项投资体现出的估值为500亿美元。《华尔街日报》六周前还报导说,熟悉Facebook最近财务状况的人士认为,该公司的利润增速足以证明最早明年春季进行的上市能有1,000亿美元甚至更高的估值。社交网站LinkedIn Corp.上个月在上市首日股价涨了逾一倍。团购网站Groupon Inc.上周提交了上市申请,对应的公司估值最高可达200亿美元,即使目前为止Groupon一直严重亏损。

即使是在投资者开始集中关注在美上市中国公司最近曝出的一连串丑闻之前,中国互联网股已经开始下跌。有10多家在美上市中国公司股票停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开始调查一些公司的会计和信息披露问题。分析人士说,对这类治理问题的担忧进一步损害了投资者对中国互联网股的信心,即使是对一些未被指有任何违规行为的公司也是一样。

此外,由于对中国经济增长普遍放缓的担忧,互联网股也开始受到影响;中国经济减速从中国基准股指的下跌可以体现出来。标准普尔(Standard & Poor’s)本周说,市值1亿美元以上的中国互联网和太阳能公司过去一年的业绩表明,这些公司可能一直处于一个已经破裂的泡沫中。

尽管估值最近有所下降,很多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估值依然很高。百度的市值仍有约423亿美元,较雅虎(Yahoo Inc.)高出一倍以上,今年的市盈率约为46倍。优酷网尚未盈利,市盈率已经约为54倍(根据2010年的收益),而人人公司市盈率约为41倍。(即使是对迅速增长的公司来说,这样的市盈率也很高了。)

相比较而言,实现盈利的LinkedIn市盈率为30倍左右。纽约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估算社交网站Facebook去年的收入为20亿美元,按照这个数字,Facebook的750亿美元估值将使其市盈率达到37.5倍。

就连有些中国互联网公司也说估值太高。新浪首席执行长曹国伟周二说,对科技公司来说,整个市场肯定存在泡沫;并非所有公司都应在这种价值水平进行交易。但他又说,对中国公司的担忧部分是寻求从股价下跌中获益的对冲基金挑起的传言引起的。他说,大多数中国公司都是拥有良好企业管治的好公司。

当当网董事长俞渝5月20日说,由于估值太高,所以不考虑在中国收购其他电子商务公司,但她在上周五又说,最近抛售股票的现象是“反应过度” ,因为当当和新浪等公司没有会计问题。当当网竞争对手北京京东世纪贸易公司首席执行长刘强东上个月也说,由于目前价格都太贵,公司会等一等再进行并购。京东经营着另一家零售网站京东商城(360buy.com)。

百度首席财务长李昕 5月25日说,在中国互联网领域确实有一些伟大的公司,但也有仍然需要展示公信力和建立业绩记录的公司,如果这些公司享受到过高的估值,我会将其归为“泡沫”类型。

尽管市场摇摆不定,但更多的公司仍然希望筹集资金。据知情人士上个月说,中国服装零售网站凡客诚品(Vancl.com)计划于第四季度在美国IPO,筹集7.5亿至10亿美元的资金。视频及游戏服务公司迅雷公司上周提交了在美国IPO的申请,计划发售约2亿美元的股票。谷歌公司(Google Inc.)持有迅雷少量股份。北京京东截至4月已筹集新资金15亿美元,并希望最早2013年在美国上市,再筹集20亿美元或以上的资金。

有些标新立异的公司加入了IPO热潮。6月9日,儿童娱乐公司淘米控股有限公司上市,该公司最大的专营产品是以“可爱的鼹鼠”为特色的在线游戏《摩尔庄园》。然后还有盛大文学海外控股公司(Cloudary Corp.),它将自己称为一家“在线出版公司”,用户可在其运营的多个网站上阅读电子小说。盛大文学的收入来源是对优质内容的收费以及在网站出售广告等。公司公布去年的收入为6000万美元,净亏损690万美元。上个月公司提交在美国IPO的申请,计划发售约2亿美元的股票。

分析师说,以互联网用户数量计算,中国已经是世界最大的市场,互联网公司在这里仍有巨大的潜力,中国的互联网领域不大可能像美国科技行业在上一次互联网泡沫之后那样崩溃。

上海RedTech Advisors公司董事总经理克伦德尼(Michael Clendenin)说,在中国的许多公司确实有可行的核心商业模式,问题在于,投资者太过心急,忽视了这些公司的实际业绩;当市场泄气时,这些公司的股票会下跌,但公司会仍然存在。

但中国网络公司确实面临比许多美国同行更激烈的竞争。人人网与Facebook类似,但它有好几个强大的对手,也没有Facebook的主导地位。包括当当、京东和凡客诚品在内的在线零售商正在拷贝亚马逊(Amazon)的方式,将业务扩展至销售从服装到电子产品的各类商品,形成了十分激烈的竞争,比亚马逊在美国面临的竞争要大得多。

北京研究公司易观国际(Analysys International)首席执行长于扬(Edward Yu)说,总的来说,我认为中国不是一个足够大的市场……中国没有足够的空间容纳两三家以上像亚马逊这种规模的公司。

Owen Fletcher

大量中国概念股被腰砍 为诚信付出昂贵代价

21世纪经济报道/13家今年上市的中国企业已有12家跌破发行价,大量股票被腰斩或只剩下最高值的1/3或1/4,是什么伤了中国概念股?这个猎杀季还要持续多久?它给中国互联网产业留下什么样的教训和启示?

