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31/5A级嵩山少林景区因管理混乱被勒令整改面临摘牌处罚

瞭望东方周刊/核心提示:2007年,嵩山少林景区被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港中旅入主河南嵩山景区,负责嵩山景区的管理和经营。港中旅经营下的嵩山景区管理混乱,多次遭到游客投诉,有港中旅员工指公司只顾赚钱,缺乏人性化管理。2011年12月,少林景区被勒令整改,面临摘牌危机。

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此次因管理混乱而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要求“限期整改”,无疑给登封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工作带来了巨大震动

2012年1月,新年伊始,虽天气犹寒,地处嵩山之麓的少林景区内依然游人如织。

少林景区入口处,成群的游客排队进入。塔林景区内,拍照留念者络绎不绝。在少林寺大雄宝殿前,不少游客双手合十,虔诚地俯首祈愿。

兴致盎然的游客或许并不知道,身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少林景区,目前正遭遇一场“摘牌”危机。

不久前,少林景区因管理混乱,“距离5A级旅游景区标准差别较大”,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要求“限期整改”,“改好了还是5A级,改不好就可能被摘掉5A级的牌子。”

2009年底至今,少林景区一直由香港中旅国际投资有限公司(下称港中旅)入主管理,此次“摘牌”危机的出现,也引发公众对港中旅的质疑。

“整改通知”

“深山藏古寺,碧溪锁少林”,少林景区位于河南省登封市,群山环抱,风景宜人,“天下第一名刹”少林寺坐落其中。

作为“禅宗祖庭”和“少林武术发源地”,少林寺历来备受关注。电影《少林寺》,更让这里成为国内外游客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2012年1月4日,登封市旅游局局长钱桂玲向《瞭望东方周刊》介绍,少林景区起步于1978年,1986年至1987年最为火爆,之后逐步加速发展。

2007年5月,嵩山少林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09年12月,港中旅与登封市政府合资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下称港中旅登封公司),正式入主嵩山景区(包括少林景区、嵩阳景区和中岳景区),负责嵩山景区的管理和经营。

港中旅登封公司员工王虎(化名)告诉本刊记者,少林景区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四年多来,从未被要求整改过,从未遭遇过“摘牌”危机,“这是第一次。”

2011年12月4日,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向少林景区下达“整改通知”,要求少林景区针对存在的问题认真研究、加快整改。

“整改通知”说,2011年10月下旬,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对少林景区进行了暗访复核,结果发现,少林景区的游览环境、旅游接待设施、旅游秩序、管理服务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评分较低,距离5A级旅游景区标准差别较大。

“整改通知”要求,少林景区整改工作必须于2012年3月底前完成,并将整改落实情况上报。届时,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将组织力量检查,视景区整改达标情况,对少林景区是否通过复核给出意见。

被暗访并被要求整改的并非少林景区一家。此前,国家5A级景区暗访组对24个5A级景区进行了暗访,对13个景区提出整改意见。

在河南,共有三家5A级景区被暗访复核,均未达标。其中,少林景区的分数最低—880分,而本次5A级景区暗访复核的分数线为950分。

2012年1月4日,国家旅游局规划发展与财务司工作人员王晓雨向本刊记者证实,根据《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管理办法》,他们组织专家对全国5A级景区进行了暗访复核。

对于发现问题的景区,第一步是内部发整改通知;如果整改不到位,会公开通报批评;如果还达不到标准,就会降低或取消等级。

关于少林景区,王晓雨告诉本刊记者,“目前还处于第一步。”

暗访“印象较差”

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出具的“暗访调查报告”显示,2011年10月29日,他们组织暗访复核组,对少林景区建设管理进行了现场暗访。

暗访组主要查看了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等旅游服务设施,并考察了景区核心景点。结果发现,少林景区“管理混乱,总体印象较差”,其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5A级景区标准。

“暗访调查报告”还明确列举了暗访中发现的问题:

首先,少林景区整体旅游氛围不佳,与禅宗祖庭需要的庄严肃穆和5A级景区细致服务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景区入口管理十分混乱,社会车辆乱停乱放,黑车拉客现象严重,小商小贩沿路叫卖,造成阻塞。

