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0511/认养川震孤儿 雷声大雨点小

世界周刊 记者唐典伟/汶川大地震发生已届周年,一年来,地震孤儿仅有12人被认养,重灾区北川甚至一个孤儿也没被认养,认养灾区孤儿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是民众挑挑拣拣没爱心?还是官员拖拖拉拉不积极?

“五一二”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已届一周年,在你听过的千千万万个来自灾区的感人的故事中,你也许还记得这样一件:

废墟下一位死去的母亲双膝跪着,上身向前匍匐,双手扶地支撑着身体。她的身体下面有一个三、四个月大的孩子。因为母亲身体庇护着,孩子毫发未伤。在她塞在小被子里的手机屏幕上,有一条短信“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住我爱你”。

这条短信,是黑暗里对光明的呼唤,曾让你我忍不住热泪盈眶,想要为灾区做点什么;这条短信,是绝望中对希望的呐喊,曾经让你我怦然心动,想要去认养一名地震灾区孤儿,延续一位母亲永恒的大爱。但事过境迁,这条短信是否依然能让你感动?你是否还记得曾经的心灵震颤?

■曾经的感动 是否依旧

你也许因为太忙,很快就忘记了曾默默对自己许下的诺言;你也许被接下来的金融海啸弄得晕头转向,自顾不暇;或者,你可能抱怨远隔重洋,阻断了你的认养之路。

这些都不重要,你未曾向谁海誓山盟,因此不需要向谁解释,寻求谁的原谅;你没有与谁签订过任何协议,因此不需要承担任何法律的义务;你也很快会取得自己的原谅,不管给出的是多么勉强的理由。但是,当你得知,地震发生一年来,地震孤儿仅有12人被认养,而在地震重灾区北川,一个孤儿也没被认养时,你的心里会不会觉得失落了一点什么?

据《潇湘晨报》引述四川省民政厅提供的数据,到目前为止,被确认为孤儿的有650人,真正被社会各界收养成功的孤儿只有12人,儿童福利院收养了少部分人,580多名孤儿主要由亲属收养。但至少还有88人未被领养,仍住在当地的福利院里。或许他们永远都不会被领养,而是从一家福利院转到另一家福利院,最后终老在老人院。

犹记汶川地震发生后两个星期内,新华社曾引述四川省民政部门的统计说,地震使约4700名儿童成为孤儿。这一数字公布后,一时间在世界各地形成认养四川地震孤儿的热潮。数以万计的家庭和机构都表示认养孤儿的意愿,全国各地想收养孤儿的人有如开闸的潮水,向四川涌去。有的人为报上名,到凌晨4时还在拨打四川省民政部门的电话。

■名人的信誓 几桩履行

而在名人和企业家中,认养灾区孤儿也成为最时髦、最叫座、最能博取媒体版面的口号,歌、影、视、体育名人刘晓庆、袁立、葛优、佟大为、李小双、王力宏、林志玲等等,无不信誓旦旦表示要领养孤儿,一个叫“大唐国际集团”的企业甚至公开宣称要认养四川灾区孤儿110个,“为他们免费提供食宿,负责认养孤儿从小学到高中的基本教育费用”,经济实力有限的成都西藏饭店也表示要认养10名孤儿。

这些名人和企业,当初发出豪言壮语,到底是一时的肺腑之言,还是被媒体逼问,生怕落后露怯,才一逞口舌之快,已无人探究;最终是否有人真的履行诺言,也不得而知。但从一年来被领养的灾区孤儿仅仅12人来推断,至少他们中绝大部分人都未履行自己的诺言。因为假若这些个人和企业中,哪怕只有一部分人信守承诺,就不会有如此多不被领养。

当然,行善需要有心灵的真正触动,才会义无反顾,不致虎头蛇尾。任何人都没有资格指责别人为什么不领养,因为领养毕竟不像捐款那样简单。那是一生的承诺,神圣的责任。既然有那么多企业在公开承诺巨额捐款后,一年过去了,还在“赖捐”,我们就更没有理由指责那样“赖养”的人。

认养灾区孤儿为什么雷声大,雨点小?这得看你问的是政府官员,还是有意认养的民众。

按照四川省民政厅官员的解释,从积极的角度讲,是保险公司提供人民币600元补助,提高孤儿的亲属收养他们的意愿;从消极的角度讲,则是前往认养的民众挑三拣四,缺乏足够的爱心。

■爷爷奶奶们 谁愿放弃

中国实行计画生育多年,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他们就是香火的继承者,即使失去父母成了孤儿,他们的亲人,尤其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都不愿让孩子离开他们。重灾区北川县民政局官员李成龙说,99%的亲属不愿放弃抚养权。年迈的祖父母们不顾他们本人也需要被照顾的事实,无论如何先留着孩子再说。他们老泪纵横地说:“家没了,儿子女儿没了,不能小孙子也没了。”

而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也已承诺从2008年12月起,给每个地震孤儿发放生活补助费,每月人民币600元,直到孤儿满18岁。这一补助措施也大大减轻孤儿亲属代养人的经济负担,使得他们将孩子送给别人收养的意愿进一步降低。

