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26/《华尔街日报》:薄家英籍管家服务于情报机构

-《华尔街日报》再抖猛料:薄家英籍管家服务于情报机构
-英国要求重调查商人在重庆死亡事件 生前或涉王立军事件
-英使馆:年初已请中方查海伍德死因
-王立军曾向薄熙来表示英国商人海伍德是被毒死
-薄熙来事件中“神秘之死”爆料后网上充斥着各种猜测
-世界媒体看中国:重庆神秘死
-《金融时报》要求中国彻查尼尔·海伍德之死
-英媒:王立军指薄家英籍友人被毒死
-两厅官被调查 重庆官场临整肃潮?
-重庆组织部长换将 徐松南上陈存根下
-借薄熙来事件 中共或掀起党内整风潮 军队整顿早已启动
-热传薄瓜瓜内幕 牛津混不下去造假转战哈佛


《华尔街日报》再抖猛料:薄家英籍管家服务于情报机构

华尔街日报/3月26日英国战略情报公司Hakluyt发言人对西方媒体证实说, 海沃德先生直到他在重庆神秘死亡前, 一直都在定期为该公司工作。 而就在前一日,英国外交部对媒体表示,它已要求中国就海沃德先生的死亡展开详细调查。

海伍德先生是薄熙来的二子薄瓜瓜在英美留学生活期间的英籍管家,2011年 11月他原因不明地神秘猝死于他在重庆酒店的房间内。地方当局迅速宣布他因“过度饮酒”导致死亡,并未经尸检,即被重庆市原副市长、前公安局长王立军强行火化。海伍德朋友曾向英国大使馆提出疑点,指海伍德滴酒不沾。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 Hakluyt战略情报公司是由英国情报部门军情六处前军官创立的。该公司进一步说海伍德先生不是公司的全职雇员,并没有为他们公司咨询过任何重庆的项目。

Briton in China Scandal Advised Intelligence Firm

BEIJING—Neil Heywood, the British businessman whose death in China is now a key element of China’s biggest political scandal in two decades, was providing periodic consultancy services to a British strategic-intelligence company up until the time he was found dead in the city of Chongqing in November, a spokesman for the firm said.

But Hakluyt & Co, founded by former officers with the British intelligence service MI6, said he was not a full-time employee and was not consulting for them on any projects in Chongqing, whose Communist Party chief, Bo Xilai, was dismissed this month, throwing elite Chinese politics into turmoil.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reported Monday that suspicions about Mr. Heywood’s death had been raised by Wang Lijun, the former Chongqing police chief who triggered the political drama in Chongqing when he sought refuge from Mr. Bo in the U.S. Consulate in the nearby city of Chengdu on Feb. 6.

Mr. Wang claimed to have fallen out with Mr. Bo after discussing with him his belief that Mr. Heywood was poisoned,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He also claimed that Mr. Heywood had been involved in a business dispute involving Mr. Bo’s wife, Gu Kailai, according to one of those people.

The British government said Sunday it had asked China’s central government to investigate the case fully in the light of fresh suspicions about the case, and that Chinese officials had promised to “take it forward” without specifying what action they would take.

On Monday, Chinese officials said they had no knowledge of Mr. Heywood, suggesting the party leadership had once again been caught off balance by the rapidly unfolding and unusually media-driven political drama.

A spokesman for Hakluyt told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that Mr. Heywood had been providing the company with services on a case-by-case basis for some time, without specifying exactly how long.

“Neil had a long history of advising Western companies on China and we were among those who sought his advice,” the spokesman said. “We’re greatly saddened by his death.”

He declined to say precisely what services Mr. Heywood provided. The company offers clients strategic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advice as well as credit checks and other due-diligence services.

Mr. Heywood’s work for Hakluyt was only part-time, and was apparently one of several jobs he had. The level of sensitivity of the projects he was involved in also wasn’t clear. However, his connection to the company suggests he may have been engaged in activities that are considered highly sensitive— and sometimes dangerous—in China.

Gathering business intelligence and investigating Chinese firms is a growing industry, and inevitably those engaged in it are often delving into issues of corruption, nepotism and vested bureaucratic interests.

Several acquaintances and former colleagues of Mr. Heywood said they were not aware of what exactly he had been doing in Chongqing in November. But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case said his Chinese wife was not in Chongqing at the time,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case.

People who knew him described him as a well-spoken man in his late 40s or early 50s, often clad in a cream linen jacket and tie, who had lived in China for many years and was known in the business community as a part-time dealer of Aston Martin sports cars.

They say that Mr. Heywood, a Mandarin speaker, also had a reputation as a freelance consultant who could help to arrange meetings and solve business problems thanks in large part to a connection with the Bo family established through his wife, who was from the northeastern city of Dalian, where Mr. Bo was mayor from 1993 to 2001.

Two people who knew him said they thought he had played a role in helping to look after Mr. Bo’s son, Bo Guagua, when he was studying at two British private boarding schools—Papplewick and Harrow—and at Oxford University. Two others described him as a “low-level fixer” for the Bo family, suggesting he acted as a middleman for them, helping to arrange meetings with business figures, and advise them on dealing with foreigners.

But even as news of the British request for an investigation spread rapidly across China’s popular microblogging services, Hong Lei, a spokesman for China’s Foreign Ministry, told a regular news briefing he was unaware of the situation regarding Mr. Heywood.

Pu Jian, a spokesman for the Chongqing police, said he had contacted several police departments and they all had no knowledge of the case. Wang Ya, a director of Chongqing’s Foreign Affairs office, the local branch of the Foreign Ministry, also said he was unaware of the case.

The lack of a clear and consistent line from official media and spokespeople in China usually indicates that lower-level officials are still waiting for the party leadership to make a collective decision about how to handle a given situation, according to political analysts.

Many analysts and people close to the party elite believe there is a split in the top leadership between those who support Mr. Bo and want him to remain on the party’s Politburo—its top 25 leaders—and those who want him to be ejected and face official punishment.

According to diplomats and other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Mr. Wang, the former police chief, asked for political asylum in the U.S. consulate in Chengdu and presented what he said wa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volving Mr. Bo. He was rejected because U.S. officials feared accepting him would severely damage relations with China. He was persuaded to hand himself over to Chinese central-government officials who took him to Beijing.

It is impossible to substantiate Mr. Wang’s allegations or to ascertain the reasons he decided to come forward, and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said he may be acting in self-interest. Nonetheless, his claims could now be used by Mr. Bo’s opponents against him and other leaders who support him.

Efforts to contact Mr. Bo, his wife, Mr. Wang and Mr. Heywood’s family were all unsuccessful. A spokesman for the British Embassy in Beijing said the embassy is in touch with Mr. Heywood’s relatives and they don’t wish to comment.

Mr. Wang’s case is raising interest in Congress, as leading lawmakers are seeking to find out if the Obama administration denied the vice mayor of Chongqing political asylum last month.

The chairman of the House Foreign Affairs Committee, Ileana Ros-Lehtinen (R., Fla.) is requesting access to the communications between the State Department and its Chengdu consulate concerning Mr. Wang’s case. The State Department has yet to respond to the congresswoman’s request, according to a spokesman for Mrs. Ros-Lehtinen.

The State Department said last month Mr. Wang left the Chengdu consulate under his “own volition.” Spokeswoman Victoria Nuland Monday declined to comment on whether Mr. Wang formally requested asylum while at the U.S. consulate last month or if the State Department rejected his request.

