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06/华人家庭寄养女婴 为社会分担责任

冀更多人向孩子伸援手

星岛日报/社会上有许多来自不幸家庭的儿童,他们更需要家庭的关爱,寄养家庭常常在孩子们最需要的时候,为他们提供了一分家的温暖。但在华人社区担当寄养家庭的人家还是寥寥无几。一对华人寄养父母用他们的亲身体会,鼓励更多华人家庭向有需要的孩子敞开大门。

加拿大真爱家庭协会会长褚襄烈是牧师出身,也是婚姻家庭协谈硕士,现专门从事婚姻家庭教育工作,他与太太有5个孩子。褚太太一直在家相夫教子,把家庭和对子女的教育作为第一要务,全心投入。但当最小的孩子上了小学之后,夫妻都觉得自己还有精力再做更多的事情,一向喜欢孩子并充满爱心的他们,找到了儿童福利会(Children’s Aid Society),申请做寄养家庭,为社会分担责任。

现在,他们家中已经寄养了一个金发碧眼的小女婴。褚太太介绍,孩子出生3天就被儿童福利会送来,现在已经3个多月了。记者见孩子长得十分健康,才3个月大的女婴已经懂得见人就笑,着实可爱。难怪褚太太说,无论带她到哪里,都是人见人爱。“虽然带婴儿会多些照顾她的辛苦,但渐渐地会越来越容易,而且她带给我们一家的快乐更多。孩子们回家的第一件事都是来看看这个小妹妹。”

见孩子健康成长感满足

褚太太遗憾地表示,可惜华人社区做寄养家庭的还太少了。据他们的了解,在安省儿童福利会做寄养家庭的华人,可能只有另外的一两家。她听说,有一个两岁的华人女孩,曾寄养在一户西人家,但女孩不会讲英语,寄养父母更不会讲中文,双方很难沟通,寄养父母要特别将孩子送去中文的托儿所。福利会称,下次有这样的孩子,就会送到他们这里来了。

谈起做寄养父母的心情,褚太太说,看到从一个不幸的环境来的孩子,在自己的悉心照料下,健康快乐的成长,那种心情很满足,而且随着感情的加深,会将孩子当成自己的一样,如果她现在照顾的婴儿的父母,在一年后还不够条件领回孩子,他们夫妇会考虑正式领养这个孩子。

有意成寄养家庭 须经多方面审核

星岛日报/华人寄养家庭少的原因,可能是华人对寄养缺乏了解有关。褚太太认识的一个60岁的老人,已经做寄养家庭36年,前后看护过105个孩子。现在她还同时照顾着两个婴儿和一个5岁的孩子。有的家庭是选择专门照顾有残疾的孩子,有一对养父母还收养了两个出生就有病的孩子,其中一个直至活到他最大的预期年龄13岁过世,这些人的爱心令人肃然起敬。

说起如何成为寄养家庭,褚太太表示,有意成为寄养家庭,首先要到儿童福利会听两周的讲座,介绍寄养家庭和儿童福利会的角色,明白将来可能会遇到怎样的情况,福利会会提供哪些资源等等。福利会有专职人员(Home finder)负责审查愿意成为寄养家庭的人家,有很多程序要走,既要有案头工作,查家庭背景和无犯罪纪录,也要家访和约谈所有的家庭成员,如果家中有其他子女的态度对此不积极,福利会也不会批准成为寄养家庭。

政府为孩子提供生活费

在批准之后,福利会还会给寄养家庭指派两名工作人员,负责向寄养家庭提供所需资源和寄养支持,大家会随时沟通。另外,儿童福利会会给寄养家长提供很多培训课程,家长可以自选参加。家长也选择寄养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包括0到6岁、6到10岁和11岁到18岁。

在经济方面,政府会为孩子提供所需的生活费用,孩子绝不会成为寄养家庭的经济负担。但家庭也不能试图以此牟利。不同年龄段的补贴不同,如0到6岁的正常孩子的补贴是每日38元多,特殊需要孩子的补贴是每日50元。另外,寄养父母也需要一定的英文水平,否则与福利会的沟通也无法进行。

褚太太也提到,寄养家庭也要有思想准备,就是被送来的孩子有些是来自有问题的家庭,如果孩子年龄大的,可能比较难于管教,这就需要更多的经验及支援。福利会会提倡有孩子的家庭接收比自己孩子小的寄养儿童,以免对自己的孩子有影响。当然,也有的孩子是因为家庭出现,如车祸等不幸的意外而被送来的,他们也需要特别的安慰和辅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