在景区内部,小商贩围追兜售,“僧人”摆地摊、算卦算命、叫卖现象共存。景区内部人流密集,缺乏疏导,饮食商品摊点胡乱布局,环境恶劣。

其次,景区内主要硬件设施服务需要完善。

旅游服务中心区面积狭小,管理混乱。医务室缺医少药,影音室改为他用。

景区内部人车交织,游客集中集聚区缺乏公共休息设施,垃圾随意堆放。

在游客服务方面,宣传材料量少质差,导游管理松散,讲解深度不够。

此外,少林景区的重点文化遗产景区亟待保护。例如在塔林景区,游客高度集中,地面已经寸草不生,给塔林保护带来潜在威胁。

港中旅登封公司另一位员工赵林东(化名)透露,“你网上搜搜,游客投诉的一大堆。”

本刊记者网上搜索发现,网友有的投诉购物时被摊主欺诈,有的反映在塔林遇到“僧人”拦路算卦,还有人说少林寺对面的十方禅院说是数罗汉,其实就是骗钱。

此前,本刊记者在少林景区也或多或少遇到上述问题。比如,买纪念品时随意涨价,在十方禅院被一名“僧人”拦住收钱算命。

赵林东告诉本刊记者,摊贩要想在景区内经营,每年要向景区缴纳数万到数十万的租赁费,“不宰客,咋能收回本钱。”

被指“只顾着赚钱”

2009年底,港中旅入主嵩山景区之初,曾掀起过轩然大波。

2009年12月16日,有媒体披露,在少林寺方面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港中旅与登封市签署《合作框架协议书》,合资成立公司,拟定2011年上市。

第二天下午,登封市政府发表声明,说有关“少林寺上市、贱卖国有资产”等消息纯属失实报道,并说“正在洽谈协商,尚未签订正式合作协议”。

10天后,12月27日,由港中旅和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共同成立的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在郑州正式挂牌成立。

双方出资情况是此前媒体披露的比例:港中旅登封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其中,港中旅现金形式出资占51%股份,登封市政府以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部分资产和现金合作,占49%股份。

港中旅入主登封嵩山景区两年来究竟效果如何?港中旅登封公司多位员工告诉本刊记者:他(港中旅公司)舍不得投入,管理不够人性化,“只顾着赚钱。”

王虎告诉本刊记者,合资公司(即港中旅登封公司)开始管理少林景区以后,除了公司成立时投入的那笔钱,没有实质性投入,当时承诺“3年内投资8亿至10亿元”。“一直不批浇树经费,导致景区内树木旱死了300多棵。”

有员工说,为压缩人员开支,港中旅登封公司的管理方式很特别:禁止员工节假日加班,节省加班费;早上6点多要求员工到岗;减少员工班车班次,甚至不允许员工正常请假。

赵林东还向本刊记者透露,少林景区门口有一块草坪需要补植,需经费1000元左右,可港中旅登封公司领导不批准,理由是“暗访组录像没有拍到,不用补植”。

对本次少林景区整改,登封市政府明确要求按一流景区标准投入、整改,但公司领导坚持按5A级标准整改,目的是“降低标准,减少投入”。

一名员工说,港中旅来登封两年,不但没有按承诺继续投入资金,反而从登封汇走了7000万元,汇钱时还受到登封银行方面的阻拦,最后在当地领导的干预下才放行的。

不少员工认为,本次少林景区被通知“整改”,面临“摘牌”危机,是港中旅“不重视管理,不投入、只赚钱”造成的。

“历史最好水平”

港中旅登封公司有不同解释。

1月5日上午,港中旅登封公司分管市场营销的副总经理韩小虎告诉《瞭望东方周刊》,两年来,嵩山景区在游客人数和营业收入方面,“都达到了历史最好水平。”

韩小虎介绍说,从市场营销的角度看,这两年“情况不错”,并且公司现在“没有上市的打算”。

港中旅登封公司提供的数据是,2010年,游客人数比2009年增加30%,营业收入增加50%;2011年,游客人数比2010年又增加20%,收入增加20%。

对此,港中旅登峰公司总经理钱国平1月6日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介绍,两年来,他们的收入增加了一倍,“游客量在持续增长,利润也在成倍增加。”

钱国平说,在营业收入方面,2009年底为9000万元,到2010年增加到1.7亿元,2011年则接近2亿元。

利润方面,2009年末嵩山景区账面上显示利润为1000万元左右,到2010年,景区利润增至3200万元,2011年继续增加到3810万元。

并且,经过两年经营,景区的资产质量大为改善,财务状况明显优化。企业从过去资不抵债的艰难状态,变成现在轻装上阵的良好情况,“去年公司总资产的报酬率在国内景区是最优的!”