After Mr. Heywood was found dead in his Chongqing hotel room in November, local authorities swiftly declared that he died of “excessiv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cremated the body without an autopsy, according to people familiar with the matter. Friends have since raised suspicions with the British Embassy, pointing out that he was a teetotaler.

One key question in the case is what exactly Mr. Heywood was doing in Chongqing when he died, and what, if any, projects he had been working on there in the recent past. But several friends, acquaintances and former colleagues said they didn’t know.

The website for HL Consulting, a Chinese consultancy that also specializes in credit and other due-diligence checks on Chinese companies, said Mr. Heywood had worked as a nonexecutive director for the firm’s IPO advisory team.

But Shen Wei, president of HL Consulting, said in an interview that Mr. Heywood had not formally worked for the company, but had proposed adding his name to the website to pursue possible future cooperation. “You know, just to make it look and sound better. So we packaged it as how he asked,” Mr. Shen said. He said he gave Mr. Heywood the title of managing director but that he never worked on a single case for the company.

He said he had not seen him for two or three years and had been unaware of his death.

The website described Mr. Heywood as a graduate of Beijing Language and Culture University, a “famous expert” on China’s economy, a long-term specialist on large Western pension funds, who had played a role in several business ventures with foreign companies, including Zhejiang Geely Holding Group Co.’s takeover of Volvo. Volvo didn’t immediately respond to a request for comment.

One person recalled Mr. Heywood introducing himself at a social event at the British Embassy in Beijing two years ago as an adviser to the city’s Aston Martin dealership.

“He was clearly from a good family, in his late 40s or 50s, and was typical British, yet quite old school,” the person said.

英国要求重调查商人在重庆死亡事件 生前或涉王立军事件

21世纪经济报道 陈承 宋江云 袁雪 上海、北京报道/一个名叫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的英国人,在其死亡近半年后,突然成为了关注焦点。3月26日, 《华尔街日报》报道称,海伍德在生前或涉入王立军事件。

位于伦敦的英国外交部新闻办公室发言人26日上午向本报确认,尼尔·海伍德于去年11月死于重庆,而英国政府最近已向中国提出重启调查其死因的要求。

“我们向中方提出希望重新调查,是因为收到了在重庆的英国人圈子的反映,他们认为此前公布的对其死因的调查结果存在疑点”,这位发言人解释称。

《华尔街日报》的消息表示,去年11月,海伍德被发现死于所住的重庆一家酒店。当地有关部门随后宣布他死于酒精摄入过量,并将其遗体火化。但此后海伍德的友人向英国驻华使馆提出疑虑,指出他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

而据本报记者调查,海伍德生前在华的工作经历存在诸多疑点——其经常使用“独立咨询顾问”的身份,在中国毛遂自荐充当中英商贸和经济活动的顾问角色,但目前并未有可供查证的突出业绩。

另外,海伍德生前至少在两家企业担任过“非执行董事”的职位,但其中的一家公司现任高管向本报确认,该职位是海伍德此前通过向该公司“建议”而获得的,而并未通过严格的任命程序。

豪华跑车驾驶者

与尼尔·海伍德同处在华英国人圈子的胡润(Rupert Hoogewerf)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他与海伍德最后一次接触,恰好就在其死亡前不久。胡润因从1999年开始编制中国内地富豪排行榜而被广为所知。

2011年11月1日,尼尔·海伍德参加了由胡润公司所组织的“生活奥斯卡”活动。据公开报道,该活动由音乐、美酒、价值连城的拍卖会所组成。在出席该活动后的同月,海伍德即被发现死于重庆。

据本报记者调查,海伍德此前还至少参与过一次由胡润公司所组织的活动。2011年6月9日,海伍德出席了胡润百富在北京举办的“中国高端人群洞察系列交流会”,并与胡润合影。

据胡润百富官方网站显示,海伍德是以“阿斯顿·马丁北京非执行董事”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的。然而据一位要求匿名的、接近海伍德的在华英国人表示,该头衔或被夸大。

“今天早上刚知道海伍德去世的消息,”该消息人士对本报称,“我知道他跟阿斯顿·马丁公司是有关系的,但不是他们的员工。”

而据《华尔街日报》援引阿斯顿·马丁北京公司人士的话称,“海伍德并没有直接受雇于该公司”,本报记者26日亦已联系该公司试图获得进一步的消息,但截至发稿时,该公司未有任何回应。

不过据知情人士称,海伍德生前在多个公开场合仍十分高调地驾驶着一台阿斯顿·马丁跑车。

“海伍德此前在中国参加过英式赛艇比赛,他开阿斯顿·马丁跑车参加比赛,但据我所知,车的所有权并不属于他,而是阿斯顿·马丁公司的公务用车,”上述接近海伍德的人士对本报透露,“阿斯顿·马丁跑车是英国最著名的汽车品牌,所以我们英国人都挺喜欢这个品牌,由此也对他很感兴趣。”

“他的为人还是可以的”,这位消息人士补充称,但他拒绝描述海伍德生前的详细情况。

毛遂自荐者

同样对海伍德的言行谈吐表示肯定的,还有北京华灵四方投资咨询有限责任公司(下简称“华灵四方”)总裁沈伟。该公司的主要业务是为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提供咨询,以及投资咨询。

“我们是搞这行的,通过聊天,发现他在这方面的专业知识还是不错,所以我们也不需要更多地验证他的履历,”沈伟称,“他在谈吐各方面还是挺好的,我认为优秀。”

而海伍德此前在华灵四方所担任的职务,与其在阿斯顿·马丁北京公司的职务相同,皆为“非执行董事”。对此,沈伟透露,海伍德在华灵四方的这个头衔,是他“建议”华灵四方给他的。

“当时我们互相有合作的意愿,就涉及到怎么挂他的名,他说可以挂非执行董事。我们理解这个头衔就像国内的名誉会长,所以他并不从我们这边领工资,”沈伟表示,“我们跟他只是存在一种松散型的合作模式,他跟我们也没有劳动关系。”

沈伟进一步对本报透露,当年尼尔·海伍德是通过毛遂自荐的方式,才与华灵四方取得联系。“我们公司有个英文网站,他通过网站上的联系电话找到了我们,并希望以独立咨询顾问的身份寻求与我们合作。”

华灵四方当时正开拓帮助中国企业在英国上市的业务,海伍德的毛遂自荐,使沈伟认为他对该公司在此业务领域可能有所帮助,于是双方达成合作意愿。此后,英国受到金融风暴影响,中国企业在英国上市的道路,已变得不切实际,这也导致华灵四方失去了跟海伍德的联系。

“后来没什么好的机会,我们与他就不再联络了,他在我们公司也没有推动过成功案例,”沈伟称,“实际上他只来过公司一次,后来至今三年多都没有来过。他广义上是公司的合伙人,但咨询公司有成百上千个合作人也不稀奇,那都是松散的联系。”

事实上,海伍德在阿斯顿·马丁北京公司和华灵四方担任过非执行董事外,其在中国的其它活动,显得较为闲散。

据国内媒体中国网报道,2011年4月,海伍德甚至还陪同英国美术评论家莱昂纳·萨默斯女士,来到画家张大千再传弟子高歌的个人美术馆参观,并留下了三人的合影。

死亡发酵

2011年11月,尼尔·海伍德在重庆死亡后,死讯一度并未引起外界的关注,甚至其生前合作过的华灵四方公司,亦不知其已死亡。直到今年2月,他的死亡随着王立军事件的发展而随之发酵。

