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摄影范谈(三十五)摄影理念的偏激与排他

John Fan 范朝亮

上星期做了一个摄影访谈,由90后的Thomas采访云漫,杰夫,张子和我四位60/70后,两代的摄影师聚集一堂,堪为佳话。这是一次113个摄影群联播的大型活动。其中我谈到了互联网所造成的偏激,小到学摄影,大到整个社会的观念都变得越来越偏激。这是一种全球性的趋势:不管我们有什么观点,互联网上总会有成千上万条支持自己的信息,让你感觉到自己是永远正确的。偏激来自于思想的禁锢,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小团体,让自己的思想不断得到肯定,得到强化,陷于偏激而不自拔。偏激的言论不仅能抓眼球,而且对初学者有很大的欺骗性,使他们对摄影艺术缺乏全面客观的了解。今天就举几个例子谈谈摄影界典型的偏激与排他。

经典至上

第一种偏激是经典至上。这在摄影评论中尤其突出。我们张口马格南,闭口亚当斯,为批评而批评,为引经据典而口若悬河,用历史名人来彰显我们的文化底蕴。不错,马格南摄影师,亚当斯这些人开一代先河,他们的作品和文章都是每一个摄影爱好者的经典教材。可是。。。可是。。。可是现在是2020年啊,不要每张作品都用布里松、亚当斯来衡量好不好呢?


(摄于密西西比河,海鸥扎入水中的瞬间)

布里松的决定性瞬间用今天每秒20张的相机去拍摄还有多少决定性可言?亚当斯只能拍出个月亮,我们今天可以拍银河,以及银河之外的星体。时代不同了,技术条件不一样了,如果我们今天还是拍得像布里松、亚当斯一样,并不是件值得自豪的事情。就像一个整天把牛顿定律挂嘴边的物理学家,还是回去做初中生更合适些。我们要学习布里松、亚当斯超越时代的精神,而不是固步自封,眼高手低地十年如一日,摄影还是停留在初学的水平上。


(摄于加州海岸)

我们自己有什么思想?对一张作品有什么自己的看法?然后拿出自己的作品供人欣赏,做正面的教材也好,或者做反面的教材也罢。把艺术史上的名人挂在嘴边往往只能以表面的知识丰富掩盖内在的思想贫乏,尽管这样的言辞的确能够唬住不少初学者,但那终究是别人的思想。

纪实至上

第二种偏激是纪实至上,似乎只有新闻式的摄影才叫摄影,其余都是糖水。不错,摄影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纪实。我在前几讲中把摄影的历史性也放到一个很高的高度。但是在我们马格南长马格南短的同时不要忘记马格南的精髓是个人表达和历史见证的共存。追求纪实性不能作为缺乏个人创意、缺乏个人技术的遮羞布。纪实摄影只是众多摄影门类中的一类,尽管它是很重要的一类。

我在《摄影范谈》中反复谈到,纯粹客观的摄影是自欺欺人。我们每个人只要拿起相机,都带着主观的色彩。我们主观地决定瞬间的取舍,主观地决定视角、构图,然后主观地决定哪些可用,哪些不可用。这些都是个人对现实事件的观点。

这是2018年七国首脑会议期间各国记者拍摄的同一个场景。究竟哪国的首脑在唱主角?各国的读者可能会有各自不同的结论,因为各国的记者都用了不同的视角把镜头对准了自己国家的领袖,抓住了他们讲话的瞬间。都是纪实的,又都是主观片面的。


(图片摘自:PetaPixel)

第二天美国左派媒体的头版头条是德国总理和美国总统在吵架。有图有真相,纪实摄影还假得了?但是把所有的图片都放在一起,发现真相并非如此。


(图片摘自:PetaPixel)

在我们把纪实摄影抬到神坛之上的同时,很多人自然而然地给体现美感的摄影作品按上一个糖水片的帽子,似乎真正的摄影作品一定是平淡无味,不含个人色彩的。什么叫糖水片?其实糖水是对一种视觉感受良好,心理感受平淡,缺乏意境的作品的统称,并不是指某一类型的摄影。如果一张美轮美奂的风光作品让你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妙,让你赞叹,让你谦卑,让你下跪,它算不算糖水片?同样一张野生动物作品让你觉得身临其境,让你怦然心动,让你屏住呼吸,它算不算糖水片?相反一张纯粹的纪实作品,如果毫无看点,让读者看得快要睡着了,那算不算糖水呢?可能不是,应该是安眠剂。我们要记录历史,但并不能因此排斥对历史事件的个人观点和摄影形式的优化。


(摄于肯尼亚)

