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416/解读温家宝撰写回忆胡耀邦长文

德国之声/4月15日,在中共前总书记胡耀邦逝世21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总理温家宝撰写的回忆长文。怎样解读这一事件?它是否为中国国内的政治发展释放了某种信号?

4月15日,《人民日报》发表了中国总理温家宝题为《再回兴义忆耀邦》的长文。文章回忆道,1986年年初,时任中共总书记的胡耀邦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中央机关的30名干部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考察调研。

当时,温家宝刚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便受胡耀邦委托,负责组织这次南部考察工作。南巡考查从2月4日开始,持续半个多月,2月20日,全组返回北京,结束了西南贫困地区之行。据温家宝回忆,在这次考察期间,胡耀邦曾生病发高烧。尤其令他记忆犹新的是,胡耀邦在黔西时要求干部们到基层。

此后不到一年,1987年1月,胡耀邦便因为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下台,虽然名义上是胡耀邦自己提出辞职,但按照赵紫阳前秘书鲍彤的说法,“全世界都知道,党中央更清楚,他是被邓小平逼下台的。在这样的背景下,现在由中国最高级的官员之一写文章悼念,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现象。

作为胡耀邦当年的办公厅副主任,现在再次到中国南部考察旱情,故地重游,触景生情,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在《炎黄春秋》杂志执行主编徐庆全看来,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就温家宝目前的身份而言,”作为一国总理写文章纪念胡耀邦,我觉得这个举措是比较震动的。但其背后隐含着什么意义,我觉得不必做过深的解读。我们多年来的体制给人的印象是,如果一个领导人写文章纪念谁,就会有一种什么新的意义。我觉得未必。同时我觉得关键是,虽然胡耀邦是被罢黜的总书记,但在胡耀邦诞辰90周年的时候,中央已彻底为他平反了,而且开了一个很隆重的纪念会。在中国媒体看来,有关对胡耀邦的评价,禁区已很少了。那么,温家宝发表一篇文章来纪念胡耀邦,从民心民意上讲,都是很好的,并不是一种特别的举动。”

对《人民日报》发表温家宝纪念胡耀邦文章不要做过多解读,也是现居纽约、任《北京之春》主编的胡平的看法。他通过电话对德国之声说:”我们不宜对这件事做过份的解读。他同赵紫阳情况有所不同。因为赵紫阳明确反对邓小平的戒严,而且坚持这一观点。现在在中共那里,赵紫阳的名字显然会敏感得多。第二,胡耀邦在党内和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所以这对当局来说是一个可以利用的资源。还有,胡锦涛和温家宝当年都受过胡耀邦的提拔和重用。从这一层关系来讲,他门这批领导人出来做这么一个表示,也并不很奇怪。”

虽然以上理论家都不认为有必要过多解读温家宝撰文纪念胡耀邦的背后含义,但胡耀邦这位被罢黜总书记的地位以及他1989年去世后为悼念他引发的八九民运,还是让人产生联想,即这样高调高位纪念胡耀邦,会不会成为平反六四的前期铺垫?

鲍彤认为,至少在重新评价胡耀邦问题上,可以将温家宝撰文看作是一种”铺垫”,”在将胡耀邦当作正面人物悼念的时候,我想应该知道,共产党并不是每一个决定都是正确的,邓小平并不是每一句话都是铁打的。这种所谓过去的决定是可以而且应该接受后来历史的检验。胡耀邦问题上的平反,应该引起中国人民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领导人的思考,就是怎样反省自己的历史,包括毛泽东,包括邓小平。我认为这是好事情,是积极现象。我希望这不是个别的孤立事情,而是中国前进当中的一个重要步伐。”

鲍彤还从人民表达自由权的角度评论了这件事。他说,一个正常的国家应该允许自己的公民表达自己的感情,表达悼念的感情,拥护的感情,反对的感情。这样表达感情的权利是每一个正常国家每一个公民应该拥有的,”我希望中国从此允许自己的官员和自己的公民都能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感情。如果这样,我认为,中国就大大进了一步。如果这种事情只在胡耀邦身上适用,而在其他人身上不适用,比如对同样逼下台的总书记赵紫阳不适用,如果是这样,那么我认为没有什么进步。”

胡平在谈到温家宝这一特殊的人物时说,”对温家宝而言,他感到自己的任期已不长了,他可能急于用某种方式对公众做一次表白,想证明他比较开明、比较人性化的一方面。另一方面,他也多少有些无奈。所以他运用了现在这种方式,而不是使用实实在在提出和执行好的政策的方式。”

胡平还指出,虽然温家宝是中共高层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但他的表现同其他人不一样:”温家宝多次谈到普世价值,而他对普世价值的看法还遭到中央党校以及社科院等的公开批评。另外,去年当有关《零八宪章》的事情沸沸扬扬的时候,温家宝几次谈到’言者无罪’。这次两会上,他谈到公平正义比太阳更有光辉、法比天大等等。虽然这些讲法都未必能落到实处,但相对于其他中共领导人,他还是多少有些不一样。因此,在胡耀邦逝世21周年的时候,温家宝而不是别人发表这篇文章,恐怕它未必表明中共上层在政治改革上会有多大举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