英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向本报表示,英国政府已经要求中国当局重新全面调查尼尔·海伍德的死亡,并提出案件的疑点,但此事在中国境内发生,英国无权干预中国司法过程,不过他拒绝告诉记者英国具体与中国哪个部门进行沟通。

此外该名发言人还表示,他已看到对于尼尔·海伍德的死与中国的政治动态的猜测,不过他拒绝就此进行评论。对于海伍德之死存在哪些疑点,以及海伍德生前在中国的工作经历等,该发言人表示,这是一起领事事件,涉及到他的亲人因而非常敏感,他不能向媒体透露信息。但他同时确认:“是英国政府向中国提出重新调查的要求,而非海伍德的亲人。”

英使馆:年初已请中方查海伍德死因

BBC/英国驻华使馆官员证实,今年年初便已经要求中方重新调查先前被传为薄瓜瓜“保姆”的英国公民死因。

海伍德去年死于重庆,死因原先被认为是饮酒过量;死后被立即火化。

英国驻华大使馆官员说,“由于有些对案件的推测送到了我们这里,所以我们转告了中国当局”。

发言人无法证实海伍德的死因。

由于海伍德之死出现越来越多的疑点。因此原先接受警方说法的家人和英国使馆人员要求中方厘清这些疑点。

大使馆官员说“当时死者家人对案件的处理方式感到满意,而且也没有理由不相信警方的调查结果”

本案受到日益增多的关注,主要是因为海伍德是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朋友。

根据BBC所知,海伍德与薄熙来一家并没有生意上的往来。

薄熙来前不久突然被免去了重庆市委书记的职务。

在薄熙来被免职之后,住在中国境内认识海伍德的英国侨民便开始对中国官方所称“饮酒过量”死因感到怀疑。

使馆发言人没有说明海伍德死因有何可被怀疑之处,但是先前有报道称海伍德根本是滴酒不沾。

不过,有些认识海伍德的人向BBC表示其实海伍德偶尔也会喝点酒。

也有报道说,海伍德是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的“保姆”,但是据BBC目前所知,这也是不正确的消息。

但是薄瓜瓜和海伍德是多年的朋友而且经常见面。

目前尚不清楚,重庆警方是否会重新调查海伍德的死因。

王立军曾向薄熙来表示英国商人海伍德是被毒死

华尔街日报/英国已经就一名据称与薄熙来家庭关系密切的英国商人死亡一事要求中国政府展开调查。

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此事如今开始成为薄熙来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薄熙来本月被免去重庆市委书记一职。

在薄熙来被免职前,前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为躲避薄熙来前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从而引发了一起戏剧性的政治事件。2月6日,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中国警车包围了总领事馆。王立军在总领事馆过了一夜,次日被中国安全部门人员带走,此后一直没有公开露过面。

数名知情人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王立军称,他曾向薄熙来表示自己认为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就与薄熙来闹翻了。据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说,王立军还说,薄熙来的夫人谷开来卷入了与海伍德的一起商业纠纷。

据外交人士和其他知情人士透露,王立军去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并提供了他所说的不利于薄熙来的书面证据。由于美国官员担心接受他的政治庇护请求可能会严重损害对华关系,他的请求被拒绝了。他被说服向中央政府人员自首,之后被带到了北京。

此案仍存在很多疑问。

记者曾试图联系薄熙来、薄熙来的夫人、王立军和海伍德的家人,但均未成功。英国驻华大使馆一名发言人说,英国大使馆与海伍德的亲属有联系,他的亲属不想就此事置评。

去年11月,海伍德被发现死于所住的重庆一家酒店。知情人士说,当地有关部门迅速宣布他死于酒精摄入过量,并在未经尸检的情况下将其遗体火化。后来友人向英国驻华使馆提出疑虑,指出他是一个滴酒不沾的人。

谷开来是薄熙来第二任妻子,学的是法律和国际政治,毕业后创办了开来律师事务所。她对多个备受关注案件的处理使之成为知名律师,并被认为是第一位在美国打赢民事案件的中国律师。她还写过几本很受欢迎的书,其中之一是《胜诉在美国》。

薄熙来在本月中国两会期间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说,为免于利用其职务谋利的嫌疑,谷开来在20年前就放弃了律师职业。两会是薄熙来最后一次公开亮相。

他说,她现在基本上呆在家里,为我做些家务,我为她的牺牲感动。

薄熙来夫妇的独生子叫薄瓜瓜,曾先后就读于英国两所私立寄宿中学,后来进了牛津大学(Oxford University)。他现在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读书。

据友人和熟人说,海伍德生前似乎是以独立商人和顾问的身份工作。

海伍德对他们中的多位说,他与薄家往来密切,可以帮助安排会面并在重庆达成商业交易。其中多位人士说,他是通过自己的中国妻子同薄家产生联系的。他的妻子来自东北城市大连,而薄熙来在1993年到2001年期间是大连市长。

海伍德还曾担任英国汽车公司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在北京的经销商Beijing Martin的非执行董事。阿斯顿马丁证实了这一信息,但说他并没有直接受雇于该公司,也没有在重庆以任何方式为该公司工作过。

英国驻华大使馆发言人还说,就他所知,海伍德近些年并没有为英国政府工作过。

这位发言人说,海伍德的家人没有就重庆有关部门处理海伍德死亡一事提起控诉,也没有要求英国官员将这起发生在去年11月的案件公开或采取进一步行动。

这位发言人说,当时我们完全没有觉察到验尸报告有任何问题,也就没有理由认为海伍德之死有任何可疑之处。

至于王立军在成都领事馆过夜时是否提起了海伍德一案,以及美国官员是否已将任何与此案有关的信息转达给了英国有关部门,美国驻华大使馆的一名发言人不予置评。

英国驻华大使馆发言人拒绝就其与别国政府的私下谈话置评,也拒绝说明英国当局要求重新调查该案是否是王立军去美国领事馆一事所致。

他说,英国官员今年早些时候曾要求中国当局重新调查此案,此前人们对海伍德一案产生了种种怀疑,生活在中国的英国人将此事反映给英国大使馆并引起了大使馆的关注。

这位发言人说,我们已跟中国当局提出此事,并敦促他们展开全面调查。他说,中方的答复是他们会推进这件事。他还说,中方官员没有明确表态他们会就海伍德一案采取什么行动或何时采取行动。

薄熙来事件中“神秘之死”爆料后网上充斥着各种猜测

华尔街日报/核心提示:去年11月,一名和薄熙来有关系的英国公民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离奇死亡。当局说他死于”酒精中毒”,但是现在,有传闻说王立军相信被发现死在重庆酒店房间的海伍德是被毒死的,薄熙来因此与他产生了纠纷。微博上现在充斥着各种猜测。

原文:Speculation Swirls Online After Latest Twist in Bo Xilai Story

作者:Josh Chin

发表时间:2012年3月26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周一,围绕着前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的这出大戏有点象间谍小说了。

中国的互联网用户蜂拥到社交媒体上讨论最新的”阴谋论”爆料——并且开始形成一些他们自创的新情节。

在本报报道了一名和薄熙来有关系的英国公民尼尔·海伍德(Neil Heywood),去年11月离奇死亡之后,广受欢迎的类推特的新浪微博周一早上出现一阵骚动。海伍德之死似乎是薄熙来和王立军纷争的一大因素,王立军后来逃到成都的美领馆请求避难。

据了解情况的人说,显然,王立军是在告诉他的上级,他相信被发现死在重庆酒店房间的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薄熙来与他产生纠纷。当局称海伍德是死于”酒精中毒”。其中一名消息人士告诉本报,王立军称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与海伍德先生有商业纠纷。

海伍德的尸体没有经过尸检,便被匆匆火化。今年年初,英国政府要求中国重新彻查此案。

本案疑点重重。薄熙来的名字也一直在中文的社交网站上被禁。但是,这无法停止口风甚健的中文网络社区充斥着猜测和传言,还有对薄家的大量批评。

记者杨海鹏在微博上评论说:”果真是麦克白,有一更为阴毒的麦克白夫人。”(译注:麦克白,莎翁名剧中的人物。他在夫人的撺掇下弑君夺位。)

网络上盛传没有实据的说法,薄熙来之子,薄瓜瓜的男保姆是一名英国人,他在重庆死亡,原因不明,这让海伍德再受关注。新浪微博用户很快就把二者联系起来,说这名男保姆就是海伍德先生。

一名微博用户说:”我快要晕了,男性保姆?”

