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1111/平权会谴责“亚裔占大学”论

-斥煽情文章惹亚裔与白人对敌误解
-文章指大学“太亚洲化”亚裔迫子女升大读工程医科会计
-多伦多公校教局研究部统筹邱绮雯:将截然不同题目混为一谈
-约克区华人家长会统筹萧振华:华裔迫子女读大学仅属个别
-媒体“异见” 大学震惊
-平权会抗议:报导扭曲华人父母形象
-卢群毅:看成绩收学生 何来失衡说?
-大学亚裔太多报道被轰 麦克琳网站漏夜抽起文章
-星报记者否认掺主观意见
-教委指责亚裔主导歪论


斥煽情文章惹亚裔与白人对敌误解
指《麦克琳》文章种族定型 《星报》断章取义

明报/平权会昨天强烈谴责《麦克琳》杂志和《多伦多星报》的报道,指《麦克琳》的文章有“种族定型”(stereotype),其中受访者的言论带种族主义(racist)。又指《多伦多星报》的文章,将1个华人教育讲座歪曲或断章取义(twisted),好象只有华人家长才望子成龙。

全加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表示,他们感到《麦克琳》杂志文章的最大问题是以大学“太亚洲化”(Too Asian)作标题,难道亚裔背景就不是加拿大人? 当被问及是否属种族主义时,他细想后说:“肯定是‘种族定型’!”

强调华生无霸占某大学学位

他说,首先,华人学生无霸占某些大学,他们要达到某个分数才会获得取录。其实多大也有不少白人高材生。

黄煜文说:“难道白人家长不希望其子女能上大学?难道找不到强迫子女读大学的白人家长?”

他指出,该文章的其他问题是作者主要寻找支持其论点的受访者,报道指华人学生读书太勤力,但少交际。那么是否同时反映白人学生懒,娇生惯养?

他又不同意受访白人女学生说,皇后大学、西安省大学及麦基尔大学才是白人读的大学。黄煜文认为,那些大学也甚为多元化。

他说,上述事件令他想起1979年 CTV电视台W5时事杂志的报道,指外国学生霸占了加国绝大部分大学学位,镜头集中影华人学生。但那属偏见报道,因那些外国学生,其实大部分是本地的亚裔国民。当时经过华社大声抗议之后,该电视台才作出道歉。

平权会多伦多分会总干事麦达宁说,上述煽情文章令人感到亚裔人与白人对敌,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人。又令人感到亚裔人抢走本地人的学位,后果会极之严重。

华生:文章不将亚裔视为加拿大人

他认为,该文章将亚裔学生塑造成读书机器,其他什么事也不做。难道白人学生懂享受校园生活,亚裔学生就不懂?

刚刚大学毕业的华裔学生卢恒轩说,文章说亚裔学生自己“埋堆”,不愿与白人学生交往,但白人学生愿意与华人学生交往吗?他感到该文章不将亚裔视为加拿大人。

黄煜文说,《麦克琳》杂志昨天曾主动与他接触,谈论该文章的问题,但现时仍不知双方将有何行动。

文章指大学“太亚洲化”亚裔迫子女升大读工程医科会计

明报/加国时事周刊《麦克琳》(Maclean’s)杂志和《多伦多星报》昨天同时分别报道,批评亚裔家长强迫子女一定要上大学,同时要读工程、医科、会计或药剂学系,矛头直指华人家长。《麦克琳》杂志的文章更标题加国一些大学“太亚洲化”,受访的两名白人中学生说日后不会选读多伦多大学,由于那是“亚洲人大学”;受访的中学辅导员又指亚裔学生只会争取高分成绩,其他什么都不懂。

《麦克琳》杂志指出,许多大学日益增加的亚裔学生,已经引起某些非亚裔学生的不满,甚至某些大学的行政人员也开始关注其学生的人口统计组成。

该文章中访问的两名白人女中学生说,“亚洲人大学”太过注重成绩,令一些学生追不上,或要放弃所有娱乐去读书,故不少白人学生避之则吉。

她们说:“白人学生会去皇后大学、西安省大学或麦基尔大学!”

文章中受访的卑诗大学华裔毕业生说:“我参加大学毕业礼时,竟有白人女子向我指控亚洲移民抢走加国大学的学位,令她儿子无机会进大学!”

