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607/救灾暴露中国直升机软肋

在地形异常复杂、地面交通严重受损的震区上空,百余架直升机显得数量不足,这是发展中国自主直升机产业的契机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是直升机率先飞往灾区上空查看。在震区公路、桥梁中断,震中数万生命无法获取外界救援时,还是直升机穿梭于崇山峻岭之中,运送救援物资,转移受伤群众。在抗震救灾中,直升机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生命之鹰”是灾区百姓给予它们的赞誉。

地震发生后第19天,令人担心的事情发生了。5月31日下午,一架向灾区理县运送防疫专家的米-171直升机在返回途中,与地面失去联系,截至6月4日发稿时仍下落不明。高强度、高难度的飞行任务,让“生命之鹰”略显疲惫。

救灾暴露直升机软肋

此次地震的受灾面积相当于半个英国或一个韩国,且地形地貌异常复杂。区区百余架直升机参与救灾,显然有些捉襟见肘。抗震救灾的严峻事实,使人们痛感直升机数量不足。

那多少架直升机才能算得上充足呢?下面一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据权威数据,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全世界约有军用直升机3.5万架,民用直升机约2万架。全世界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拥有直升机14架,装备数量最多的国家平均每万名陆军官兵高达110多架。在发达国家,军用直升机的数量占三军总军机数的三分之一以上。

然而,近20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直升机的总数量尚不足当年世界总数的百分之一;军用直升机的平均拥有量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甚至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这种情形与中国的幅员、人口规模、市场需求不相称,也与军队规模和任务不匹配。

在总量不足的前提下,缺少重型直升机则显得更为突出。在抗震救灾中,因为没有重型运输直升机,在地面交通短期不能恢复的情况下,起重机、挖掘机等重型救灾设备无法迅速调入灾区。在堰塞湖抢险中,不得不依赖来自俄罗斯的米-26重型直升机,才把重型机械吊运至堤坝上。

数量不足必然导致训练以及使用经验上的不足,配套设备也不完善。尽管参与救灾的机务人员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不俗的技术水平,但人们依然可以感受到,恶劣的地理环境和气象条件,以及专业配套设备的不足和落后,在相当程度上制约了直升机救灾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此次参与救灾的米-171直升机失事后,有人提出疑问,为何失去联系数天后还无法找到直升机下落?难道直升机没有安装全球定位系统,或预防失事的信号发射装置,致使地面人员无法确定它的可能失事位置?在没有高科技设备帮助的条件下,要在地形、气候复杂的崇山峻岭中寻找一架可能失事的直升机,便犹如大海捞针。

“万国牌”带来严峻思考

有观点认为,此次米-171失事的一个原因,是该机型不适合在高原、复杂气候条件下飞行。这个观点并不全对。米-171是俄罗斯陆军使用的一款通用机型,在技术上能够在四川震区的自然条件下执行任务。但这个观点提出了一个问题:有能力在高原执行任务的中国直升机数量较少。如果灾害发生在青藏高原那样的高海拔地区,形势将更为严峻。

直升机的价值是不容置疑的。在朝鲜战争期间,美军就开始使用直升机执行战术任务。到越南战争期间,美军开始大规模使用直升机,其在丛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获得了“战场出租车”的称谓。在民用领域,直升机的用途更为广泛。无论医疗救护、抢险救灾、农牧监测、地质勘探,还是重型设备吊装、交通指挥、治安巡逻,到处都能看到直升机的身影。

从此次抗震救灾出现的直升机来看,型号较多,且几乎全部来自国外。比如“米”系列是俄罗斯的,“黑鹰”是美国的,“超级美洲豹”是法国的,其实国产的“直-8”也只是法国“超黄蜂”的仿制品,“直-9”则是从法国引进的技术。中国直升机队伍目前还属于“万国牌”。

“万国牌”反映了一个现实:中国的直升机产业发育不良,还不能为军队现代化提供足够数量和性能优良的机型。从这些角度来说,中国直升机产业比大飞机产业的情势更严峻。基于直升机在民用和军用上的重大价值,中国很有必要像发展大飞机一样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

军民共举抓住契机

中国是一个直升机市场大国,却是使用小国,更是研发弱国。如何选择直升机发展路径是值得考虑的。

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直升机产业,必须是国家行为,而不能是企业行为。因为直升机产业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风险大,最终还需要大市场来支撑。中国要发展自己的研发能力,生产能力,并且要开拓自己的市场,做到整个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要让自己的直升机产品不仅满足军用,还能满足民用,产品最终能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否则便难以为继。在世界上任何一家生产直升机的企业中,没有哪家是仅仅生产军用机型的。“大飞机”最终选择了军民并举的道路。这个路子同样适用于直升机产业发展。

中国直升机研制的起点低,国际合作必不可少,但最终还得靠自力更生。别人是不会把最先进的核心技术转让给中国,让中国真正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直升机在国际上也属于高度垄断产业,波音和空客在对待中国民用大飞机项目时有联合战略。这种联手遏制局面同样会出现在中国直升机产业上,尤其是在重型直升机领域。

抗震救灾让国人真正认识到了直升机的重大价值;同样,抗震救灾中直升机暴露出来的不足,可能为中国直升机产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契机。(作者陈虎系《世界军事》杂志执行总编辑) 国际先驱导报


失事直升机搜救缩至五平方公里

【大公报讯】在武汉大学李德仁院士等专家协助下,中国军方已锁定米—171失事直升机的高度怀疑区,大约在四川汶川县漩口镇东北方向峡谷区4.5至5平方公里区域内。这意味著失事直升机的搜救范围大幅缩小,由原来的八十平方公里缩至如今的五平方公里。

