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214/小林顿黄慧文联手提动议促《麦克琳》道歉

-小林顿黄慧文联手 市议会提动议促《麦克琳》道歉
-小林顿将提案 促麦克琳杂志道歉
-观点:“太亚洲化”风波的感叹和悲哀
-观点:强逼《麦克琳》道歉,令人反感


小林顿黄慧文联手 市议会提动议促《麦克琳》道歉

明报/多市新议会周四将举行首次大会,考虑圣诞新年佳节前比较紧迫的问题。2位新科议员迈克林顿和黄慧文则将向大会提出他们的首个动议,要求《麦克琳》杂志就(大学)“太亚裔化?”的报道向社区道歉。

迈克林顿昨天向本报表示,他从切身经历感到该文的不当之处。“作为一个华裔加拿大人,我的继母邹至蕙在大学里努力学习;而我外婆则在洗衣店努力工作来支持她。这样的行为,应该受到社会的尊重,而不是受到嘲笑”。

他还表示,多伦多的箴言是多元化。象《麦克琳》这样的时事杂志,理应反映城市的面貌。而他们的文章却将社区中某个团体、社区单挑出来,因此是一个错误。

黄慧文昨天也向本报表示,作为社区一名成员,她觉得该杂志的文章十分冒犯。从文章的立场看,一个亚裔社区的成员,不管是出生在加拿大,还是在这里生活了长时间,都仍不是一个加拿大人。她也表示,包括谭润棣在内近日获奖的3位社区领导人物,都同声对文章提出抗议。她续说,文章提及到卑诗大学、多伦多大学和滑铁卢大学,目前卑诗省包括温哥华和维多利亚在内的3个城市的议会,都已经和即将通过决议,谴责该文。多伦多市议会当然也应该这样做。

按照市议会规定,大会前临时提出的动议,除非得到超过三分二的议员支持,否则将被转到议会执行委员会和其他常设委员会讨论。迈克林顿和黄慧文都希望市长福特运用其影响力,让周四的议会大会谈论并通过该要求道歉的动议。

黄慧文表示,除她以外,市议员魏德方、戴维斯都愿附议迈克林顿的动议。选区包括东区唐人街的议员方卓怡回应本报时表示,她虽然未读到此动议,但听到标题,已经准备支持。

不过上述议员均属左翼阵营。预算委员会主席狄格兰的助手称,未读到动议文本,无法置评。在福特治下新议会内“青云直上”分别出任2大重要委员会(警政和预算)的华裔议员李振光,未回答本报希望获得评论的电邮。

福特的发言人则于深夜回应本报表示,市长尚未对此事取态。不过当日的大会上已经有许多重要的正式文件,如道路安全,和为多伦多居民口袋里留住更多的钱。

小林顿将提案 促麦克琳杂志道歉

世界日报记者邱锦宇多伦多报导/针对麦克琳杂志(Maclean’s)于11月10日发行的杂志内页中,刊登一篇对亚洲学生充满偏见及歧视的文章“太亚洲”(Too Asian ),多伦多市第19选区新科市议员,联邦新民主党魁林顿之子小林顿(Mike Layton),将于本周四在议会中提出上任后的第一份议案,要求麦克琳杂志对亚裔社区公开道歉。

小林顿表示,多伦多市一直都是以多元的文化及种族融合而自豪,且那也是多伦多市的座右铭。而大专学生是多伦多市重要的一部分,麦克琳杂志刻意将亚裔大学生从校园学生中凸显出来,是一项十分错误的作法。

小林顿进一步指出,截至目前为止,仍未与麦克琳杂志直接联系,但在研拟议案前,已经于上周与一直向麦克琳杂志提出抗议与协商的全加华人协进会(平权会)接触并进行了解。双方初步达成的共识,是麦克琳杂志必须向社会公开道歉,而不仅是先前所说的“感到遗憾”,且此次是要透过公权力要求道歉。

对于温哥华议会议员提出议案谴责麦克琳杂志一事,小林顿表示多伦多议会应该同样重视此一事件。目前已得到数位市议员的表态欢迎,相信正式提出后,会获得更多市议员的支持。

此麦克琳杂志(Maclean’s)事件,起于该杂志在11月10日刊登一篇对亚裔学生充满歧视与偏见的文章“太亚洲”(Too Asian),而引起社会极大关切与反弹。为弥补造成的错误,麦克琳杂志曾先后三度更改此文章在网路上的标题,而该杂志首席编辑布莱德利(Cathrin Bradbury )在11月25日接受电视媒体访问时,也仅表示“确实冒犯了一些人,对冒犯了一些人而感到遗憾”(did offend people and it’s regrettable that it offended people),而至今该杂志仍未有任何人对此事正式公开表示道歉。

