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6/这是什么东东?!拉布布引发全球狂潮:从北欧幻想到盲盒经济的文化象征

加拿大星星生活捷克佳/从一个幻想故事里的毛茸小怪兽,到今天风靡全球、价格飙升的收藏品和时尚符号,拉布布(Labubu)的崛起是一场精心策划、文化触动与消费心理交织的“惊喜经济”奇迹。

**起源:一个图画书角色的蜕变

拉布布最早诞生于2015年,由比利时华裔艺术家 Kasing Lung 创作的儿童图画书《Monster》系列中登场。这些受北欧神话启发的精灵形象,虽外貌奇异,却温柔可爱,常在故事中展现出帮助他人的一面,即使偶尔制造些许混乱。

图书出版后不久,Kasing Lung 便推出了第一批拉布布玩具,但真正使其成为全球现象的,是2019年与中国潮玩巨头泡泡玛特(Pop Mart)的合作——以及一种特别的销售方式:盲盒。

**盲盒与惊喜:游戏化消费的情绪操控

盲盒,即你在购买时无法知道内含哪款玩偶,彻底改变了传统玩具的消费体验。对于拉布布的粉丝来说,购物变成了一场刺激的赌局,一种不确定中伴随希望的情绪游戏。

消费者心理学者尤利娅·涅夫斯卡娅指出,这种机制激活的是与赌博类似的神经反馈,但不同于赌博,购买盲盒“无论结果如何,你总会得到一个玩偶”,因而显得“无害”,却又上瘾。

有些拉布布常见,有些极其稀有——稀缺性与收集完整套装的心理需求刺激了玩家不断购买,形成强烈复购动力。而通过社交媒体,尤其是TikTok和小红书的开箱视频、分享和“炫娃”,这一趋势进一步放大,制造出“文化时刻”和归属感。

**社群、认同与身份标签

拉布布早已不仅是一个玩具,它代表了一种审美趣味、一段情绪共鸣,甚至是一种“亚文化社群”的象征。

在拉布布粉丝眼中,彼此能够“一眼认出”是同类——他们分享着对“怪诞可爱”的偏爱,也乐于展示自己收藏的独特品款,借此在社交圈中构建一种“潮人身份”。明星的加入更使拉布布成为“符号性时尚配饰”:蕾哈娜、Lisa、贝克汉姆、Lizzo、Pharrell Williams 等人都曾携带或公开展示拉布布产品。

一些稀有联名款,如Sacai联名拉布布手袋,甚至在拍卖会上卖出超过3万美元的高价。

**文化商业混合体:一场来自中国的全球品牌崛起

拉布布热潮也成为中国品牌全球化的代表案例。泡泡玛特凭借 Labubu 等 IP,其估值一度高达380亿美元,超过了玩具巨头Mattel、Hasbro和Sanrio的总和。这不仅是商品的成功,也是文化输出的里程碑。

其商业模式高度依赖盲盒运营:不断推出新系列、跨界联名、限定发售、地域限定,引导消费者持续关注和追买,制造不断的稀缺感与期待心理。

此外,Pop Mart还激活了庞大的二级市场,稀有款甚至能翻倍甚至十倍转售;与此同时,海外市场也诞生了“拉芙芙(Lafufu)”等仿冒品,以低价、怪异风格吸引另一些另类收藏爱好者。

**危与机:盲盒经济的双刃剑

尽管许多消费者表示自己是“理性购买”,但专家也提醒,盲盒经济中的情绪操控机制可能引发消费陷阱,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深远。

研究指出,盲盒式的“开箱惊喜”会激发类似赌博的情绪奖励系统,导致用户反复投入、难以节制。一些人甚至表示自己曾因追求稀有拉布布而“月末吃泡面”。

不过,专家也强调,这类游戏化体验如果建立在透明、负责的基础上,也可能为日常消费注入乐趣。关键在于企业的节制设计,以及消费者的认知和自控。

**怪可爱的背后,是一场全球文化和商业的拼图

拉布布的成功不是偶然:它结合了独特角色设计、艺术背景故事、社交参与机制、盲盒营销策略与全球名人背书,形成了一种跨文化、跨平台的情绪现象。

它既是一个源自图画书的小精灵,也是现代消费文化、社交认同、收藏心理和游戏化经济的交汇点。而这场热潮,或许才刚刚开始。

参考文章:

https://www.cbc.ca/radio/thecurrent/blind-boxes-labubus-1.7569787