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都市网 作者:李海涛/警灯闪烁八面威风的警车,对所有的人来说都不陌生。还有一种被警察称作“幽灵”的警车,其实也经常出没在我们身边。这就是加拿大警方比较独特的“隐形警车”。为了揭开“隐形警车”的秘密,《加拿大都市报》记者通过约克区警队第五分局局长的安排,得以跟随“隐形警车”进行采访,让读者能好好认识一下我们身边的这个“幽灵”。
说起来,所谓“隐形警车”其实并非视而不见,只不过它车身上的所有警察标志都被涂上一层漆。比如约克区警队原来蓝色的警徽和红蓝文字,都被覆盖上一层白色或者深蓝色的漆,与车身颜色浑然一体。从远处看,或者跟在你的车后,你会觉得它和其它民用车辆并无二样。如果真的以为周围没有警察,可以稍稍放纵一下,打个电话超个速什么的,那你就上当了。警灯一闪,警笛一鸣,只有靠边就范。
约克区警队有位常警长
常警长是驻扎在万锦市的约克区警队第五分局小区回应组(Community Oriented Response (COR) Unit)的警长,他所在的组通常被叫做COR。别看他姓常(Chang),但却不是华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牙买加裔警察。记者5年前在采访一宗刺杀案件时曾经遇到过他,聊起他的姓氏,获知来自牙买加的常警长有八分之一的中国血统。
作为小区响应组的警长,隐形警车就是他的利器之一。他表示,小区响应组和路面巡逻的武装警车不同,武装警车主要处置一些现行罪案,处理911紧急报警案件,而小区响应组主要是处理居民投诉,比如说你经常发现有人在你的小区里超速、赛车、吸毒、打架等,报告给警察之后,警队会派出小区响应组警员到该小区暗中巡逻,设点埋伏。如果警灯齐备的普通警车在那里转悠,肯定抓不到超速的。这时候隐形警车的作用就显示出来了,远距离人们无法知道它是警车,等靠近了再减速显然来不及,因此效果很明显。
此外小区响应组还负责一些法庭禁止令的执法检查工作,比如某个嫌犯被法庭要求晚上不能外出,警察就会找时间抽查,如果发现他不遵守法庭禁止令,就会作出新的额外的处罚。此外,他们也负责检查餐馆、娱乐场所的酒牌、泊车、非法赌博、学校治安等。
隐形警车VS家常车
此次常警长安排《加拿大都市报》记者跟随警员垂玛(Derek Traimer)驾驶“隐形警车”,体验一下它的威力。垂玛是一名具有5年警龄的警员,对他的白色隐形警车颇为自豪。这辆白色雪弗莱黑羚羊(Chevrolet Impala)警车,是一种比较典型的前轮驱动6缸北美警方专用警车。与常见的带有警灯的警车相比,它拥有所有的图案标志,只不过有覆盖了一层白色车漆。曾有读者以为,“隐形警车”车身的标志在警号鸣响时会显露出来,这是不对的。事实上,这些标志在近距离能看得比较清晰,或者夜间在灯光照射下也会有明显反光。
“隐形警车”的特点是对方不能一眼立刻认出它是警车,因此特别适合抓一些现行犯罪行为。作为警车,它必须配备必要的卫星定位系统,因此车顶上有两个圆形的卫星定位设备,这是与民用车外观比较明显的区别。此外,还有强力的天线。现在这些天线已经不是高高飘扬的鞭状天线,而是像碗一样扣在后备箱盖子上。因此这些特征还是可以告诉众人这是一辆警车。作为需要押解嫌犯的警车,即便是隐形警车,其后座和前排也是隔开的,后座的窗户也有钢筋条作防护,后座两边车窗都有LED警灯条。车前面还有防撞杠、警灯等警用车载设施。但这些在急速行驶的车流中,仅凭后视镜和倒车镜是难以迅速辨认的。