观点:“太亚洲化”风波的感叹和悲哀

大中报北美老牛/《麦克琳》杂志11月10日发表的文章“太亚裔化”所引起的巨大争议和华人社区的奋力抗争,估计《麦克琳》杂志事先也没有料到。可以说“太亚裔化”一文已经在加拿大引起了上至参议院和国会,下至大学和社区的一场风波。《麦克琳》杂志迫于压力也已经三改标题,并在多份中文报纸刊登全版广告文章“决定谁入大学的最佳及唯一途径”中文翻译内容,来解释自己的立场,但就是拒绝道歉。

而多伦多星报因为当日在网络上刊载一篇与麦克琳杂志“太亚洲化”呼应的同样对亚裔学生有歧视及偏见的文章“亚洲学生被强迫进入大学”,在平权会多次抗议及交涉下,多伦多星报已经作出正面回应,并承认附和麦克琳杂志是一项错误决定。

纵观事件的发展过程,老牛欣慰地看到,华人社区还是有一些有远见的社团和有志之士,在攸关我们后代教育的大事上明辨是非,据理力争。

在感叹之余,老牛也感到一些悲哀,悲哀之一是,在华人社区一波又一波的抗议声中,我们来自大陆移民的声音呢?老牛怎么听不见?音量也太小了吧。平时喜欢代表我们的大陆社团呢?那些所谓的专业协会、那些多如牛毛的同乡会、校友会呢?
记得前不久市政选举时,华人参选的人数不少,这些参选的准政客们,你们的声音呢?参政就得议政,在大是大非的事件中,听不到你们的声音,你们怎么能获得选民的信任?选举时怎么能投票给你?如果说大陆社团和大陆来的准政客们并不见得都同意抗议,那么拜托你们也关心一下、调查一下这件大事,总说得过去吧。

更可悲的是,极少数华人竟然以加拿大是多元族裔和多元文化为理由,认为“作为少数族裔的华裔族群,不但可以享受和其他族裔一样的同等权利,也理应承受和他人一样的被质疑甚至被批评的冲击”;认为“我们华裔社区中的一些人,却像‘捧在手里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玻璃婴孩,每逢听到社会上的批评言论,总是会联想到种族歧视,总会凛然不可侵犯的进行声讨,总要别人乖乖地道歉”;更得出结论说“这并不是什么‘平权’,而是‘霸权’”。

老牛想说的是,作为少数族裔的华裔族群,我们是弱势群体,我们必然敏感,我们也必须敏感,要不然的话,我们自身的生存空间只会被那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人越挤越小,我们的生存环境也只会越来越恶化!

就以这次“太亚洲化”风波为例,正是由于以平权会为主要力量的社团的抗争,才有卑诗省维多利亚市市议会通过动议发信给《麦克琳》杂志表达不满;才有利德蕙参议员在参议院发表声明谴责;才有联邦公民、移民及多元文化部长康尼指责此事荒谬;才有国会议员邹至蕙在国会中提出动议?要求《麦克琳》杂志要为该文章而向亚裔加拿大人作出详尽及无条件的公开道歉。

作为移民,工作生活在加拿大,纵使加拿大是多元族裔和多元文化,但并不说明种族歧视就销声匿迹了。如果说我们在工作场所遭遇的“玻璃天花板”不是种族歧视,是因为我们不精通语言和文化;如果说我们新移民找不到工作不是种族歧视,是因为我们没有加拿大工作经验;但如果我们的孩子需要比白人孩子更多的分数和更好的条件才能接受高等教育,那绝对是种族歧视。《麦克琳》杂志“太亚洲化”一文,虽然没有赤裸裸地说出这一点来,但正如平权会所指责的,该文章内容是散布恐慌并造成社会对峙心态的言论。事实也已经证明了这一点。《麦克琳》杂志应该为此无条件道歉。

老牛身为一介草民,没有各个社团和各位准政客们拥有的资源和财力,但好歹拥有抗议的权力,也拥有不订阅《麦克琳》杂志的权利。其实,老牛多年来一直订阅《麦克琳》杂志,“太亚洲化”一文发表时,正赶上要续订。老牛当即写了一封邮件告诉《麦克琳》杂志,只有当我看到《麦克琳》杂志为“太亚洲化”一文道歉时,本人才续订。我想这是让你们听到我的声音的唯一办法。

至今为止,《麦克琳》杂志尚未表达公开道歉。希望平权会等社团再接再厉,持续集合来自各界的抗议声浪;更希望大陆移民的抗议声音更大一些,更响一些,对《麦克琳》杂志施加足够的压力,直到《麦克琳》杂志发表公开道歉为止。