诚信的昂贵代价

大量中概股被腰斩,或者仅剩4月底高值时的1/3或1/4

顷刻之间,中国互联网像坐过山车,从“泡沫论”跌到“猎杀季”。

2010年12月8日,优酷在纽交所上市。上市首日,优酷股票飙涨161.25%,报收33.44美元,市值一跃超过搜狐。时隔五月,同一家公司赴美沟通增发事宜,境遇截然不同。“坦诚地说,这次增发的全过程并不轻松。”优酷CEO古永锵说。

虽然优酷最终完成自赴美上市后的首次增发,融资总额近6亿美元。但是,沟通变得困难。“在多场与投资人的沟通中,60分钟的会谈,10多分钟谈的都是对这些同行不诚信后果的关切。”古永锵坦陈,“我想说,中国概念股的诚信伤不起。”

这场诚信危机,原本和中国互联网企业关联不大,主要集中于赴美上市的传统行业及软件外包公司。典型的案例有:布洛克以揭发中国高速频道(CCME)和绿诺国际(RINO)曾操纵自身的财务报告。此后,绿诺科技(RINO)、中国高速频道(CCME)等已经被纳斯达克摘牌。5月份,曾被认为软件外包明星公司的东南融通(LFT)也因为涉嫌造假被停牌。

但诚信危机进一步蔓延到在全球证券交易所上市的中国公司。6月2日,“浑水摸鱼”网站发布公告称,在加拿大多伦多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嘉汉林业操纵着“一场庞氏骗局”,这进一步推动了中概股的危机。

不过,与传统企业相比,赴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财务数据相对较严密、真实。截至目前,尚未有被揭露存在财务造假的IPO互联网公司。

“一、中国互联网公司本身在上市之前都经历过数次融资,需要经过风险投资商、财务审计师的严格审核;二、中国互联网公司的产品、发展速度和市场地位,能够被广大用户感知和调查。”奇虎360董事长兼CEO周鸿祎接受采访时表示。

但是,今年5月初,随着支付宝转移股权事件的发生,中国概念股瞬间应声大幅下滑。5月11日,雅虎递交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的文件显示,为了尽快获得监管部门的牌照,阿里巴巴集团已经将在线支付公司支付宝的所有权转让给马云控股的另一家新公司。

一石激起千层浪。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加入做空阵营,华尔街借机“做空中国”获得更高收益。泥沙俱下,尸横遍野,不管是否存在财务造假,不管是否业绩正常发展,几乎所有的中国概念股都遭受重创。

据imeigu网站统计,中概30指数已经从4月底最高的1289.78下跌到6月17日的927.99点,跌幅约38.9%。另有大量中概股被腰斩,或者仅剩4月底高值时的1/3或1/4。

“美国股市有做空机制,是非常好的机制,它能够约束企业的不规范行为。”陈宏表示,“不同于中国股市只能做多,美国上市公司股价从100美元跌到1美元是很正常的事情。”

但是,做空机制若监管不好,也将被沦为投机者不良的造富工具。通过断章取义、捏造事实,造成公众关注的错觉,借机集合卖空者,迫使股票下跌。

伤情中概股

网络股是否存泡沫

陈宏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扎堆上市,实属正常现象

那么,究竟这些在美上市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是否存在泡沫?股价的暴跌是否能真实反映公司的投资价值?

“中国互联网过去两三年欣欣向荣,取得非常优异的成长业绩。”倪正东告诉记者,“从全球范围来看,中国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也是非常快,包括电子商务、SNS和移动互联网。”

来自易观国际数据显示,从2008年Q1到2011年Q1,中国网上零售市场成交金额从218亿元增长到1782亿元;中国网络广告市场收入规模从23亿元增长到89.8亿元;中国搜索引擎市场收入规模从9.3亿元增长到32.5亿元;中国网络视频市场收入规模从0.5亿元增长到6.6亿元;中国网络游戏市场收入规模从40.6亿元增长到85亿元。从电子商务、网络广告、搜索引擎、视频到中国游戏市场,中国互联网在过去三年都取得迅猛增长。

“过去,中国互联网公司主要抄袭美国模式,但近几年前,中国互联网公司开始持续的创新发展。”陈宏认为,以奇虎360为代表的中国公司,正向美国投资者讲述“中国互联网”的独特故事。

