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8/令人震惊但并不意外!多伦多无家可归者人数飙升至逾1.5万人

加拿大星星生活捷克佳/根据一项最新发布的城市调查,多伦多的无家可归者人数出现了显著增长,记录显示目前有超过 15,000名居民没有固定住所。该调查反映出城市住房危机日益严重,引发社区组织者与政策观察人士的广泛关注。

据多伦多星报i报道,这项被称为“街头需求评估”(Street Needs Assessment)的调查,于2024年10月23日进行,并于本周一(7月7日)作为多伦多市经济与社区发展委员会会议议程的一部分正式发布。

评估对象涵盖了庇护所、露营地、酒店安置项目、暂住设施、医疗与矫正机构等不同居住环境的无家可归者。

据统计,当晚全市共有 15,418人处于无家可归状态。这一数据较上一轮调查(2021年)翻了一番,当年统计为 7,347人(尽管因疫情影响,实际数字可能被低估);而2018年的数据则为 8,715人。与2018年相比,六年间增长幅度高达 77%。

**“令人震惊,但并不意外”

尽管调查揭示的数字触目惊心,但在社区组织者看来,这一趋势并不出人意料。

“这很可能还是低估了,”无家可归者倡议者 戴安娜·陈·麦克纳利(Diana Chan McNally) 表示,“庇护所系统持续爆满,露营者与街头无家可归者的数量还在上升。”

她指出,疫情期间的数据收集面临诸多挑战,2021年那一轮的评估并不完整,因此更有可比性的是与2018年的数据对比。她补充说,2021年由于疫情限制,许多临时酒店式庇护所仍在运作,边境关闭也限制了难民和庇护申请者的流动性。而2024年的调查则是在疫情影响逐渐消退、难民潮回升的背景下进行的。

**数据背后的结构性问题

报告同时指出,由于2024年4月至10月期间,加拿大-安省住房补贴(COHB)暂缓发放,庇护系统面临额外压力。此外,该项调查也存在局限性:如外联团队难以抵达偏远露营地,或遗漏“隐性无家可归者”群体,例如寄宿在亲友家中、临时栖身于非正式住所的人群。

尽管如此,该调查依然揭示了当前无家可归危机的结构性根源。受访者中,22%表示最近一次失去住所的原因是被驱逐,近三分之二的人面临多重健康问题,尤其以心理健康障碍和药物滥用最为普遍。

市府发布的新闻稿也承认,造成无家可归者激增的原因包括经济适用房缺乏、医疗需求未被满足、收入支持不足、药物问题加剧等复杂因素,“这与安省乃至整个加拿大的趋势如出一辙”。

调查还显示,在15,418名无家可归者中,约 6,350人为难民或庇护申请者,另有 1,615人露宿户外或居住在营地中。此外,报告首次统计了 2,664名临时安置在“城市管理过渡与分流项目”中的居民,但尚不清楚这部分是否为新增无家可归人口,还是统计方式发生了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原住民、黑人、少数族裔及2SLGBTQ+群体在无家可归人口中依旧占据不成比例的高比重,这一趋势自前几轮评估以来一直存在。

**政策与责任的博弈

尽管多伦多市府表示正在积极应对危机,包括建设新庇护所与可负担住房、强化支持项目,并寻求更多政府间合作资金,但陈·麦克纳利认为,仅靠市政府无法真正填补这些缺口。

“房租飞涨,经济适用房越来越稀缺。工资和社会救助远远跟不上生活成本,”她指出,“省政府若不进行结构性改革,市府的努力终究有限。”

而对于为何无家可归人数大增,市府的回应则显得含糊。面对媒体采访请求,相关部门拒绝置评,仅提供一份简短的新闻稿,声称“由于难民申请人数下降、营地数量减少,以及部分人搬入永久住房,整体无家可归人数已有所减少”。

这一说法显然与调查数据并不完全相符,也引发外界质疑。

**公共审议与政策应对

多伦多市经济与社区发展委员会预计将于 7月9日 对这份《街头需求评估》报告进行审议与讨论。届时,是否会提出具体应对措施、或推动更大范围的政策协调,将成为观察未来走势的重要风向标。

“这场无家可归危机已不容忽视,”报告总结道,“它需要深思熟虑的战略应对、协调一致的财政投入,以及跨政府层级的长期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