出发前先搜查警车
小区响应组的其中一项任务就是处理居民投诉,垂玛表示在靠近Woodbine Ave和Major Mackenzie Dr. East附近的Markland St.是居民投诉较多的一条路。那里东侧是居民区,西侧是工业区,还是一条抄近小路,限速为40公里。居民投诉不少抄近路的车辆都是高速通过那里,令穿越马路的居民心惊胆颤。
在出发之前,他习惯性地检查了一下警车羁押嫌犯的后座,他解释说这么做是为了防止上一名乘坐此车的嫌犯藏匿东西,虽说每次嫌犯下车后车内都已经被检查过了,但小心无大错,一旦有嫌犯藏匿一些利刃在内的话,会被下一名关进去的嫌犯所利用。
说起嫌犯在警车内藏东西的事情,记者想起以前采访过一位警察,他讲过一个搜证的小经验。有时候警察对嫌犯搜身之后还是发现不了什么可疑物品,就把嫌犯关进车内,然后装作走远,或者装作写笔录,总之装作没看见嫌犯在干嘛。一般来说,嫌犯在这个时候总以为躲在警车内别人看不到,就迅速把身上藏匿的违禁物品掏出来,藏在车座边缝中。警察估计嫌犯已经藏好了,就再把他带出警车控制好,然后把警车再搜查一遍,这时证物就在手了。
记者测速不算数
垂玛检查完自己的警察后,就带同记者一道驾驶隐形警车到了投诉路段,架好测速仪让记者体验一下如何测速。瞄准镜中有一个红十字型追踪标示,锁定移动车辆之后,用食指扣住测速仪上的扳机不动,红十字会自动追踪,瞄准镜上则会有一个红色的数字显示出来,这就是对方的车速。测速仪还有一个显示屏,显示被测车辆的距离和速度。
我们设点的这条小路非常平直,路边一侧是非常空旷的工业区,参照物比较远,因此车速很容易飙到60公里以上,所以限速40公里的情况下,超速现象果然很多。
当我们架设好测速仪之后没几分钟,第一辆超速车就被垂玛拦下,这辆车竟然开到时速67公里。经查这位年轻的司机还未曾有过超速告票,车内的保险单也已经过期,他解释说新的保险单忘在家里了,垂玛相信了他,仅对他的超速开了罚单。
随后正当记者在学习时用测速仪的时候,一辆女性驾驶的车辆又以60公里的时速直奔而来。由于不是警员测得的速度,垂玛就对记者说:先拦下来,检查她的纪录,如果她以前没有任何告票,就放她一马。
女司机被拦下后已经是花容失色,惊恐不已。垂玛安慰她说,把车辆停到路口以外的拐弯地方,坐在车里不要动,把所有证件拿出来。他到警车内调阅被查车辆数据,警用计算机把数据查出来之后,会把车辆的资料报出来,警员听一听核对一下与实际车辆是否有出入。随后再察看她的驾驶纪录、犯罪记录等,果然是清白如洗。垂玛就对记者说:那就按照我们说的,放了她。
垂玛走出警车,对着惊魂未定的女司机说:你可以走了,但是以后要注意别超速,注意观察限速标志。
女司机听了之后,把头俯在方向盘上,不敢相信没有罚单,然后一个劲儿点头,表示以后会小心驾驶,不再超速。
记者也发现,垂玛对所有的超速者都是苦口婆心宣传安全意识,叮嘱他们不要再犯,显得非常友善和耐心。
警员证词就是证据
垂玛所驾驶的隐形警车没有车载雷达,因此在驾驶途中追赶超速的车辆,对超速的判断就要通过与警车速度的比较。记者对此产生疑问,如果没有测速纪录,以后上法庭的话,拿什么做依据呢?