丑是美的反面,和美一样,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但是丑应该是艺术家有能力做到美轮美奂之后的刻意选择。毕加索的作品很“丑”,但是他早期的传统作品却让你毫无疑问地感受到他非凡的绘画功底。现在我们有一批摄影师,几十年拍不出一幅精美的作品,却整天不亦乐乎地给人贴上唯美的标签。同样,丑不能成为拍不出美的托辞。

我们不能因为热门景点人满为患而否定风光摄影本身,就像不能因为广场舞而否定所有舞台艺术一样;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美图泛滥而否定美的本身,如果我们还接一点地气的话便知道追求美是人类的共性。人满为患对摄影创作的危害性我已经多次大声疾呼,但是作为一种大众文化这又何尝不可呢?不去追求美,不去跳广场舞,难道要大家没事就吃喝嫖赌才是正道?

其实静态的新闻摄影作为一项摄影专业已经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渐式微了。它面临着来自两方面的强烈挑战:一方面来自视频。视频作为新闻记录的手段能够更客观地表现事件的时间性和故事性,同时降低摄影师在瞬间取舍上的主观性,给读者更少不确定的想象空间;另一个挑战来自全民摄影。现在人手一机,新闻事件发生的时候便有无数人带着手机在场,偏偏缺了你这个专业的新闻摄影师。没有哪个事件可以叫暂停,等着你到场开拍,那便叫摆拍。世界各国的新闻媒体近些年来大量解雇专业新闻摄影师,摄影师的报酬也由按时发工资转向按片子的使用情况付费的模式,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

艺术至上

第三种偏激正相反,是艺术至上。除了纯艺术的影调,其他都不叫摄影。不错,Photoshop是我们的创作工具,是我们的画笔,完全可以让我们创作出独特的艺术作品。其实我们心里也明明白白地知道:与绘画相比,纯艺术的表达一直是摄影的短板,因为它永远受制于画面的真实性。

比如今天让不少摄影师沉迷的极简暗调风格,它以强烈的对比,直截了当地造成很大程度的视觉冲击。我们后期把整体画面狠狠压暗,然后改变现实,人为地重塑光源:画上光线,添上影调,加上动态模糊。我们可以继续讨论这样的作品在摄影分类中的合理性:是风光摄影,是创意摄影,还是电子绘画?无论摄影师自己如何定位,我们的初学者应该有清楚的认知,不用枉费精力在荒郊野外去等那束指哪打哪的神光。


(Michael Kenna)

其实我很喜欢极简的风格,它的代表人物迈克尔·肯纳(Michael Kenna)是我最喜欢的摄影师之一。极简的构图能够在迅速凝聚读者注意力的同时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很符合东方人的审美习惯。但它是摄影师个人的探索,并不是一种唯我独尊的构图方式,更不能以此否定其它的摄影风格。

极简风格的一个明显的缺陷是信息量很少,用多了也就流于极简的形式:为黑暗而黑暗,为留白而留白的形式主义,给读者留下的记忆不是作品丰富的内容,而是表面形式上的大片空白,纯影调、纯视觉的反应。持久的震撼终究要产生于内容,而不是表面的形式。


(摄于芝加哥,秋色的倒影)

我不断地提到重复性是摄影创作的第一杀手。显而易见的重复性就是去同一场景,成千上万人拍出类似的影像。但还有一种重复性我们往往忽视:自我的重复性。怎样简单地去判断自我重复性呢?我们去打开一个摄影师的摄影集,看看里面所有的作品是不是影调类似,构图相仿?是不是相同的场景、同样元素重复许多张类似的图片?我们要追求个人风格,但它不是缺乏创意的说辞。

摆脱自我重复性的重要手段就是解放思想。站得高一点,我们便会觉察到天地何其广阔,自我何其渺小。我们的摄影创作是百花齐放,没有唯一的正统。其实排他并不是自信,而是缺乏安全感。皇帝要唯我独尊,是因为总怕有人造反。一张好摄影可以是纪实的,也可以是艺术的;一个好影像可以是美的,也可以刻意地丑;一幅好影调可以是黑暗的,也可以是五彩缤纷。我们要去宽容。我们的资源不是用来打压后进,而是要去给年轻人更多的机会。当然我们还可以谈马格南、亚当斯,只是不要天天挂在嘴上就行。


范朝亮,英文名John Fan,旅美自然风光摄影师。作品在国际摄影界屡获殊荣, 频繁发表在国内外出版物,在多个国际展览中展出,并被多家图片社收藏。他同时又是国际顶级在线摄影艺术画廊1x.com的策展人,美国摄影学会(PSA) PID 副主席,以及世界顶尖摄影创作团队 – 四光圈创始人之一。他的全部摄影作品收集在其个人网站: John Fan Phot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