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01/由逃港潮到蝗虫论 美加学者看港人心态演变

星岛日报/香港社会近年出现种种争议,如反洗脑国民教育、反对增加中国大陆汽车合法南下香港驾驶、楼价升至市民负担不起,与自由行“蝗虫论”等,深化中港矛盾,影响港特区政府管治威信,来自美国加州、亚省卡加利及卑诗省、研究香港历史的学者,昨齐集多大与本地人士,重温由“逃港潮”至现今香港社会的种种面貌。  

多大亚洲研究学院举办一个为“香港边境、移居及难民”座谈会,探讨香港在上世纪中国大陆民众“逃港潮”,至现时回归中国后的演变及发展。
 
其中一名讲者、来自加州Pomona College历史系副教授陈欣欣,以“窗户”形容香港与中国间的边境,她说上世纪40至70年代,约百万中国人透过这扇窗逃到香港,现时这些“逃港者”透过这扇窗北看神州,而西方学者等人士,也透过香港这扇窗,作了解中国的窗户。

她留意到香港近期出现的中港矛盾,与中港边界间的千丝万缕不无关系,例如放宽自由行到港所引发的“蝗虫论”、香港市民反对增加中国大陆司机驾驶汽车南下香港,甚至早前香港9万人大游行的反洗脑国民教育等,相当程度呈现出香港市民,对近中国整体南下香港之势颇有抗拒。
 
恐怕丧失核心价值

陈欣欣认为这种抗拒与“恐惧”,是香港人希望延续香港与中国其他城市不同的独特性,他们恐怕中国政治压力、分薄香港资源,以及会逐渐丧失香港核心价值,如民主自由等。
 
她续称此种情况在今年8、9月份,香港数以十万人参与反洗脑国民教育大游行及政府总部集会中,尤为明显;香港市民及家长们,惧怕中国大陆的爱国教育,强制性地成为香港教育模式。  

另一名主讲者、来自卡加利大学人类学教授司马雅伦(Alan Smart),曾经研究“石峡尾木屋区大火”对香港房屋及人民发展演变的影响,并将之著作成书。他指出上世纪40至70年代,数以十万计中国大陆人民,因逃避政治逼害及追寻更好生活,攀山涉水逃难到香港,其时香港房屋根本未能跟上逃港人士及家庭数字,结果衍生出木屋区、天台屋及寮屋等。
 
香港市民近年为难以负担楼价,而民怨沸腾。司马雅伦教授称1953年平安夜发生的石峡尾大火,导致数千家庭流离失所,香港政府这才醒觉应有完善房屋政策,安置受灾居民,造就后来廉租屋与惠及不同阶层家庭的长远房屋策略,故市民有安居之所,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有着紧密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