UCweb公司CEO俞永福也表示:“过去十年互联网行业是中国公司的中国市场,美国公司的全球市场。未来十年,移动互联网领域将是中国和美国的全球市场。”

快速发展的背后,创业投资也变得异常活跃。创业投资与私募股权研究机构清科研究中心近日发布数据显示:2010年是中国创投史上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无论募资、投资还是退出,均刷新历史。2010年中外创投机构共新募基金158只,其中新增可投资于中国大陆的资本量为111.69亿美元。

经过2008-2009年的金融危机,中国积压了两三年的IPO需求重新启动,从去年下半年开始发力。来自汤森路透的数据显示,2009年到2011年6月期间,共有69家中国企业赴美上市,融资金额达到80.39亿美金。仅今年上半年,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就达13家。

“赴美上市有个‘窗口期’,虽然这是相对概念,真正优秀的公司一直存在上市的机会。但也有概率问题,在一年上市几百家,还是一年上市两三家的环境下,企业上市成功的几率是不同的。”陈宏说。

陈宏认为,中国互联网企业扎堆上市实属正常现象。“借鉴搜狐和8848的不同命运,可见企业融资对于未来生存至关重要。”2000年泡沫期,搜狐幸运地成为“窗口期”关闭前最后一个上市的中国互联网公司。8848公司则未赶上末班车。最终,后者消失于市场。

“在我看来,目前这些上市的公司都属于比较优秀的公司,比如:优酷是中国视频领域最大的互联网公司,人人是中国最具潜力的社交网络公司之一。”倪正东认为,这些公司未来的前景仍然被看好。

至于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概念股的猎杀季将持续多久,倪正东认为,这将和“支付宝转移股权”等事件密切关联。“如果马云能够较好解决支付宝股权问题,帮助中国企业挽回声誉。中国其他企业也能做出比较好的诚信表率,或许,中国企业赴美上市在下半年还能有个‘窗口期’。但是,如果中国企业的诚信问题继续遭受质疑,那么,这就需要中国企业付出更长、更深远的代价。”

猎杀季启示

“这一轮诚信危机的影响是恶劣的,它需要中国企业踏踏实实来做业绩,通过持续、稳定的增长才能够挽回。”周鸿祎告诉记者,“从我个人与古永锵、陈一舟等人的接触来看,他们都是仅仅把上市作为开端,都非常认真、踏实地做公司的业绩。股价上下波动,只是短时间的现象。”

不过,周鸿祎表示:“挽回声誉时间,至少需要6-8个季度。”陈宏也表达相似观点,“中国企业需要12月到18月的时间,才能逐渐恢复声誉。”

对于创业者而言,它们更在意的是,踏踏实实做好公司,让上市成为水到渠成的结果,而不仅仅是造富的印钞机。

浪淘金CEO周杰告诉记者:“上市将给企业带来两重影响:上市的确能够圈到钱,扩大品牌知名度。但是,如果企业没有做好上市的准备,在规模较小时,就着急上市,对企业的伤害是长远的。”

周杰曾经是Google最年轻的华人总监,他告诉记者:“从Google的经验来看,当年Google就不想上市。因为上市会增加透明度、容易暴露竞争策略,上市也会增加很多额外开支。由于华尔街对上市有期望,也压力很大。因此,是否上市关键看自身情况。”

做投资出身的俞永福表示:“目前,私募市场非常活跃。真正优秀的公司,不应该是缺钱的,也不应该着急上市套现。安心做好业绩,拉开市场竞争地位,更重要。”据记者了解,虽然UCweb收入过亿,达到上市要求,但其并未考虑在此轮“窗口期”上市。

谈及如何客观公正地看待互联网的真正价值,周杰表示:“不管是用市盈率,还是市销率,背后反映的都是未来现金流折现。有些公司,如亚马逊,它需要持续投入,才能持续较快增长,这些公司或许适合用市销率进行衡量。但是用什么指标衡量,并不重要。”

经过这一轮的猎杀季,不管是创业者、企业家还是风险投资者,可能都会变得更为理性,更加珍惜自身的商业信誉。

记者手记

中国概念股血溅市场。

纳斯达克中国指数(CHXN)从4月底的243.56见顶后,持续下滑。截至6月17日,中国指数下跌到194.62,跌幅为25.1%。

人人网、网秦、世纪佳缘等一批在美国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均跌破发行价,甚至包括公开抱怨投行刻意调低发行价的当当网。今年赴美上市的13家中国企业,其中12家均已跌破发行价,只有奇虎360幸免于难。

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暴。

风暴起因是中国企业绿诺科技(RINO)、中国高速频道(CCME)等被纳斯达克摘牌后,中国企业诚信问题开始遭受质疑。始料未及的是,这场风暴迅疾淹没了所有的中国概念股,速度之快,影响之深,让诸多投资者跌破眼镜。

