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22/“太亚洲化”文章惹公愤 华裔家长怒呼杯葛《麦克琳》

-“太亚洲化”文章惹公愤 华裔家长怒呼杯葛《麦克琳》
-研讨会跟进“亚裔太多”论点 有华人指《麦克琳》小题大做
-《星报》周六回应文章


too_asian_p1.jpg
Facebook网页“Not Too Asian”创办人郑医生主持华人家长会议。(王伟成摄)

too_asian_p2.jpg
华人家长指《麦克琳》杂志的文章配华人拿中国国旗照片,是针对华人。(王伟成摄)

“太亚洲化”文章惹公愤 华裔家长怒呼杯葛《麦克琳》

明报/多伦多华人家长昨天在北约克开会,商量对《麦克琳》杂志和《多伦多星报》报道应作的下一步行动。提出的建议包括集体杯葛《麦克琳》杂志及其母公司罗渣士 (Rogers)公司的服务;要求《麦克琳》杂志和《多伦多星报》再写1篇华裔大学生对社会贡献的正面文章;大家向所属选区的政客发信要求加入谴责;继续要求上述两份刊物公开道歉,同时解雇写文章的记者等。

《麦克琳》指没道歉需要

全加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说,《麦克琳》杂志接见过华人社区代表后,写社论说该杂志没有向华人社区道歉的需要;《多伦多星报》的社论版撰文则属解释立场而非道歉。

上述两篇文章已引起加国各市华裔家长及大学生的愤怒,其中从香港移民加国有40年的温太昨天在家长会中称,她最恐怕的是上述文章会引发加国仿效美国长春藤大学的限额制度,例如若加国华人只占5%的话,本国著名大学的华人学生限额也应限于5%的理论。

她说,她有华裔朋友已不再购买《麦克琳》杂志,同时取消使用罗渣士公司的电讯服务,以示抗议。

《麦克琳》杂志于本月初在其大学指南特刊及其网站刊登了标题:(大学)“太亚洲化 ”;《多伦多星报》也于同1天以标题:“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据《麦克琳》报道”发表文章。平权会当天即谴责《麦克琳》杂志的文章“种族定型”(stereotype),其中受访者的言论带种族主义(racist)。《多伦多星报》的文章,将1个华人教育讲座歪曲(twisted),暗示华人家长迫子女一定要上大学。

400人加入社交网站反对网页

多伦多华人在社交网站Facebook设立反对该文章的网页“Not Too Asian”,至今已有400多个会员,其中有10多名华人家长昨天出席了上述会议。

该“Not Too Asian”网页创办人郑医生说,《麦克琳》杂志的文章标题是:(大学)“太亚洲化 ”但配了1张两名华人拿中国国旗的照片,文章内受访者都是华人及白人,明显地矛头是直指华人。

他指出,该文章的配图是拿中国旗的中国留学生,但其实在本国读大学的国际学生比率不高,同时例如医科等专业学系,根本不能收外国留学生攻读,故文章会令加人有不正确的印象。

他续称,其实已有华人家长写信给《麦克琳》杂志投诉。那些取消订阅《麦克琳》杂志及取消使用罗渣士公司电讯服务的杯葛者,最好同时向对方说明原因,发出该项信息。

郑医生说,该文章可能影响重大,有非华人看该文章后,会有“华人占领大学”的感觉!

中国移民冯女士在会中说,上述文章暗示亚裔人抢走白人入大学的机会,简直不能令人接受,故华人应使用身为选民的力量,要求政客帮助谴责上述两份刊物。

她说:“有黑人同事看过该篇文章后,也指出那是种族歧视!”

她续称,她担心尤其在本地长大的华人子女看了该《麦克琳》杂志文章后,开始质疑自己是否也是加拿大人。

另1对中国移民家长说,是否应要求上述两份刊物再写1篇华人学生于大学及社会的贡献?他们担心将争议搅大,会令更多加人留意到该篇文章,对华人有更大的负面影响。

全加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作出回应说,以《麦克琳》和《多伦多星报》网站对文章的反应热烈看,其实已引发不少人谈论该议题。