钱国平介绍,他们对少林景区、嵩阳景区和中岳景区实施经营、营销、财务、人员、管理“五统一”,由原来各自为政的行政式管理,转型为规范的企业化管理,提高了工作效率,成效良好。

关于港中旅两年来的投入情况,钱国平介绍说,2010年投入500万元,用于办公设施改造、景区基础设施维护等;2011年投入1800万元,用于景区数字化建设、基础设施、道路步道等的维护。“资金已经安排,有的已经实施,有的正在实施。”

在大的项目投资方面,由于受报批程序影响,未能按原计划全部实施。目前,“旅游小镇”项目土地已批,初步计划一期投资12亿元,未来十年投资超过25亿元,“前提是这些项目顺利获得批准。”

对于员工提到的“港中旅汇走7000万”,钱国平回应说,确实有“7000万”的事,只不过不是港中旅自己汇走了,而是用来偿还银行的债务。

钱国平说,港中旅来到登封之前,少林景区因为拆迁欠下巨额银行债务,每年光利息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他们经营改善后,为了减少利息开支,决定提前还清银行债务,于是就偿还了近2亿元,包括这7000万元。当时,银行方面确实不愿意让港中旅提前还钱,“因为想继续收取利息”。

既然实行了“五统一”,经营收入也不断增长,少林景区为何还会被通知“整改”?

钱国平表示,这些是长期存在的问题,有的是历史遗留问题,有些是他们无权管理的问题,当然也有港中旅自己的问题,比如设施维护不周、服务水平不高、管理存在问题等,“目前正根据发展规划不断改进、完善。”

对本刊记者在登封市相关部门采访时多次听到对港中旅管理方面的质疑,钱国平不愿过多谈及,只表示:“很多事情,不是我们不批准,而是安排了没人做。”

利益纠葛

港中旅登封公司员工抱怨公司领导层“不批钱”,公司领导叹息很多事情“没人干”,问题究竟出在哪里?

一名了解港中旅和少林景区情况的登封官方人士透露,主要因为利益。

在港中旅进驻登封之前,尽管少林景区经营状况没现在这么好,但每年也有近1亿元的经营收入,员工不仅工资有保障,甚至还有“灰色收入”,“日子过得相当滋润。”

港中旅来了以后,追求利润最大化,大力压缩成本投入,强化制度管理,导致员工、尤其是管理层收入锐减,引发了企业与员工之间的矛盾。

最直接的表现是,员工对企业有怨言,企业对员工指挥不动。

知情人举了一个例子:2010年景区节日摆放花盆,下面报的预算是17万元,核查后压至不到10万元,招标后只花了5万元,“一下子压缩了10万元的水分,有人能愿意吗?”

这种说法遭到一名原少林景区工作人员的否认:“港中旅管理滑坡,不能怪员工,他不重投入、只求利润的做法,早晚会出事。”

在嵩山景区调查期间,本刊记者感觉到了一些“乱象”的背后,似乎有错综复杂的利益纠葛。

在少林寺对面,有一座庙宇式的建筑,名曰“十方禅院”,原本是一个免费景点。可进去游览过的游客发现,里面有很多诱人花钱的项目,比如数罗汉、算命。

少林寺外联处主任郑书民告诉《瞭望东方周刊》,虽然仅一河之隔,可十方禅院与少林寺并没有任何关系,里面身穿僧衣的男子也都不是少林寺的人,他们的收入也与少林寺无关。

据悉,十方禅院是郑州市盐业公司和登封市商业局合资兴建的,后来“改制”给了个人,因为占了少林寺的土地一直未付租金,与少林寺还有过一场官司。

三皇寨禅院位于嵩山景区西南方,属于少林寺的下院。前不久,那里开山炸石、毁树建房,而少林寺不知情。

国家风景名胜区内严禁私挖乱建,三皇寨禅院是否办理了相关手续、经过了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对此,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宣传科长李永君告诉本刊记者,三皇寨禅院是在遗址上恢复性修建,符合《嵩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原则上按照原有权属使用土地,不需办理土地相关手续”。