中国臭名昭著的”人肉搜索”——关于聚集网民们接力挖掘新闻人物的个人隐私的专门用语——效率甚高地开始了运转。网民们挖掘出了海伍德和一家咨询公司,HL(阿斯顿‧马丁)有关系,据说,海伍德曾经在这家公司工作过,并传阅他曾参加在上海的财富榜发布人胡润组织的一次活动的照片。

HL咨询公司的沈伟(音)说海伍德并非该公司员工,他的照片出现在公司网站的管理团队中”只是为了让公司有面子”。沈先生说他上次见到海伍德是在北京,大约两、三年前了。

海伍德在中国做什么不甚明了,同时还有报道说他的家人一开始没有敦促英国当局继续追踪此案。让微博用户质疑是否这名商人实际上是在为薄家打点外国事务,或者是一名间谍。英国大使馆的一名发言人,说就他所知,海沃德先生近期没有为英国政府工作。

新浪的审查机器看起来一直在删除和海伍德有关的博文,不过在周一下午,海伍德先生的中英文名都还可以搜索得到。

北京文化评论的执行总编高超群写道:”这真是一部电影。”

世界媒体看中国:重庆神秘死

美国之音记者: 齐之丰 | 华盛顿


英国电讯报3月26日报道英国政府要求中国调查据称跟薄熙来(右)家人关系密切的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左)死亡事件的截屏

在没有说明原因情况下,一度大有问鼎中国执政党共产党最高领导层的原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已经将近两个星期。中国当局至今依然没有说明薄熙来被免职原因何在。如今,早已被国际媒体形容为扑朔迷离、扣人心弦、诡异如侦探小说的薄熙来免职剧又呈现新的神秘发展。

用美国《时代》周刊杂志驻北京记者王霜舟(Austin Ramzy)话说就是,“假如说伴随中国高级领导人薄熙来3月15日倒台一事有一个真相的话,那就是每一个线索披露都引起更多的问题。(If there is one truth that has accompanied the downfall of Bo Xilai, the prominent Chinese official who was removed from his post on March 15, it is that every revelation prompts more questions.)

*英国人在重庆的神秘死亡*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调查一位生前声称跟薄熙来家人关系密切的英国人死亡一事,成为星期一国际媒体突出报道的有关薄熙来神秘免职剧的最新线索披露。

星期一,美国《华尔街日报》头版发表记者裴杰(Jeremy Page)的长篇报道说:

“(英国人)尼尔·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此事如今开始成为薄熙来事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薄熙来被免职前,前重庆市公安局长王立军为躲避薄熙来前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政治庇护,从而引发了一起戏剧性的政治事件。…数名知情人士在接受《华尔街日报》采访时说,王立军称,他曾向薄熙来表示自己认为海伍德是被毒死的,之后就与薄熙来闹翻了。据其中一名知情人士说,王立军还说,薄熙来的夫人谷开来卷入了与海伍德的一起商业纠纷。”

“(薄熙来被免职)这起案件至今依然有很多疑点。王立军对起前上司(薄熙来)的指控至少是提升了1989年中国军队镇压天安门事件以来中国领导层内部一起最激烈、最公开化的权力斗争的利害相关度。”

《华尔街日报》在这里所说的英国人海伍德去年在重庆神秘死亡,是指他去年11月被发现死于所住的重庆一家酒店。知情人士表示,当局随即宣布他死于酒精摄入过量,并在没有通常的尸体检查的情况下将他火化。但海伍德的友人向英国政府提出怀疑,说海伍德生前是滴酒不沾的人。

*像克里斯蒂小说一样奇*

薄熙来被免职前后的中国政情发展之神秘、离奇、扣人心弦,可说是跟已故的英国著名侦探悬念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最神秘离奇的小说相比也有过之而无不及。因此,mysterious(神秘的)和drama(戏剧)之类的词就成为国际媒体记者在报道有关新闻时的常用词。《华尔街日报》记者裴杰是这样,美国彭博通讯社记者傅才德(Michael Forsythe)也是这样。

在星期一发表的报道中,傅才德介绍了有关案件的最新情况,并介绍了一个英国人在中国的离奇死亡跟中国最高层政治变动的纠葛:

“星期一,英国大使馆发言人约翰·盖勒格通过电话表示,英国驻北京大使馆今年早些时候要求中国政府调查尼尔·海伍德死亡一事;早些时候,中国方面对英国表示,海伍德死于酒精摄入过量。他说,‘在他(海伍德)死亡之后有一些谣传和疑虑,我们被告知那些疑虑,而那些谣传一度变得多起来,’英国方面随后要求进行调查。”

“在英国方面要求中国方面进行调查之际,有关中共解除薄熙来重庆市委书记职务的各种理由的谣传四下流传。重庆是中国最大的城市之一。中国总理温家宝和国家主席胡锦涛要在明年卸任,中共试图进行国家领导班子权力平稳交接。”

“现年62岁的薄熙来依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直到最近他被认为是下届中国最高领导层即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人选。薄熙来在3月15日被解职。英国驻中国大使馆发言人盖勒格没有具体说明英国提请中国方面对海伍德之死进行调查是在王立军2月6日至7日在美国驻成都总领馆滞留之前还是之后。他说,中国方面同意就这一案件进行调查。”

*谜团的部分解释*

迄今为止,有关薄熙来被解职以及与此相关的其前心腹、原重庆市公安局局长王立军突然试图寻求美国领事馆庇护的事件可谓迷雾重重。令中国国内外观察家感到最好奇、也最为迷惑不解的谜团包括:

1)王立军作为一个长期从事公安工作的 中共省级干部,究竟感觉到自己受到什么样的重大生命威胁,使他觉得不得不寻求美国领事馆的庇护?

2)在3月9日中国人大开会期间举行的记者会上,薄熙来为什么在中外记者没有提问有关问题的情况下,非常激动地为他的妻子和儿子声辩(说他妻子20年来没有商业活动,说儿子薄瓜瓜没有开超豪华车法拉力,也没有在外国留学学费来源不正的问题)?

3)在“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被意外或蓄意泄露给全世界之后,国际媒体提出的一个共同的质疑是,该通报所说的王立军调查薄熙来家人的事情,在中国是极端不同寻常的事情,因为假如薄熙来及其家人有什么问题,应当是薄熙来的上级而不是他的下级进行调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极端不同寻常的情况?