受访的中学辅导员说,亚裔及白人学生是两类人,前者选读国际较有声望,以数学、科学及商科著称的大学,例如多大、卑诗大学和滑铁卢大学等。后者则喜欢选读较多交际活动、运动出名和较适合寻找自我的大学。

多伦多教育局的纪录显示,发现70%东亚移民学生进大学;欧裔有52%; 来自加勒比海的则只有12%;土生学生有42%进大学。

与此同时,《多伦多星报》以《麦克琳》杂志的报道借题发挥,指华人社区现在也开始指责某些华人家长强迫自己子女要上大学,学习自己并不感兴趣,或者没有天赋的课程,最终以退学收场。

文章指出,有些孩子对考进这些例如工程、医科、商科等课程后变成毫无兴趣,而且没有做好准备,他们最后退学、考试不及格、因作弊而被罚停学,或者患上抑郁症和急性焦虑症等。

该社区组织提醒华人家长,就算其子女看起来得到足够高分进入大学,他们会缺乏独立性和社交技巧,不易在大学生存。

多伦多公校教局研究部统筹邱绮雯:将截然不同题目混为一谈

明报/昨日有报章以“亚裔学生被迫入大学为题”刊登了一篇报道,当中除采纳了《麦克琳》杂志一篇有关大学校园“太亚洲化”的文章外,亦引用了多伦多公校教育局研究部统筹邱绮雯的部分访问内容,邱刚于上月中举办了有关家长如何帮助子女选择出路的研讨会。但邱澄清,两个是截然不同的题目,将两者混为一谈是她意想不到的。

万锦市“燃动青年”(Across U-hub)于10月中举办一个题为“条条大路、成功之道”研讨会,邱绮雯为研讨会筹委会主席之一及讲者之一。

她表示,举办研讨会的目的,是让华裔家长认识,读大学并非子女迈向成功的唯一出路。

相反,家长应该认识及协助发挥子女潜能、兴趣及天份更重要。她强调要为子女提供一个全人及全面教育。

的确,根据教育局于2006年及2008年向中、小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期望子女进入大学的亚裔家庭高达85%,相较白人家庭的59%为高。而亚裔家长没因应子女的兴趣、潜能,只期望子女入读大学,令这些学生在大学内遇到各种如精神抑郁等问题,亦是事实;而且这情况亦有恶化迹象。

然而,这绝非意味亚裔学生不值得进入大学。邱绮雯说:“如果值得入学的话,便可以入大学,不是(亚裔)应唔应该入大学的问题。”

邱绮雯指出,报章报道将访问内容与杂志文章混为一起,可能会引来外间误会。但她强调,“两个(研讨会的目的与文章议题)完全是两回事”。

在该报道中引用另一名讲者——多伦多大学社会学教授方伟晶亦认为,“有关报道不够全面”。

他指出,研讨会的目的是让家长明白,不同途径亦可帮助子女踏上成功之路,主办单位亦邀请了不同的演讲者分析当中利弊,但报章报道则忽略了当中的正面作用。

而《麦克琳》杂志有关大学“太亚洲化”的文章,方伟晶也认为,杂志不必太过强调大学太多亚裔学生的问题。除因欠缺大学内华裔学生的统计数字外,亦考虑到“始终华裔学生有能力入大学,并不是问题”。

至于“燃动青年”行政总监黄凤玲亦称,期望子女得到适当教育,不独出现在华裔家长身上,其他族裔家庭亦有相同情况。他们举办研讨会,只是希望家长明白到学校分数不代表一切,青少年的社交生活、表达能力等都不容忽视。

“(但无论如何),华裔学生能晋身大学,是代表一种成就,亦代表得到社会认同,是值得骄傲。”黄凤玲说。

约克区华人家长会统筹萧振华:华裔迫子女读大学仅属个别

明报/本身有两名女子的约克区华人家长会统筹萧振华,针对华人家长要求子女进入大学,认为那只属个别情况。以他自己或所认识的朋友为例,都不会强迫子女进入大学。

“做父母当然尽量栽培子女,子女能入大学固然最好;否则,只要能学得一门技能,亦无不妥。”萧振华说。

相反,他亦遇到一些非华裔家庭,常谈及如何帮子女铺路升读哈佛。

针对亚裔学生不爱与非亚裔学生交往,萧振华表示,自己的子女并没出现类似情况。他认为,土生土长的华裔学生不会只限局于华人的社交圈子,至于其他族裔的朋友比例高低,很视乎所住社区的族裔比例。

不过,他认为,新移民家庭的学生可能基于语言障碍问题,会较多与同族裔的学生交流,而这些学生同时要应付语言问题及功课压力,还有家庭的适应能力,都可能比较难融入主流社区。学校及政府都有责任帮助这些学生适应环境。

媒体“异见” 大学震惊

世界日报编译组多伦多10日电/预定11日出版的“麦克琳”(Maclean’s)杂志的一篇文章说,加拿大大学内亚裔学生人数太多,已引起亚裔之外的学生和校方的忧虑。多伦多大学的一位高级管理人员对这篇文章的观点感到震惊。