“这和支付宝股权事件有一定关系。”6月17日,汉能投资CEO陈宏接受采访时表示,“支付宝股权事件不管谁对谁错,都造成投资者对中国VIE结构产生怀疑。”众矢之的,支付宝股权事件无疑推高中国企业在美上市诚信成本。

恰在此时,随着美国第二轮定量宽松货币政策(简称QE2)6月30日最后期限临近,以及一系列好坏参半经济资料的出炉,股票出现回落之际,部分投机者趁机做空中国概念股。

5月以来的暴跌还在持续,部分中概股也冤入质疑名单。里昂证券6月10日发布报告称,“包括CEO和CFO在内的部分新浪高管,已经或正在打算出售持有的新浪股票。”新浪股价瞬间大跌,跌幅一度超过27%。6月16日,新浪CEO曹国伟发表声明,其未清空MBO股票。

日前,美国券商盈透证券宣布,由于担心一些中国公司可能存在会计违规行为,已禁止客户以保证金的方式买进部分中国股票。这批被打入“黑名单”的中国公司超过130家,包括搜狐、当当等知名企业。此举虽未直接做空中概股,但造成的负面影响深远。

中国概念股能否熬过这个难关?未来,它们将黯然失色,还是在历经考验后重新发光?对此,业界有不同的声音。清科集团创始人、CEO兼总裁倪正东 认为,“中国概念股中有优秀的公司,也有糟粕的公司。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中国互联网公司,它的魅力不会改变。互联网,将是持续爆发增长的行业。”

或许一两年之后,市场已遗忘今日的“尸横遍野”,人们将在喧嚣中追逐新一轮的上涨。但此轮猎杀给中国互联网公司留下的教训,应当铭记。

中国概念股折戟美国资本市场的罪与罚 责任究竟在谁?

南方都市报/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市场没有让符合条件的新浪、新东方这类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于是就出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凡是公司概念与新浪、新东方接近的,都能够到美国上市,于是这些金融机构就以此类概念把它们包装到美国上市。美国人也是没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区分出哪些中国概念是好企业,哪些是坏企业。

中国概念股血溅美国资本市场。近两个月来,已有20多家中国在美上市企业因涉嫌财务造假等原因,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摘牌或停牌。受此影响,中国企业股票集体下跌,多只股价破发。美国券商IBG甚至禁止其客户融资买入超过130家中资上市公司的股票,做空中国概念股的行为也异常活跃。中国概念股是否涉嫌普遍的财务违规,造假圈钱?责任在谁?如何理解这次的集中爆发?这个事件中我们要反思什么等,就这些问题,本报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孙立坚教授。

责任在谁?

南方都市报:有一个统计,从2007年1月份至今,大概有600多家中国的中小企业赴美去上市,为什么都纷纷跑到美国去上市?

孙立坚:这算是第四波赴美上市浪潮了。一个原因在于中国资本市场的制度环境,这些企业没法在国内上市融资,而企业发展需要融资,美国的注册制给它开了方便之门。第二个原因,跟“中国概念”有关。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后,经济下滑,失业率居高不下。美国的股市、资本市场素材缺乏。而与此相对应,中国经济的表现是一枝独秀,我们自己看存在很多问题,但国外看来中国经济增长的势头非常好,非常强劲。他们看好中国企业的未来,认为今天买中国企业的股票,将来就可以分享企业生长所带来的丰厚的财富效应。他们把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这个概念注入到这些企业,当查出涉嫌财务造假,“实力”和“概念”出现差距的时候,就出现了集体破发的问题。

南方都市报:的确在赴美上市的过程中存在“中国概念”的包装问题,这次涉嫌财会造假的企业,比如“中国高速传媒”、“中国教育集团”、“中国绿色农业”、“中国阀门”、“中国清洁能源”等,很多企业都冠以“中国”字号。

孙立坚:这一波赴美上市浪潮已经不再是前几波的那种IT行业了,主要是跟消费的概念,娱乐的概念以及清洁能源等概念捆绑在一起。第三个原因就是国外的投行、私募基金等在中国概念的包装上,起到一个很坏的角色,把“概念”等同于“实力”来进行包装。

这次出现了20多家企业涉嫌造假,美国认为是中国企业钻空子、不负责任、造假账。当然不排除小部分企业有这种行为。但说中国企业就是要跑到美国去钻空子,靠造假募集资金,它胆子不会有这么大。但中国很多民营企业去美国上市,主要目的之一是获取进入中国金融体系所需要的“光环”。因为能在美国这一成熟市场上市,等于向国内监管部门和社会大众释放了“我是好企业”的信号,为真正打回中国市场创造良好的条件。

南方都市报:很多赴美上市的中国企业现在涉嫌造假,责任在谁?仅仅是中国企业?