英国人海伍德在重庆的神秘之死,将这些谜团以及谜团中的人和事串联在一起,似乎给薄-王案提供了至少是部分性的解释。至于这种解释是究竟有多正确或多全面,国际媒体和中国公众正在期待中国官方做出解释。

*令人难以忍受的沉默*

迄今为止,中国官方还没有对薄熙来为何被免职提出任何解释。

英语里有所谓的“震耳欲聋的沉默”(deafening silence)的说法。薄熙来被解职以及迄今为止的中国政情的发展,给这种所谓的矛盾修饰法(oxymoron)的真实性提供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证。

在薄熙来被解职(官方的说法是“不再兼任重庆市委书记”)将近两个星期过后,中国官方还是迟迟没有拿出一个解释,对中国公众说明为什么、以及有什么必要如此不留情面地将他解职。这种震耳欲聋的沉默显然让通常总是跟中共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中共机关报《人民日报》旗下的《环球时报》感到难受和心慌。

于是,《环球时报》在上个星期四做了一件非同寻常、非同小可的事情,这就是发表了一篇题为“重庆调整后的中国社会理性”的社论,对党中央在关键时刻的长时间失声沉默提出了正面的进谏、间接的批评、直接的抱怨:

“实际上全社会都在等待党中央的进一步权威声音。…我们也希望一些结论的形成能更快些。权威声音来得越快,社会就越清晰,公众也越踏实。在一些时候,速度的意义远远超过速度本身。”

显然,《环球时报》认为,中共党中央的动作太慢了,慢得不可理喻,慢得让全社会感到焦急,焦躁,困惑,悬心。

*此时无声胜有声*

英语里有“震耳欲聋的沉默”的说法,中文里则有“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说法。美国《纽约时报》记者迈克尔·瓦恩斯和沙伦·拉弗拉尼耶就从中国当局的沉默当中听到了“十面埋伏”琵琶曲一般紧张的弦外之音。

《纽约时报》星期一发表两位记者的报道说:

“(英国政府要求中国政府就英国公民海伍德在重庆死亡一事进行调查)这一要求可能预示着围绕薄熙来的争议的一项重要发展。薄熙来早先一直在争取晋升中国最高领导层,直至他在3月15日被解职。自那时以来,没有外人再看到他或他的妻子,也没有外人再听到他们说话。”

“这些最新的案情披露使本来就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密不透风的领导层1989年以来最为深刻的分裂平添了一层诡异。1989年,在发生天安门抗议活动之后,中共领导人和中共一些元老罢黜了中共名义上的领袖赵紫阳。”

“王立军丑闻以及海伍德之死看来给薄熙来的批评者提供了一个把柄,可以让这个可能是很有力量的敌手靠边站。”

*中国外交部声称不知情*

在外国媒体突出报道涉及英国人在重庆死亡的薄-王案最新发展的同时,中国官方依然对有关案情保持沉默。《日本经济新闻》记者岛田学星期一从北京发出报道,用了简短的短话突出显明了这种巨大的中外反差:

“针对《日本经济新闻》的采访询问,英国外交部表示,去年11月一名英国人在中国重庆市死亡,其死因有疑点,已经向中国政府提出进行详细调查的要求。死亡的英国人跟中共重庆原市委书记薄熙来有关系。有观察家指出,薄熙来被解职或许与此有关。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在3月26日的记者会上表示,对英国方面提出要求调查一事,他‘不了解有关情况。’”

*泄露外界的中共内部文件*

先前泄露外界的中共内部文件对王立军突然到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寻求庇护一事与薄熙来及其家人的关系提出了部分解释。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对王立军私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并滞留事件进行调查评估的通报”的有关段落是:

“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现已基本查清了王立军事件的经过和原因。今年1月28日,王立军找薄熙来同志通报有关重要案件与薄的家人有关,由于办案人员为此感到了压力,已经接到辞职信,希望薄熙来同志予以重视,妥善处理。薄熙来同志对此十分不满,随后找市政府、市纪委、市委组织部主要负责同志商量,以多岗位全面锻炼为由,提出调整王立军工作。

“2月1日下午,重庆市委召开常委会,决定免去王立军的市公安局党委书记、局长职务。事先未按规定征求公安部的意见。王在市政府不再分管公安司法工作,调整为分管教育、科技等工作。为此,王立军想不通。2月2日,市委有关负责同志到市公安局宣布王立军不再担任党委书记和局长职务后,在薄熙来同志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的压力下,有关方面以各种名义违规审查王立军身边工作人员及有关重要案件的办案人员。

“王立军认为自己人身安全受到威胁,遂决定出走,并于6日下午在事先未按程序报批的情况下,独自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王立军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后,先与美方人员谈了有关合作交流事项,随后提出避难的请求,并根据美方要求写了政治避难申请。”

《金融时报》要求中国彻查尼尔·海伍德之死

核心提示:根据匿名的薄家的发言人说,薄家和海伍德先生没有任何生意往来。在此时提起他的死亡可能有政治上的目的。据消息人士的说法,薄熙来目前被软禁在北戴河。《金融时报》还通过北京的英国人圈子和与海伍德生前有过交往的人试图了解这位”相当神秘的人物”。

原文:China urged to probe British man’s death

作者:amil Anderlini 发自北京

发表:2012年3月26日

本文由”译者”志愿者翻译并校对

关于和被清洗的中国领导人薄熙来有密切关系的一名英国商人海伍德的身亡,在多位英国公民提出这起死亡事件有疑点之后,英国要求中国重新进行调查。

这名名叫尼尔·海伍德(Niel Heywood)的商人在中国已有多年,去年十一月,他被发现在中国西部城市重庆的一家宾馆中死亡,薄熙来是这一城市的党委书记,在三月中旬他被免职。

重庆公安局很快地将海伍德的死因定为”酒精过量”,并火化了尸体,但是了解海伍德的人说他并不经常饮酒。

这一案件是这起数十年来最令人惊异的政治戏剧中的新转折点。

海伍德先生是薄家的亲密朋友,自从1990年代就和他们家人相识,那时他居住在大连,薄熙来是大连市市长。根据一名薄家的发言人的说法,他们的”关系很融洽”。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称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和海伍德先生陷入了商业纠纷。

但是要求匿名的薄家的发言人说谷女士很长时间没有经商了。这和薄熙来三月九日在他最后一次的公开记者招待会上所称的一致,这位发言人还说,谷女士”很久”没有和海伍德讲过话了。

