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9/拆迁至入伙安排均未获谘询 丽晶园居民失归属感

明报/一直被外界视为贫民区及罪恶温床的多伦多市丽晶园(Regent ParK),经政府推行一个长达15年的重建计划,希望能消除恶名。这本属好事,但根据滑铁卢大学一名教授所做的研究显示,丽晶园原居民却另有感受,认为从拆迁开始至重新上楼的安排,他们均未获谘询,令他们失去对社区原有的归属感。

当局于2005年展开丽晶园重建计划,建立一个有多达5,115个居住单位的高密度住宅区。将商业及公园引入新的丽晶园同时,亦为屋苑带来新住客。

部分由多伦多社区房屋公司所拥有的住屋单位,将继续按租客的收入征收租金外,其他则由发展商按市值出租。

滑铁卢大学教授约翰斯顿(Laura Johnston)跟进其中50户家庭,研究他们由丽晶园拆卸至新屋苑落成,安排旧住客重新上楼的情况,发现大部分住户均感到挫败、无助及不被尊重。

首先,原居民对新屋苑的设计及环境没有太多参与权,最后决定权往往落在发展商身上。

当新屋苑落成,获优先上楼住户的审批标准,亦令原居民感到不满。有受访者认为,社区房屋公司刻意挑选一些质素较好的住户上楼。

此外,丽晶园拆卸之初,所有居民均获答允会被安排重返丽晶园居住,但条件是他们必须轮候上楼。然而,碍于种种压力,很多原居民未能等得及上楼,只好选择迁往距离丽晶园数街之隔的Richmond St.、Adelaide St.及Carleton等地区,但这些社区不能提供与丽晶园相同的社区服务。

又有数户在丽晶园拆卸前已来往密切的家庭,要求重新上楼时能获安排一起,但被拒绝。

凡此种种,都令丽晶园原居民感到失落,随旧屋苑的拆卸而失去对社区的归属感。

尽管部分住客不满新尸苑的种种安排,但约翰斯顿仍认为,若新尸苑能获得原居民的肯定,重建计划不失为一个典范,缔造了一个特别而富生命力的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