垂玛表示,警察的书面记录和证词就是依据,这是一种职业信誉和职业道德,法官会相信警察的证词。其它情况比如查开车打电话、不系安全带等问题,都是靠警员的目击证词,都没有录像或者照片。目前约克区警队的车载录像系统还在试装阶段,记者从警局出发的时候,还遇到一位科技装备部的警员驾驶一辆无标志警车,里面装了一台摄像机,他正在开着车到处转悠,对摄像系统的稳定性进行检测。
身边的“幽灵”
实际上,在路边测速只是小区响应组的一项工作,但没有发挥出隐形警车的威力来。垂玛带领记者开始在公路上巡逻,在高速行驶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注视迎面车辆里是否有人使用手机或者不系安全带。由于车速太快,观察到对面所有的车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职业让垂玛练就了敏锐的观察能力。
他表示,驾驶中观察不太容易危险性也大,最好的观察时机是在路口等红灯的时候,四面八方的车辆都在监控之中,一旦发现违法现象他就可以迅速出击。
这一点马上就得以证实,为了让记者对隐形警车有更全面地认识,他又追上了另一位正在执勤的隐形警车。这辆“隐形警车”甚至连隐形的标志都没有,是一辆完全没有标志的黑色车辆。只有后座车窗的钢筋条、车顶的卫星接收装置与其它警车一样,这样的车走到你身边也不会知道是一辆警车。
我们两辆警车行驶到7号公路万锦广场红绿灯等待的时候,对面车辆是直行左转信号,我们都停在那里。突然驾驶黑色隐形警车的Shomari发疯般地冲了出去,从最左线强行右转到万锦广场,追上了一辆驾驶者的车辆。我们也紧随拐了进去,一问才知道,这名司机边左转边打电话,警员Shomari还学着对方一只手操纵方向盘,他表示这样做很危险,对方虽然和警员面对面,却丝毫没有发现这辆隐形警车的存在。垂玛说:这就是幽灵车存在的真正意义。
无独有偶,当垂玛驾车回警局的路上,我们突然发现右边同行的车辆上,司机正用肩膀和脑袋夹着电话打得正欢,“隐形警察”与之并行了几十米后,他依然没有察觉警察的存在,垂玛驾驶警车并线到他车后,突然闪起了警灯,那位司机才如梦初醒。
他解释说刚刚从公司出来就来了电话,还来不及拿出蓝牙耳机就讲了起来,也没有发现隐形警车就在身边,实在是懊悔不已。垂玛走进警车,把司机的数据输入,核实身份和车辆,发现这名司机有不少交通告票。记者问起开车打电话要罚多少钱,垂玛说别着急,等会儿计算机算出来。记者问他需不需要记住所有违章的条款,他表示以前需要背《交通法》,现在警用计算机系统有联想提示功能,只要输入关键词,计算机会给警员几种处罚选择,只要选中即可,非常方便。结果:这名司机的罚款是连税155元。
《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在约克警队,大约有200辆有标志警车、180辆“隐形警车”,它们一起肩负着保护小区安全的重任。
警车之王:维多利亚王冠
维多利亚王冠(Ford Crown Victoria)以稳健著称,尤其是在高速飞驰条件下的稳定性极佳,因此在北美军警和政府部门公务车辆中到处可以看到它的身影,警方内部给它的名称叫做 “警察拦截机”。
8缸后轮驱动,整车一体的框架结构,一些小的磕磕碰碰维修起来很方便,同时也非常适合于冲撞、挤碰其它车辆。警用车辆的特殊设计,使其在市场是看不到的,警队要直接从厂家订购,但退役之后的警车在二手市场上经常会看到,强悍的传统、剎车系统,和250马力的引擎,都是买家看重的地方。
维多利亚王冠警车和同型民用车(出租车)都是4.6升8缸,但警车有特别机油冷却系统。由于警车长期处于不熄火状态,这套系统可以保持警车机油温度不会上升,普通民用车辆别说空转违法了,就是让你空转1个小时恐怕也坚持不住。
2006年以前的警车后轮轴比为3.55:1,限制最高时速为193公里,后来改为3.27:1,使得车速限制提升到217公里,表盘显示最高数字是225公里,一般民用车型限速则在193公里。
警车的另一个安全特征就是减震器,配备T-409双不锈钢排气管和消声器。
车内驾驶前排座位内有防刺钢板,被关在后坐的嫌犯如果藏有利刃的话,也不能刺透座椅伤及警员。与民用车辆相比前排车座间留出很大的空间,用于安装车载计算机、对讲机、警报灯光控制系统、散弹枪等。