麦克琳杂志的文章说,多伦多72%的华裔高中毕业生申请进大学深造,在加拿大出生的学生中这个比例则只有42%,以致已开始有人质疑,加拿大的大学是否已“太亚洲化”了。

在承认这个话题有种族主义之嫌的同时,这篇文章的作者又表示,亚裔大学生越来越多之事,已导致非亚裔学生的怨恨和学校当局的关切。

文章作者写道:“一个亚洲化的学校意味太着重于学业,以致其它学生无法再 竞争,或者感到失去了学习的乐趣。”文章并引用一些高中生的话说,不会选择申请多伦多大学,因为多大太多亚裔学生。

多伦多星报10日报导,多伦多大学教务长蜜萨克(Cheryl Misak)说,麦克琳杂志那篇文章的观点令她感到震惊,“但我又为多伦多大学没有出现这样的论调感到振奋。”

一些政治观察家指出,加拿大是一个尊崇公平竞争的社会,没有一所大学为华裔或者亚裔学生降低入读门槛,所有能进入大学深造的亚裔学生都是历经12年寒窗苦读,才取得了能让他们跨进大学校门的优良学业成绩,因此无论是抱怨大学太“亚洲化”,还是感到无法与亚裔竞争,不是因为思维逻辑混乱,就是出于歧视。

平权会抗议:报导扭曲华人父母形象

世界日报记者邱锦宇多伦多报导/针对麦克琳杂志及多伦多星报于10日分别撰文写到“校园太亚洲”(too Asian),及“亚洲学生被强迫就读大学”,全加华人协进会(平权会)认为这两篇文章中充满了对亚裔人士的偏见及歧视,并立即提出严重谴责及抗议。

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指出,当父母教育子女不要吸烟、不要吸毒、要在学校做好学习等,是善尽做父母的责任,相信不同族裔的父母都会以相同的事情提醒子女,不只有华裔家庭。但部分媒体错误引用统计数字,强调有85%的华人父母会强迫子女就读大学,华人父母会强迫子女选读工程、医学、会计、药剂等专业课目,导致华人子弟承受庞大压力等,是对华人父母形象的扭曲,使社会对华裔家庭产生负面评价。

黄煜文进一步说,当文章作者写到“校园太亚洲”时,即在试图灌输读者“你和我不一样,所以你不该出现在校园”的观念,这是非常危险及错误的讯息传递。

卢群毅:看成绩收学生 何来失衡说?

世界日报记者范琼文温哥华报导/针对加国大学“太亚洲化”引起校园族裔文化失衡的疑虑,教育心理学家卢群毅不以为然,她指出,亚裔家庭重视教育是固有价值的结晶,学校以成绩标准收学生,没有族裔之分,何来的失衡之说?

她表示,加国大学学府招生的标准是根据学生的学业成绩、社团成就,并不看学生的肤色及族裔背景,因此何来定义平衡的标准?如果大学学府出现“太亚洲化”的疑虑,那么先要回头审视大学要收什么样水准的学生?

卢群毅认为,亚洲家庭重视教育是传统价值,“父母可以不吃不喝不买奢侈品,把钱留下来给孩子念书”,就是希望下一代能出人头地。她表示,这是美好的价值,“孩子喜欢念书,学校有什么理由拒绝?”

然而也有家长对加国大学亚洲化的现象见怪不怪,认为这是必然的现象。家有女儿就读多伦多大学机械系一年级的苏女士便表示,她女儿的系上几乎六成以上都是亚裔学生,华人比例应该也有三成以上,“住在宿舍里,室友都可以用国语沟通”。她女儿虽然不固守在华人社交圈里,但最好的朋友也是印度裔。

来自台湾的苏女士表示,她带着孩子千山万水移民温哥华,就是希望小孩比上一代强,她的孩子是属于自动自发念书型。她周遭也有朋友的孩子书念得不太好,转去学修车、美容和餐饮,习得一技之长。“行行出状元,父母也没有非要孩子上大学不可”,可见现代的华裔父母在教育下一代的观念上也逐渐突破传统,不再固守士大夫的老路。

大学亚裔太多报道被轰 麦克琳网站漏夜抽起文章

星岛日报/全加华人协进会(平权会)就《麦克琳》(Maclean’s)杂志最新一期大学评级报告及《多伦多星报》两篇以“加拿大大学亚裔太多”(Too Asian)为主题的文章作出回应,总干事黄煜文指文章称亚裔学生侵占加国大学校园似有歧视之嫌。他认为该两篇报道存在偏差,不够全面,欠缺持平,带来负面影响。《麦克琳》杂志已主动与平权会联络,本报记者昨晚发现该杂志已把有关文章从网站抽起。

