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210/回顾广东原创的历史,把握原创音乐的脉动!

回顾广东原创的历史,把握原创音乐的脉动!

全面了解广东电台推动广东乐坛发展所作的艰苦努力,共同再创本地乐坛新辉煌!

广东新歌榜、音乐先锋榜 把握原创音乐的脉动

歌榜简史

从歌曲大赛到音乐先锋榜

从1987年至今,广东的歌榜已经可以写成一部小小的历史了。1987年,广东电台文艺部创办了国内最早的歌曲排行榜——“健牌”歌曲大赛,1992年发展成为“岭南新歌榜”。
1997年,为避免力量分散和重复工作,广东电台决定,将两个排行榜合并为一个榜——“广东广播新歌榜”,2002年进一步更名为“音乐先锋榜”,沿用至今。

原景再现 广东新歌榜 凝聚原创精神的第一榜 广东发起 三地联手

上世纪80年代,港台流行音乐随“南风窗”吹进内地。在音乐茶座和人们手中的收音机里,飘来得几乎都是软绵绵的港台歌曲,本地歌手都以模仿港台歌星演唱风格为荣,而一批本土音乐创作人,还处于一边改编口水歌一边摸索原创的艰难阶段。
那时的电台,每天除了放几首老歌外,就只能播放港台歌曲,几乎没有一首属于“自己的歌”。目睹这种情况,当时广东电台文艺部的副主任白玲(现任广东电台台长)感到非常痛心,遂萌发了举办活动以促进本地原创音乐发展、抗衡港台歌曲的念头。
1987年,中国内地的第一个歌榜在广东电台设立,以“创作歌曲大赛”命名,由健牌香烟赞助举办,白玲、邹小川为主要组织者,马国华(骆华)做歌榜的第一个主持人,谭天玄负责歌曲采录工作。大赛的主旨是鼓励本地作者创作,要求参赛作品必须是本地原创。在这一年年底评出了“广东十大创作歌曲”,反响非常好。
1988年,在广东电台的牵线和力促下,与北京电台、上海电台联合在广州举办了“京沪粤创作歌曲‘健牌’大奖赛”。三地的电台分别选出本地原创歌曲的前5名参赛,再从中选出金、银、铜奖各一名。这一年,来自北京的歌曲《心愿》(杭天琪演唱)获得了“京沪粤十大广播歌曲”的金奖。第二届京沪粤大赛时,广州原创的《一个真实的故事》获得了银奖。
“健牌”大赛时期,整个广东乐坛还没有“造星”的概念,大赛完全是只评作品,不评歌手。由此造成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时很多作者写好歌后,还不知道该给谁唱。

原创音乐 风生水气

京沪粤三地的大奖赛连续举办了5年,直到1992年,因为健牌为外国香烟不能冠名,加上大家觉得已经可以设立歌榜的形式,因此大奖赛正式改名为“广东新歌榜”。
从广东新歌榜开始,流行歌曲排行榜的形式走向成熟,开始设立常规性的每个季度和年度的金曲评选,后来又设立了周榜。每周、每季度都根据听众投票和评委的评比产生10首优秀歌曲,到年终的时候,从所有上榜的歌曲中选出年度十大金曲。通过这种方式,使歌榜成为一种更密集、更日常化的运作,保证了更多优秀的原创歌曲能被及时播出推广。
而能够这样做的一个前提,就是有足够多的原创音乐产生。在广东新歌榜成立时,陈小奇、李海鹰、毕晓世、兰斋、解承强等一批本地创作人才已经走向了个人事业的巅峰阶段,一大批优秀的流行歌曲已经涌现。因此,创立歌曲排行榜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当时,每到周六、周日几乎都是“歌榜日”原创流行歌曲不断滚动播出。每年在文化公园中心台季选颁奖晚会时都是人山人海。
在这个歌榜上推出的歌手和歌曲令人耳熟能详:它曾经推出过《信天游》、《涛声依旧》、《弯弯的月亮》、《一个真实的故事》、《小芳》、《晚秋》、《爱情鸟》、《大哥,你好吗》、《牵挂你的人是我》、《你在他乡还好吗》、《快乐老家》等在全国有影响力且流传甚广的原创歌曲;推出了杨钰莹、毛宁、林萍、林依伦、朱哲琴、甘萍、火风、陈明等全国知名的歌手;也扶持了陈小奇、兰斋、李海鹰、毕晓世、解承强、张全复等成为全国著名的音乐人。正是通过歌榜,一大批歌手和音乐人从广州走向全国。