与此同时,孤儿们虽然渴望父母之爱,但未来的养父母、未来的家庭,对他们都是一个未知数,让他们茫然甚至却步,小小年纪就经历人生重大打击,他们更想求稳定,生怕眼前拥有的都会逝去。

四川都江堰市16岁的廖亿萍同10岁的父异母的妹妹廖俞涵,父母在地震中遇难,两人寄住在大姑妈廖慧娟家里。大姑妈很想给她们找到养父母和一个“完整、健康、阳光”的家庭。她对《新京报》说,“经历过父母离异和死亡的萍萍跟着我过,我给不了她完整的父母之爱,家里连个男人都没有”。但许多领养者都只对妹妹感兴趣,认为姊姊年龄大了“很难适应新的家庭”。一对成都夫妻想领养廖俞涵,但小姑娘坚决不离开姊姊,说必须姊妹俩在一起,否则哪个家庭都不去,那对夫妻只好作罢。

四川绵竹一个11岁女孩在地震中失去双亲,家里只剩一位60多岁的奶奶。很多家庭都想收养她,一对成都夫妇甚至提出不会让她改姓,且接奶奶到成都一起生活,也都被女孩坚决拒绝。

■认养者挑拣 落差很大

官员们说,认养者的挑挑拣拣,也是认养孤儿工作进展缓慢的原因之一。向四川省民政部门提出认养孤儿意向的人,提出的要求五花八门,例如三岁以下、长得漂亮、最好是女孩等等,但他们没想到,他们可以“选择”的余地其实非常有限,甚至可以说,根本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脑海中的认养对象,和实际上提供给他们认养的孤儿,更存在着很大的落差。

《南方周末》说,一对为收养孤儿从东北坐飞机赶到成都的老人,在发现民政部门无法提供更多帮助后,不顾劳累,先后转赴都江堰、绵阳、德阳、平武,不能说没有诚意,但他们仍无法找到合适的小孩,因为拟让他们认养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残族。

湖南省的年轻夫妇石先生和妻子坐飞机赶到四川,先去都江堰,后赴德阳等多个灾区,他们发现,民政部门最后公布的88个可以收养的孤儿,全部都有残疾。他们在出发前曾设想了各种各样的困难,却从未想过收养一个残疾孤儿。

许多人就都像他们这样乘兴而来,然后一个个空手而去。而那88位有残疾的孤儿,却至今仍在福利院里,无人问津。绵竹福利院院长张萍说,那些孩子,将在那里成长到18岁,然后会被送回原籍,当地民政部门将接收他们,并尽力协助他们找到自食其力的工作。而生活无法自理的,则又只能去成人的福利院,或者在敬老院终老。

■民政官员们 工作滞后

不过,不管当地民政部门如何抱怨认养者没有爱心,挑三拣四,都无法掩盖他们本身工作的滞后。地震发生后的一个月内,民众的认养热情达到最高潮,但那时民政部门却一再泼冷水,他们的理由是:“最紧要的是救人,而不是把孩子送人。”迟至去年8月,即地震发生100天的时候,地震孤儿收养工作真正启动,那时人们凝聚的认养热情却已冷却、散去。

当地民政部门与各地认养者的矛盾,自地震发生后不久都存在着。首先,民政部门当时乐观地认为,数以万计的家庭、机构和个人都争着抢着要收养,最后确定的只有88名孤儿,虽然是残疾儿,“不愁没人要”。但认养者中不少人并非非得领养小孩不可,而是觉得灾区孤儿一夜失去父母,实在可怜,才动了恻隐之心。

如果要他们去认养那些福利院里的残障孤儿,他们觉得没法接受,有人甚至直言,“这些孩子或许早就在孤儿院里,本该政府抚养,为啥拿出来让我们认养?”有的说,“如果不是为了照顾地震孤儿,我们若想认养,到本地的福利院去认养就是了,又何必千里迢迢跑到四川来?”他们认为四川不应趁地震而把原本在福利院里的孤儿推给认养者。有的甚至认为民政部门应该早就明确说明他们有残障的情况,这样也就不用劳动成千上万人认养大军前往四川。

民政部门则强调他们的法律底线,即必须保守收养秘密,不得泄露被领养人资讯。

■手续太繁琐 让人放弃

其次,一些有意认养者认为中国的“收养法”规定严,手续繁琐,迫使他们最后放弃。收养者需要具备无子女、有抚养教育能力、未患有在医学上认为不应当收养子女的疾病,且年满30岁这四个条件。而收养10岁以上者,必须征求被收养人的意愿。事实上,大多数年满10岁的孤儿并不愿意接受全新的父母。

在人们的认养地震孤儿的热潮中,曾有一个以“唐山地震孤儿”名义发出的帖子引起人们深思:“残酷的自然灾害让无数富有同情心的人们没来得及冷静思考,就去认养孤儿。但善良的人们,请你们冷静下来,不要急于领养他们。你们今后是否真的能从心理上体会孤儿的内心感受,是否能给他们真正的幸福生活?”

看来,认养孤儿,光有经济能力是不够的,要有同情心;光有同情心是不够的,要有爱;光有爱是不够的,要有无私的爱。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