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0417/1991年卢刚事件回顾

多维社记者万毅忠报导/2006年12月,华裔导演陈士争在接受多维社记者采访时说,发生在1991年的卢刚在校园射杀5人的案件,烙印在他的脑子里,15年后成为这位歌剧导演第一部电影《暗物质》的素材。陈士争拍摄《暗物质》旨在重新审视这一悲剧,进而避免类似的悲剧再度发生。

在电影《暗物质》参加圣丹斯电影节展映后不到三个月,4月16日,一起比卢刚校园杀人案更加惨烈的校园凶杀案发生在维吉尼亚大学校园内,在这起美国历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校园枪击案中,共有包括凶手在内的33人死亡。

卢刚事件是指1991年11月1日就读於美国爱阿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在校园中射杀数人的枪击事件。该事件在当时曾震惊中美两国,也引起了一场关於中国教育弊端的讨论。

卢刚生於北京市,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1984年通过CUSPEA考试,1985年本科毕业后进入爱阿华大学物理与天文学系攻读研究生。1991年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题目是《Study of the “critical ionization velocity” effect by particle-in-cell simulation (ionization)》,导师是本系教授克里斯多福·戈尔咨(Christoph K. Goertz)。

1991年11月1日下午三点半左右,卢刚进入了正在进行专题研讨会的爱阿华大学凡艾·伦物理系大楼(Van Allen Hall)三楼的309室,在旁听约五分钟后,他突然拔出左轮手枪开枪射击,他首先击中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47岁的戈尔咨教授,并在戈尔咨教授倒下之后,又在教授脑后补了一枪;然后,他又朝他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助理史密斯(Robert Alan Smith)副教授身上开了两枪。此时,在场的众多人士刚刚有所醒悟A纷纷逃离现场,这时卢刚又瞄准了当时在场的另一位中国留学生,27岁山林华博士,接连向山林华的的脑部和胸膛连开数枪。随后,卢刚离开了第一现场到达二楼208室系主任办公室,一枪射杀了44岁的系主任尼克森(Dwight R. Nicholson)。在确认尼克森死亡之后,卢刚又返回第一现场,发现几个学生正在抢救奄奄一息的史密斯教授,於是又朝史密斯的脑部补发了致命的一枪。然后卢刚持枪离开物理系大楼到达生物系大楼,由一楼走到四楼,似乎在寻找一名女性目标(有目击者见他进入女厕所寻人),其间遇到师生多人,但卢刚并未开枪滥杀。

在未找到射击目标之后,卢刚又进入了行政大楼,冲入一楼111室的校长办公室,向副校长安妮·克黎利(T. Anne Cleary)前胸和太阳穴连开两枪,又朝办公室内的学生秘书茜尔森(Miya Sioson)开了一枪。

随后,卢刚到达二楼的203室,饮弹自尽。

整个枪击过程不足20分钟,卢刚在自杀前总共向六个人开枪,除女学生茜尔森(Miya Sioson)被击中脊椎,颈部以下全身瘫痪外,其馀五人全部丧命。

警方在随后的调查中又有些许的发现,杀人者使用的武器为38口径连发左轮手枪,另一把22口径手枪被随身携带但未使用。此外警方也截获并扣押了卢刚在事发前几天寄回国内的包裹、家信、汇款等,并查到了卢刚的遗书,据爱阿华大学官方宣称遗书共五页,其中四页英文一页中文,但在事发一个多月后警方仅向媒体公开了四页英文遗书。关於杀人者的枪杀动机,警方未有正式的结论,但据部分媒体报导,枪击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由於博士论文最高奖学金没有由卢刚获得,而是由山林华获得。令有说法认为,枪击的原因可能在於经过长达6年辛勤工作得到博士学位的卢刚,却无法得到一份应得的可以维持生计的体面工作,走投无路的他决定自杀,并对社会的不公进行极端报复。

卢刚事件在美国华人社圈中反响很大,各华文报刊几乎众口一辞,对卢刚其人痛加指责,并针对其中国大陆的背景大肆抨击。另有小部分人认为其行为是中国人对美国社会的反抗,打破了中国人在美国社会一向沉默、驯服的形象。

在枪击事件发生后的第三天,受害人之一的安妮·克黎利女士的家人,通过媒体发表了一封给卢刚家人的公开信,信中追忆了安妮·克黎利女士的成就,并以宽容的态度希望能分担彼此的哀伤。

旅居衣阿华的着名女作家聂华苓说:“这次瞬间便损失了数位中美太空科学人才,而且是中国留学生所为,我们大家心里都很不舒服、非常难过。”

十六年来,有很多文章和文学影视作品对卢刚事件做了形式不一的记载,除了陈士争的电影《暗物质》外,还有影响力的还有刘予建的纪实作品《万圣悲魂》。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