这种解释与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执法大队一名工作人员的说法有些矛盾—这名工作人员说,只要在国家级的风景名胜区内建房,都要报经住建部批准。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少室阙东侧,原本以登封市文物局少室山文物保护所“管理服务用房”名义建成的两层窑洞房,如今“变脸”成了一家饭店。

登封市文物局局长吕伟告诉本刊记者,那些房子当初确实是以“管理服务用房”名义建的,现在免费提供给别人经营地方小吃,“不存在租赁问题”。

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嵩阳书院对面,一个大面积的违章建筑已经停工;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会善寺内,部分房间被租给其他人员使用;在登封市大禹路与环山路交叉口,一个豪华别墅区“嵩山一号”已经建成,此处也在嵩山景区保护范围之内??

整改“力度空前”

2010年8月1日,包括少林寺、中岳庙、会善寺等在内的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此次因管理混乱而被要求“限期整改”,无疑给登封文物保护和旅游发展工作带来巨大震动和提升管理水平的机会。

接到整改通知后,河南省及郑州市有关领导立即部署少林景区整改工作。

2011年12月20日,河南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连维良批示,要求市政府督查室将此项工作列入“摘帽子”督查项目,并责令登封市和郑州市旅游局向郑州市委、市政府立军令状,同时要求将此事列入登封市党政主要领导和郑州市旅游局领导的绩效样本点。

12月28日上午,登封市召开少林景区暨全市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动员大会,登封市所有市领导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参加。

会上,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党委书记裴松宪宣读了《少林景区暨全市旅游环境综合整治活动总体方案》,港中旅登封公司、公安局、工商局、宗教局等单位负责人分别表态发言,并部署了具体整改工作。

“我们这次的整改力度是空前的!”登封市旅游局局长钱桂玲告诉本刊记者,登封举全市之力,要借此次机会,把少林景区整改好,把嵩山景区维护好,把登封旅游发展好。

据参会者回忆,一位登封市领导在会上郑重表态:“如果这次整改不达标,我就地辞职!”

释永信:个别领导干部跟佛教界争利益

瞭望东方周刊/少林寺的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生活是一种修行生活。

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通过暗访发现的问题,并非全貌,也不是首次发生。诸多乱象,少林景区受到质疑,身在其中的少林寺也难免遭受影响。

三皇寨禅院毁树建房,公众以为是少林寺所为;十方禅院收钱算命,游客认为是少林僧人的俗行;港中旅入主嵩山景区,少林寺因此被质疑“上市”;世界小姐在少林景区大秀身材,同样被认为是少林寺的“开放行为”。

其实,上述事件与少林寺无关。

少林景区“整改”,释永信有何期望?少林寺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对少林寺方丈释永信进行了专访。

《瞭望东方周刊》:近日有媒体报道,三皇寨禅院开山炸石、毁树建房,你们回应并非少林寺所为,与少林寺没有关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释永信:三皇寨那里,原来有两位七八十岁的老比丘尼和两三个小徒弟,在几间砖瓦房、窑洞里居住。我也是从网上看到照片,才知道上面有不少石头房。那里过去都是砖瓦房,用山下运上去的青砖青瓦建的。后来为什么建了石头房,不太清楚。

《瞭望东方周刊》:那是少林寺的下院,怎么会在你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就建了?

释永信:那里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很多部门综合管理,综合执法。我们只有(少林寺)山门以内的能管,外面的管不了。

《瞭望东方周刊》:听说少林寺对面的十方禅院与你们也没有关系?

释永信:那是属于登封个别领导干部的。原来是登封市商业局的,后来卖给登封县处级领导干部了。那里面有塑像、数罗汉、算卦、烧香……搞些封建迷信活动,欺骗游客。网上一直在报道,批评很多,也没制止得了。我们也多次呼吁,不起多大效果。

《瞭望东方周刊》:据说当年还和少林寺有过官司?

释永信:是的,他们强占少林寺的土地,好多年了,到现在也一直没给钱。(少林寺)官司打赢了,法院不执行,至今也执行不了。

《瞭望东方周刊》:寺院周边有一些人、机构都在打着少林寺的旗号赚钱。

释永信:寺院周围确实存在脏乱差、强买强卖等问题。对于“少林寺”品牌被过度消费,我们也不希望。

《瞭望东方周刊》:问题出在哪里?

