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0311/长篇:中国移民探险队寻梦北极

2006年3月11日4:33:44(京港台时间) (星星生活特稿/捷克佳)借助互联网的发展,以虚拟网络空间形成自己的社交圈已经日渐成为一种时尚。网友们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彼此相互沟通,追寻共同的兴趣点。正所谓“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来了。”

近日,一群以中国移民为主体的探险队开赴北极,引起了公众的极大兴趣。他们不是为了科学研究,不是为了调查北极的地质构造,地球磁场,大气环境和自然生态,纯粹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为了追求自己所崇尚的生活方式。在探险队开赴北极前夕,两位主要召集人袁宇和李哲清接受星星生活记者的独家专访,介绍了本次活动的方方面面。

**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北极行

[袁宇是一位职业摄影师,目前正在学习语言。移民前,袁宇先后在北京的两家报纸和中央电视台工作,从事摄影和摄像。当年大学的专业是管理,摄影只是一个爱好,但一不留神,最后把爱好发展成为专业。谈话是在他准备行囊的过程中进行。]

(袁宇)这次北极探险起源于去年年底圣诞节的一次活动中,现在这支队伍里的其中四个人一起网上相约去滑雪,之前相互也不认识,滑雪回来以后,大家感觉玩得很尽兴,于是一起聊天,问下一步还有什么计划?这时就有人说,下一步想去北极。马上我们这整个一车的人全部都热烈响应,成为这次活动的倡议者。

其实这个响应,事后看当时并不是大家一时的冲动和起哄。因为第二天,大家就把每个人准备很久的资料信息相互传递共同分享。大家一看,就说计划、安排、线路已经都是很成熟的。其实每个人都准备了很久,当时就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可以阻止我们的北极行。当时我们有三个人就把机票给订了,但另一个女孩,当时她先生在国内作项目,按订票的时间回不来,当时想放弃这次机会。

我们三个人觉得,在租车、住宿等方面,三个人不是最佳组合,应该再找一个到两个,所以才在网上发了一个信息。没有想到,报名的人很多,远远出乎我们的想象。有人建议从里面挑一个到两个,其它人就算了,但我觉得既然大家都这样热情,如果这次去不了,大家至少可以认识一下,以后还有其它的机会和活动。所以很快把应征者召集到一起见了一个面,把计划安排介绍给大家。

由于对这些人不是很了解,这次聚会同时也想摸一下底,看大家到底有多大的决心。因为从以前的经验看,这种网上报名起哄的也比较多。没有想到这些人被招集来的人也很坚决,第二天就把机票出了,因为这个机票是不可以退,不可以转签的。所以,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大家的决心有多大。

当时加上我们共有11个成员,为什么现在有13个?就是原先退出的那个女孩,她的先生已经把中国那边的项目赶完了,当天马上打电话过来说可以去北极。这个女孩也立即打电话过来问能不能再归队?我说那没有问题,随时欢迎回来,因为她是发起人之一,这样队伍就增加至13人。人多可能事情比较多,对于我们这几个召集人和组织者来说,工作量也增加了,大家觉得既然是志同道合,那就一起去,最后的成员是5个女的8个男的。

探险队中其中还有一人是专门来自中国,不是加拿大移民。他是我们队员的一个朋友,爱好户外旅游,专门为了这次北极探险活动,并很顺利地拿到签证。

np_interview.jpg
(图片说明:以中国移民为主体的北极探险队两位主要召集人袁宇(左)和李哲清接受记者的专访,摄影:捷克佳)

**每个人都有一段光荣的旅行史

[这支北极探险队由13名队员组成,他们大部分都居住在大多伦多地区,2位来自安省其他市镇,还有一位来自中国。应该记住他们的名字,8位男性成员分别是袁宇,曾令刚,柳杨,叶宏伟,罗旭,宋克金,刘志,桑格尔,5位女姓成员分别是李哲清,刘红,付玲,吴晓蕾,林斐。这批队员中有做IT的,有还在上ESL的,有打体力工的,有公司工作的,有金融公司的经纪,有市场营销人员,涉及不少行业。]