孙立坚:与美国同类企业相比,近一年来,在美国上市的部分中国概念股的表现的确有些过热。数据显示,2009年在美上市的中国公司股价几乎全线上涨,平均收益在130%左右,远超美国本土公司。当年有5家中概股累计涨幅超过1000%。

美国的金融机构也想利用中国的概念去找素材。美国金融机构本身在放大“中国概念”,说中国企业到美国去造假圈钱,不光在中国造假,还要到世界造假,我不同意这个看法。这些公司赴美上市过程中,都是在美国的投行、私募基金、会计审计机构协作下进行的。他们非常了解美国的监管标准,会计和审计标准,但他们利用美国人本身对“中国概念”的盲区进行包装。所以你看到当一家中国公司出现涉嫌造假的事件后,跟着是一批企业出了问题,同质化厉害得不得了,并不是中国的各家企业都商量到美国去骗钱,是这些金融机构利用中国的概念,先包装上市,再高价退出,现在出问题后,再集中唱空。

“阴谋论”掩盖不了无知

南方都市报:这不得不提的一个制度背景就是中国企业的国内上市是审批制,千军万马过独木桥,貌似严格,但门槛过后监管是很松的,而美国是注册制,先松后严,它们对财务账目,对责任追究、包括退市的惩罚等都是很严格的。

孙立坚:对。它们的监管其实是很严格的。中国的企业之所以纷纷赴美上市,就是因为按照国内设置的标准,它们没有办法上市。审批制实际上不能叫进入门槛高,监管严,而是种歧视性做法。美国的监管是没有歧视,监管标准放在哪,事后的责任追究到位,这是两种不同金融文化、金融制度所导致的结局。

中国的企业赴美上市,很多好的“概念”最后变成了“实力”,像之前几波的新浪、新东方等都是很好的企业,今天我们还认为它们是有成长性的企业。当前的很多中国概念在美国股市被炒得很高,出现泡沫,最后发现财会上确实存在问题,不符合美国标准,并不是集体造假,而是无知。它们不了解美国的监管标准、不了解美国的审计、会计标准,无知造就了造假的“事实”。这个与80年代日本企业在美国上市遇到的情况一模一样。它们也被美国监管部门认为造假,日本的著名金融机构大和银行到美国去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没想到出了问题,也是讲财务不符合要求,说不仅大和银行造假,日本政府也帮忙参与了造假,最后大和银行被美国驱逐出境。这件事情最后形成了日本整个金融体系学习金融衍生产品的一个时代。

南方都市报:中国企业本身所熟知的监管条款、审计会计机制与美国的标准是不同的。

孙立坚:是的,香港和美国都不同。别认为美国是“宽进严出”,也不是“宽进”。美国资本市场分为交易所和场外交易市场,前者包括纽交所、纳斯达克等;后者主要指OTCBB,它是一个会员报价系统,上面挂牌的企业也叫公众公司。企业在OTCBB上通过买壳挂牌只需由券商给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填相关表格即可,不收“上市费”。从OTCBB转板去主板也不需要经过严苛的审计流程,但IPO则需要,因此很多中国中小企业选择通过RTO (反向并购)来 借 壳 ,将OTCBB作为在美上市的跳板。

在OTCBB挂牌的这类中国企业当中,很多是靠无形资产支撑,很多概念就包涵在无形资产中,问题在财务上面怎么来做。要追问的是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过程中,中国本身的金融服务业太糟,提供不了应有服务。中国金融服务机构一定要走出去,了解美国相关标准,帮中国企业把好关。中国企业在美整体形象受损,现在集体出现股价下跌,是中国企业的无知造成,也与美国金融机构的贪婪有关。

南方都市报:贪婪?这是资本的逐利本性吧。

孙立坚:一个最大的问题是中国市场没有让符合条件的新浪、新东方这类企业,在国内资本市场上市,于是就出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凡是公司概念与新浪、新东方接近的,都能够到美国上市,于是这些金融机构就以此类概念把它们包装到美国上市。美国人也是没能掌握足够的信息,区分出哪些中国概念是好企业,哪些是坏企业。

南方都市报:美国监管机构本身对“中国概念”的认识也有个过程,它们监管是否有漏洞?

孙立坚:在经济周期中,往往繁荣时监管严,萧条时候监管松,监管松是因为在金融危机当中已经把一些死亡机构剔除出去了。如果在危机过后再监管严的话,就会失去了新一轮的带动经济增长的创新浪潮。欧美国家在过去100多年的历史就是这么走过来的。我不同意美国监管有漏洞,这个监管的漏洞和中国监管的漏洞不是一个概念,如果说监管有漏洞的话,不可能中国企业涉嫌“造假”被这么集中晒出来。

美国需要中国企业去带动美国资本市场。面对现在这种事件,美国是不做具体区分,中国具体的某一企业是好是坏,它会把这个事件的风波渲染到整个中国都在造假,所以会出现中国股集体下跌,甚至破发的现象。