释永信:当地政府没有问题。只是有些政府部门、个别领导干部跟佛教界争利益,最多是这样。

《瞭望东方周刊》:方丈对少林寺如何定位?对少林寺未来的发展有什么设想?

释永信:少林寺是一个传统寺院,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恢复传承,保持传统。少林寺历史上也是一座皇家寺院,皇帝赐建,历年受封,努力维护佛教界的尊严,维护民族的尊严。少林寺的文化是一种信仰文化,生活是一种修行生活。少林寺传承的是一种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个是永远不会改变的。

《瞭望东方周刊》:少林寺目前的发展,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释永信:有困难了,就等。没困难了,就做。如果没有遇到困难,能做就多做点事。如果环境不允许了,我们就等,等到需要了,我们再接着做。首先,先把传承保护下来再说,培养和储备一些寺院的僧才,然后有机会就做。佛教讲因缘,因缘殊胜了,我们就做;因缘不够殊胜,我们就等。

《瞭望东方周刊》:最近,少林景区因存在问题,被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要求整改,如果整改不力,还可能被摘掉“5A级景区”的牌子,方丈对此有何看法?

释永信:如果说摘宗教活动场所的牌子、摘文物等级的牌子,是我们的事,与我们有关;但摘景区的牌子,是政府的事,与我们关系不大。虽然叫“少林景区”,但这次主要说的是景区管理方面的问题。

《瞭望东方周刊》:方丈对目前少林寺周边的环境满意吗?

释永信:肯定不满意。希望通过这次整顿,改善这种环境,并且希望整顿的成果能够持续下去。

《瞭望东方周刊》:少林寺的发展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环境?

释永信:需要一个清静的环境。


中国佛门不清净源于衙门争利 烧香拜佛还得要先交门票

网易新闻2012/1/9

导语: 近期有媒体曝光昆明岩泉寺被老板承包,假和尚为游客解签占卜,寺庙就此沦为旅游景区内的赚钱机器。在有关佛门净地日益世俗化、商业化的各种争论中,僧众信仰与政府部门、市场经济之间的界限模糊,是导致宗教资源的公益性质逐渐产业化的重要原因。

烧香拜佛先要先交门票

媒体报道称岩泉寺以每年720万元承包给私人老板,寺中为游客解签占卜的出家人几乎全是“冒牌货”。

大陆寺庙门票收费是“规定动作”,四川宝光寺除夕头柱香能拍卖出近百万天价

约占总人口比例18%的中国佛教信众正在为获得信仰的资格支付过高的代价,有时仅仅是为了近距离面对佛像上一柱香。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在去年的两岸经贸文化论坛上指出,大陆景点观光费用非常高,如所有的寺庙都收费,普陀山每个景点门票都在40元以上,而台湾没有一个寺庙要收费。寺庙收门票仅仅是常规动作,由此延伸开的新年头柱香和撞钟权带来的回报更为丰厚。2010年杭州灵隐寺售出6000张头香门票,每张标价200元。2007年春节四川成都宝光寺的除夕头炷香拍卖出99万元的天价。

寺庙收费从起初的“自办自养”到如今充实地方财政,少林寺1994年之后门票收费与地方政府“三七开”

文革十年浩劫之后,中国幸存的残破寺院需要大量的资金恢复重建,寺院僧众也需要基本的生活保障。1982年中央颁布的《关于我国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提出重要原则:宗教组织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实行“自办自养”。此后的20年,寺庙门票收入成为寺庙维系生存的主要来源。不过,如今的寺庙门票收费早已超过了自给自足的标准,成为创造旅游业GDP和充实地方财政的重要来源。少林寺方丈释永信接受采访称,1994年,当地政府成立了门票管理所,少林寺要和管理所沟通共同卖门票,大体上佛门收入占30%,管理部门占70%。

多头监管生出圈钱共生体

2005年起各地寺庙开始采取拍卖的方式,由出价高者来烧头炷香。

承包寺庙开发旅游,假和尚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海南“烧香求神拜佛”产业链每年营业额过亿元