他还说,对薄家人,海伍德之死”完全出人意料”,但是他们和他没有任何商业往来。据他称,此时提起这一事件,在薄熙来下台不久之后,可能有政治目的。

三月十四日,薄熙来被免除了重庆党委书记的职务,这是在他信任的公安局长王立军向美领馆申请避难,希望叛逃美国一个多月之后,王声称与薄不合,生命安全受到威胁。

根据了解情况的人说,王立军向美国官员提供了书面的薄熙来的犯罪证据,包括执行他的指示进行谋杀的指控。

王立军在成都的美领馆滞留超过24小时后,被国家安全人员带到北京。现在他正在就滞留美领馆一事的接受中国当局的调查。

自从薄熙来被免去职务之后就没有再公开露面的。根据两名不同的消息人士的说法,就他们所知,他现在被拘押在共产党的海边度假地北戴河。

根据这些消息人士的说法,谷开来和十几名有紧密关系的人在薄熙来下台之后被拘押在北京。那名薄家的发言人未就他们的下落置评。

根据知道他的人说,海伍德先生”大约50岁”,在北京为阿斯顿·马丁的一家咨询公司和其他公司工作,根据这些人得说法,他和薄家关系良好。

薄熙来的儿子曾就读英国的哈罗公学,海伍德先生曾经开一辆”非常好的旧捷豹”车和阿斯顿·马丁,衣着打扮和举止风度完美无瑕。

根据某位熟悉情况的人说,在英国和中国,薄瓜瓜和他经常见面,去年夏天他们一起喝酒,当时他们还计划一起乘游艇。

海伍德先生被认为是个”好人”,尽管不是非常有野心。

与他有生意往来的人说海伍德先生在大连有一家小小的业咨询公司,几年前他搬到了北京。

根据一些在商业圈了解他的人说,在北京,他被介绍为”经济人、独立咨询师”,在中国担任一些非执行董事职位,他是一名”相当神秘的人物”。

海伍德的遗孀也来自大连,他们有两个不到10岁的儿子。

北京英国使馆称海伍德身亡后,其家庭得到了全面的领馆支持,当时,其家人对中国当局处理这起案件的情况表示满意。

英国使馆说,最近中国当局注意到了在北京的英国人圈子里的关切,这引起了英国方面的重视。

重庆政府和中国外交部的拒绝就此事置评。

重庆公安局的发言人说记者们提出了要求公开信息的请求,但是补充说,这一请求是否会被立即处理则不清楚,因为”最近有很多人事变动。”

自从薄熙来被免去职务之后,重庆政府多人被撤换,特别是警察和安全机构。

英媒:王立军指薄家英籍友人被毒死

BBC/《金融时报》周一(26日)引述前中共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家庭代表说,炒作薄家英籍友人死亡案背后可能有政治动机。

英国要求中国重新调查英国商人死因。一些在北京的英国公民认为这名商人的死亡令人怀疑,因此提出这项要求。

英国商人尼尔·海伍德在重庆生活许多年,去年12月在一家饭店的房间内死亡。

重庆警方很快下结论,海伍德死于“饮酒过量”,并立即火化。但是认识海伍德的人士说,他平时饮酒不多。

这个案子给中国几十年来最令人着迷的政治事件增加了新的神秘色彩。

关系密切

根据一位自称与薄熙来家“关系很好”的薄家代表说,海伍德与薄熙来家关系密切。海伍德自1990年代就在大连认识薄熙来,当时薄熙来担任大连市长。

这位人士补充说,海伍德的死亡让薄熙来家感到“极大震惊”。但是双方之间没有任何商业交易。这位人士说,薄熙来倒台后很快又把这个案子提出来,背后很可能有政治动机。

据王立军事件知情人士说,王立军在美国驻成都领事馆滞留期间,向美方提供证据,指称薄熙来的犯罪活动,其中包括下令谋杀。

王立军还指称,海伍德是被毒死的,因为他与薄熙来的妻子谷开来有生意纠纷。王立军还声称,他告诉薄熙来此事后,就逃走寻求庇护。

但是不愿透露姓名的薄熙来家发言人说,谷开来没有从事任何商业活动。薄熙来在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时,也就是3月9日的记者会上重申了这一点。这位发言人还说,谷开来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与海伍德说话。

神秘人物

据认识海伍德的人士说,海伍德曾在北京为英国汽车公司阿斯顿马丁(Aston Martin)以及其他公司做顾问,与薄熙来家关系密切。

海伍德也曾在1984年至1988年就读于英国贵族学校哈罗公学(Harrow School),经常开一辆积架(Jaguar,或译捷豹)汽车或者阿斯顿马丁轿车,平时穿衣服很讲究。根据哈罗校友会的资料,海伍德死时才41岁。

据知情者说,薄熙来的儿子薄瓜瓜在英国和中国时经常和海伍德见面。去年夏天,薄瓜瓜与海伍德一起喝酒,并计划一起去玩游艇。

海伍德被认为是位胸无大志的“好好先生”。在海伍德去北京之前,与他做过生意的人士形容他是大连小企业顾问。

据与他打过交道的商界人士说,在北京期间,有人介绍他是“经纪人和独立顾问”,曾在中国担任非执行董事。不过他是一个“很神秘的人物”。

海伍德的遗孀也是来自大连,他们有两个不到10岁的孩子。

死因被质疑

英国驻北京大使馆说,在海伍德死亡时,他的家人得到全面领事帮助,并对中国当局对案件的处理感到满意。

英国之所以最近向中国当局提出对此案的关注,是因为在北京的英国侨民社区对中国官方所称海伍德“饮酒过量”死因感到怀疑。

重庆政府和中国外交部拒绝对此案发表评论。

重庆警方官员说,记者希望获得资料,必须亲自提交申请。但是这位官员补充说,“由于最近有许多人事变动,不能肯定这些申请能够得到及时处理”。

两厅官被调查 重庆官场临整肃潮?

多维新闻/受王立军事件等多个原因牵连,有消息称,重庆市渝北区前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王鹏飞被查月余,而重庆南岸区委书记夏泽良也于3月21日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目前原因不详。分析人士指出,上述消息虽未得到官方的证实,但显然非空穴来风,重庆官场似乎正面临一场整肃。

毕业于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的王鹏飞,曾长期在辽宁省铁岭市公安系统任职,一直被视为王立军最重要的助手。在王立军铁岭公安局长任内,王鹏飞被提拔为铁岭公安局副局长。王立军2003年调往锦州后,王鹏飞由公安厅交流至盘锦担任公安局副局长。王立军调任重庆后,王鹏飞亦由盘锦副局长调入重庆公安系统,后任渝北区公安分局局长,兼任渝北区副区长。大陆媒体财新网3月26日报道称,渝北区公安局至少3名科以上警员证实,王立军从重庆前往美国驻成都总领事馆的汽车为王鹏飞所提供,王立军出事后王鹏飞随即被控制,但目前为止有关部门尚未就此事对渝北区公安局通报详情。

而出生于1961年的重庆南岸区委书记夏泽良,先后任四川丰都县公安局副局长、涪陵交通局局长、璧山县委副书记,重庆巴南区委副书记、荣昌县委书记和南岸区委委员、常委、书记。大陆媒体经济观察网报道称,多个消息源证实于3月21日被有关部门带走调查,目前原因不详。而从3月22日起,连续4天夏泽良的手机均处于无法接通状态。重庆南岸区外宣办则表示对夏泽良被查一事不清楚情况。

若上述消息属实,夏泽良就是薄熙来去职重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上任重庆市委书记以来,重庆官场第一位被调查的正厅局级干部(王鹏飞为副厅级)。而在此之前,张德江曾就重庆人事工作表示,5月召开重庆市第四次党代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要精心组织,选配好县市委班子,而这也被认为是重庆接下来一段时间人事变动的前兆。分析人士指出,以5月重庆第四次党代会为时间节点,重庆的人事必然有很大的变动,现任的重庆市委常委人员名单可能也会有较大变动。

2012年2月6日,王立军突然进入美国驻成都总领馆,紧接着重庆市政府2月8日宣布王立军接受“休假式治疗”,此事引起重大反响以及各界种种猜测。直至3月15,重庆市委书记薄熙来被免职,整个事件如同一枚重磅炸弹在中国掀起了巨大波澜,而事件发展至今显然还未画上句号。(季北群 撰稿)

重庆组织部长换将 徐松南上陈存根下

新华网/核心提示:3月27日,经中共中央批准,徐松南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常委,陈存根不再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职务。陈存根3月23日仍主持重庆第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徐松南2006年至今担任宁夏组织部部长职务。