观点:强逼《麦克琳》道歉,令人反感

大中报晓喻/《麦克琳》杂志的“大学亚裔化”文章所引起的风波,似乎正越来越变得没完没了。加东的平权会首先发难之后,加西卑诗省维多利亚市的市议会也加入“战团”,他们通过了决议,表明反对立场。而那位被联邦自由党钦点任命的华裔女参议员,又在“橡皮图章”参议院里发表声明谴责《麦克琳》的这篇文章是:分裂族群,歧视亚裔。民选的联邦新民主党的国会议员邹至惠更要在众议院提出动议,逼《麦克琳》杂志道歉。

一篇基本客观的报道加国大学校园动态的文章,居然能让那么些社团人士死缠烂打,连国会议员也跃入“战海”参与讨伐媒体之战,让公众犹如看见了一出颇具讽刺意味的街头活报剧。

可以肯定,《麦克琳》杂志的这篇被“千夫”所指的惹祸文章,并不是一篇内容全面,角度平衡的“好”文章。然而,文章的内容有欠全面,角度有所偏颇,亦非什么惊天大罪。何况文章主要报道了部分大学生家长的忧虑言论,所反映的内容符合了新闻报道,客观、真实的原则,同时也引出了有关“同质化” 的思考。从媒体文章的基本要求来讲,该文章一不失实,二不捏造,三没有断章取义,完全是篇合格的专题报道文章。当然,如果这篇文章在报道一部分白人家长观感的同时,也兼顾反映亚裔学生及家长的想法,那么确实可以避免被人抓住话柄,上纲上线。但是,一篇文章如果因为写得不够圆满,而被诬为“分裂族群,歧视亚裔”非要低头道歉不可,这就未免太令人匪夷所思了。《麦克琳》杂志,坚拒道歉的原则立场难能可贵,令人钦佩。如果因为一些反对抗议声浪及国会议员的动议和声明,而逼得《麦克琳》杂志不得不道歉的话,那新闻自由,媒体独立,言论多元化的加拿大岂不就象舆论一律的白色恐怖社会,这对国家的祸害远大于福祉。

真实、准确是新闻写作的基本要求,而选材的全面,视野的独到,角度的平衡则是更高一层的标准。一篇新闻报道文章如果内容并不失实,但却让一部分读者感到被冒犯并为之气结,其原因通常有三。第一:读者过分联想,去揣摩作者的所谓“影射”和“暗示”等阴谋,从而给作者强加了自己所想当然的“意图”。第二:文章反映了问题所在,触痛了既得利益者。第三:文章确实写得不够周全,在“打磨”敏感度和争议性话题方面所下功夫不够。但是无论如何,用那么多政治批评,给文章扣上“分裂族群,种族歧视”的罪名,这完全不是讲道理的做法,是意识形态的霸道。

在我们华裔族群中,许多人虽然身在西方,但由于以前在一党专制、舆论一律的社会里生活得太久,所以对这里的新闻媒体中百花齐放的报道写作方式,并没有习以为常。他们往往容不得一些触动自己敏感神经的言论和文章,总是会以歧视与否来评判和解释自己所不接受的事物。其心态就像是“奴才”当得太久,到了真正和别人平起平坐时,还是唯恐被别人小瞧,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低人一等、受歧视的神经质,对待这大千世界中许多正常的争议性话题。至于有些在西方社会生活已久的政治人物也往往用政治大棒为自己所不喜欢的媒体的言论定性,她们这样做,则是由于理念的偏狭及博取政治曝光的需要,这类政治人物一般很难在加国政坛上发挥什么关键作用,其所代表的政党更不会得到多数民意的支持。

在一个舆论多元化的民主社会里,独立媒体的文章不可能让所有读者都满意。所以对待不同的媒体,读者完全可以以“青菜萝卜、各取所需” 视之。不喜欢这篇文章,可以看另一篇,不喜欢这本读物,也可以换另一本,实在找不到喜欢看的文章,又可以自己写文章。何必总是要像被红布挑起了狂性的公牛,气势汹汹、斗性十足。《麦克琳》杂志其实无须为那篇文章作什么道歉,反对者无限上纲,用政治手段逼媒体道歉,这已经类同于分裂族群,干涉新闻自由了。

争取“平权”就应对世界上众多违反人权的事,一视同仁地批评谴责。而不是选择性的以双重标准,一方面对那个世界上最大的极权国家的大量侵犯人权案例保持沉默,另一方面又对本国内部的自由言论,大行舆论“警察”的干涉之道。个别压力团体及少数政治人物用政治力量硬逼《麦克琳》杂志道歉,这种蛮横霸道的做法对加拿大只有坏处、没有好处,发展下去,只会让越来越多的加拿大民众徒增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