(袁宇)探险队成员的年龄大致是在30到40左右,应该说每个人都有一段光荣的旅行史,就是说,大家都很喜欢旅行,过去大家在国内就有很丰富的旅行经验,到加拿大以后,大家也是找各种机会外出旅行。就目前了解,去过西藏的有4个人,到过珠峰大本营的有3个人,其中包括我自己。

我是03年去的珠峰大本营。03年的时候,国内正在闹“非典”。非典期间,我当时正在云南参加西双版纳自治州建州50周年,当时活动搞的很大,又适逢傣历新年泼水节。不过,这个活动刚进行到一半,就由于非典停了下来。当时的政策基本是,外地的人要疏散回去,外边的人也不能进去,那里不是疫区,但也基本上处于戒严状态。

我们是在非典之前就到了那里,我和另外一个朋友,也是摄影记者,两人就留在那里,决定作一次“背包客”,从南走到北,从东走到西,当时有很多地方都戒严不让进,包括漓江,中甸,必须得通过一些关系才能闯过去。4月到6月,走了两个多月,差不多将云南走遍,然后才回到北京。

这种方式,节奏比较慢,特别适合于摄影,因为以前出差都是比较快,当地也有人给你安排,有人接待。那种亲身旅游的感受和经历比较少,当时完全是自己撞着向前走,因为根本就不知道自己能否到达预定的目的地,还好自己当时有省里发的记者证。

通过这次发现,这种方式才是自己内心所向往的,但过去一直没有机会去走。回到北京以后,8月底又飞到云南,搞到一部车,沿滇藏线,一直开到西藏,开到珠峰大本营,海拔6350米,往返大致走了三个多星期,原准备还想向上走,但一个同伴身体不适,只得放弃。

**我是根本就没想过不去北极

[李哲清是本地从事房地产销售的经纪人,最近刚刚获得2005年Home Life总公司金奖(Golden Award)。在这批成员中,她的收入是属于地主老财一类的人物。能在3、4月份这个房地产销售的黄金时段舍弃赚钱的良机,足见她对于北极的痴情。]

(李哲清)我是第一个网上报名的。因为我是房地产经纪,晚上找房累了就去浏览其他网站,主要是旅游板块。那次的网上信息命中注定让我看到,因为我是女的,他们当时要求要一个女的,是去给他们做饭(大笑)。

我也没有丰富的户外旅游经验,但旅游的地方不少,也去过很多很艰苦的地方,只是后来都是比较舒适的旅游。很多人都要问,你为什么要去北极?但对我来说这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我是根本就没想过不去北极,我来加拿大就一定要去北极!

我是连续三年在网上报名,只要网上有人召集就报名,但最后都没有成行,这次才终于如愿。第一年是一个温哥华的人召集的,他要12个人,因为要包一架飞机飞过去。第二年我一报名,我先生不太支持,认为太冷太危险,但又不好明显反对。我刚一报名,他就买票和我一起去了墨西哥,我只好随行。这次他们在网上的贴子一出来时,我正在挂网,就毫不犹豫第一个报名。

我18岁就开始在中国旅游。当时,我在街上买了一本中国旅游地图册,找到中旅说要旅游。对方说,小姑娘,我们这里只接待外宾,不接待中国人,他们也不相信我会旅游。后来,乘坐火车、公共汽车、轮船,一路颠簸到了海南岛,想想那个时候很是艰苦。除海南外,也去过西藏喜马拉雅山脚下的珠峰大本营。

我是学金融出身,大学毕业后,在高校教书,同时作广告人,是双重身份。先是在一家公司兼职,然后自己开公司,但一直没有离开过大学。后来移民加拿大,再后来干起房地产销售这一行。我先生一直在国内作生意,我也是两边飞。

3、4月份这个时段对房产经纪是最旺的时间,我真的很忙,一个接一个。为此,我已经给我的客户打好招呼,我卖的房子(listing)会委托一个人去照顾,跟我买房子的客户我会分类,如果是已经差不多的就会找人照顾他,如果是这个月不能成交的,就达招呼等回来后再找房,我会征求他们的意见,每一个人,每一个客户,都会照顾。

np_map.gif
北极地区地图

点击看北极地区详图(大图)