激发创造力的商业电波

广东歌榜对于中国原创流行音乐的贡献是巨大的。从最早的“健牌”歌曲大奖赛到后来成熟的广东新歌榜,各榜一直致力于推动本地原创流行音乐的发展,当时在全国都是遥遥领先的。广州流行音乐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走向巅峰,成为全国远创流行音乐的中心,都与各榜的作用密不可分。
继广东歌榜之后,全国各地的歌曲排行榜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但很少有歌榜能像广东这样,在全国具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推出一批数量如此丰富,在国内享誉一时的优秀歌曲和歌手。广东歌榜不但做出了榜样,更将歌榜这种形式的力量发挥到了极致。
在广东歌榜名声最盛的时候,广州成为全国原创流行乐的中心地带。各地的音乐人聚集到这里,各地的歌手带着自己的作品,南下广州来实现自己的明星梦,而到电台“打榜”是实现梦想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环。正如广东电台音乐台总监谭天玄所说,即使到了电视媒体如此发达的今天,即使在商业发达如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电台仍然是许多音乐人在推出新歌时最为重视的传播媒介。因为只有电台才能拿出较多的时段,对歌曲进行较大规模的传播。
歌曲排行榜本身是一种很具市场效果的商业模式,歌榜对于音乐创作既是刺激又是帮助,因为有歌榜的存在,本土的原创音乐人得以将自己的作品源源不断的推向全国,并及时获得来自听众和市场的反馈,从而及时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歌手也通过歌榜获得名气,赢得唱片公司的青睐,从而迅速在全国走红。

等待春天

《小芳》、《涛声依旧》、《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些优美的旋律总会在岁月长河中不经意地飘回到我们身边;岸边总有一群勤劳的人们,隔几年就围着篝火振臂高呼“重振广州音乐雄风”,提醒着我们广州音乐曾经有段辉煌灿烂的历史。
关于广州流行音乐潮涨潮退的原因,十年来虽说众说纷纭,其实归根结底也就不外乎天时地利人和的配合。广州毗邻港澳,文化、娱乐深受港台影响。特别是香港流行乐,让同是说粤语的广州人倍感“同声同气”。通过香港电台和电视台的传播,许冠杰、罗文、徐小凤、谭咏麟、梅艳芳的歌声似乎一直就在身边。直到1989年后,香港电台、香港商业电台纷纷由原本的调幅(AM)转到调频(FM)立体声广播,在广州用收音机再也收不到港台电波。这时,在20世纪80年代中发展起来的以珠江电台为代表的广州本地电台发挥了作用,和当时一批优秀的词曲作者像陈小奇、李海鹰、毕晓世、解承强、浮克等伯歌季舞,打造和推介了不少传世佳作。
尤其是广东电台的音乐排行榜,对发展广州本地乐坛功德无量,很多精彩的歌曲在这里被认识、被认同、被赞许……从“广东新歌榜”到“岭南新歌榜”到后来的“音乐十大金曲榜”、“广东广播新歌榜”到现在的“音乐先锋榜”,都一直致力推广广州本地音乐,曾经推过《信天游》、《弯弯的月亮》、《晚秋》、《爱情鸟》等家喻户晓的歌曲。
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因为中央电视台和春节晚会让歌手在全国范围的宣传工作事半功倍;因为有线电视网络让广州人更易收看香港电视,香港流行音乐再次“统治”广州;因为每次在广州演出,比起香港歌手,内地歌手的待遇总是差些档次,观众的反应总是冷那么几度;而在广州刮起的“西北风”,如《黄土高坡》、《信天游》、《山沟沟》、《大花轿》等在北方受欢迎程度更甚……因此一大批优秀的岭南音乐人纷纷北上。慢慢地,曾经辉煌一时的广州流行乐坛暗哑无光,之后虽有多位音乐人掀起多番“振兴”运动,不过昔日光辉不再。
如果声声不已是万物循环的常规,那么我们期待广州流行乐坛的下一个春天能早点回归。

人物访谈
在互动中评选,在互动中感动

谭天玄,广东电台音乐台总监,广东新歌榜的主要负责人。
周兵,主持歌榜多年,经历了歌榜从“健牌”歌曲大赛到广东新歌榜,再到广东广播新歌榜的阶段。后为全球华语歌曲排行榜主持人。

南方都市报:第一届“健牌”歌曲大赛开始的时候,社会反响怎么样?
谭天玄:一开始电台向全省征集作品的时候还引起了不小的争论,很多人怀疑本地创作者能不能创作出足以与港台歌曲抗衡的作品。当时大家都没有想到,很快就有几千首参赛作品从各地寄来。
南方都市报:当时是怎样评选的?
谭天玄:第一届都是由电台请来的音乐专家评的。当时参赛的作品都是写在纸上的词曲,专家们光是看歌片都看的头疼。
南方都市报:一直都是在纸上评的吗?
谭天玄:不,专家先从纸上选出近60首作品,然后电台招来歌手和乐队,用自己的设备将这些作品录制下来,然后在广东电台文艺台滚动播放。到年底就举行了“广东十大创作歌曲”的金曲评选。
南方都市报:没有听众参与么?
谭天玄:第一年没有,所以选出的作品相对正统一些。第二届开始就增加了听众投票。
南方都市报:听众参与投票的多不多?
周兵:非常多。当时电台收到的选票要用麻袋来装,而且一装就是十几个麻袋。
谭天玄:那时候还不知道可以让听众把歌名写在信封背面,所以所有内容都必须拆开信封才能看到。信太多,看不完,电台只好分配任务,强行命令每个工作人员必须拆多少封信。这样的情况持续了很多年。
南方都市报:那当时有没有很忠诚的“听众迷”?
周兵:有啊,很多。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两个。有一个姓邱的女听众,从在梅州上中学开始一直到在广州上大学、工作,每逢原创音乐排行榜必听,而且一直给我们写信,一写就是长长的好几页纸。还有一个女士,患了重病还在病床上给电台写信,希望我们能够给她留一张季选晚会的票。我们都很感动。