南方都市报:在这整个过程中,投行、私募资金对中国企业在上市中过度包装,高价卖出,现在又出现集体性唱空,很多人说这是美国金融机构的“阴谋”。

孙立坚:“阴谋论”,我不大同意,资本市场天天都在上演“阴谋”,这也可以叫“策略”,说人家“阴谋”,太无知。

中国企业要补上资本运作这门课

南方都市报:从长远看,问题暴露也未必是一件坏事,这是中国企业到海外融资所支付的一些必要的代价,关键是要反思并从这个事件中学习。

孙立坚:太同意了。不要因为这次事件就认为美国就盯着中国企业,打击中国企业,中国政府就不让中国企业走出去,没有必要。大和银行被驱逐出美国市场后,日本人反省得很到位,实际上是自己的无知,无知踏进了地雷区,然后爆炸了。

这个事件让我们知道要学习,把这次事件看做付的学费,不要太轻信美国的金融机构。如果我们的金融机构熟知美国的金融市场,能够帮助我们的企业完成在美国资本市场上市的运作,哪怕中国金融机构和美国的私募基金一起参与,共同完成这样一个上市的过程,对财务报表规范,那问题就大大缓解了。问题是中国的企业擅长做自己的实业。今天我要呐喊的是企业要集体补上资本运作这一课。以前没有钱的时候,大家都想着怎样管好企业多赚钱,现在钱赚到了一定的分头上,或者没有钱借别人的钱也能够发展企业,考虑用资本运作发展企业,那一定要学习什么叫资本运作,不能再是一片盲区。

中国企业也不要打退堂鼓,因噎废食,付了学费反而不出去了,那这学费就白付了。美国资本市场能够锻炼中国企业,中国企业到美国去上市绝对有利于中国企业规范化运作,并学会怎么通过资本运作把企业做大做强。

这个事件对中国本身的金融机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中国企业几波赴美上市的浪潮中,中国的金融服务业基本上是沉默的,根本没有参与,这是很糟糕的现象。真正的像伦敦这些大的金融城市,他们的企业和他们的金融机构,共同携手来完成在海外上市的过程,包括我们看到很多外资都在帮助他们自己的企业在中国市场做商业运作。如果我们的金融服务业,能够肩负起把关的重任,中国的企业也不会摔得这么惨。

南方都市报:公司债市场中国一直没发展起来,规模有限,其实这也是导致很多中国有潜力的中小型公司赴美上市的原因之一。

孙立坚:我最近也在呐喊搞垃圾债。一般的公司债市场就是我们的大企业能够发行公司债,银行能够给他们很好的信用凭据。而一般的中小企业,没有雄厚的抵押实力,没有大企业长期的一个商业运作历史,没有抵押条件,它们一般没有信用凭据,要给它们开辟一个专门的垃圾债券市场。

垃圾债市场就是告诉大家不懂行业的人,你不要进来。国家也限制门槛,不是懂行的金融机构不要来投资,懂行的就要来验证这家公司提供的报告书,有多大的前景,给钱给他们去干,而且这些公司基本上做的都是高附加值的东西,比一般公司的收益不知道高多少。但不会像创业板那样觉得不好就把自己抽回来了,带来股市大起大落。垃圾债券市场发行期限比较短、利息比较高。美国的垃圾债券市场当中,很多企业后来都成长为一流的企业,像戴尔公司。但这个市场我们不搞,直接跳过这个去办创业板,很多东西是缺位的。

当初美国80年IT产业兴起时候,垃圾债市场帮助美国很多的中小企业成长为一流企业,像电脑巨头戴尔公司,后来才有纳斯达克的兴起。今天中国也进入了一个产业机构的转型,技术腾飞的时代到来了,我们应该也要发展这种能够推动中国创新的金融市场,我们缺失,现在搞创业板,弄得是一塌糊涂。

美国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无形的手掠夺中国企业财富

中评社/中国经营网刊载作者屈丽丽的文章指出,调查、破发、停牌,美国资本市场的做空机制,正在像一只无形的手将中国企业创造的巨额财富掠夺而去。这是中国概念股在美国遭遇的史无前例的滑铁卢。

投行、会计师、律师、财务顾问公司,这些曾经在中国企业IPO盛宴中大块朵颐的分享者,如今,在美国做空潮中又有了新的机会。一条隐秘的利益链条在美国“做空”的阳光之下,一方面成就着这一自由市场的监管力量,另一方面,正在对中国企业造成巨大威慑。

“美国证监会对中国上市公司进行调查的背景,加上中国企业自身存在的问题,正好卡上了对冲基金做空的标准。”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合伙人丁旭律师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

2011年初,美国证监会基于潜在的财务欺诈问题划定340家中国企业进入调查范围,这无疑给做空的研究机构提供了一个名单,市场的研究机构如浑水公司(Muddy Water)开始针对这些企业,抛出带有负面意味的研究报告。