**行前大量的调查研究

[记得曾经有一道智力题,如何建一座房子四面向南?答案是北极极地。在那里,一年的时光只有一天一夜。通常,一般人习惯于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北极圈(北纬66°33')作为北极地区的界线。所谓北极圈,只是一条假想的界限,在这里,每年至少有一天不能完整地看见日落(6月21日)与日出(12月22日)。探险队这次的行动只是深入北纬70°以上的北极腹地,而非极地。但即使是这样,在一般的地图上也找不到探险队落脚的小镇,只能借助于专门的地图才能了解他们的大致行踪。]

(袁宇、李哲清)我们这次是8日出发,20日回来,总共12天。这次的行程安排是从多伦多飞抵温哥华,然后转机飞赴育空地区首府白马市(Whitehorse)。然后驾车到道森(Dawson),再后是公路的尽头Inuvik镇。

全世界能到北极的通道主要有三条,加拿大是其中一条,美国阿拉斯加有一条,挪威有一条。所以,很多国家去北极考察,都会选择这三条路之一。就加拿大而言,这条旅行探险的路也有很多人走。

不过,很多人看见进入北极的标志就掉头而回,但我们将一直沿公路向北极走,直到走投无路为止。从Inuvik镇再向前行到Tuktoyaktuk,有将近200公里的冰河通道,Tuktoyaktuk的位置是北纬69度多。然后我们再向前进入冰冻的北冰洋,在上面hiking。

从事先了解到的情况看,冰河通道10月份就已经开始结冰,过了4月份,冰就会逐渐消融,道路就停止通行。2月份之前,冰不够结实,不能承受车载重量。因为不是一辆车,是所有的车,这是一条季节性的冰原公路。因此,2-4月是驾车游最好的时段。否则的话,就无法成行,除非在Inuvik坐飞机或者乘船才能过去。

这次,我们从白马市出发向北极进发,驾车行程估计往返3100公里。

在Tuktoyaktuk以西还由一个因纽特人的小部落,人更少。如果路上没有意外,时间允许的话,我们还准备绕道去那里。因为旅行的人很少去那个部落,我们有一个备用方案,如果可行,计划去那里。

我们给路上的计划有3天的宽裕时间。因为这段路要过几个风口,每年冬季都会因暴风雪封路,暴风雪会形成一个很高的雪墙。两个推土机对推的话,长的话需要一个星期才能把路推开。当初规划行程时,考虑到这些意外,所以特留出几天机动时间。

在北极圈内的活动安排有狗拉爬犁,雪地摩托,然后还准备请当地的人帮助我们建一个冰屋(igloo)。部分人准备在里面过夜。这个冰屋要在北冰洋上建,但要请当地人指导。因为冰屋用一块块冰块建的,对冰块的要求非常高,如果冰块太软不起作用,太硬又切割不出来,而粘合剂是水。同时还有一定的弧度。

我们已经提前和他们联系过,首先通过网上,然后电话联系,这期间费不少时间。在这次活动的筹备当中,我们大家是分工合作,每个人都是在积极地行动。这虽然不是大陆移民第一次去北极,但纯粹自发的不是旅行社组织的这么多成员一起前往北极应该是第一次。

绝大部分资料都是从网上获得,一些是从图书馆看到的。加拿大旅游的资讯和设施,还是很发达的,所谓发达国家的发达程度通过这些就充分体现出来。我们现在每天晚上有两个人按时监控北极区的天气状况,气候气温的变化,和北极光的状况。每天每个人分工负责的日程在行前就已经安排好,因为大家是同好,需要集体行动,集体协力。

从Dawson那个地方开始,我们就准备不住旅馆,就在郊外住帐篷,准备观看北极光、拍北极光。看北极光也是我们这次行程的一个部分,网上的信息时时都在告诉你什么时间有北极光,那个时段比较活跃,我们这次去的时候正好是北极光活跃的时候。

前期工作准备的很充分,这次出门除准备有零下40度的睡袋,还有加厚的防潮垫、衣裤、鞋袜、防风镜,在那种天气下,身体所有的皮肤都不能和外界直接接触,必须把自己包裹起来,包括眼睛。还有两顶能在野外使用的四季用帐篷,只要没有很大的暴风雪,就住在里面。药品等也已经准备好,每人带一些自备药,探险队也准备了急救包,当地的组织也已经联系好。