5月31日,成都军区某陆航团一架米—171运输直升机,在执行任务返航途中,突遇气候变化在映秀镇失事。因当地山高、林密、坡陡、谷深,塌方不断,搜救非常困难。救灾部队出动1.7万人全力查找。

综合中通社、中新社报道,李德仁院士工作团队成员马洪超教授曾向四川提供了唐家山堰塞湖三维地形图,马洪超教授3日从四川回武汉,刚回家,随即接到成都军区电话,希望他们为搜救失事飞机提供帮助。4日下午,武汉大学将一台价值1100万元的激光扫描传感器迅速装上军方飞机。约三四个小时,遥感飞机将可能存在失事飞机的80平方公里范围扫描一遍,结果发现,在汶川县漩口镇东北方向峡谷区有一个信号非常强的区域。结合卫星数据,马洪超等专家圈出直升机失事高度怀疑区为4.5至5平方公里。这意味著失事米—171直升机的搜救范围大幅缩小,由原来的80平方公里缩至如今的5平方公里。

李德仁院士说,这台设备拍回的图象向下看高达15公分的分辨率,如果飞机失事锁定在这个区域的话,就一定能够找到。当然如果不在这个区域,就无法找到了。

1 Comment

  1. jackjia (Post author)

    救灾直升机失事原因:怀疑“风切变”是罪魁祸首

    5月31日直升机失事后,许多心急如焚的读者来电,想弄清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故?直升机为什么不能像战斗机那样有紧急逃生设备?

    飞行杀手:“风切变”

    《青年参考》报道,事故发生后,经初步判断不是机械故障所致,其他该型直升机继续执行飞行任务。种种迹象显示,事故与当时直升机所在地的异常气候有关。当天是农历四月二十七日,月球对地球影响较大,山谷中的切变风(风切变气象所引起的异常气流)会特别强。

    “风切变”指气流运动速度和方向突然发生变化。直升机甚至大型飞机等,一旦遭遇“风切变”,瞬间风向风速急剧变化,会让飞机速度和升力突然改变,机身剧烈颠簸,失去平衡,会像狂风中的树叶一样,被抛上抛下而失去控制,导致坠毁。

    “风切变”是导致飞行事故的大敌,特别是低空风切变(距离地面600米以下)。国际航空界公认,低空风切变是飞机起飞和着陆阶段的危险因素,被称为 “飞行杀手”。2001年发生的“风切变”事故中,美国航空公司587喷气式飞机起飞后突然失控,冲进纽约一个居民区,造成265人死亡。我们的失事直升机很可能是遇到了这个“飞行杀手”。

    此外,就像上文所说,当地午后,山谷地区极易产生强对流天气,形成上升云团,当地称为“爬山云”。如果直升机陷入云团中,由于该型直升机没有雷达导航设备,只能靠飞行员目测,会由于“盲目”操作而失事。

    当然,由于失事直升机仍未找到,现在对事故原因只能做一些推测,真实原因还要等找到机上的飞行记录器等重要设备,进行分析后才能断定。

    直升机上“逃生”难

    如果事发后机上人员还具有行动能力,肯定会主动设法与搜救人员取得联系。即使通信设备无法正常使用,也可以通过生火冒烟等形式呼救,在如此拉网式搜救的情况下,搜救人员应该能够看到或听到他们发出的求救信号。我们虽然都衷心希望机上人员能够平安归来,但几天过去了,还没有收到任何求救信号,这说明机上人员可能已失去了求救能力。

    多年来,直升机失事后的逃生问题一直困扰着各国军方。就在几天前的5月29日,智利军警总司令何塞·亚历杭德罗·贝纳莱斯乘坐的直升机坠毁,机上包括总司令贝纳莱斯在内的11人身亡。

    与固定翼飞机相比,由于机身结构和用途等原因,直升机在遭遇严重事故坠落时,乘员逃生更加困难。首先,时间来不及。直升机一般在低空飞行,失控的机身眨眼间就会撞上障碍物,留给机上人员反应的时间很短。

    其次,跳伞行不通。在直升机坠落时,机上人员逃生的最优选择肯定是与飞机脱离后安全着陆,而脱离飞机的最佳途径就是跳伞,但跳伞在低空飞行的直升机上却行不通,因为距地面高度有限,跳伞后来不及打开降落伞,人就已经落地了。

    第三,弹射很困难。由于直升机上面受螺旋桨的阻挡,难以像固定翼飞机一样顺利弹射出去,在弹射前必须先炸掉螺旋桨,而这一行为本身就非常危险。据了解,目前只有俄罗斯的卡-50和卡-52直升机可以做到这一点。

    残骸的确难找

    成都军区抗震救灾联合指挥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直升机失事后,可能出现机体散落。而变成碎片的机身涂有军用迷彩,与植被的颜色相同,在一定距离内,很难分辨。特别是失事地域山高林密,无论是徒步攀越,还是直升机空中搜索,难度都非常大。

    而现代通信技术也难以在搜救中发挥重要作用。据另一架顺利返航的直升机机长介绍,该机型上幷无雷达等设备用于导航。这种机型本来就较为老旧,从搜救情况看,机上很可能未加装卫星定位设备。中国移动通信公司和中国联通通信公司在获取机上人员手机号码后,做了利用手机信号定位的努力。但在山沟里用过手机的人都知道,这种环境下是很难收到手机信号的。从搜救进展看,两家公司的努力未取得效果。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