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镜网/这次中国七二三温州动车车祸,一开始消息就是先由微博上发出。车祸九分钟后,一个乘客在微博上发出求救讯号,并迅速被转发十万次。接下来,微博发挥典型的舆论功能:专家与草根网民在微博上提出各种对官方说法的检验,从事故原因到铁道部是否认真救人;人们在微博上痛责铁道部,呼吁要真相,并且沉痛地要求,中国的发展应该要慢下来。
接着在七月二十九日晚,当媒体都在准备隔日头七专题报导,却收到中宣部下令必须撤掉各种纪念或者批评的文章,只能用官方通稿。许多媒体记者和编辑纷纷把那些已经做好却无缘见天日的版面发在微博上,更多人(包括我)激动地转发。
微博是中国仿效twitter的一种社交媒体,出现于二○○九年,目前新浪是最领先的公司。据统计,到今年中,微博的活跃用户约有一点七亿人。
去年在中国,几乎许多社会热点都是由微博所引爆,或者在微博介入后出现重要转变。最重要的事例如去年九月江西宜黄民居出现拆迁自焚,受害者的女儿要去北京接受媒体访谈,却在机场被县委书记带的四十多名官员困在厕所。他们的状况被一名记者以“昌北机场女厕攻防战直播”为题发出微博,得到巨大关注。而后该县委书记与县长下台。
许多人开始相信:“关注就有力量,围观改变中国”。
围观真的可以改变中国吗?在中国这样一个威权体制下,微博作为一个网路媒介,确实扮演了重要作用:
第一、打破资讯垄断。原来资讯和新闻都是由党媒,或比较市场化但仍受国家控制的媒体所提供。微博则提供了一个公民新闻的平台,或者让记者把媒体上无法发出的讯息在此流通;尤其在地方骚乱或维权抗争的现场,人们可以提供第一手资讯。这当然是所有社交媒体都具有的功能,但在中国这样的后极权体制中,微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特别重要,尤其微博的设计使得资讯转发的速度和广度超过任何一种媒介形式。
第二、草根发声。在民主国家,公民权利遭到侵害有各种管道去表达,在中国当然没有;虽然中国民众有“上访”权,但实际上不是被忽视就是被打压。而在微博上,一个草根民众的故事却可能容易得到大量关注与转发。如前述江西宜黄自焚民众之女钟九如后来自己上微博,掌握发言权。因此有人开玩笑说,“上访不如上网”。
第三、监督官员。在微博时代,地方官员一旦有违法乱纪之事,或者一旦说错话,就可能被广为周知,而后被辱骂嘲笑。此次温州事件,地方官员要求当地律师不可随便接遇难者的案子,当此事在微博上被爆出,他们收回此命令并道歉。微博平台提供了公民监督官员的可能性,也开始对他们产生压力。
第四、促进公共意识,公民参与。这也是围观的最根本意义。在以往脉络下,围观意味着冷漠。但在阻止人们关注公共事务的专制政权中,人们对公共事务关注就意味着打破沉默,实践公民权利:不论是转发一个维权讯息,或者转发一个对掌权者的质疑,就是一种公共行动。尤其在这个共同的平台上,人们一起转发、一起评论敏感的议题,会有消除恐惧的效果。
讲得乐观些,微博确实让一个具有公共讨论、制衡政权的虚拟公民社会开始成形。但另一方面,微博是在国家和营运商严格的控管下,因此超出尺度者会被删帖,太敏感的人被取消帐号。所以,每一次重大新闻事件,微博就成为一个战场。
进一步说,“围观”当然有其严重限制,例如,微博政治对官员的问责效果大多是个案,而没有制度改革,且都是小官员。温州动车事件,铁道部引发天怒人怨,但依然不动如山。
这是问题的关键了。因为民众宣泄再多的不满,若缺乏制度性的监督或者公民参与机制,仍然无法有效影响政治。尤其,正如所有的网路政治问题,如果民众没有把微博上的声音转为更具体的行动,民众力量是很难彻底展现。
但在一个威权体制下,关注仍是有力量的;微博的围观或许还不能改变中国,但显然已经改变中国的舆论了。至于如何从舆论到行动,那是下一个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