经中共中央批准,徐松南同志任中共重庆市委委员、常委;陈存根同志不再担任中共重庆市委常委职务。

陈存根简历:

1970年6月参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70.06–1972.03 陕西省周至县永红林场工人

1972.03–1974.12 西北农学院林学系造林专业学生

1974.12–1979.09 陕西省林业研究所技术员

1979.09–1982.08 西北林学院森林保护系森林生态专业硕士研究生

1982.08–1988.02 西北林学院教师(其间:1985.05–1987.10 在奥地利维也纳农业大学森林培育专业学习,获农学博士学位)

1988.02–1989.01 西北林学院教务处副处长

1989.01–1991.12 西北林学院教务处处长

1991.12–1997.12 西北林学院副院长

1997.12–1999.10 西北林学院院长

1999.10–2000.07 国家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管委会副主任(正厅级)

2000.07–2003.01 陕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

2003.01–2006.02 陕西省人事厅厅长、党组书记,省编办主任,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2006.02–2007.04 人事部副部长、党组成员

2007.04– 重庆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十七届中央候补委员,党的十七大代表,市三届人大代表

2012.01– 重庆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主任

徐松南简历

1974.08——1976.05,四川省绵竹县绵远公社下乡知青

1976.05——1978.06,四川省东方汽轮机厂技工学校学习;

1978.06——1983.08,四川东方汽轮机厂工人、技术员、团委书记(1978.09—1982.07 四川东方汽轮机厂职大学习);

1983.08——1986.07,四川省德阳团市委副书记(1984.10—1986.07 北京大学干部专修班学习);

1986.07——1993.02,四川省德阳市市中区副区长;

1993.02——1995.02,四川省绵竹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

1995.02——1996.01,四川省绵竹县委书记;

1996.01——1997.01,四川省德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1997.01——1997.11,四川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7.11——1998.02,四川省德阳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1998.02——1999.02,四川省德阳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9.02——2000.11,湖北省荆州市委副书记、市长;

2000.11——2001.07,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正厅级);

2001.07——2004.07,湖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2000.03—2003.01 中央党校党史专业在职研究生学习);

2004.07——2005.03,湖北省鄂州市委书记;

2005.03——2006.03,湖北省鄂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2006.03——,中共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兼自治区党校校长。

中共十七大代表,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第九届自治区党委委员。

借薄熙来事件 中共或掀起党内整风潮 军队整顿早已启动

多维新闻/“薄熙来事件”之后,北京方面动态饱受关注。从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宣布薄熙来卸职重庆时强调“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上来”,到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在薄熙来被免职第二日刊发“储君”习近平文章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再到李源潮在三所干部学院开学典礼上强调干部“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解放军报》重提“反对自由主义”……及至地方大员的传达两会精神的“抓好干部队伍建设”,“思想上坚信不疑、政治上坚定不移、行动上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等,这些都似乎释放一个强烈的党内整风信号。

北京政情分析人士指出,值此中共十八大换届之前,“薄熙来事件”震惊朝野之际,为了权力交接的顺利过渡,中共总书记胡锦涛抑或效仿前例,在中共党内展开一场整风运动。这场着力寻求党内思想统一,进行干部队伍整顿整风浪潮可能将以“保持党的纯洁性”和“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为主要内容。

军队整顿早已启动

2012年1月初,解放军总政治部和军委纪委下发《关于在团以上党委机关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解放军各级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扎实有力的举措抓好这项工作,务求取得实效。《意见》内容显示,所谓“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是由中共总书记、中共国家主席、军委主席胡锦涛所提出并进行部署的。

《意见》要求围绕迎接党的十八大,在团以上党委机关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切实保证军队政治上的坚定,行动上的步调一致,称这项活动对于“推动思想作风建设经常化制度化,对于进一步统一思想、凝心聚力、振奋精神,对于确保部队坚持正确方向,严守各项纪律,保持安全稳定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后,“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在军队全面展开。2月10日,总后勤部机关展开“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中央军委委员、总后勤部部长廖锡龙在动员部署大会强调“确保从思想上政治上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确保总后机关和直属队政令军令畅通”。总后勤部政委、中共前国家领导人刘少奇之子刘源还发表了《自觉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讲话。

2月16日,解放军总政治部机关展开“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中央军委委员、总政治部主任李继耐强调,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原则和制度,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保持高度一致,始终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保持清醒头脑、站稳正确立场,要求在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指挥上做得更好。

2月21日,解放军总装备部也展开“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中央军委委员、总装备部部长常万全强调,要确保在风云变幻中不迷航、不偏向,在听党指挥上非常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保持高度一致。

2月27日,解放军总参谋部召开军师职领导干部理论培训班暨在团以上党委机关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动员部署电视电话会议,中央军委委员、总参谋长陈炳德强调,必须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锦涛指挥,保持部队高度集中统一,强化组织纪律观念,确保政令军令畅通。

至此,解放局四总部(总后勤部、总政治部、总装备部、总参谋部)全部开展“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而解放军兰州、广州、沈阳、北京、成都、济南七大军区,以及空军、海军、二炮、武警部队和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国防科技大学等军事院校的相关活动也同步推进,普遍采取党委中心组带机关集中学习等形式,以达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胡主席(胡锦涛)指挥”。

为“科学发展观”统一思想

虽然有消息表明军队相关动态可能缘起于章沁生被停职传言(详见:传副总参谋长停职 解放军全面展开教育运动),但种种迹象显示,以王立军、薄熙来事件为节点,胡锦涛提出的“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已经开始由军队层面向地方行政层面以及中共全党扩展。在15日召开的重庆领导干部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宣读相关人事变动时重点强调,要“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定上来”。而张德江更是表态紧跟中央“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持改革开放”。透过两人讲话可以看出,中央对于地方发展是否与中央精神一致颇为敏感。重庆党委、政府,以及重庆警备区等重要机关随后则“一致表示坚决拥护中央决定”,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坚决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而3月1日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习近平强调“保持党的纯洁性”,称有些干部在市场经济中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利益,走向腐败堕落,教训极其深刻。这篇讲话稿与薄熙来被免职的第二日,即3月16日出版的中共中央机关刊物《求是》杂志刊出,讲话要求,领导干部,任何情况下都要稳住心神、管住行为、守住清白,做到一尘不染,“始终保持党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的纯洁性”,“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带头保持纯洁性”;要求“深刻学习领会、认真贯彻执”胡锦涛在十七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上有关“保持党的纯洁性”的讲话。

3月20日,中国浦东、井冈山、延安三所干部学院2012年春季开学典礼上,身负中央书记处书记和中组部部长身份的李源潮强调,市场经济承认个人利益、等价交换,但党的干部为党和人民工作不能搞等价交换,不能向党斤斤计较职务、计较报酬、计较待遇,在任何情况下都稳得住心神、管得住行为、守得住清白。此番讲话与习近平的表述一脉相承,值此“薄熙来事件”沸沸扬扬之际,李源潮的表述也被认为有整治党风的指向。

而作为地方的反应,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闭幕甫一闭幕,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传达两会精神时就表示,要讲政治、讲党性,顾大局、守纪律,做好上海出席十八大代表推选工作,抓好干部队伍建设。