中国移民家长张展指出,他的子女在加国出生,那些文章只当他们是亚洲人而不是加拿大人,简直是种族歧视。

他恐怕日后有文章标题:“图书馆太多亚洲人”;“加国太多亚洲人 ”等。

他说,移民在加国不易谋生,当然希望子女有好教育,不会生活困难。有时是孩子见到父母的苦况,是自己要求自己要有好成绩及要考进大学。

平权会全国董事蔡德贞远从满地可到达多伦多参加会议商量对策,指《麦克琳》杂志明显是针对华人,显示种族歧视存在,而满地可不少华人家长对此甚为愤怒。她说:“不少家长认为上述两份刊物要公开道歉,同时要解雇写文章的记者。”

研讨会跟进“亚裔太多”论点 有华人指《麦克琳》小题大做

星岛日报/较早前《麦克琳》杂志发表有关加国大学“亚裔太多?”(“Too Asian?”)文章,引发部分华人家长的怒火,似有蔓延至该杂志的母公司罗渣士传讯之迹象。有个别华人家长已向罗渣士传讯采取抵制行动,撤销他们惠顾的罗渣士产品或服务。此外,有华人家长亦在社交网站Facebook开设“亚裔不太多”组群网页(Not Too Asian),呼吁公众声援平权会谴责《麦克琳》杂志及要求道歉的行动。

一群关注今次事件的华人家长,昨日下午在北约克一所教堂,召开“该说的说了,该见的见了,下一步该干什么?”为主题的研讨会,并邀请全加华人协进会(平权会)全国总干事黄煜文和董事蔡德贞到场汇报跟进该事件的情况。

来自满地可的蔡德贞在会上表示,她在当地访问了华人家长、中文学校校长、侨领及传媒人士,他们均对有关文章非常不满。她指出,华人家长没有刻意迫子女读书,子女入读大学在家长的心目中是理所当然的事,就算非华裔家长也会想子女入读大学。她认为,作为家长,当然希望子女考上大学;但如果不能,家长亦会希望子女健康、平安成长,不要学坏。

在研讨会上,发言的华人家长和学生均对《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发表的有关文章表示反感,他们不少对《麦克琳》杂志文章选用一名手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华裔学生与同窗在多大校园的配文照片也深表不满,认为此举明显是以亚裔为名,针对华人为实,造成分化。

一名不愿公开姓名的华裔女学生在会上亦披露一宗被“种族定型”的亲身经历。她说,当时在所读中学向一名辅导主任请教报读大学的意见,并表达自己希望修读电影之意愿。怎料该名辅导主任却向她表示华人学生是不够创意,她因此应选读数理科目。

研讨会发起人郑珉指出,《麦克琳》杂志文章标题“亚裔太多?”是小题大做,他质疑公众会否考虑有太多亚裔医生或护士在本国执业?会否考虑有太多亚裔科学家发明治愈疾病的良方?郑珉说,家长可能不认同子女的求学选择,但家长始终是会支持子女,不会强迫子女。

郑珉又称,上述《麦克琳》杂志的配文照片,令人产生“中国人来接管”大学校园的印象。省长麦坚迪在早前访华期间,曾大力推广安省高等教育,希望吸引更多中国学生来安省留学,《麦克琳》杂志文章可谓等同在麦坚迪背脊插上一刀。

除了召开昨日的研讨会外,郑珉于一周前更在社交网站Facebook开设“亚裔不太多”组群网页(Not Too Asian),呼吁公众声援平权会谴责《麦克琳》杂志及要求道歉的行动。至昨日为止,已有429人加入此组群。该网页网址是http://www.facebook.com/home.php?sk=group_174514912559573。

有家长倡抵制罗渣士

除了大肆批评两家传媒的有关文章外,有家长在会上提出杯葛《麦克琳》杂志母公司罗渣士传讯之产品或服务的构想,亦有家长提意前往《麦克琳》杂志办事处门外抗议。

郑珉在会上回应说,家长也是消费者,拥有购买力,他们当然会明智地消费。郑珉会后向本报记者透露,他所认识的多名家长因不满《麦克琳》杂志的文章,已撤销他们惠顾的罗渣士传讯产品或服务,包括手提电话及订阅的杂志。但郑珉谓,因目前仍在观察两传媒会否作出道歉,他现阶段没有呼吁消费者向罗渣士发动杯葛。

平权会全国总干事黄煜文表示,他现时仍在收集社区对今次事件的意见,会方目前没有准备主张杯葛行动。但黄说,他知悉一些个别人士己自行采取消费的杯葛,公众当然可以按照他们个人的意愿行事,不用等候平权会行动。

《星报》周六回应文章

星岛日报/针对《麦克琳杂志》(Maclean’s)“‘Too Asian’?”一文与《多伦多星报》(Toronto Star)的相关报道引发的争议,《星报》公共编辑(Public Editor)Kathy English于上周六(20日)以“星报未符本身标准”为题发表以下文章:

在报道多元文化加拿大中有关族裔的新闻方面,星报长期以来的宗旨是促进了解,而不是引发争议。

但这并非总是容易做到。报道加拿大多元社会要非常敏感,并要察觉到涉及人种、族裔及文化价值有关的故事可以变得复杂、充满情绪色彩。

本人并不认为传媒应回避加拿大多元社会里文化差异方面辣手的议题,但新闻从业员必须意识到固有的敏感性,致力于避免作出关于任何族裔文化、基于简单刻板印象和概括化的报道。

在许多东亚裔背景的加拿大人心目中,星报上周报道多伦多华人社区一次会议的新闻时未达到这个标准。这次会议呼吁家长让孩子考虑大学以外的人生途径。

星报收到了许多华裔加拿大人情绪激动的电子邮件,大多数人尤其对这个头版故事将会议上提出的忧虑与发表在麦克琳杂志最新一期大学指引上题为“过分亚裔?”的争议性文章联系起来感到不满。

该杂志引述部分匿名白人孩子的观点,指部分加拿大大学拥有大批亚裔学生,报称“部分新生不愿在‘亚洲’大学学习”。该文章称,“亚洲”大学“意味着过份注重学业,以至于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竞争或享受学习乐趣”。

批评或维护其他新闻机构的报道,或猜测麦克琳杂志发表这一文章的原因并非本人角色。但我确实预期加拿大新闻从业员应该很明白,“过分亚裔?”的标题,即使加上了问号,仍肯定会引发争议。

但我认为,当指派教育记者布朗(Louise Brown)报道麦克琳杂志的文章,作为报道多伦多东亚社区一个会议故事的一部分的时候,星报令这一争议火上加油。

星报的资深编辑判断麦克琳杂志文章的争议性具有新闻价值,但将文章和会议上提出的问题联系起来,却曲解了布朗的报道。

若布朗只是报道会议,本人并不预计星报的文章会引起如此强烈反应。华人社区发表了详细说明会议议题的新闻公告。布朗认为这具有新闻价值,因为公告中指出了东亚社区本身担忧推动孩子大学学业成功的现象。

布朗经常且非常敏感地报道多伦多学校各类人种与族裔群体之间的“学业成就差距”,多伦多教育局搜集的人口资料,提供了这方面的资料。这些统计数字明确告诉我们,东亚背景学生在获得好成绩与大学录取率方面遥遥领先。

“这会议令我关注,原因是它的焦点在于家长及教育。事实上,所有背境的很多家长都执着希望他们的子女进入大学,而不让他们的子女考虑诸如学院的其他途径…然而,我从未见过某一个文化群组在一次会议上加以处理。”

星报的报道刊出当日,平权会举行新闻发布会,批评星报及麦克琳周刊“散播恐惧”、挑拨“我们对他们”的心态。然而,该会总干事黄煜文表明“真正令我不安的是麦克琳周刊的标题‘过分亚裔?’…这是什么意思?不是加拿大的?”

大多伦多华人及东南亚裔法援处的吴瑶瑶(Avvy Go)在一份公开声明中作出附和:“‘过分亚裔?’的标题怎么不会是种族主义?”

我收到来自东亚裔背景的学生及家长的强烈回应。他们也找出两条星报标题:“亚裔学生为成功而吃苦”(Asian students suffering for success),以及“麦克琳周刊:亚裔支配学园导致怨愤”(Asian domination on campus causing resentment: Mackean’s)。

很多人觉得,这些标题暗示有着东亚裔背景的学生不是“真正的加拿大人”。虽然我可以肯定这不是星报的意图,我理解因此引起的情绪反应。

读者李创(Chuang Lee,音译)说:“从前文后理来看,‘亚裔’这个字有轻蔑的意味。这是用作为人种及民族的别称(epithet),它是冒犯的,亦有偏见…星报及麦克琳周刊已不知不觉、很容易就对加拿大多种族及多元文化的结构造成了沾污。”

读者李海伦(Helen Lee)更进一步指出:“在加拿大现阶段的历史,搭上麦克琳周刊的狠批亚裔(bashing),叫人这样失望。”

我认为把星报的报道标签成“狠批亚裔”言过其实。不过,将我们的报道和麦克琳周刊的争议文章连在一起,星报未达到它一贯的敏感标准和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