在购买二手警车的时候,不少商用车辆和警车外观一样,只有从车架号码上来分辨了。比如维多利亚王冠警车车架号用P71打头,出租车等用P72,基本车型用P73等。
不过该车型也有自身缺点,2005年以后的维多利亚王冠警车后面都带有灭火器,原因是其尾箱和油箱非常靠近,按照以往经验发生车祸时,尾箱内装备的大量器材很容易把油箱穿破,从而导致车辆着火。
福特公司宣布2011年是生产Crown Victoria的最后一年,将被2010年款的Ford Taurus代替充当警车。GM也同样决定用Chevrolet Caprice作为新款警车。
GM的黑斑羚警车
GM的黑斑羚(Impala)也是常见的警车,巡逻警车代号为9C1,隐形警车代号为9C3。其输出马力为230,6缸3.9升,配以GM重装4 速变速箱,动力强劲。其前排座椅和地盘为一体结构,被称之为桶结构,以保证在遭遇车祸的时候,前排空间不会轻易被挤扁,这个前排安全测试结果被美国国家交通安全管理局授予5星级别。
从2008年起,该车燃料改为85%的酒精混合15%的无铅汽油,达到更加环保,被称之为E85模式。采用新的控制技术,当车辆正常行驶不需要全力追击的时候,其引擎的一半汽缸自动关闭,节省燃油8%。
警察追车合法?
追车镜头是电影中常见的精彩画面,但是在实际生活中那些惊险的追车场面却不常见。原因是,据统计30%到40%的追车行动会以交通事故而告终,而 60次追车行动中就有一宗后果是人员死亡。因此不到万不得已,警方是不会玩命追车。加拿大警方规定警员在任何时候都有权决定停止追车,而停止追车的警员不会被追究责任。
就安河来讲,记者从专门负责调查警务行动中有平民伤亡案件的安河特别调查组(SIU)了解到,2010年以来全省总共有4宗警车追车行动中导致人员伤亡的事故,其中4人死亡,2宗是省警,1宗是渥太华警队,1宗是多伦多警队。死亡人员中有2人是逃逸中冲出公路撞树身亡,2人是与迎面来车相撞身亡,警员警车均无受伤。
警车车身代号的含义
警车车身尾箱两侧都有一些字符或者数字代号,分别标明其所属单位。
多伦多警队
常见的各分局巡逻警车编号由数字组成,例如3322,表示属于33分局第2警务区第2号巡逻车。(每个警局辖区会分为若干警务小区)
其它专业部门警车:X代表数字号码
6XXX:交通组(Traffic Services/Transit Unit)
TAVX:反街头暴力组(Toronto Anti-Violence Initiative Strategy (TAVIS))
ETFXX:特警飞虎队(Emergency Task Force)
MUXX:水警(Marine Unit)
PSUXX:公共安全组(Public Safety Unit)
PKEXX:泊车管理(Parking Enforcement)
CRTX:法警(Court Services)
BCUXX:保释投诉管理(Bail Compliance Unit)
SROXX:驻校治安警 (School Resource Officer)
RMSXX:档案管理、传递(Records Management Services/Courier)
PDSXX:警犭组(Police Dog Services)
FISXX:科学鉴证(Forensic Identification Services)
MTDXX:骑警(Mounted Unit)
COMDX:移动指挥车(Command Post vehicle)
CFCX:战地中心指挥车(Central Field Command (mobile command post vehicles)
VSUXX:录像车(Video Services Unit)
约克区警队
以警局数字开头的,例如522,代表5分局2区2号车。
其它:
MARX:水警(Marine Unit)
AIRX:直升飞机( Air Unit)
FXX:科学鉴证
CANINE:警犬组(dog unit)
ERU:特警
原文出自:
http://www.ccue.com/ccp_east/2010-03-18/1268961551d2377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