政府部门通过旅游景区与寺庙发生利益纠葛的另一极端现象是寺庙承包。换句话说,有条件,就用现有的寺庙开发旅游,没条件的,创造新寺庙也要开发旅游。中国新闻周刊日前披露的昆明市宜良县岩泉寺就是典型的商业化寺庙。寺庙承包一般是出资人与寺庙管理者——政府职能部门或村委会——签订合同后,前者拥有规定期限内的寺庙管理经营权,向后者交纳一定的承包费用,再通过香火等收入赚取利润。此前央视曾报道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万寿寺将大雄宝殿和长生殿“再利用”,与旅行社,导游和风水先生在殿中以烧香祈福等方式诱导游客捐香火钱。海南的“烧香求神拜佛”业已经成为一年有一个多亿“营业额”的成熟“产业”。

重庆华岩寺方丈道坚法师曾在博客上总结了公司办寺院骗取钱财的几种方式,跟旅游团签订合同吸引大量游客赚取门票费;出租寺庙周边卖香、食品、拍照等服务业经营权;假冒活佛大师给信众看相算命,再让其出钱消灾;推销各种“开光法物”……这项“生意”的利润如此巨大,以至于一些人以和尚、尼姑或道人之名,签招聘合同,每月领工资,上班“礼”佛,下班还俗,收入堪比白领

2011年3月厦门南普陀寺宣布取消门票,长达60余年的“凭票入寺”规定成为历史。

名刹古寺的管理机构并不是宗教部门,经常是园林、文管、旅游等多个部门共管

针对昆明岩泉寺的被公司承包乱象,有网友质疑《2004-2005云南宗教情势报告》曾指出,自1993年以来岩泉寺就已成为以商业经营为目的、政教未分的综合性地方文化产业实体,为何多年来当地宗教管理部门没有进行制止,导致“10800元烧高香”、“假大师”等怪现象在佛门时常出现?事实上,在中国大多数旅游风景区中,名刹古寺的管理机构并不是宗教部门,而是旅游局,宗教部门只能对庙宇内的宗教活动进行名义上的监管。一个有趣的细节是宗教局只管登记在册的僧人,反而对假和尚“无能为力”。由于历史原因,不少寺庙的归属较为复杂,分属于园林、文管、旅游等多个部门管理,甚至是这些部门的直属寺庙,有的甚至形成三四个单位共管的局面

多部门共同淘金,一张门票将寺庙、旅游、文物、宗教、企业等变成相依相损的利益共生体

国家发改委曾发文规定,不允许收取信徒门票费,而且全国统一。但在不少地方,这一规定并没有得到真正执行。一张门票背后的利益将寺庙、旅游、文物、宗教、企业等诸多相关单位和个人纠缠在一起。有的景区收了门票并没有寺院的分成,寺院就再收归自己的门票。寺院不收,无法生存,因为景区大门难进,信徒进不来,也就难有供养。景区有大量职工,取消门票,他们也无法生存。这样的体制,已经使佛教寺院与景区等单位,成为了相依相损的共生体,“被圈入”某一景区的寺院,所谓的收入既要拿给相关利益群体分配,还要顾及到寺院的生存。

针对云南省丽江寺庙承包问题的调研显示,在城建、旅游等部门领导下,当地寺庙由宗教教职人员管理,寺庙所在的风景区由城建局下属企业经营管理。玉峰寺1994年成立了寺管会,但被纳入丽江市的旅游景点后,除大雄宝殿有5、6个固定僧人由宗教职能部门行政管理外,其余部分由园林所及城建局下属某企业统一经营,收取门票。指云寺则是由某公司投资修缮,2004年8月后开始由该公司卖门票作为旅游景点经营。承包寺庙的企业均是园林、旅游部门下属的企业或当地乡镇直属企业。

宗教旅游创造地方GDP

登封市规划到2015年建成世界功夫之都,文化和旅游总收入要达到131亿元,占GDP的23.5%。

“旅游活市”意味着景点不够“佛祖”来凑,新建寺庙等宗教实体可享受土地、税费等优惠政策扶持

根据现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之规定,凡关系到宗教实体的建设都将以优惠政策给予扶持。例如土地无偿划拨、建设费的减免、经营税赋的免征,以及社会赠予的有效性等都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只要有资金,有场地,有假和尚的连袂粉饰,再搭乘“群众呼声”、“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旅游”、“振兴地方经济”这些冠冕堂皇的快车,窃取这个优惠政策并不是很难的事。