名词解释

打榜——鼎盛时期的歌榜是歌手和音乐人出名的必经之路。其过程是唱片公司或歌手自己将原创的歌带拿到电台播出,通过播出一段时间以后参与季度、年度金曲评选。上榜的歌曲通过电台的推介将在全国获得知名度,从而促进歌带的生产和销售,该歌手和作品都将一炮走红。最红火的时候,歌榜推出的新人基本上是推一个红一个,临近评奖的季节,唱片公司的人都会要将门槛踏破似的来电台要奖。
造星工程——上世纪90年代初,唱片公司开始有意识的包装自己的歌手,希望通过打造明星来拉动市场。顺应潮流,歌榜也逐渐从最初的只推作品不推歌手,转向作品和歌手并重,在播放歌曲的过程中,加大了对歌手的介绍和推广。于是,一批“新星”就这样走向全国。

记忆碎片
电台直播室里的颁奖会

广东新歌榜从创立时起就一直坚持推动本地原创音乐发展的宗旨,甚至在非常困难的时期也坚持了下来。健牌香烟在停止赞助之后,歌榜的经费变得非常紧张。为了省钱,1993年的年度颁奖晚会选择在电台的直播室里进行。让人感动的是,艾敬还专程从香港赶回广州,在小小的直播室里参与了这一次颁奖典礼。

听众的热情

歌榜拥有很多热情的听众,电台元老马国华的遭遇很有意思,马是广东歌榜的第一个主持人,也是第一个电视台主持歌榜的,他做主持时的名字叫“骆华”。据说,在骆华离开珠江台频道转到新筹建的音乐台的那天,一位年轻的女听众特地从清远老家赶来,伶了只著名的清远鸡等在电台门外,希望见他一面。骆华吓得没敢出去见,让同事劝女孩回了家。

《小芳》不符合播出条件

李春波第一次将《小芳》送到电台打榜的时候,主持人周兵试听后发现卡带做得很粗糙,音效差,按规定是不符合播出条件的。但是仔细听了一边以后,周兵敏锐的感觉到这首歌的旋律和歌词都蛮不错,有流行的潜质,因此还是播出了。这次播出比全国性的推广整整早了一年。

李春波的无辜

在某界“岭南新歌榜”的年度金曲颁奖晚会上,李春波的歌拿了奖。当时李春波已经去了北京,刚好因为吃海鲜过敏,整个脸都肿了。电台邀请他回来参加颁奖礼,当时既没有劳务费也没有交通费,但李春波二话没说就回了广州。但是因为脸肿,李春波没有上台演唱。结果,第二天就有记者发表了一篇报道,说李春波“耍大牌”。为此很多圈内的朋友都站出来,通过不同媒体为他做了澄清。

《弯弯的月亮》救了吕方

《弯弯的月亮》获奖的时候,香港歌星吕方正处于事业的低潮,从一个当红歌星逐渐被人遗忘。《弯弯的月亮》出来以后,华纳公司感到很适合吕方,于是从李海鹰那里买了这首歌,重新配器后给吕方唱。结果这一唱,吕方一下子重新火了起来,被调侃为“咸鱼翻生”。当时有不少广州原创歌曲都被港台歌星拿去翻唱,如黄凯琴唱粤语版的《晚秋》,李克勤翻唱廖百威的《My Shirley》等,都在香港红极一时。

凌晨“凶铃”

陈石先是主持“音乐冲击波”,后来又主持岭南新歌榜没,见证了几代歌星的沉浮。为了随时获取乐坛动态了解音乐人的想法,他与广州的音乐人打成一片,常常混迹于大排挡和酒吧之间。这个圈子包括歌手、音乐人、乐评人、文化记者,经常是吃饭都排不过来。有一天,差不多凌晨两三点了,许健强突然打来电话,很兴奋地跟他讲述自己的灵感,在电话那头还弹钢琴给他听。虽然困得要命,但陈石还是强打精神和他聊。像这样的事情在于那些热情浪漫的音乐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是经常发生的,陈石对此到是不以为苦反觉得这活“非常有意思”!

http://beyond1978.spaces.live.com/blog/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