这些报告引发了市场的看空潮,对冲基金乘虚而入,利用中国上市公司股价大跌赚取超额回报。当然,利益的盛宴绝非到此停止,在对冲基金做空中遭遇损失的投资人下一步就会委托律师进行代表诉讼,要求赔偿。

美迈斯律师事务所圣弗朗西斯科办公室合伙人Matthew Close告诉记者:“在美国的法律服务市场上,有一类律师专门跟随这种做空的力量去打集体诉讼的官司,被称为证券原告律师,一旦有哪家企业遭遇了此类诉讼,与这家企业特质类似的一群企业就成为这些律师的关注对象。”

专业人士就曾预言,即使目前中国公司股价暴跌,无人提起诉讼,但18个月之后就可能面临诉讼了,因为《1933年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有不同的追诉期,一般2~5年。除了联邦法的追诉,有的州的地方法也有5~6年不等的追诉期。

事实上,在2007年和2010年对中国公司的看空潮中,分别就有11家和15家公司被诉。

按照美国证监会在调查中的表述,中国企业在以反向并购方式上市过程中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往往是美国市场上的中小事务所,由于收费较低,其业务往往还是由这些中小事务所转包给中国市场上那些根本不具备美国上市审计资格的事务所来完成的,这会导致上市文件存在财务瑕疵。

同时,律师也告诉记者,在近几年美国机构针对中国企业发起的做空潮中,很多都集中在反向收购领域,就是因为企业通过反向收购的方式上市,不但时间短,而且需要的资料门槛不高。但这也恰恰成了中国企业出现问题最多的地方。

“部分市场投资者和律师审查公司提交给SEC的财务报表、中国税务报表、中国工商报表,寻找其中陈述方面的差异,然后建立做空头寸,通过这种经营模式从中获利。” 达信中国高级副总裁、财务及专业责任险负责人魏钢告诉记者。

“不当描述是中国企业面对的主要问题。”魏钢说。而Matthew则告诉记者,股票的内幕交易、审计师有问题、财务报表的虚假陈述、给SEC报告中的不实陈述等,都是引发做空潮后证券集体诉讼的重要问题。

那么,对于这些做空机构来说,问题到底是如何发现的呢?

早些时候,市场人士认为,对冲基金会先收集公开资料,聘请专业分析师进行分析,把发现的问题披露给媒体,提出质疑。上市公司如果认为这是不对的,便可以第一时间进行无可辩驳的澄清,但如果做不到这点,做空的机会就出现了。

然而,随着今年3月份龙昌会计师事务所举报客户造假事件出现之后,人们开始将目光对准了这些曾经服务中国企业上市的中介机构,一些人甚至怀疑这些机构在赚取中国企业在上市过程中的利润之后,转而开始利用其掌握的信息在做空潮中博利。

这并非空穴来风,在2007年中国公司在美国做空潮中遭遇证券集体诉讼之后,在中国公司赴美上市过程中,投行、律师的把关也更为严格。但是中介机构通过免责声明和免责条款,使得所有相关风险都由上市公司自身承担(在2007年,中介机构受到了指责,即中国公司对美国资本市场不了解,上市陈述中的技术性问题如“我们是本行业的领先者”类型的虚假陈述,责任在于投行、律师等把关人)。

美国证监会的调查及其后续的破发潮,正在浇灭中国企业的赴美上市热情。“除了那些已经进入上市轨道后期的企业不得不咬牙进行之外,一些已经做出了延迟赴美上市的计划,而更多的公司开始转投其他的海外上市地。”律师丁旭告诉记者。

“这种情况,使得赴美借壳上市的财务顾问业务几乎戛然而止,大量财务顾问公司的专业人士面临失业或转行。”

“一些人开始转身参与做空。”知情人士告诉记者。

本次做空潮从反向收购上市公司开始,袭卷到直接上市首发的企业,除了资本的逐利性之外,中国概念股的普遍性问题成了事件蔓延的导火索,而对这些问题最了如指掌的,当然是曾经深入公司内部的专业人士。

“需要说明的是,长时间培养的职业道德,加上自身可能持有的股票,他们不太会去做空自己一手推上市的企业,但是由于在服务过程中对中国企业共性问题的了解,使他们轻易能够做空其他公司的股票。这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做空新力量。”上述人士强调说。

“做空是成熟资本市场常见的机制,让投资者在股票下跌的时候也能够盈利,且客观上对整个市场的健康发展起到了警示和促进的作用。”丁旭告诉记者,“做空机制对整个市场都有很大的调整作用,它可以避免出现单边市,可以防止暴涨暴跌,对冲基金做空时的制约力量可以让市场更为良性健康地发展。而对企业来说,它可以防止一些不好的企业股票随着行情的涨势随涨,使股票更接近其原本的价值。”

然而,如果控制不好,它也会成为资本利用的手段,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这也是中国在股指期货是否引入做空机制时多犯踌躇的原因。