为了这次征程,一位队员(指柳杨)还专门新购了一台手提电脑,电脑的汽车充电也已经准备好,以便与外界联系。如果住的地方提供不了网络设施,我们会找当地的旅游中心,或当地的政府部门联系,尽量解决这些问题。那里的机构很小,所有的机关如邮局等都在一起。

**为了设备几近倾家荡产

[采访是在袁宇的住房中进行。只有10平米左右的房间中,一张“Queen Size”床就占了不小的空间,一台小型的专业摄像机就随意地放在床上。床边一张小小的写字台上,书本和电脑几乎摊满,门旁边书架上凌乱不堪……专程驾车过来接受采访的李哲清不得不将椅子紧靠着门。这是新移民生活中最为常见的一个场景,大家已经见怪不怪。]

(李哲清)我们很多人都是这样杂乱无章的生存环境,但却会花费很多钱去买最贵的设备,这是一种与别人不同的生存方式,很多人没有车,没有房,但却会此付出。从市政厅出来,我们的一位召集人问我,伊顿中心(Eaton Center)在哪里?她连多伦多著名的伊顿中心都不知道,但她对北极地区的线路情况非常清楚。可见在她的生命中,爱的东西是不一样的。

对我们来说,就像狗啃骨头猫吃鱼,狗啃起骨头来津津有味儿,但如果让猫吃骨头,就会觉得很难过,狗吃鱼也会很难过,他们各自干各自的就会很高兴。我们天生就爱旅游,我们只是想什么时候能去,什么人和我们一道去。一些朋友听到消息后打来电话说,真的是你吗?真的想不到。

(袁宇)可以说,每个人的兴奋点都不一样,对一个女孩来说,来多伦多一年多没有去过伊顿中心简直无法理解,但对于她来说,来加拿大没有去过北极则难以忍受。上午去市政厅授旗,李哲清的孩子有病在家,授旗后立即带孩子去看家庭医生,另一个刚刚得到得消息是,我们一位曾经走过金沙江的探险队成员刚辞去工作,可能是因为无法请到休假。

摄影摄像也面临很大的考验,为准备去北极,特意选购了一套纯机械的相机–哈苏(Hassel)相机。这套相机几乎不受低温的影响,可以应付非常恶劣的环境,美国人带到太空的照相机就是这样的相机。因为数字电子产品怕低温主要是电池的问题,床上那台小型专业摄像机电池的技术标准是8小时,但温度不宜过低。抱着拍暖一暖,放回车里再拍,可能还能正常工作。

在设备上花大本钱投资是一种工作需要。如果没有这次北极探险,可能会缓一缓,慢慢地一件件买。而这次在行前准备充分一点,不置于到目的地后有遗憾。不说机身,单说这组镜头,每个就达千元,可以说为了这套设备自己差不多已经倾家荡产。不过,这次探险估计能够坚持到最后的应该是这部相机。探险队中,不少人都准备了两套设备,一部数码相机,一部传统的胶卷相机。大家都做好了低温的准备。

这次行动基本的花费大概是每人3000元,交通,食宿,还包括一些基本的游玩项目,这样下来比一个人承担要好很多。

北极探险行动带上国旗是我的主意。我觉得把中国和加拿大的两面国旗插在北极,是想把这次行动赋予更深更广的含义。于是就想到联系中领馆和多伦多市政府。在各方朋友的帮助下,我们的心愿都得到满足,也很顺利。多伦多市政府的副市长说,对我们这种探险精神很赞赏,希望享受加拿大的生活。

相关新闻图片(大陆移民北极探险队提供)

north_pole_1_w.jpg
北极探险队队员出征前训练

north_pole_2_w.jpg
接受中国驻多伦多总领馆陈小玲赠与的中国国旗

north_pole_3_w.jpg

north_pole_4_w.jpg
多伦多副市长潘德龙(Joe Pantalone)在市长办公室将一面加拿大国旗交给队员并签字

north_pole_5_w.jpg
加拿大华人青年联合总会向北极探险队的每位队员赠送医疗及人寿保险,每份保险保额价值两百万加元,总额为两千六百万加元。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