平权会总干事黄煜文、多伦多分会总干事麦达宁、研究员卢恒轩昨午就《多伦多星报》及《麦克琳》杂志的两篇有关加国大学亚裔学生太多的文章作公开回应。黄煜文表示,他不想用“族裔歧视”来形容这两篇报道,因为太沉重了。他指出,无可否认,这两篇报道的部分被访者对亚裔学生确有歧视之嫌,同时访问的广泛性不足,欠缺不同的声音,不够持平,出来是一个负面效果。但他强调,平权会并没有指有关记者有族裔歧视之嫌。

黄煜文表示,《麦克琳》杂志昨日已主动与平权会联络,大家交换了意见。另外,平权会希望日内与《多伦多星报》探讨这个问题。现阶段,平权会暂时不会采取任何行动,待与《麦克琳》及《多伦多星报》沟通后,方考虑下一步行动。本报记者昨晚发现《麦克琳》已将有关文章从网站抽起。

黄煜文称,这两篇报道令人回想起1979年充满族裔歧视的CTV“W5”事件。他不明白为何要指责亚裔父母强迫子女入大学,又不给予子女选科自由,更以数字显示亚裔青年入读大学人数相比主流青年为多。他指作者没有研究及比较过亚裔及主流家庭的经济、学历及文化背景就作出近乎武断的报道,文章不持平及有偏差,他实感到非常失望。

麦达宁表示,对这两篇报道极为失望。父母希望子女读大学,有好出路,不论亚裔或任何族裔的父母对子女都会有同样的期望,他质疑文章为何要针对亚裔。另外,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族裔文化和谐并存的大家庭,希望传媒在报道上,不要区分亚裔或非亚裔。他个人认为,这两篇报道涉嫌暗示亚裔社群、亚裔学生在加国大学像掠取主流的东西似的,涉嫌分化误导。

卢恒轩表示,他不明白为何要区分加拿大人,加拿大出生华人,或加拿大籍华人,这是否有族裔分化的成分呢?再说到白人青较少入读大学,以人口比例计算,少于亚裔学生来引申到加国大学亚裔学生太多,令到一些主流学生示满,可能导致大学文化失去平衡的这种报道,是对亚裔社区有欠公允的写法。

星报记者否认掺主观意见

星岛日报/撰写“亚裔学生成功所受的苦楚”(Asian students suffering for Success) 一文的《星报》教育记者布芸(Louise Brown)昨日亦有出席平权会的记者会。

她表示,她这篇报道绝对没有任何个人立场,只是刚访问亚裔社区华裔教育工作者有关子女学业前途的一个研讨会,访问了一些与会人士的意见而作出报道。

布芸表示,她昨日亦是以记者的身分出席平权会的记者会,她乐于听取华裔社区的不同意见。大家坦诚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而她再三强调,在报道这段新闻时,是绝对没有任何立场。

布芸的文章称,亚裔父母强迫子女上大学,不给于子女选科自由。此外,亚裔学生少参与大学社交活动,只与自己族群交往,可能会导致加国大学文化引起冲击及分化等现象。

教委指责亚裔主导歪论

星岛日报/针对《星报》对《麦克琳》杂志质疑大学校园亚裔学生太多的报道,多伦多教委陈圣源昨天作出回应,为亚裔学生因成功而惹来无端指责抱不平。

陈圣源称,《星报》的头版新闻报道指“《麦克琳》质疑大学校园的文化平衡,家长被呼吁停止强迫孩子进大学”一文,令他深感困扰。他认为,这里有两个不同的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认为亚裔子女被他们的父母“强迫”读例如工程和医学专业课程。现实情况是,这种高的期望正是学生成功的驱动力。同时,所有的文化都会将某种职业摆到更高的地位上。从他自己的经验,在中华文化中,高等教育确实是受到高度重视。但陈圣源不相信那些子女是在很大程度上被强迫成为医生、工程师,好像他们没有其他选择一样。所有子女都面临着在他们的家庭期望和文化背景,以及愈来愈多的教育和成功途径中取得一种平衡。第二个问题是《麦克琳》报告中说,大学校园正“太过亚洲化”,从而导致非亚裔学生的怨恨和引来学校对学生构成关注。陈圣源表示,他很高兴在《星报》文章中读到多大教务长Chery Misak挑战这种说法,并断言在多大这不是一个问题。

陈圣源称,自2002年以来他就是一名多大学生,并曾作为学生会理事,他一次也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同学或学生领袖说过多伦多大学“太过亚洲化”。这样的话语和星报的标题所指的“亚裔主导大学校园”,只能激起种族主义和莫名的恐惧。他们难道标签过其他的大学校园,太过白人化、太过严格或太过男性化吗?陈圣源认为,《星报》的文章将两个单独问题混到一起,但并无提供建设性解决办法。他认为重点应着眼教局应如何携手同所有相关者,包括高校、技术工种和学徒培训计划,将成功的定义进一步拓展,并确保所有的家庭都享有为子女提供广泛选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