而广东省委书记汪洋3月19日也就人事工作表示,对干部不能“下”的问题,干部在不同体制流转等问题作一些制度性探索,在3月20日向广东传达全国两会精神更是强调“思想上坚信不疑、政治上坚定不移、行动上坚决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汪洋的表示也被认为和胡锦涛在两会期间“专门向党员负责同志”作出的讲话有关。广东省长朱小丹20日在广东省传达两会精神的电视电话会议上披露,国家主席胡锦涛曾在两会期间,专门向党员负责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北京政情分析人士指出,中共党内历来视“思想统一”为党的根本,而从王立军出走,到薄熙来免职,这一系列的政治事件客观在党内外造成的思想震荡,加上社会舆论的各种解读和猜测,这些都对于中共党内的思想统一产生负面影响。加之薄熙来在重庆执政,明显有悖于“科学发展观”这一已被写入中共党章的集体共识,也违背了党的路线的高度统一。值此十八大换届前夕,为了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科学发展观”统一党内思想已中共当前的现实需求,而进行一场整风浪潮已然显露端倪。当然,中共这场着力寻求党内思想统一,进行干部队伍整顿整风浪潮到底会波及多大范围,会持续多长时间,则有待进一步观察。但可以预见的是,在中共十八换届前后的时间段,“保持党的纯洁性”以及“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的学习活动势必在各个层面推进。

“临危”整风是中共传统

中共历来就有开展整风运动的传统。在中国官方的概念中,整风运动通常指延安整风,是中国共产党自1942年2月开始在陕甘宁边区延安根据地所发动的一场政治和文化的运动,持续了约3年时间。所谓的整风是指“整顿三风”,包括“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而整风运动的实行,使毛泽东在党中央的地位更为确立,也使共产党对于干部和党员的领导更为有力。

当时的中共认为,1935年1月遵义会议后,党中央领导克服了“左”倾和右倾的机会主义错误,但错误的思想根源还没有来得及彻底清除,那种曾盛行党内的把马列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和苏联经济神圣化的错误,仍然束缚着某些人的思想。同时,抗战以后,又有大批小资产阶级出身的人加入共产党,他们既有革命积极性,也给党内带来许多非无产阶级的思想。因此,党内还存在思想不纯、作风不纯的问题,所以开展了整风运动。

其具体方法是:各机关的成员组成学习小组,来学习中央指定的22个文件,由时任中共中央社会部和情报部部长康生选拔各机关学校及军队中负责整风的干部,来督促各单位首长主持整风。文件的内容主要在建立一套用于党员和干部的理想标准,包括以党的利益为重,服从上级机关领导,不搞小团体,不搞个人主义或自由主义,重视马列主义的理论和实践,遵从群众观点和上级指示,多吃苦少享乐等。当时毛泽东和刘少奇、康生三人组成总学习委员会用以领导党员和军队人员学习,当时中共的高级干部还着重学习并讨论了中共党史。

而中共前最高领导人江泽民在1995年推动的“三讲”教育也是一场中共党内整风运动。1995年11月8日,江泽民在北京视察工作时指出:“根据当前干部队伍的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在对干部进行教育当中,要强调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

全国都要这样做,北京市更要起带头作用。”而“北京王”北京市委书记陈希同的落马也正是在这一年。(详见:薄熙来去职 中共为十八大扫清不稳定因素)

同年11月25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的评论员文章。1996年,中共的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决定,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进行一次以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为主要内容的党性党风教育,采取自上而下,分期分批进行,党内的批评和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方式。

而到了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后,中共又决定从1998年11月起,用3年时间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用整风精神普遍开展“三讲”教育。这场以“三讲”为主题的整风运动,自1995年提出领导干部要进行“三讲”教育经历中间的“接力”后,一直持续到2002年十六大的召开。十六大时,中共最高领导层换届,胡锦涛接替江泽民成为中共最高领导人。

分析人士指出,值此中共十八大换届人事变动之前,薄熙来事件这场高潮迭起的政治大戏仍未收官之际。为了十八权力交接的顺利过渡,胡锦涛抑或是中共中央效仿前例,在中共党内展开一场整风运动已显露端倪,而之前在军队内推行的“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学习教育活动,以及薄熙来之后中央高层及地方大员的种种动向,可以看作是中共展开整风运动,一个重要信号。

热传薄瓜瓜内幕 牛津混不下去造假转战哈佛

凯迪社区/据网友在新浪注册名为“wangsiwei7”于3月23日在微博爆料:某公子在牛津上学,成绩差,学校按校规劝其退学。夫人闻之惊,通过香港顶级富人游说校长彭定康(最后的港督),要求学校配合转学哈佛。哈佛按规定要牛津成 绩单,难于出示。协商后,牛津出具一份上学证明,无成绩记录,哈佛接受。转学门,期间国内外各路神人,疏通牛津哈佛,提供资助,成大事。

此消息中所指的“公子”被网民指证为薄瓜瓜。牛津大学博士,诺丁汉大学讲座教授,倾心为独立学者的美灯也证实:我也听到这消息,没拿到学位去了哈佛是事实。

而取名为“FreetingXu”在其微博中也抛料:“当年牛津PPE那一届成绩第一的是李绳武,WUDC2010的best speaker!李绳武公开说过他上牛津全都是自费!李绳武研究生时申请奖学金的信息可以在oxford官方网上查得到,而再输入“薄瓜瓜”会显示没有任何结 果!而某人曾经在“鲁豫有约”里面说自己非常善于辩论,而牛津真正公开了的辩论能手又是谁?”很明显,这里指的辩论能手是李绳武,他是星狮集团主席李显扬 的长子,也是内阁资政李光耀的孙子。
3月9日重庆代表团开放日上,薄熙来(专题)曾信誓旦旦地说,薄瓜瓜在英国就读的私立学校,都是靠学校提供的全额奖学金资助。而据港媒《信报》报导,驻英国记者向薄熙来(专题)之子薄瓜瓜就读的英国私立学校哈罗公学询问奖学金问题时,校方答覆称,我校从不提供全额奖学金。

早前据大连新闻界消息人士称,早在90年中期,薄熙来(专题)先是通过大连一个姓王的房地产开发商的关系,把薄瓜瓜送到新加坡去读了几年英文,然后才去英国伦敦上贵族名校哈罗公学。香港《前哨》杂志也曾刊出一篇署名文章,披露薄瓜瓜在英国读贵族学校的经费来源。这篇文章作者依兰明确指出,这笔巨款来自大连大商集团的董事局主席牛钢。

百胜年代文化传播(北京)有限公司的董事总经理杨樾在微博感慨道: 我还奇怪呢,原来看报道说他中学上的伊顿还是哈罗,然后上牛津,结果这几年的报道都成了哈佛了,我都有点恍惚他到底上没上过牛津了,毕竟伊顿或者哈罗毕业的人没理由去哈佛啊。

@混进珍珠贝的小沙粒: 据曾和这位公子在夜总会厮混的英国同事描述,公子出手不是一般阔绰啊,全是现金砸的,替所有人买单

北京中恒聚信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王瑛: 这事儿也有能力走出国门,搞定世界?这也太打击我们老土了。

@卢Sunny: 号称“牛津中国学生里公开的秘密”终于在墙倒众人推的时候被公开了?

@飘逸的胸毛哥哥:你没见重庆一网民骂薄,就被囚禁的?新华社记者批评薄也要流亡,人们就算知道内幕也只能三缄其口,他下了台才敢开口。

@文冤阁大学士: 公子成绩瓜瓜叫,牛津哈佛都读到。放学路上忽闻报,王家叔叔解了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