事实上,对于做空机制背后的潜在问题,美国在去年出台《多德.弗兰克(Dodd-Frank)金融改革法案》时,曾经做过深入的讨论,最终还是肯定了做空力量对资本市场的贡献。

的确,长期以来,在美国这个自由的资本市场上,除了SEC外,律所、各行业分析师等也会关注上市公司可能存在的问题,做空就像另外一支监管力量一样,形成了一个健全的、相互制约的机制。

丁旭认为:“做空机制会大浪淘沙,好企业不会有太大问题。而对于更多遭遇此轮风波的中国企业来说,随着做空的空间越来越小,做空行情会随即结束。从长远来看,此次做空潮对赴美上市的中国公司在运作、规范信息披露等方面有积极的警示意义。”

原形毕露 谁导演了中国公司在美国造假上市的丑剧?

明镜网/中国在美国的上市公司过去10年来积累起来的市场信誉,也许在最近3个月内土崩瓦解。这是外国媒体的最新评价。据悉,19家中国在美上市公司在最近三个月被停牌或摘牌,美国资本市场大门似乎正对声誉扫地的中国公司关闭。这看似突然的变化,但一旦追根溯源,其实并不突然。

一直以来,中国部分企业以为美国资本市场的上市门槛不高,因此总想通过到美国上市,能圈到美国人的钱。为了显示自己来自全球经济的火车头,这些涉嫌造假的企业在大洋彼岸常自冠威名——中国高速传媒、中国教育集团、中国绿色农业、中国阀门、中国清洁能源……这些企业因此被称为“中国概念股”。直到今年上半年,投资者追捧中国概念股的热情有增无减。

然而,让中国公司始料不及的是,他们进入美国市场后,才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多方位聚光灯下,监管严酷,惩罚血腥。除了美国证交会、交易所,还有审计事务所、律师事务所、对冲基金、媒体、个人投资者等埋伏在各个角落,他们之间不一定是盟友,但上市公司稍有不慎,就会迅速出击,联合猎杀。

在中国概念股丑闻中,几乎所有事发企业都被发现其国内工商资料和纳税记录上的利税、资产、收入数据,与它们递交给SEC的财报数据相差十倍、百倍,甚至无限倍——比如在美国名叫中国清洁能源公司的陕西索昂生物公司,当地税务机关后来开具的记录表明,该公司从2008年至2010年的纳税记录为0。

在越来越多中国公司赴美上市的背景下,美方最近开始针对中国公司“借壳上市”采取“严打”之势展开调查,这可能并非什么好兆头。美国国际战略与投资公司就表示,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这一举动对投资人来说是一个强烈的信号,也就是对于类似的中国公司上市今后要采取更为审慎的态度。

分析人士认为,一些企业在美国上市是按照上市的条件“做”出来的文件,为今后的工作带来隐患。例如有的公司销售额只有1亿美元,却做成1.5亿美元,利润只有1000万美元,却做成2000万美元。财务数据上经不起考验,自然频频被查。此外,有的企业过于强调中国概念,却没有过硬的业绩作为支撑,经过上市的最初阶段,风投资金一旦撤出,自然业绩一落千丈。

由于中国企业习惯了在国内上市的操作模式,在美国上市也照本宣科。这样肯定要出问题。国内的股市里官商勾结、内幕交易,那是中国证监会漏洞百出,让一些公司钻了空子。这种环境养出来的企业都是一批没有信用概念的骗子,他们可能不知道美国的法制和游戏规则,就吃了雄心豹子胆闯美国。结果吧,被人打了巴掌。这些企业一经调查属实,后果很严重,会被严重罚款,而且立刻出境。以后想再去美国上市,除非你借壳上市了,而且不能再造假。

那么,谁导演了中国上市公司在美国造假的丑剧呢?从最直接的状况看,造假帐的直接罪魁祸首显然中国各上市公司的CEO。但是,仅CEO一人无法完成这个过程,必须取得相关机构的默许及呼应才能造假,例如:董事会、查帐及顾问公司、投资银行及股市分析师等,也就是说必须集体响应才行。

当然,指责别人毫无意义,关键是自己的腰板要硬。中国在美上市公司频频涉嫌财务造假,首担其责的当然是这些公司的管理层,同时,与国内诚信缺失的大环境、与美国投资者对中国概念股曾经的追捧、与投行律所会计事务所的作为不够甚至推波助澜都有关系。如此看来,以做假来圈美国人的钱并非易事。因为上市公司一有违规动作,就会被美国监管机构盯住,更不用说去圈美国人的钱了。

进一步推断,中国企业显然还没能玩转赴美上市的游戏规则。尽管“财务报表虚假”这类事情在国内股市屡见不鲜,上市公司一般都能应到,且不伤及皮毛。但到了美国情况就不一样了,成为美方重点关注的问题。换句话说,如果中国企业赴美上市想以造假圈钱,那可能就是白日做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