新建“商业化寺庙”的投资主体有个人,如宗教职业人员、商人、信教群众等;有单位,如旅游单位、文化单位、园林单位等;有企业,如乡镇和村办企业、景点开发企业、异地投资企业等;有社会团体,如老龄委、基层佛协、文化研究机构等,甚至还有政府主管部门参与。选址大多具有有佛教历史渊源和文化信息传承,如古寺遗址,地方志记载、文物佐证和民间传说,以及过去留下的诗词歌赋与破砖烂瓦等等此时都具有了一定的利用价值;有的把原有并未灭失的基础直接据为己有,然后加以改建。

上文提及的关于云南省寺庙承包问题的调研还显示,大理州寺庙承包问题就起源于“以旅活市”战略。观音塘、圣源寺和感通寺出于解决自办自养、以寺养寺经费,以及改善寺庙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经寺庙提出申请,由政府宗教主管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同意后,三个寺庙对部分房屋场所(包括大雄宝殿)对外出租开展商贸经营活动。在承包经营过程中,寺庙(主要是大雄宝殿)的正常宗教活动受到一定程度的干扰。

少林寺贡献给河南登封市每年三分之一的财政收入,佛门商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才是最大推手

在传媒视角中,佛门商业化走的最远的当属少林寺,开公司,搞“功夫之星”海选,拍少林题材电影,穿豪华袈裟,获赠豪华越野车……少林寺在商业社会中沉沦的报道屡见不鲜。但关注释永信对少林寺商业价值进行最充分开发的同时,如果将观察目光从他本人转移到“合作伙伴”身上,就不难发现地方政府利用少林寺“抓经济、搞政绩”的冲动更为强烈。少林寺与当地政府利益纠葛的大体面相是,少林寺的旅游收入一度占据登封财政收入的1/3强,目前主要围绕少林寺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也约占地方财政的1/3。

几乎所有的文保建筑、宗教场所,在政府眼里,都变成了可用以发展旅游业的经济性资源,少林寺所在地,河南省登封市自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21世纪经济报道》提供的细节是,释永信名下以“少林寺”冠名的公司只有3家,可登封市政府派出机构嵩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却以“登封嵩山少林”起头注册了6家公司,注册人任永立原系登封市财政局副局长。当然,少林寺并不愿意完全与地方经济捆绑在一起,最近的一次对峙发生在2009年12月,香港中旅国际与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集团合资成立港中旅(登封)嵩山少林文化旅游有限公司,总投资1亿,新公司争取2011年上市。但是释永信是在媒体披露后才知道此事,这一合作明确将少林寺排除在外。

政府始终控制宗教资源

佛教被地方政府、旅游管理部门商业化,只能眼看着滚滚红尘涌进山门

教产公有制之下,个人信仰生活与寺庙命运紧密结合,政府从来都是处置和使用佛教资源的真正主体

2年前少林寺传言上市引发巨大争论的另一个话题在于,少林寺究竟归谁所有?在宗教信仰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少林寺一旦上市就成为股民之财产,不再属于佛教,人们的信仰将挂塔在何处?在佛教商业化背景下讨论这个问题,之所以商业化招致公众不满,根本是因为当今社会,每个人的信仰生活与寺庙的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因为寺庙财产的国有或公有,成为一个国家政府必定要关心的事情,进而最终制约着中国人表达信仰和实践信仰的方式方法。也就是说,因为佛教与社会没有界限,当寺庙成为了佛教信仰媒介,谁能够处置寺庙这种神圣资源,谁似乎就是佛教信仰的主宰。

回答寺庙财产归谁所有的问题离不开公有制的大背景。中国宗教财产制度,由中共以文件体现的宗教政策建立。上世纪50年代,由于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宗教团体在城市的土地归国家所有;宗教团体在农村的土地被没收,为集体所有。之后宗教团体对土地因此仅享有使用权。长期以来,对其享有所有权的房屋,宗教团体无处分权。对土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的两种限制在2005年《宗教事务条例》中得以延续。这就意味着,被纳入生产资料公有制结构的“教产公有制”乃是为了政府控制教产,宗教事务部门作为宗教管理者乃是具体执行者。

结语

无论是主动将寺庙推向市场,还是通过疏于管理的漏洞分享好处,政府部门在佛门商业化中的所作所为都不仅仅因为其有利可图。如何处置这份如来家业,真正的主体并非佛教、亦非寺庙、更不是佛教信仰大众,而是地方各级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